戒毒所内的别样“求学”路

时间: 2022-09-09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027

  又是一年开学季,各地学生纷纷返校,开始了新的求学之旅。在另一个地方的教室里,也有一群端坐听课的学生,他们中年龄最大的19岁,最小的仅有14岁,穿着整齐的“校服”,留着统一的发型,但你还是能一眼看出这所学校的不同——他们是在戒毒所内上学的“特殊少年”。

  这所特殊学校就是重庆市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不仅是重庆市唯一一所专门收治未成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司法行政戒毒场所,更是一所教育人、挽救人的特殊学校。据了解,该所于2009年经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司法局联合授牌,成立了重庆渝北崇德教育学校,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运行模式。在这里,有着一群特殊的“园丁”,他们不仅仅是人民警察,还是综合型教师、心理咨询师、康复训练师……

  面对这些“特殊少年”,这里的民警既要保证监管安全,又要有更多的耐心和精力去教育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正思、正心、正身、正行”,为他们树立新的人生方向。近年来,该所有120多名未成年戒毒人员拿到了初中毕业证书,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所特殊学校,来看看戒毒所里的“特殊少年”。

  戒毒所内圆了求学梦

  7月,20名未成年戒毒人员在渝北崇德教育学校参加了一场“特殊”考试,这也是学校为帮助未成年戒毒人员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联合渝北区教委组织开展的一场特殊初中毕业会考。

毕业考试(资料图)

  “虽然我因一念之差身陷囫囵,但是我坚信自己的未来一片光明,这既是对过去的反省,更是对未来的希望。”戒毒人员张弛(化名)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写进了毕业考试作文中。谁能想到这个从不适应戒毒所生活而自暴自弃的迷途少年,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了一个内心充满阳光、微笑面对生活的人,并在这次考试中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现年16岁的张弛是重庆人,平时父母忙于做生意,对他疏于管教。13岁时,张弛加入了一个抢劫团伙,每天的生活只有打架、打游戏和抢劫,在“朋友”教唆下甚至染上了毒瘾。父母无奈之下,报警将深陷毒潭的儿子送进了戒毒所。初到戒毒所,张弛时常躲在角落里流泪,甚至自暴自弃不愿意与人交流。民警第一时间和他谈了心,告诉他这里也是一所学校,每天除了学习语、数、外等文化知识,还有许多特色教育,如阅读、下棋、书法、绘画和康复训练。“你以后的道路还很长,你现在多读书、多掌握技能,长大后就能自食其力。”民警的话,张弛听进去了;民警的关心,张弛也懂了。之后的课堂上,民警总能看到他积极思考、认真回答老师提问的身影,哪怕是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在学校组织的网络云课堂上,也会看到认真记笔记的他,而在每一次考试成绩册上也总能在排名前三中找到他的名字。“以前觉得读书很无趣,现在就想好好读书,以后可以找份好工作。”这是张弛经常对民警说的一句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迷途少年终于通过努力拿到了初中毕业证书。

  看到这一张张初中毕业证书时,最高兴的人是民警,这是他们探索“法德正念、心理疏障、情感暖心、艺术塑魂、文明启智、运动强体、劳动增技”的未成年戒毒人员教育戒治“三七”工作法的最好成效。

  一次特殊的考核

  “恭喜你,这次体能测试,你通过了!”一听到这个好消息,小胖子王晓(化名)又蹦又跳,开心了好半天。

  戒毒人员王晓通过的是康复巩固期转区测试,不同于普通学校的体育考试,这是重庆市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在推进全国统一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的过程中,把运动康复作为戒毒康复的重要途径,把运动强体作为“三七”工作法的重要措施而开展实施的。

  王晓,这个1.8米的大个子,曾是该所出了名的“刺儿头”:有6年的吸毒史,平均吸食毒品频率为每周3次。刚入所时体检显示,王晓有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疼痛等症状,常常以自己身体有病为由,与他人争执、拌嘴。民警通过与王晓进行个别谈话、与其家属沟通得知,王晓早年有运动员经历,并且长年坚持运动。自吸食毒品后,他停止运动健身,故腰部出现肌肉劳损和神经疼痛的症状。根据王晓的状况,康复训练师开出了“特色运动处方”,在日常康复训练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核心力量训练,通过激活腰部肌群、腹部肌群,增加髋部稳定性,结合晚间自由活动时间、就寝时间,加强王晓的核心力量肌群训练。就这样,王晓通过自己一步一步地努力,康复训练各项指标均达标。

健身操(资料图)

康复训练(资料图)

  为了巩固王晓的训练成果,民警推荐王晓担任“6·26”国际禁毒日康复训练操表演的领操人,以此增强他的戒治信心。听到消息,王晓十分兴奋,愉快地接下了任务,拼尽全力练习康复养生操,并带领队伍在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王晓说,在通过了康复巩固期的多项测试后,距离重新回到社会只差最后一步了,而他也准备好了迎接新的生活,同时也坚定了信心:一定要远离毒品!

  跨越300公里的团圆

  “孩子,你不要担心,一定要好好听民警的话,好好表现,重新做人,等着你早点回来……”话音未落,视频这头的未成年戒毒人员李力(化名)已泣不成声,不停点头、擦拭泪水,难过与悔恨的情绪在亲人面前无需强忍。

  一年前,李力因吸食毒品进入戒毒所。单亲家庭长大的李力性格孤僻、内向,总是沉默不语。这几天他常与同伴发生争执,大队民警立即与他进行交流谈话,并联系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经过耐心开导,李力终于打开了话匣子:“我从小跟着奶奶长大,爸爸很早就去深圳打工了,最近爸爸告诉我奶奶病了,我很担心奶奶的身体,但是我在这里无能为力。”得知这一情况后,民警决定通过远程视频终端设备实现李力与家人跨越300公里的“云团圆”。民警联系上李力父亲,告诉他孩子的担忧。视频接通后,当李力看到躺在病床上的奶奶向他微笑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李力向民警表示一定听管服教,认真学习,积极锻炼身体,争取早日回归社会,回归家庭。

  20分钟的会见时间,对于久别的亲人显得特别短暂,但这却是民警为戒毒人员和亲属架起沟通亲情的“连心桥”,让亲情“不离线”。

  近年来,重庆市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科学总结出未成年戒毒人员教育矫治“三七”工作法,即坚持“依法管理、科学戒治、联合帮教”三大工作原则,强化“法德正念、感情暖心、心理排障、文化启智、艺术塑魂、运动强体、劳动增技”七大教育措施,教育挽救了大批的未成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特别是该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主动履行社会职责,联合渝北区成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禁毒宣传进校园系列活动,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为平安中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据了解,针对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与家庭教育缺位、错位有明显关联的现状,该所将结合《家庭教育促进法》,进一步主动作为、积极协调,以校园为“主阵地”,以家庭为“责任田”,以社会为“大熔炉”,以场所为“重塑地”,为解决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短板瓶颈而不懈努力。

  通讯员 王婷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戒毒所内的别样“求学”路

  又是一年开学季,各地学生纷纷返校,开始了新的求学之旅。在另一个地方的教室里,也有一群端坐听课的学生,他们中年龄最大的19岁,最小的仅有14岁,穿着整齐的“校服”,留着统一的发型,但你还是能一眼看出这所学校的不同——他们是在戒毒所内上学的“特殊少年”。

  这所特殊学校就是重庆市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不仅是重庆市唯一一所专门收治未成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司法行政戒毒场所,更是一所教育人、挽救人的特殊学校。据了解,该所于2009年经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司法局联合授牌,成立了重庆渝北崇德教育学校,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运行模式。在这里,有着一群特殊的“园丁”,他们不仅仅是人民警察,还是综合型教师、心理咨询师、康复训练师……

  面对这些“特殊少年”,这里的民警既要保证监管安全,又要有更多的耐心和精力去教育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正思、正心、正身、正行”,为他们树立新的人生方向。近年来,该所有120多名未成年戒毒人员拿到了初中毕业证书,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所特殊学校,来看看戒毒所里的“特殊少年”。

  戒毒所内圆了求学梦

  7月,20名未成年戒毒人员在渝北崇德教育学校参加了一场“特殊”考试,这也是学校为帮助未成年戒毒人员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联合渝北区教委组织开展的一场特殊初中毕业会考。

毕业考试(资料图)

  “虽然我因一念之差身陷囫囵,但是我坚信自己的未来一片光明,这既是对过去的反省,更是对未来的希望。”戒毒人员张弛(化名)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写进了毕业考试作文中。谁能想到这个从不适应戒毒所生活而自暴自弃的迷途少年,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了一个内心充满阳光、微笑面对生活的人,并在这次考试中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现年16岁的张弛是重庆人,平时父母忙于做生意,对他疏于管教。13岁时,张弛加入了一个抢劫团伙,每天的生活只有打架、打游戏和抢劫,在“朋友”教唆下甚至染上了毒瘾。父母无奈之下,报警将深陷毒潭的儿子送进了戒毒所。初到戒毒所,张弛时常躲在角落里流泪,甚至自暴自弃不愿意与人交流。民警第一时间和他谈了心,告诉他这里也是一所学校,每天除了学习语、数、外等文化知识,还有许多特色教育,如阅读、下棋、书法、绘画和康复训练。“你以后的道路还很长,你现在多读书、多掌握技能,长大后就能自食其力。”民警的话,张弛听进去了;民警的关心,张弛也懂了。之后的课堂上,民警总能看到他积极思考、认真回答老师提问的身影,哪怕是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在学校组织的网络云课堂上,也会看到认真记笔记的他,而在每一次考试成绩册上也总能在排名前三中找到他的名字。“以前觉得读书很无趣,现在就想好好读书,以后可以找份好工作。”这是张弛经常对民警说的一句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迷途少年终于通过努力拿到了初中毕业证书。

  看到这一张张初中毕业证书时,最高兴的人是民警,这是他们探索“法德正念、心理疏障、情感暖心、艺术塑魂、文明启智、运动强体、劳动增技”的未成年戒毒人员教育戒治“三七”工作法的最好成效。

  一次特殊的考核

  “恭喜你,这次体能测试,你通过了!”一听到这个好消息,小胖子王晓(化名)又蹦又跳,开心了好半天。

  戒毒人员王晓通过的是康复巩固期转区测试,不同于普通学校的体育考试,这是重庆市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在推进全国统一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的过程中,把运动康复作为戒毒康复的重要途径,把运动强体作为“三七”工作法的重要措施而开展实施的。

  王晓,这个1.8米的大个子,曾是该所出了名的“刺儿头”:有6年的吸毒史,平均吸食毒品频率为每周3次。刚入所时体检显示,王晓有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疼痛等症状,常常以自己身体有病为由,与他人争执、拌嘴。民警通过与王晓进行个别谈话、与其家属沟通得知,王晓早年有运动员经历,并且长年坚持运动。自吸食毒品后,他停止运动健身,故腰部出现肌肉劳损和神经疼痛的症状。根据王晓的状况,康复训练师开出了“特色运动处方”,在日常康复训练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核心力量训练,通过激活腰部肌群、腹部肌群,增加髋部稳定性,结合晚间自由活动时间、就寝时间,加强王晓的核心力量肌群训练。就这样,王晓通过自己一步一步地努力,康复训练各项指标均达标。

健身操(资料图)

康复训练(资料图)

  为了巩固王晓的训练成果,民警推荐王晓担任“6·26”国际禁毒日康复训练操表演的领操人,以此增强他的戒治信心。听到消息,王晓十分兴奋,愉快地接下了任务,拼尽全力练习康复养生操,并带领队伍在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王晓说,在通过了康复巩固期的多项测试后,距离重新回到社会只差最后一步了,而他也准备好了迎接新的生活,同时也坚定了信心:一定要远离毒品!

  跨越300公里的团圆

  “孩子,你不要担心,一定要好好听民警的话,好好表现,重新做人,等着你早点回来……”话音未落,视频这头的未成年戒毒人员李力(化名)已泣不成声,不停点头、擦拭泪水,难过与悔恨的情绪在亲人面前无需强忍。

  一年前,李力因吸食毒品进入戒毒所。单亲家庭长大的李力性格孤僻、内向,总是沉默不语。这几天他常与同伴发生争执,大队民警立即与他进行交流谈话,并联系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经过耐心开导,李力终于打开了话匣子:“我从小跟着奶奶长大,爸爸很早就去深圳打工了,最近爸爸告诉我奶奶病了,我很担心奶奶的身体,但是我在这里无能为力。”得知这一情况后,民警决定通过远程视频终端设备实现李力与家人跨越300公里的“云团圆”。民警联系上李力父亲,告诉他孩子的担忧。视频接通后,当李力看到躺在病床上的奶奶向他微笑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李力向民警表示一定听管服教,认真学习,积极锻炼身体,争取早日回归社会,回归家庭。

  20分钟的会见时间,对于久别的亲人显得特别短暂,但这却是民警为戒毒人员和亲属架起沟通亲情的“连心桥”,让亲情“不离线”。

  近年来,重庆市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科学总结出未成年戒毒人员教育矫治“三七”工作法,即坚持“依法管理、科学戒治、联合帮教”三大工作原则,强化“法德正念、感情暖心、心理排障、文化启智、艺术塑魂、运动强体、劳动增技”七大教育措施,教育挽救了大批的未成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特别是该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主动履行社会职责,联合渝北区成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禁毒宣传进校园系列活动,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为平安中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据了解,针对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与家庭教育缺位、错位有明显关联的现状,该所将结合《家庭教育促进法》,进一步主动作为、积极协调,以校园为“主阵地”,以家庭为“责任田”,以社会为“大熔炉”,以场所为“重塑地”,为解决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短板瓶颈而不懈努力。

  通讯员 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