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出走在秋天

时间: 2022-09-16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015

  ◎ 杨继超

  指缝太宽,时光太瘦,未觉三夏尽,时序已立秋。立秋本该是天气转凉的标志,而重庆就像个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温度不降反升,让我不禁想起故乡秋天的清凉。

  依稀记得十几年前那个秋天的夜晚,从没出过远门的我,鼓起勇气拒绝了陪送,带着满心的忐忑与不舍,独自踏上了南下求学的火车,与家乡的距离越来越远,还有站台上父亲那逐渐模糊的身影,没有蹒跚着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子的情节,可在那个秋天里感受到的父爱,绝对和朱自清《背影》里的一样厚重。

  列车滑动那一刻起,注定了我和这片故土开启了聚少离多的闸口,心头莫名其妙的情绪萌生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只是年轻时候的我懵懵懂懂罢了。

  到了山城重庆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另类的秋天。对于从小在北方长大的我来说,习惯的是立秋以后天气逐渐转凉,上车的我还穿着厚厚的外套,而这里的温度却颠覆了我对秋天的认知。近40℃的高温热得我窒息,树上的蝉鸣让我更加心烦,这是对重庆秋天的初认识。离开家的我,最开始想念的不是家,而是我印象里熟悉的家乡的秋天。

  家乡的秋天是个循规蹈矩的上班族,从立秋开始,按照节气表的要求,严格履行职责,把温度调到自己的范畴内,决不允许那些暴躁的暑气肆无忌惮游走,清凉才是北方秋天的主旋律,人性化地提醒人们该适当添衣御寒。

  家乡的秋天是个豁达的绅士,没有江南那种让人烦躁的梅雨,每一天都晴空万里,甚至连风都收敛起来,待人接物都是那么让人心旷神怡,即使到了晚上,满天星辰和肉眼可见的星座星河,黑暗也遮掩不住他挂在嘴角淡淡的笑,让劳累一天的人们能舒心地进入梦乡。

  故乡的秋天是一位画师,偏爱金黄色,大笔一挥在大地上尽情挥毫泼墨,泼到哪里都是一片金灿灿的,晃得人睁不开眼,就像凭空变出了一片片黄金,然后无偿送给人们。可能是怕农民伯伯没收到信息,派信使在树叶上写满信息,送到家家户户门前,提醒他们丰收的时候到了。

  家乡的秋天是一位营养师,喜欢自己的孩子都胖乎乎的,你看那沉甸甸的稻穗耷拉着脑袋,玉米的肌肉线条更加饱满,地里的白菜也在悄悄给自己增肥……这么好的氛围怎么能落下好奇心很强的人们,大家纷纷来凑热闹,“贴秋膘”由此而来。

  不知什么时候起,我只能从和父母、朋友的电话中了解家乡秋天的模样,岁月蚕食着我的印象,我要想办法守护家乡的秋天不被时间盗走。

  翘首北望,在心底默念,北方的秋天,你是否还记得,那个夜色里,背着行囊出走的少年,也许你送别的人太多,早已忘记了吧,但我却始终记得你。

  走出围城的人不一定收获的就是成功的喜悦,譬如我,高中毕业后拼命想走出去“囚禁”自己的故土。来到重庆,就像一条怀揣梦想的鱼游进了大海,这里更广阔,似乎一直追逐的梦想也实现了,可久了之后仍是不适应,比起这里的深邃未知和暗流涌动,我怀念的依旧是以前生活过的小河沟。

  离开家乡,转眼已十余载,偶尔假期回家探亲,会有人说我的口音变了。虽然自己极力“狡辩”,但三人成虎,自己不得不接受。

  在村里走走,遇到几个老人,他们在我的印象里变化不大,无非就是被时间在脸上多刻了几道痕迹,而我在他们眼里却显得极其陌生,有些听了我自报名字后认出了我,有些则需要我搬出父母大名才能对号入座。从他们絮絮叨叨的话语里,我逐渐意识到,从离开的那个秋天起,我和家乡便开始疏远。

  此时我也懂了,第一次离开时脑子里多出来的那莫名其妙的东西就是乡愁。

  而从那个秋天开始,我成了家乡的过客。

  (作者单位:渝都监狱)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少年出走在秋天

  ◎ 杨继超

  指缝太宽,时光太瘦,未觉三夏尽,时序已立秋。立秋本该是天气转凉的标志,而重庆就像个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温度不降反升,让我不禁想起故乡秋天的清凉。

  依稀记得十几年前那个秋天的夜晚,从没出过远门的我,鼓起勇气拒绝了陪送,带着满心的忐忑与不舍,独自踏上了南下求学的火车,与家乡的距离越来越远,还有站台上父亲那逐渐模糊的身影,没有蹒跚着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子的情节,可在那个秋天里感受到的父爱,绝对和朱自清《背影》里的一样厚重。

  列车滑动那一刻起,注定了我和这片故土开启了聚少离多的闸口,心头莫名其妙的情绪萌生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只是年轻时候的我懵懵懂懂罢了。

  到了山城重庆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另类的秋天。对于从小在北方长大的我来说,习惯的是立秋以后天气逐渐转凉,上车的我还穿着厚厚的外套,而这里的温度却颠覆了我对秋天的认知。近40℃的高温热得我窒息,树上的蝉鸣让我更加心烦,这是对重庆秋天的初认识。离开家的我,最开始想念的不是家,而是我印象里熟悉的家乡的秋天。

  家乡的秋天是个循规蹈矩的上班族,从立秋开始,按照节气表的要求,严格履行职责,把温度调到自己的范畴内,决不允许那些暴躁的暑气肆无忌惮游走,清凉才是北方秋天的主旋律,人性化地提醒人们该适当添衣御寒。

  家乡的秋天是个豁达的绅士,没有江南那种让人烦躁的梅雨,每一天都晴空万里,甚至连风都收敛起来,待人接物都是那么让人心旷神怡,即使到了晚上,满天星辰和肉眼可见的星座星河,黑暗也遮掩不住他挂在嘴角淡淡的笑,让劳累一天的人们能舒心地进入梦乡。

  故乡的秋天是一位画师,偏爱金黄色,大笔一挥在大地上尽情挥毫泼墨,泼到哪里都是一片金灿灿的,晃得人睁不开眼,就像凭空变出了一片片黄金,然后无偿送给人们。可能是怕农民伯伯没收到信息,派信使在树叶上写满信息,送到家家户户门前,提醒他们丰收的时候到了。

  家乡的秋天是一位营养师,喜欢自己的孩子都胖乎乎的,你看那沉甸甸的稻穗耷拉着脑袋,玉米的肌肉线条更加饱满,地里的白菜也在悄悄给自己增肥……这么好的氛围怎么能落下好奇心很强的人们,大家纷纷来凑热闹,“贴秋膘”由此而来。

  不知什么时候起,我只能从和父母、朋友的电话中了解家乡秋天的模样,岁月蚕食着我的印象,我要想办法守护家乡的秋天不被时间盗走。

  翘首北望,在心底默念,北方的秋天,你是否还记得,那个夜色里,背着行囊出走的少年,也许你送别的人太多,早已忘记了吧,但我却始终记得你。

  走出围城的人不一定收获的就是成功的喜悦,譬如我,高中毕业后拼命想走出去“囚禁”自己的故土。来到重庆,就像一条怀揣梦想的鱼游进了大海,这里更广阔,似乎一直追逐的梦想也实现了,可久了之后仍是不适应,比起这里的深邃未知和暗流涌动,我怀念的依旧是以前生活过的小河沟。

  离开家乡,转眼已十余载,偶尔假期回家探亲,会有人说我的口音变了。虽然自己极力“狡辩”,但三人成虎,自己不得不接受。

  在村里走走,遇到几个老人,他们在我的印象里变化不大,无非就是被时间在脸上多刻了几道痕迹,而我在他们眼里却显得极其陌生,有些听了我自报名字后认出了我,有些则需要我搬出父母大名才能对号入座。从他们絮絮叨叨的话语里,我逐渐意识到,从离开的那个秋天起,我和家乡便开始疏远。

  此时我也懂了,第一次离开时脑子里多出来的那莫名其妙的东西就是乡愁。

  而从那个秋天开始,我成了家乡的过客。

  (作者单位:渝都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