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阔步向前

时间: 2022-09-26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066

  本网讯(记者 陈富勇 朱颂扬 实习生 牛雪璐)伟大时代诞生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征程。9月24日,由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和西南政法大学共同举办的“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与生动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西南政法大学举行(如图),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等7所院校的教授,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深刻内涵、实践要求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曾维伦、重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蒋朋桥、市司法局二级巡视员周修友、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等参加研讨会并致辞。

  曾维伦在致辞中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全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在重庆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当前重庆社科界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准确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丰富内涵、精神要义;要坚持和加强理论探讨,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学术研究,把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阐释工作做深做实做透;要带头宣传宣讲,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

  蒋朋桥表示,新征程上谱写全面依法治国新篇章,必须深入学习贯彻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国上下正以昂扬奋进姿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重要时间窗口,带来这样一场全国法治理论领域大家和我市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思想盛宴,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重庆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决策部署,不断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市的领导,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深化司法改革,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和干部群众法治观念,进一步深化平安重庆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各项法治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全市人民正朝着法治中国建设的远景目标阔步前进。

  周修友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法治思想凝聚着我们党领导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为我们推进法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学习宣传贯彻好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机构改革后,由市司法局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工作,积极履行行政执法、刑事执行、公共法律服务,形成了“一个统筹、四大职能”的布局。希望未来能突出大众化的解读,积极打造大众化的法治宣传模式,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家喻户晓、入脑入心,同时,牢牢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十一个坚持”的精确要义,结合“一规划两纲要”及其实施方案,努力推动全面依法治市迈上新台阶。

  本次研讨会还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的9位知名法学教授,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与生动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林:

  以法治方式实现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崇高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维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

  在当代中国,要把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纳入宪法和法治轨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界定、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把公众对于公平正义的利益诉求纳入宪法和法治轨道;要通过民主科学依法立法,将人民群众对于公平正义的利益需求,尽可能纳入法律调整范围,努力把道德意义上的公平正义诉求,通过立法程序转化为法律意义上的公平正义,使其具有明确性、规范性、统一性和可操作性。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黄文艺:

  健全在职干警教育培训体系

  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支撑条件,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是法治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实施在于人。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指明了在职教育培训在法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建立健全在职干警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干警本领,确保更好履行政法工作各项任务。政法系统要把专业化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专业化建设要突出实战、实用、实效导向,全面提升政法干警的法律政策运用能力、防控风险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科技应用能力、舆论引导能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陈柏峰:

  引领公民权利保护深化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加强权利司法保护理论,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建设公正廉洁的司法工作队伍、保障人民群众诉讼权利、完善司法便民利民机制等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命题。

  建设公正廉洁的司法工作队伍,需要扭住职业良知、坚守法治、制度约束、公开运行等环节持续用力。保障人民群众诉讼权利,新时代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包括立案登记制改革、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强化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权利的制度保障、加强对执业律师权利的保障、保障申诉权利和预防冤假错案等。完善司法便民利民机制,需要建设便民利民的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加强权利司法保护理论,是司法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必然引领新时代权利司法保护的深化。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主编龙大轩: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第六个坚持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其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一根红线,那么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则是另一根红线,可以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不同层面的主张彼此联系起来。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德法合治”理论,对传统“德主刑辅”思想的经验智慧进行创造性转化,发展成新的理论形态。一方面,法律离不开道德。只有用道德来指导引领,法律制度才能体达民众常情常理,从而成为良法,获得长久有效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道德也离不开法律。没有法律的保障和维护,再好的道德也难以得到提倡和发扬。要贯彻德法结合的精神,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结合、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相统一。

  吉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杜宴林: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当代中国法治国理论以社会公平正义的实证性承诺为前提和基础,并以依法治国的方式显现出来。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法治国理论的最新成果,是系统回答“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这个问题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无疑就是当代中国法治国理论的范式承诺。

  我们的法治决策绝非简单套用“西方民主公共选择”理论的做法。事实上,谁都承认,民主公共选择机制只不过是一套程序,所作出的选择决策并非集体(社会)利益,而不过是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妥协,所谓的公平正义或社会福利最大化只是一厢情愿而已。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实质性的社会公平正义才是我们法治的价值追求,我们需要一个代表集体(社会)利益的感知主体和决策主体,这一重任无疑指向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性领导和决策。

  华东政法大学《法学》主编胡玉鸿:

  让每一个人都能成就其尊严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让每一个人都能成就其尊严、维系其尊严,无疑是党和政府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呵护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尊严。”这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使命与担当,更将为人民造福具体落实为对每个人生命、价值、尊严的呵护。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保障人的尊严和权利上的伟大成就。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八年的“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人的尊严的维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阔步向前

  本网讯(记者 陈富勇 朱颂扬 实习生 牛雪璐)伟大时代诞生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征程。9月24日,由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和西南政法大学共同举办的“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与生动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西南政法大学举行(如图),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等7所院校的教授,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深刻内涵、实践要求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曾维伦、重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蒋朋桥、市司法局二级巡视员周修友、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等参加研讨会并致辞。

  曾维伦在致辞中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全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在重庆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当前重庆社科界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准确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丰富内涵、精神要义;要坚持和加强理论探讨,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学术研究,把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阐释工作做深做实做透;要带头宣传宣讲,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

  蒋朋桥表示,新征程上谱写全面依法治国新篇章,必须深入学习贯彻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国上下正以昂扬奋进姿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重要时间窗口,带来这样一场全国法治理论领域大家和我市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思想盛宴,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重庆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决策部署,不断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市的领导,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深化司法改革,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和干部群众法治观念,进一步深化平安重庆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各项法治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全市人民正朝着法治中国建设的远景目标阔步前进。

  周修友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法治思想凝聚着我们党领导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为我们推进法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学习宣传贯彻好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机构改革后,由市司法局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工作,积极履行行政执法、刑事执行、公共法律服务,形成了“一个统筹、四大职能”的布局。希望未来能突出大众化的解读,积极打造大众化的法治宣传模式,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家喻户晓、入脑入心,同时,牢牢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十一个坚持”的精确要义,结合“一规划两纲要”及其实施方案,努力推动全面依法治市迈上新台阶。

  本次研讨会还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的9位知名法学教授,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与生动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林:

  以法治方式实现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崇高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维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

  在当代中国,要把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纳入宪法和法治轨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界定、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把公众对于公平正义的利益诉求纳入宪法和法治轨道;要通过民主科学依法立法,将人民群众对于公平正义的利益需求,尽可能纳入法律调整范围,努力把道德意义上的公平正义诉求,通过立法程序转化为法律意义上的公平正义,使其具有明确性、规范性、统一性和可操作性。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黄文艺:

  健全在职干警教育培训体系

  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支撑条件,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是法治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实施在于人。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指明了在职教育培训在法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建立健全在职干警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干警本领,确保更好履行政法工作各项任务。政法系统要把专业化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专业化建设要突出实战、实用、实效导向,全面提升政法干警的法律政策运用能力、防控风险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科技应用能力、舆论引导能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陈柏峰:

  引领公民权利保护深化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加强权利司法保护理论,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建设公正廉洁的司法工作队伍、保障人民群众诉讼权利、完善司法便民利民机制等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命题。

  建设公正廉洁的司法工作队伍,需要扭住职业良知、坚守法治、制度约束、公开运行等环节持续用力。保障人民群众诉讼权利,新时代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包括立案登记制改革、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强化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权利的制度保障、加强对执业律师权利的保障、保障申诉权利和预防冤假错案等。完善司法便民利民机制,需要建设便民利民的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加强权利司法保护理论,是司法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必然引领新时代权利司法保护的深化。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主编龙大轩: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第六个坚持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其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一根红线,那么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则是另一根红线,可以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不同层面的主张彼此联系起来。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德法合治”理论,对传统“德主刑辅”思想的经验智慧进行创造性转化,发展成新的理论形态。一方面,法律离不开道德。只有用道德来指导引领,法律制度才能体达民众常情常理,从而成为良法,获得长久有效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道德也离不开法律。没有法律的保障和维护,再好的道德也难以得到提倡和发扬。要贯彻德法结合的精神,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结合、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相统一。

  吉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杜宴林: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当代中国法治国理论以社会公平正义的实证性承诺为前提和基础,并以依法治国的方式显现出来。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法治国理论的最新成果,是系统回答“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这个问题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无疑就是当代中国法治国理论的范式承诺。

  我们的法治决策绝非简单套用“西方民主公共选择”理论的做法。事实上,谁都承认,民主公共选择机制只不过是一套程序,所作出的选择决策并非集体(社会)利益,而不过是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妥协,所谓的公平正义或社会福利最大化只是一厢情愿而已。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实质性的社会公平正义才是我们法治的价值追求,我们需要一个代表集体(社会)利益的感知主体和决策主体,这一重任无疑指向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性领导和决策。

  华东政法大学《法学》主编胡玉鸿:

  让每一个人都能成就其尊严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让每一个人都能成就其尊严、维系其尊严,无疑是党和政府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呵护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尊严。”这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使命与担当,更将为人民造福具体落实为对每个人生命、价值、尊严的呵护。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保障人的尊严和权利上的伟大成就。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八年的“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人的尊严的维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