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建议健全考评机制 答好乡村振兴考卷

时间: 2022-10-24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4963

  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2022年7月至9月,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下称乡村振兴促进法)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时发现,我市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法,推动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组织建设“五个振兴”落地落实,2021年,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922亿元,同比增长7.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00元,同比增长10.6%;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4:1,比上年同期缩小0.05。

  乡村产业发展方面,202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092.8万吨,创近13年新高;生猪产能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蔬菜、水产品产量均刷新历史纪录。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重点培植柑橘、榨菜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3200万亩,2021年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4800亿元。

  乡村人才队伍方面,我市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3.8万名、农村实用人才52.7万人,发展家庭农场3.3万个、农民合作社3.7万个;建设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60个,累计回引本土人才1.5万名、返乡农民工36万余人。

  农村生态环境方面,完成5.7万亩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生态修复,全市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84.3%,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建成美丽宜居乡村1239个。狠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化肥、农药使用总量分别连续6年、7年递减,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

  乡村治理方面,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一肩挑”占比达98%。推进“法润乡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累计建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89个。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实施平安创建“十百千”工程,打造平安示范村社1000个。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乡村治理新模式,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覆盖率达到97%。

  我市将乡村振兴促进法学习宣传纳入“八五”普法规划和农业农村系统2021年度普法工作计划,在全市掀起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热潮。将乡村振兴促进法纳入“法润千里、治汇广大”季度专题普法活动,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等活动,加强涉农重点领域法律援助。全市办理法律援助辩护(代理)案3.67万件,提供法律帮助3.84万件,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或取得经济利益约4.51亿元。

  针对本次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市人大常委会提出建议:

  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加强法律问题阐释解读,创新普法方式方法;健全用好乡村振兴考核评价制度、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对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情况开展常态化执法监督;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提高农业农村防灾减灾能力;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立改废,加快制定法律法规,及时修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清理废止有关规章政策。

  进一步聚焦重点协同推进“五个振兴”,强产业增后劲,育人才添活力,树文明育新风,优生态厚本底,夯组织固根基,尤其是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创新“民情茶室”等村民协商议事形式,提升村民自治能力。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枫桥经验”重庆实践,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调解机制。

记者 唐孝忠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建议健全考评机制 答好乡村振兴考卷

  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2022年7月至9月,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下称乡村振兴促进法)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时发现,我市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法,推动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组织建设“五个振兴”落地落实,2021年,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922亿元,同比增长7.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00元,同比增长10.6%;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4:1,比上年同期缩小0.05。

  乡村产业发展方面,202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092.8万吨,创近13年新高;生猪产能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蔬菜、水产品产量均刷新历史纪录。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重点培植柑橘、榨菜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3200万亩,2021年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4800亿元。

  乡村人才队伍方面,我市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3.8万名、农村实用人才52.7万人,发展家庭农场3.3万个、农民合作社3.7万个;建设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60个,累计回引本土人才1.5万名、返乡农民工36万余人。

  农村生态环境方面,完成5.7万亩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生态修复,全市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84.3%,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建成美丽宜居乡村1239个。狠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化肥、农药使用总量分别连续6年、7年递减,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

  乡村治理方面,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一肩挑”占比达98%。推进“法润乡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累计建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89个。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实施平安创建“十百千”工程,打造平安示范村社1000个。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乡村治理新模式,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覆盖率达到97%。

  我市将乡村振兴促进法学习宣传纳入“八五”普法规划和农业农村系统2021年度普法工作计划,在全市掀起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热潮。将乡村振兴促进法纳入“法润千里、治汇广大”季度专题普法活动,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等活动,加强涉农重点领域法律援助。全市办理法律援助辩护(代理)案3.67万件,提供法律帮助3.84万件,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或取得经济利益约4.51亿元。

  针对本次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市人大常委会提出建议:

  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加强法律问题阐释解读,创新普法方式方法;健全用好乡村振兴考核评价制度、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对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情况开展常态化执法监督;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提高农业农村防灾减灾能力;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立改废,加快制定法律法规,及时修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清理废止有关规章政策。

  进一步聚焦重点协同推进“五个振兴”,强产业增后劲,育人才添活力,树文明育新风,优生态厚本底,夯组织固根基,尤其是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创新“民情茶室”等村民协商议事形式,提升村民自治能力。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枫桥经验”重庆实践,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调解机制。

记者 唐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