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香识人

时间: 2023-03-17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196

  ◎ 马庆民

  宋代有一隐士廉之如,因早年应试没有考取功名,后来在青山绿水间建了一个茅庐,过上了山间隐居的生活。

  廉之如的住所内藏有很多书卷,每次有朋友来拜访时,他们都会在万卷书本前促膝而谈。

  有时廉之如也会远游访友。有一次,他远赴江阴访一故旧,近室而门已开,故人笑迎而出。他诧问:“我没有捎信给你,你怎么就知我来呢?”故人答道:“远闻其香,而知君至矣!”

  这就是闻香识人的典故!

  “闻香识人”,多么美好的境界,既证明了知己的可贵,也证实了人品的崇高。

  明代屠隆说过:“和香者,和其性也;品香,品自性也。”说到底,“香”,和自己的人格品性有关。

  闻香而识人知人,所凭借的,不是庭花之香或者书卷之香,而是一种内在的潜质和人格魅力,也就是从灵魂深处散发出的“香”。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生长其中,都若一朵盛开的花。有的花,素雅馨香;有的花,清淡无味;有的花,香气扑鼻;有的花,虽姿色可人,形态妩媚,却徒有其表,闻起来让人扼腕叹息……其实那种真正本色的香味,总藏在容易为世人所忽略的皮相下。

  如何逢到一朵香味相近的“花”,往往需要我们能够“闻香识人”。

  而真正有“香”的人,对周围的“香”会有着如同自身一般的挑剔——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宋朝,当时的皇宫、寺院和衙门等正式场合,按规矩往往要使用“衙香”。而市面上衙香的香方,几乎都以沉香为主,彰显官家威严富贵、凝重沉敛。

  可是苏轼偏偏不要这样的架子。他决定自己动手改良,不使用众香之首的沉香,而是以檀香为主,辅以乳香、玄参、麝香等制成,用料更趋精简、朴素。

  一番折腾之后,等到他再次燃起衙香一炉,只觉缕缕香气中,有檀香和乳香结合的清澈暖甜,让官署办公不再那么冷冰冰;也有玄参中保留的一丝文人清苦,不改其志;更有麝香的袅袅旖旎,从凡尘直上仙阙,正是“九衙尘里任逍遥”的随心所欲、纵情高歌。

  苏轼弃沉选檀,并非说檀香等就是便宜的香料,而是他内心时时激荡的那种追求自由的精神,借香之物淋漓抒发。

  闻香识人,方见人之本色,苏东坡的“坦途不问富贵,贫贱不移性情”,一览无余。看似是一炉香,照见的却是一颗鲜明生动的灵魂,千百年后,依然摇曳动人。喜欢这味香的人,或许正是喜欢那份肆意洒脱,豪放豁然。

  香,是自然之气,是感性的沁出;香,是智慧之源,是理性的积淀。当感性和理性在一个人身上得到了汇聚和升华,就成为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我们喜欢苏东坡,或许正因为那种不拘一格的“香”。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喜欢什么样的香;喜欢什么样的香,也会促使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一时间没有寻到喜欢的“香”,或是没等到那个赏识自己“香”的人,大可不必难过,也不必焦虑,只需要在心中修篱种菊,安静地成长,默默地蓄积生命的香氛。总有一天,你的举手投足,会释放出本色的风采,你的一颦一笑,会散发出灵魂的香味——即所谓“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这世间,有人清醒通透,就会喜欢冷香;有人热情洋溢,内心倾向甜香;有人温和恬静,更钟情于清香……那独一无二的你,究竟想识得什么样的人,又想成为什么样的“香”呢?

  (作者单位:武汉联勤保障部队)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闻香识人

  ◎ 马庆民

  宋代有一隐士廉之如,因早年应试没有考取功名,后来在青山绿水间建了一个茅庐,过上了山间隐居的生活。

  廉之如的住所内藏有很多书卷,每次有朋友来拜访时,他们都会在万卷书本前促膝而谈。

  有时廉之如也会远游访友。有一次,他远赴江阴访一故旧,近室而门已开,故人笑迎而出。他诧问:“我没有捎信给你,你怎么就知我来呢?”故人答道:“远闻其香,而知君至矣!”

  这就是闻香识人的典故!

  “闻香识人”,多么美好的境界,既证明了知己的可贵,也证实了人品的崇高。

  明代屠隆说过:“和香者,和其性也;品香,品自性也。”说到底,“香”,和自己的人格品性有关。

  闻香而识人知人,所凭借的,不是庭花之香或者书卷之香,而是一种内在的潜质和人格魅力,也就是从灵魂深处散发出的“香”。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生长其中,都若一朵盛开的花。有的花,素雅馨香;有的花,清淡无味;有的花,香气扑鼻;有的花,虽姿色可人,形态妩媚,却徒有其表,闻起来让人扼腕叹息……其实那种真正本色的香味,总藏在容易为世人所忽略的皮相下。

  如何逢到一朵香味相近的“花”,往往需要我们能够“闻香识人”。

  而真正有“香”的人,对周围的“香”会有着如同自身一般的挑剔——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宋朝,当时的皇宫、寺院和衙门等正式场合,按规矩往往要使用“衙香”。而市面上衙香的香方,几乎都以沉香为主,彰显官家威严富贵、凝重沉敛。

  可是苏轼偏偏不要这样的架子。他决定自己动手改良,不使用众香之首的沉香,而是以檀香为主,辅以乳香、玄参、麝香等制成,用料更趋精简、朴素。

  一番折腾之后,等到他再次燃起衙香一炉,只觉缕缕香气中,有檀香和乳香结合的清澈暖甜,让官署办公不再那么冷冰冰;也有玄参中保留的一丝文人清苦,不改其志;更有麝香的袅袅旖旎,从凡尘直上仙阙,正是“九衙尘里任逍遥”的随心所欲、纵情高歌。

  苏轼弃沉选檀,并非说檀香等就是便宜的香料,而是他内心时时激荡的那种追求自由的精神,借香之物淋漓抒发。

  闻香识人,方见人之本色,苏东坡的“坦途不问富贵,贫贱不移性情”,一览无余。看似是一炉香,照见的却是一颗鲜明生动的灵魂,千百年后,依然摇曳动人。喜欢这味香的人,或许正是喜欢那份肆意洒脱,豪放豁然。

  香,是自然之气,是感性的沁出;香,是智慧之源,是理性的积淀。当感性和理性在一个人身上得到了汇聚和升华,就成为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我们喜欢苏东坡,或许正因为那种不拘一格的“香”。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喜欢什么样的香;喜欢什么样的香,也会促使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一时间没有寻到喜欢的“香”,或是没等到那个赏识自己“香”的人,大可不必难过,也不必焦虑,只需要在心中修篱种菊,安静地成长,默默地蓄积生命的香氛。总有一天,你的举手投足,会释放出本色的风采,你的一颦一笑,会散发出灵魂的香味——即所谓“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这世间,有人清醒通透,就会喜欢冷香;有人热情洋溢,内心倾向甜香;有人温和恬静,更钟情于清香……那独一无二的你,究竟想识得什么样的人,又想成为什么样的“香”呢?

  (作者单位:武汉联勤保障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