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里放飞甜蜜梦

时间: 2023-04-14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4997

  ◎ 秦拓夫

  四月初的一个艳阳天,暖融融的阳光下,漫山遍野的山花开得正艳。身材高大的张仁华正在自家屋后树林里的蜂场巡查。一阵清凉的山风吹来,蜂箱里飘散出阵阵蜜香,温润的阳光落在他脸上,一脸灿烂。

  张仁华做梦也没想到,以前零星散养了十多年的蜜蜂,每年产出的几十斤蜂蜜,不是贱卖就是送人,一年下来赚不了钱。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成规模养殖,平均年收入达二十多万元,这漫天飞舞的蜜蜂让他一家人过上甜蜜幸福的生活。

  四十多岁的张仁华,为人忠厚实诚,脸上自带三分腼腆。他家住在重庆石柱县一座高山上,每次我回老家,都要从他家门前经过,顺便到他家坐坐,拉拉家常,喝杯茶水才走。这次也不例外,我把车停在他家门前的坝子里,见房门关着,喊了两声“老张”,无人应答,猜他一定在屋后树林里侍弄那些宝贝蜂箱。于是,我沿着屋后一条硬化的村道朝那片树林走去。一阵清风吹来,道路两边的山花野草沙沙作响,一群黄雀在花草丛中跳跃。

  来到树林一块平地,一排整齐的方型蜂箱出现在我眼前,张仁华正蹲在蜂箱前观察飞进飞出的蜜蜂。我大着嗓门喊道:“老张,又在侍弄你这些宝贝呀。”他抬头见是我,憨厚地笑了笑:“你回来啦。等一下哈,我把这几箱看完了就回去喝茶。”我说:“今天就不喝茶了,就在这看你怎么侍弄这些宝贝。”

  老张这一路走来不容易。他出生在方斗山半山腰,海拔1200多米,山上除了荆棘杂木外,没有田,只有石头缝里的零星土地可耕种玉米土豆,这点粮食不够一家人吃,每年开春得下山借粮。山坡上低矮破旧的土墙房是他们一家过去的住房,父母和他们五兄妹就挤在破烂不堪的土墙房里。因为家里太穷,他们五兄妹都只读完小学。每每提及这些,张仁华就一脸苦涩和心酸。

  正是这个原因,张仁华十七岁那年跟一位亲戚到福建打工,找不到轻松活,只能到一家沙厂当搬沙工。繁重的体力活让他吃不消,坚持不到一年就回家了,到山上一家小煤窑当挖煤工。由于小煤窑的安全环境差,好几次险些出事,他不敢继续干下去。后来,经人介绍到山下当了“倒插门”女婿。在他之前,他大哥已去另一个村里做了“倒插门”女婿,他的三个姐妹都出嫁离开了山上。

  张仁华虽然到山下成了家,很快有了孩子,跟媳妇一起耕田种地,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他始终没忘记山上那个家,隔三差五翻山越岭看望父母,帮着种土豆玉米,砍柴挑水。山上山下都是他的家,都得照顾。有时,他独自坐在山上一块龙骨石上,痴痴地看着漫山遍野的五蓓子、老鼠刺、乌泡树、洋槐树、火棘和满山满坡的花花草草,心里渐渐有了想法:山上这么丰富的蜜源,气温和空气这么好,为啥不利用起来养蜂呢?他把自己的想法跟媳妇说了,得到了支持。于是,他和媳妇忙完山下的活就赶到山上养蜂。然而,想要把这事干好也不容易,没有养蜂经验和技术。但张仁华有自己的想法:“今天没经验不等于明天没经验,不懂就找人学。”张仁华穿着一双解放鞋,走访方斗山十多家养蜂户,虚心学习人家的养蜂经验,汲取众家之长,渐渐悟出了养蜂之道。后来,张仁华除了帮着两个家种好庄稼外,其余心思全用在养蜂上。他对家里人说:“我一定要在山上把中蜂搞起来,让两家人都过上好日子。”

  话是这么说,干起来却不是这么简单。由于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经过多年努力,张仁华的梦想并未实现,养殖规模始终停留在小打小闹上,每年产出的蜂蜜只有四五十斤,还不好卖。但张仁华没有泄气,更没有放弃。

  2016年4月,就在张仁华与命运抗争的时侯,一位改变他命运的人,在一个细雨蒙蒙的中午,走进他山上那间低矮潮湿的土墙屋,拉着他的手亲切地对他说:“老张,我来帮你。”

  来人中等个子,五十开外,脚上穿一双半旧的解放鞋。这人名叫罗涌,石柱县检察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也是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在得知张仁华对中蜂养殖情有独钟,又有四季管理和养殖技术,只因家里太穷拿不出本钱规模养殖的情况后,罗涌决定帮助张仁华把中蜂规模化养殖搞起来,并在全村起一个示范带头作用,再利用方斗山蜜源丰富、农户有养蜂传统这一优势大力发展全村的中蜂产业,助推群众脱贫致富。罗涌索性住到他家里,每天与张仁华一起研究中蜂养殖技术和发展规划。

  没过多久,在扶贫工作队和镇政府的帮助下,张仁华第一次借到了一笔扶贫贴息贷款,购进种蜂168箱和养蜂设施设备,带着一家人在山上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他渴望脱贫致富的愿望像山火一样熊熊燃烧!

  张仁华不愧是一个中蜂养殖能手,规模养蜂第一年就产蜜1200斤。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不到一个月,张仁华的蜂蜜销售一空。按当地售价100元一斤计算,张仁华当年实现收入达12万元。

  为帮助张仁华和后来发展起来的养蜂户解决蜂蜜销售问题,经县政府批准,扶贫工作队专门在张仁华蜂场外的坝子里举办了首届“石柱县方斗山采蜜节”。在持续半个月的采蜜节活动中,张仁华当年产出的3000余斤蜂蜜和全村养殖户的蜂蜜销售一空。这一年,张仁华的蜂蜜收入达30余万元,加上出售种蜂收入共计40余万元。

  连续两届“方斗山采蜜节”大型推介活动后,方斗山生态蜂蜜声名远播,每年10月采蜜时节一到,各地客户纷纷涌来,不到一个月,张仁华和村里养蜂户的蜂蜜便卖得所剩无几。方斗山蜂蜜成了康养生态品牌。

  规模养蜂,让张仁华尝到了蜂蜜的甜头,让他一家过上甜蜜幸福的生活,也成为他家可持续增收、稳定和巩固脱贫成果的家庭产业。自2016年以来,他家仅养蜂一项平均每年的收入在20万元左右。这让张仁华看到了未来美好的希望,他告诉我:“我想把蜂蜜做成品牌,打算向国家申请注册一个‘方斗山生态蜂蜜’商标,把全村的中蜂养殖户捆在一起,统一管理,统一在线上线下销售,保障质量,把方斗山的生态蜂蜜卖到全国各地。”

  我听了很是兴奋,握着他的手说:“老张,你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

  忽然,树林里传来“咩咩”的叫声,我回头看去,只见张仁华媳妇手里扬着一根树枝,赶着大群山羊从树林里走出。张仁华说:“去年开始养了一百多只黑山羊。”我问他:“一头能卖多少钱?”他说:“一千元左右,一年可增收十多万元。”末了,他又补充一句:“这黑山羊不愁销,好卖,周边几个场镇都供不应求。”

  这时,一阵清新醉人的山风吹来,山野里飘溢着沁人心脾的甘冽香甜,那香甜的味道来自我身后的蜂场。我面前的草坪里,是咩咩撒欢的羊群、嗡嗡飞舞的蜂群,头顶上是蓝天白云、百鸟飞旋。这动听的声音和迷人的场景构成了一幅高山上的幸福画卷。我想,张仁华一家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他的甜蜜梦会更甜更美好。

  (作者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在山里放飞甜蜜梦

  ◎ 秦拓夫

  四月初的一个艳阳天,暖融融的阳光下,漫山遍野的山花开得正艳。身材高大的张仁华正在自家屋后树林里的蜂场巡查。一阵清凉的山风吹来,蜂箱里飘散出阵阵蜜香,温润的阳光落在他脸上,一脸灿烂。

  张仁华做梦也没想到,以前零星散养了十多年的蜜蜂,每年产出的几十斤蜂蜜,不是贱卖就是送人,一年下来赚不了钱。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成规模养殖,平均年收入达二十多万元,这漫天飞舞的蜜蜂让他一家人过上甜蜜幸福的生活。

  四十多岁的张仁华,为人忠厚实诚,脸上自带三分腼腆。他家住在重庆石柱县一座高山上,每次我回老家,都要从他家门前经过,顺便到他家坐坐,拉拉家常,喝杯茶水才走。这次也不例外,我把车停在他家门前的坝子里,见房门关着,喊了两声“老张”,无人应答,猜他一定在屋后树林里侍弄那些宝贝蜂箱。于是,我沿着屋后一条硬化的村道朝那片树林走去。一阵清风吹来,道路两边的山花野草沙沙作响,一群黄雀在花草丛中跳跃。

  来到树林一块平地,一排整齐的方型蜂箱出现在我眼前,张仁华正蹲在蜂箱前观察飞进飞出的蜜蜂。我大着嗓门喊道:“老张,又在侍弄你这些宝贝呀。”他抬头见是我,憨厚地笑了笑:“你回来啦。等一下哈,我把这几箱看完了就回去喝茶。”我说:“今天就不喝茶了,就在这看你怎么侍弄这些宝贝。”

  老张这一路走来不容易。他出生在方斗山半山腰,海拔1200多米,山上除了荆棘杂木外,没有田,只有石头缝里的零星土地可耕种玉米土豆,这点粮食不够一家人吃,每年开春得下山借粮。山坡上低矮破旧的土墙房是他们一家过去的住房,父母和他们五兄妹就挤在破烂不堪的土墙房里。因为家里太穷,他们五兄妹都只读完小学。每每提及这些,张仁华就一脸苦涩和心酸。

  正是这个原因,张仁华十七岁那年跟一位亲戚到福建打工,找不到轻松活,只能到一家沙厂当搬沙工。繁重的体力活让他吃不消,坚持不到一年就回家了,到山上一家小煤窑当挖煤工。由于小煤窑的安全环境差,好几次险些出事,他不敢继续干下去。后来,经人介绍到山下当了“倒插门”女婿。在他之前,他大哥已去另一个村里做了“倒插门”女婿,他的三个姐妹都出嫁离开了山上。

  张仁华虽然到山下成了家,很快有了孩子,跟媳妇一起耕田种地,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他始终没忘记山上那个家,隔三差五翻山越岭看望父母,帮着种土豆玉米,砍柴挑水。山上山下都是他的家,都得照顾。有时,他独自坐在山上一块龙骨石上,痴痴地看着漫山遍野的五蓓子、老鼠刺、乌泡树、洋槐树、火棘和满山满坡的花花草草,心里渐渐有了想法:山上这么丰富的蜜源,气温和空气这么好,为啥不利用起来养蜂呢?他把自己的想法跟媳妇说了,得到了支持。于是,他和媳妇忙完山下的活就赶到山上养蜂。然而,想要把这事干好也不容易,没有养蜂经验和技术。但张仁华有自己的想法:“今天没经验不等于明天没经验,不懂就找人学。”张仁华穿着一双解放鞋,走访方斗山十多家养蜂户,虚心学习人家的养蜂经验,汲取众家之长,渐渐悟出了养蜂之道。后来,张仁华除了帮着两个家种好庄稼外,其余心思全用在养蜂上。他对家里人说:“我一定要在山上把中蜂搞起来,让两家人都过上好日子。”

  话是这么说,干起来却不是这么简单。由于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经过多年努力,张仁华的梦想并未实现,养殖规模始终停留在小打小闹上,每年产出的蜂蜜只有四五十斤,还不好卖。但张仁华没有泄气,更没有放弃。

  2016年4月,就在张仁华与命运抗争的时侯,一位改变他命运的人,在一个细雨蒙蒙的中午,走进他山上那间低矮潮湿的土墙屋,拉着他的手亲切地对他说:“老张,我来帮你。”

  来人中等个子,五十开外,脚上穿一双半旧的解放鞋。这人名叫罗涌,石柱县检察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也是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在得知张仁华对中蜂养殖情有独钟,又有四季管理和养殖技术,只因家里太穷拿不出本钱规模养殖的情况后,罗涌决定帮助张仁华把中蜂规模化养殖搞起来,并在全村起一个示范带头作用,再利用方斗山蜜源丰富、农户有养蜂传统这一优势大力发展全村的中蜂产业,助推群众脱贫致富。罗涌索性住到他家里,每天与张仁华一起研究中蜂养殖技术和发展规划。

  没过多久,在扶贫工作队和镇政府的帮助下,张仁华第一次借到了一笔扶贫贴息贷款,购进种蜂168箱和养蜂设施设备,带着一家人在山上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他渴望脱贫致富的愿望像山火一样熊熊燃烧!

  张仁华不愧是一个中蜂养殖能手,规模养蜂第一年就产蜜1200斤。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不到一个月,张仁华的蜂蜜销售一空。按当地售价100元一斤计算,张仁华当年实现收入达12万元。

  为帮助张仁华和后来发展起来的养蜂户解决蜂蜜销售问题,经县政府批准,扶贫工作队专门在张仁华蜂场外的坝子里举办了首届“石柱县方斗山采蜜节”。在持续半个月的采蜜节活动中,张仁华当年产出的3000余斤蜂蜜和全村养殖户的蜂蜜销售一空。这一年,张仁华的蜂蜜收入达30余万元,加上出售种蜂收入共计40余万元。

  连续两届“方斗山采蜜节”大型推介活动后,方斗山生态蜂蜜声名远播,每年10月采蜜时节一到,各地客户纷纷涌来,不到一个月,张仁华和村里养蜂户的蜂蜜便卖得所剩无几。方斗山蜂蜜成了康养生态品牌。

  规模养蜂,让张仁华尝到了蜂蜜的甜头,让他一家过上甜蜜幸福的生活,也成为他家可持续增收、稳定和巩固脱贫成果的家庭产业。自2016年以来,他家仅养蜂一项平均每年的收入在20万元左右。这让张仁华看到了未来美好的希望,他告诉我:“我想把蜂蜜做成品牌,打算向国家申请注册一个‘方斗山生态蜂蜜’商标,把全村的中蜂养殖户捆在一起,统一管理,统一在线上线下销售,保障质量,把方斗山的生态蜂蜜卖到全国各地。”

  我听了很是兴奋,握着他的手说:“老张,你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

  忽然,树林里传来“咩咩”的叫声,我回头看去,只见张仁华媳妇手里扬着一根树枝,赶着大群山羊从树林里走出。张仁华说:“去年开始养了一百多只黑山羊。”我问他:“一头能卖多少钱?”他说:“一千元左右,一年可增收十多万元。”末了,他又补充一句:“这黑山羊不愁销,好卖,周边几个场镇都供不应求。”

  这时,一阵清新醉人的山风吹来,山野里飘溢着沁人心脾的甘冽香甜,那香甜的味道来自我身后的蜂场。我面前的草坪里,是咩咩撒欢的羊群、嗡嗡飞舞的蜂群,头顶上是蓝天白云、百鸟飞旋。这动听的声音和迷人的场景构成了一幅高山上的幸福画卷。我想,张仁华一家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他的甜蜜梦会更甜更美好。

  (作者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