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吸收存款5000万 公司负责人获刑罚金

时间: 2023-06-12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4986

  本网讯(通讯员 邓 磊)为了公司经营运转,不惜以高利回报为诱饵向社会公开宣传,大肆吸收公众存款五千多万元,近日,大足法院审理了该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案,依法判处被告人苏某有期徒刑三年十个月,并处罚金十五万元。

  2011年4月至2016年9月,被告人苏某在担任重庆某公司实际负责人及法定代表人期间,以公司急需资金包装上市、生产经营缺流动资金为由,以月息2分~6分不等的高额利息为诱饵,通过向借款人口头宣传和鼓动借款人、公司员工对外宣传等公开宣传方式,以本人及公司名义先后向姚某、罗某、杨某等21人借款5300万余元,所吸收资金用于公司生产经营等用途。其中,苏某以设备抵账、还本金及支付利息的方式归还借款2100万余元,尚有3200万余元未能归还。2020年3月6日,该公司被宣告破产,随即被注销。

  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苏某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向社会公开宣传,承诺支付高额利息,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吸收资金,数额巨大,扰乱金融秩序,其行为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告人以重庆某有限公司名义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出具的借条加盖公司公章,所吸收资金部分亦用于公司生产经营,应认定为单位犯罪。鉴于该公司已被注销,故只追究苏某作为该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刑事责任。法院根据苏某的具体量刑情节,作出前述判决。

  法官提醒:

  普通的民间借贷法律关系本身并不涉及犯罪,但若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则可能构成犯罪: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吸收资金。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非法吸收存款5000万 公司负责人获刑罚金

  本网讯(通讯员 邓 磊)为了公司经营运转,不惜以高利回报为诱饵向社会公开宣传,大肆吸收公众存款五千多万元,近日,大足法院审理了该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案,依法判处被告人苏某有期徒刑三年十个月,并处罚金十五万元。

  2011年4月至2016年9月,被告人苏某在担任重庆某公司实际负责人及法定代表人期间,以公司急需资金包装上市、生产经营缺流动资金为由,以月息2分~6分不等的高额利息为诱饵,通过向借款人口头宣传和鼓动借款人、公司员工对外宣传等公开宣传方式,以本人及公司名义先后向姚某、罗某、杨某等21人借款5300万余元,所吸收资金用于公司生产经营等用途。其中,苏某以设备抵账、还本金及支付利息的方式归还借款2100万余元,尚有3200万余元未能归还。2020年3月6日,该公司被宣告破产,随即被注销。

  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苏某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向社会公开宣传,承诺支付高额利息,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吸收资金,数额巨大,扰乱金融秩序,其行为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告人以重庆某有限公司名义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出具的借条加盖公司公章,所吸收资金部分亦用于公司生产经营,应认定为单位犯罪。鉴于该公司已被注销,故只追究苏某作为该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刑事责任。法院根据苏某的具体量刑情节,作出前述判决。

  法官提醒:

  普通的民间借贷法律关系本身并不涉及犯罪,但若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则可能构成犯罪: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吸收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