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白象居

时间: 2023-11-24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8681

◎ 何 新

白象居闻名遐迩,还缘于央视的一个专题片。位于重庆渝中半岛的白象居,其实是个普普通通的居民小区。建筑时间悠久,房子斑驳陆离,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但与众不同的是,一个老旧小区,居然上了央视,成了网红打卡之地,令人感慨万分。

新闻报道的,不是她的建筑奇观,而恰恰又是她建筑的特色。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白象居,二三十层高的楼房,没有电梯,居民上下楼不费力,是因为她的腰身缠绕了几条公路,小车可以上楼,居民没有爬坡下坎的苦楚,这是一大特点。另一优势是临江,推窗即景,左侧是东水门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长虹卧波,是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看白象居,白象居在看我。更吸引人眼球的,是重庆八景之一的过江索道,缆车从窗前飘过,坐在家里看缆车过江,成为白象居独一无二的优势。白象居是正宗的江景房,正面一览无余滚滚东去的长江,从古至今,白云悠悠,孤帆远影,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隔江相望的南滨路,高楼林立,每到夜晚,灯火璀璨,箫歌缭绕,可以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媲美……至此,白象居横空出世,名扬天下,成为旅游经济的增长点,火爆渝中半岛,犹如映日荷花,别样红遍山城。

从东水门进入白象居,如果不看指示牌,她不算一颗耀眼的明星,没有气势恢宏的大门,更没有竖着罗马柱的门楣,她就是一座朴实无华的楼房。游客进入的门口,上面挂着一张不起眼的牌子,工整书写着三个黄色的大字——白象居。门口简单的通道,规范游人有序进入参观景点。一个戴着执勤袖章的男子,拿着小喇叭,招呼参观的游客。原来他是社区的志愿者,自发组织维护白象居的秩序,这也是白象居之所以上央视的重要原因。自从白象居成为网红以后,游人如织,商家陡增,一方面让旅游经济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产生的负面效应,影响了整幢楼层居民的正常生活。为了规范旅游秩序和商业行为,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当地政府与社区积极作为,志愿者无私奉献,白象居居民“自治”成为全国典范。

登上几步楼梯,一条宽约两米的通道,弯弯曲曲,纽带一般,连着百安居6个单元上下楼层的住户。跃入眼帘的第一家住户,敞开心扉,门口摆放的锅巴洋芋和烤箱火腿肠,香气四溢。正值晌午时分,游人经不起诱惑,不问价钱,重在感受,纷纷扫码支付,品尝家常便饭的简约与朴实。社区介绍,过去住户都不是生意人,白象居成了网红以后,游客多了,大家抓住商机,开门揖客,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增加收入。为了加强管理,社区出台规章制度,不允许占道经营。既要考虑居民的正常生活,又要兼顾旅游经济的发展。走进一家小店,店主将自家的住房改建成商铺,门口两张条桌,九十度摆放,煎锅、烤箱与凉面摊子,整齐划一。房屋中间几张方桌,方便客人小坐。房后一扇窗户,正对长江缆车索道,游客小吃观景,一举两得,锦上添花,何乐不为?

白象居的独特魅力,是步梯房中有车道,小车可以进楼房。居民步行三五层楼,都可以乘车前往自己的目的地。顺着通道往下走,来到一片开阔的广场,一条公路从江边蜿蜒而上,像腰带缠绕着白象居的躯干,屹立不倒。侧边的咖啡馆与KTV,红和蓝交替的灯光,让这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依然散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这座英雄的城市,一道践行着“行千里、致广大”的诺言!

行至6单元楼梯口,一对情侣正在拍摄婚纱照。他们没有以风景靓丽的长江为背景,没有以气势恢宏的东水门大桥作铺垫,没有以一江之隔的重庆八大景区的南滨路为依托,却偏偏以这样一个老旧小区作为爱情的起始航船,扬帆远航,破浪前行。摄影师不厌其烦让他们摆造型,或许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不忘故土;抑或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生在此山中的情怀,记着乡愁。返回途中,一老太太独自坐在楼梯口,看着上上下下的游人,又陌生又亲切——老太太也在看风景。别人来看她朝夕相处的地方,是因为白象居与众不同,在五光十色、霓虹闪烁的高楼中,矜持地保持着自己的传统,简约与朴实成为她新的追求目标,回归和继承成为她发展的方向……

人间万象模糊好,烟火千缕清新香。我爱白象居。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教师进修学院)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情满白象居

◎ 何 新

白象居闻名遐迩,还缘于央视的一个专题片。位于重庆渝中半岛的白象居,其实是个普普通通的居民小区。建筑时间悠久,房子斑驳陆离,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但与众不同的是,一个老旧小区,居然上了央视,成了网红打卡之地,令人感慨万分。

新闻报道的,不是她的建筑奇观,而恰恰又是她建筑的特色。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白象居,二三十层高的楼房,没有电梯,居民上下楼不费力,是因为她的腰身缠绕了几条公路,小车可以上楼,居民没有爬坡下坎的苦楚,这是一大特点。另一优势是临江,推窗即景,左侧是东水门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长虹卧波,是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看白象居,白象居在看我。更吸引人眼球的,是重庆八景之一的过江索道,缆车从窗前飘过,坐在家里看缆车过江,成为白象居独一无二的优势。白象居是正宗的江景房,正面一览无余滚滚东去的长江,从古至今,白云悠悠,孤帆远影,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隔江相望的南滨路,高楼林立,每到夜晚,灯火璀璨,箫歌缭绕,可以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媲美……至此,白象居横空出世,名扬天下,成为旅游经济的增长点,火爆渝中半岛,犹如映日荷花,别样红遍山城。

从东水门进入白象居,如果不看指示牌,她不算一颗耀眼的明星,没有气势恢宏的大门,更没有竖着罗马柱的门楣,她就是一座朴实无华的楼房。游客进入的门口,上面挂着一张不起眼的牌子,工整书写着三个黄色的大字——白象居。门口简单的通道,规范游人有序进入参观景点。一个戴着执勤袖章的男子,拿着小喇叭,招呼参观的游客。原来他是社区的志愿者,自发组织维护白象居的秩序,这也是白象居之所以上央视的重要原因。自从白象居成为网红以后,游人如织,商家陡增,一方面让旅游经济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产生的负面效应,影响了整幢楼层居民的正常生活。为了规范旅游秩序和商业行为,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当地政府与社区积极作为,志愿者无私奉献,白象居居民“自治”成为全国典范。

登上几步楼梯,一条宽约两米的通道,弯弯曲曲,纽带一般,连着百安居6个单元上下楼层的住户。跃入眼帘的第一家住户,敞开心扉,门口摆放的锅巴洋芋和烤箱火腿肠,香气四溢。正值晌午时分,游人经不起诱惑,不问价钱,重在感受,纷纷扫码支付,品尝家常便饭的简约与朴实。社区介绍,过去住户都不是生意人,白象居成了网红以后,游客多了,大家抓住商机,开门揖客,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增加收入。为了加强管理,社区出台规章制度,不允许占道经营。既要考虑居民的正常生活,又要兼顾旅游经济的发展。走进一家小店,店主将自家的住房改建成商铺,门口两张条桌,九十度摆放,煎锅、烤箱与凉面摊子,整齐划一。房屋中间几张方桌,方便客人小坐。房后一扇窗户,正对长江缆车索道,游客小吃观景,一举两得,锦上添花,何乐不为?

白象居的独特魅力,是步梯房中有车道,小车可以进楼房。居民步行三五层楼,都可以乘车前往自己的目的地。顺着通道往下走,来到一片开阔的广场,一条公路从江边蜿蜒而上,像腰带缠绕着白象居的躯干,屹立不倒。侧边的咖啡馆与KTV,红和蓝交替的灯光,让这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依然散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这座英雄的城市,一道践行着“行千里、致广大”的诺言!

行至6单元楼梯口,一对情侣正在拍摄婚纱照。他们没有以风景靓丽的长江为背景,没有以气势恢宏的东水门大桥作铺垫,没有以一江之隔的重庆八大景区的南滨路为依托,却偏偏以这样一个老旧小区作为爱情的起始航船,扬帆远航,破浪前行。摄影师不厌其烦让他们摆造型,或许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不忘故土;抑或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生在此山中的情怀,记着乡愁。返回途中,一老太太独自坐在楼梯口,看着上上下下的游人,又陌生又亲切——老太太也在看风景。别人来看她朝夕相处的地方,是因为白象居与众不同,在五光十色、霓虹闪烁的高楼中,矜持地保持着自己的传统,简约与朴实成为她新的追求目标,回归和继承成为她发展的方向……

人间万象模糊好,烟火千缕清新香。我爱白象居。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教师进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