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这里,就别说再见……

时间: 2023-12-15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叶桂君 阅读量:8601

重庆永川,有一处被当地人叫做“127”的区域。前身是三线建设时期的一个项目。最近很多年,导航上搜索最近地标只有温泉。

重庆市监狱管理局下属的渝西监狱就在“127”一处洼地。有时候,看得到刑满释放人员从大门走出。他们大多走路很快也不回头,亲人小跑上来挂红,用柚子叶擦身。

在监狱里,两道沉重铁门分隔了监管区和办公区,甚至是两个世界。

(监区民警办公现场)

“火山口”的警察

监区长易宾吾翻开服刑人员叶某档案,啧啧吸了口气。“15年时间,坐过6次牢。”仔细往下看,盗窃、抢劫、寻衅滋事……罪名很长一串。

入监第一天,叶某从押解车辆跳下来就挥拳打人。民警去处理,他瞪着眼:“关我禁闭!我是真想打架。”后来,在劳动习艺现场,他突然大喊:“我要喝10瓶藿香正气水。”

艾森克人格测验显示:古怪、孤僻,对同伴和动物缺乏人类感情。

区别于其他警种,监狱民警要日复一日贴身斗法,削剪罪恶枝桠,前提是要深入一个人的灵魂。

叶某让监区民警感到棘手。不服管,随便怎么扣分、教育,都听不进,甚至是公然对抗管理。

(现场执勤的易宾吾)

易宾吾很心细,他判断叶某其实很自卑,一直生活不如意,表面“癫狂”的状态下,其实是怯懦。

教育危险顽固服刑人员,如果找到“线头”,转机会像大门一样打开。

“先把台阶给他下了。”易宾吾当面揭穿他的伪装,“你家里啥子情况我都清楚。”“现在除了民警要管你,想让你改造好,你觉得还有人理你不?”

沉默了很久,两人都没有说话。

最后,叶某绷不住流了泪,“我能不能不在大会检讨?”

易宾吾暗暗松了口气说:“当然不可以。”

这是几年前的事了。渝西监狱的民警几乎每个人都会说得出类似经历,他们见过太多人误入歧途。每一份罪犯档案背后,可能都是多个家庭的惨剧。

监狱民警就像守着“火山口”“炸药库”。

沉默在尖叫

杨刚给人的感觉很冷。他很少笑,语言不多。

从2012年开始,杨刚开始负责新入监罪犯管理工作。可以说,在渝西监狱服过刑的,都是他的“学生”。

新入监服刑人员有两个月入监教育。这是窗口期。

罪名比服刑人员多,发生脱逃、自伤自残、打架斗殴等监管事故不给人打商量,可能始于一次口角,一个眼神,或者是“你凭啥子把拖鞋放在我床下”。

看似不起涟漪的背后,其实“沉默在尖叫”。

电影《解救吾先生》中有一个情节。公安机关去监狱核实犯罪嫌疑人身份,只拿了一段录音,监狱老民警只听了一耳,就给出结论“这是华子”。

事实上,这是监狱民警的基本功。

(杨刚对服刑人员开展个别教育)

杨刚要做的事很多,尤其要在最短时间掌握情况。“患严重疾病”“心理抑郁”“多次犯罪服刑”“家庭重大变故”……分监区要研究,监区要做方案,监狱要关注。

然后是要讲规矩。警察给服刑人员讲大道理,很多时候效果不好。很多服刑人员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是纯粹的“法盲”。

有服刑人员给杨刚打报告,“家里要收谷子,能不能先回去几天,然后再来坐牢?”

还有服刑人员说,“幺儿要结婚了,警官能不能让我回去吃个酒,我自己买车票?”

甚至有服刑人员不知道自己的罪名,明明是故意伤害罪,他说是“火钳‘夺’(音,重庆话,意为刺)人”。

这个时候,杨刚和分监区民警要做到,不怄气,也不要笑。

千人千面。无数个犯罪脸谱,汇总成数据、符号和代名词,将在监狱民警这里作出大数据分析研判。

在高墙里,安全压倒一切。

职业的齿痕

一个周末,易宾吾在家里沙发上“葛优躺”。妻子突然扯起嗓子喊:“打了万多次招呼,洗完澡把地上水拖干,听不进话啊?”

易宾吾一头“黑线”。在分隔自由的高墙里,他有强迫症,对一切设施设备要求干净、规范、整洁,监区民警说他,“上班好像看哪里都有点不顺眼”。

(民警进行监内巡查)

监狱民警身上都有发条。进入监管区前,拧紧,不松劲;出来过后,发条会像倒放一样松开。

妻子很认真地给易宾吾微信备注:邋遢大王。大女儿也学到妈妈的口气,“爸爸硬是懒得很”。

杨刚也会把职业习惯带到生活。可能是看了太多犯罪,灰暗人生误入歧途总在青春期。他对正在读中学的儿子要求很严,说话声音大,脸色总是严肃。儿子有时候犟嘴,杨刚眼睛一瞪,“少给我找理由,先认识到你个人的问题”!

“娃儿他妈要说我,‘那是亲生的,不是你管的罪犯’。”杨刚又开始暗暗后悔。

(民警组织服刑人员开展队列训练)

七监区民警夏茂林是重庆本地人,监区业务能手,长得有点呆萌。他经常把话说“包”。在家里把“回房间”说成“回监舍”,叮嘱儿子上学“好好学习”也说成“好好改造”。

最近一次同学聚会,大家很多年没见,说一起唱歌吧,夏茂林很久没唱过歌了,想不起一首,终于想起一首狱内改造歌曲,第一句是“犯罪教训永远要记牢”。

这是职业咬在监狱民警身上的齿痕。

“不可能,我是警察”

15分钟可以做什么?喝一杯咖啡?吃一顿早餐?但有时候也能挽救一条生命。

阑尾炎有时候疼起来“要命”。大多数监狱医院只能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一些手术就只能转送社会医院诊治。

从渝西监狱到定点医院有3.3公里车程,六监区(监狱医院)监区长李友兵和民警医疗团队,却只用了15分钟就把患急性阑尾炎服刑人员送到了手术室。

(李友兵给服刑人员检查身体)

监狱医院常会遇到一些艰巨时刻。比如服刑人员突发阵发性心动过速,心率过快、呼吸急促,极有可能会引发心源性猝死。监狱医务民警要在最短时间介入救治。

关系好的同事有时候拿李友兵名字开玩笑,“李友兵”——“你有病”。他也不冒火,但事实上,李友兵真的经常要作判断:他到底有没有病。

这是监狱医院与社会医院的最大不同。有服刑人员想用装病方式,逃避劳动,逃避学习,或者是“小病大养”。在这个时候,李友兵要通过专业医疗知识、监测数据、心理分析作出判断。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恻隐之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主要法则,可能也是唯一法则。

可是,救治犯罪的人,会不会是助长罪恶?

“法律作出公正裁决,他们失去自由,这是犯罪的代价和惩罚。”李友兵说,“严不过人、宽不过囚”,挽救服刑人员生命是他的职责,这个时候,“我是一名医生”。

但也有服刑人员打过其他主意,“李院长,能不能给我开个病历?我出去过后肯定‘懂得起’”。

李友兵说,不可能,我是警察。

安心的“保险丝”

“滴答,滴答。”墙上的时钟显示,时间已经到了凌晨两点。监狱机关办公楼一间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盘露坐在办公桌前,翻阅着减刑案卷,茶杯里的茶水已经续过好几次,味道淡得像开水。

作为刑罚执行科的女民警,盘露有她的优势。皮肤白净,说话慢,声音温温柔柔,她不太像重庆“女汉子”。但是,监区民警尤其是刑罚执行干事很怕接到她电话,因为大概率是案卷有瑕疵,盘露检查了出来。

(盘露查阅服刑人员档案)

21个减刑假释环节,从减刑公示到法院裁定,在监狱承办环节,盘露所在的刑罚执行科有“保险丝”的作用——熔断和保护。

刑罚执行科会面临堆得像小山一样的案卷。平均至少100多页,多的时候800多页,要用最大的装订机打孔,装订成好几本。

每一份案卷背后都是一个悲剧。

20多岁的年轻人在机场做后勤,为了所谓“耿直”,把银行卡借给朋友转账,获利5350元,最后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判刑3年6个月,罚金3万元。

班里的优等生,本来会有希望考上“211”“985”高校,为了追求刺激,邀约一帮同学霸凌另一位同学,临走时拿走了同学的笔记本电脑,判抢劫罪1年6个月。

执法是一项零度的工作。即使见过太多冰冷和苍茫的色调,盘露也尽量不把工作带入生活。她有一个10岁的儿子和一个4岁的女儿,有时候小朋友在家里疯闹,哥哥会对妹妹大喊:“我要给妈妈告你故意伤害罪。”

盘露无奈又很想笑。

永远别说再见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造一个人的难度更大。易宾吾、杨刚、夏茂林们在一线监区工作多年,都觉得改造服刑人员真不容易,很多服刑人员思维方式很难捉摸,心态情绪都不稳定,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情况,但再小的苗头发现了,就要妥善处理,不然就可能会有严重后果。

这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不能松懈的事,就像一棵正在发芽的小树苗,要一直浇灌,一直呵护,一旦松懈,可能遇到一场风雪就会凋零。

“犯罪的原因有很多。”渝西监狱教育改造科科长谢迪说,可能是缺少对人际温度的感知、缺乏同理心,或者是年少混迹街头沾染恶习,缺少正面引导。

成功改造一个服刑人员,就能助力一方平安,就是一件功德。渝西监狱成立14年以来,无数名服刑人员经过改造重新回归社会。刑满后,有的进了工厂,有一份谋生工作;有的结婚生子,生活回到正常轨道;还有的运用在监狱学到的知识,投资创业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商人……

曾经管教过他们的监狱民警,有时候会收到一些锦旗,还有的刑满释放人员亲属,会守在监狱门口,递来一筐鸡蛋或者是自家种的农产品。民警当然不收,但总会记得那些真诚感激的眼睛。

当最后一天刑期结束,沉重的铁门缓缓打开,自由的亮光即将照进来。民警会把他们送到监狱大门口。

“好好生活,别再走错路!”民警最后叮嘱。

“知道了,谢谢警官,我会……”此刻,成渝高铁动车在监狱不远处飞驰而过,淹没了声音。他最后好像说的是,“再见”。

民警挥挥手,转过身往监管区走,默默念叨:“别说再见!”

是的,走出渝西监狱,永远别说再见。

通讯员 敖一航 王启胜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走出这里,就别说再见……

重庆永川,有一处被当地人叫做“127”的区域。前身是三线建设时期的一个项目。最近很多年,导航上搜索最近地标只有温泉。

重庆市监狱管理局下属的渝西监狱就在“127”一处洼地。有时候,看得到刑满释放人员从大门走出。他们大多走路很快也不回头,亲人小跑上来挂红,用柚子叶擦身。

在监狱里,两道沉重铁门分隔了监管区和办公区,甚至是两个世界。

(监区民警办公现场)

“火山口”的警察

监区长易宾吾翻开服刑人员叶某档案,啧啧吸了口气。“15年时间,坐过6次牢。”仔细往下看,盗窃、抢劫、寻衅滋事……罪名很长一串。

入监第一天,叶某从押解车辆跳下来就挥拳打人。民警去处理,他瞪着眼:“关我禁闭!我是真想打架。”后来,在劳动习艺现场,他突然大喊:“我要喝10瓶藿香正气水。”

艾森克人格测验显示:古怪、孤僻,对同伴和动物缺乏人类感情。

区别于其他警种,监狱民警要日复一日贴身斗法,削剪罪恶枝桠,前提是要深入一个人的灵魂。

叶某让监区民警感到棘手。不服管,随便怎么扣分、教育,都听不进,甚至是公然对抗管理。

(现场执勤的易宾吾)

易宾吾很心细,他判断叶某其实很自卑,一直生活不如意,表面“癫狂”的状态下,其实是怯懦。

教育危险顽固服刑人员,如果找到“线头”,转机会像大门一样打开。

“先把台阶给他下了。”易宾吾当面揭穿他的伪装,“你家里啥子情况我都清楚。”“现在除了民警要管你,想让你改造好,你觉得还有人理你不?”

沉默了很久,两人都没有说话。

最后,叶某绷不住流了泪,“我能不能不在大会检讨?”

易宾吾暗暗松了口气说:“当然不可以。”

这是几年前的事了。渝西监狱的民警几乎每个人都会说得出类似经历,他们见过太多人误入歧途。每一份罪犯档案背后,可能都是多个家庭的惨剧。

监狱民警就像守着“火山口”“炸药库”。

沉默在尖叫

杨刚给人的感觉很冷。他很少笑,语言不多。

从2012年开始,杨刚开始负责新入监罪犯管理工作。可以说,在渝西监狱服过刑的,都是他的“学生”。

新入监服刑人员有两个月入监教育。这是窗口期。

罪名比服刑人员多,发生脱逃、自伤自残、打架斗殴等监管事故不给人打商量,可能始于一次口角,一个眼神,或者是“你凭啥子把拖鞋放在我床下”。

看似不起涟漪的背后,其实“沉默在尖叫”。

电影《解救吾先生》中有一个情节。公安机关去监狱核实犯罪嫌疑人身份,只拿了一段录音,监狱老民警只听了一耳,就给出结论“这是华子”。

事实上,这是监狱民警的基本功。

(杨刚对服刑人员开展个别教育)

杨刚要做的事很多,尤其要在最短时间掌握情况。“患严重疾病”“心理抑郁”“多次犯罪服刑”“家庭重大变故”……分监区要研究,监区要做方案,监狱要关注。

然后是要讲规矩。警察给服刑人员讲大道理,很多时候效果不好。很多服刑人员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是纯粹的“法盲”。

有服刑人员给杨刚打报告,“家里要收谷子,能不能先回去几天,然后再来坐牢?”

还有服刑人员说,“幺儿要结婚了,警官能不能让我回去吃个酒,我自己买车票?”

甚至有服刑人员不知道自己的罪名,明明是故意伤害罪,他说是“火钳‘夺’(音,重庆话,意为刺)人”。

这个时候,杨刚和分监区民警要做到,不怄气,也不要笑。

千人千面。无数个犯罪脸谱,汇总成数据、符号和代名词,将在监狱民警这里作出大数据分析研判。

在高墙里,安全压倒一切。

职业的齿痕

一个周末,易宾吾在家里沙发上“葛优躺”。妻子突然扯起嗓子喊:“打了万多次招呼,洗完澡把地上水拖干,听不进话啊?”

易宾吾一头“黑线”。在分隔自由的高墙里,他有强迫症,对一切设施设备要求干净、规范、整洁,监区民警说他,“上班好像看哪里都有点不顺眼”。

(民警进行监内巡查)

监狱民警身上都有发条。进入监管区前,拧紧,不松劲;出来过后,发条会像倒放一样松开。

妻子很认真地给易宾吾微信备注:邋遢大王。大女儿也学到妈妈的口气,“爸爸硬是懒得很”。

杨刚也会把职业习惯带到生活。可能是看了太多犯罪,灰暗人生误入歧途总在青春期。他对正在读中学的儿子要求很严,说话声音大,脸色总是严肃。儿子有时候犟嘴,杨刚眼睛一瞪,“少给我找理由,先认识到你个人的问题”!

“娃儿他妈要说我,‘那是亲生的,不是你管的罪犯’。”杨刚又开始暗暗后悔。

(民警组织服刑人员开展队列训练)

七监区民警夏茂林是重庆本地人,监区业务能手,长得有点呆萌。他经常把话说“包”。在家里把“回房间”说成“回监舍”,叮嘱儿子上学“好好学习”也说成“好好改造”。

最近一次同学聚会,大家很多年没见,说一起唱歌吧,夏茂林很久没唱过歌了,想不起一首,终于想起一首狱内改造歌曲,第一句是“犯罪教训永远要记牢”。

这是职业咬在监狱民警身上的齿痕。

“不可能,我是警察”

15分钟可以做什么?喝一杯咖啡?吃一顿早餐?但有时候也能挽救一条生命。

阑尾炎有时候疼起来“要命”。大多数监狱医院只能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一些手术就只能转送社会医院诊治。

从渝西监狱到定点医院有3.3公里车程,六监区(监狱医院)监区长李友兵和民警医疗团队,却只用了15分钟就把患急性阑尾炎服刑人员送到了手术室。

(李友兵给服刑人员检查身体)

监狱医院常会遇到一些艰巨时刻。比如服刑人员突发阵发性心动过速,心率过快、呼吸急促,极有可能会引发心源性猝死。监狱医务民警要在最短时间介入救治。

关系好的同事有时候拿李友兵名字开玩笑,“李友兵”——“你有病”。他也不冒火,但事实上,李友兵真的经常要作判断:他到底有没有病。

这是监狱医院与社会医院的最大不同。有服刑人员想用装病方式,逃避劳动,逃避学习,或者是“小病大养”。在这个时候,李友兵要通过专业医疗知识、监测数据、心理分析作出判断。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恻隐之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主要法则,可能也是唯一法则。

可是,救治犯罪的人,会不会是助长罪恶?

“法律作出公正裁决,他们失去自由,这是犯罪的代价和惩罚。”李友兵说,“严不过人、宽不过囚”,挽救服刑人员生命是他的职责,这个时候,“我是一名医生”。

但也有服刑人员打过其他主意,“李院长,能不能给我开个病历?我出去过后肯定‘懂得起’”。

李友兵说,不可能,我是警察。

安心的“保险丝”

“滴答,滴答。”墙上的时钟显示,时间已经到了凌晨两点。监狱机关办公楼一间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盘露坐在办公桌前,翻阅着减刑案卷,茶杯里的茶水已经续过好几次,味道淡得像开水。

作为刑罚执行科的女民警,盘露有她的优势。皮肤白净,说话慢,声音温温柔柔,她不太像重庆“女汉子”。但是,监区民警尤其是刑罚执行干事很怕接到她电话,因为大概率是案卷有瑕疵,盘露检查了出来。

(盘露查阅服刑人员档案)

21个减刑假释环节,从减刑公示到法院裁定,在监狱承办环节,盘露所在的刑罚执行科有“保险丝”的作用——熔断和保护。

刑罚执行科会面临堆得像小山一样的案卷。平均至少100多页,多的时候800多页,要用最大的装订机打孔,装订成好几本。

每一份案卷背后都是一个悲剧。

20多岁的年轻人在机场做后勤,为了所谓“耿直”,把银行卡借给朋友转账,获利5350元,最后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判刑3年6个月,罚金3万元。

班里的优等生,本来会有希望考上“211”“985”高校,为了追求刺激,邀约一帮同学霸凌另一位同学,临走时拿走了同学的笔记本电脑,判抢劫罪1年6个月。

执法是一项零度的工作。即使见过太多冰冷和苍茫的色调,盘露也尽量不把工作带入生活。她有一个10岁的儿子和一个4岁的女儿,有时候小朋友在家里疯闹,哥哥会对妹妹大喊:“我要给妈妈告你故意伤害罪。”

盘露无奈又很想笑。

永远别说再见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造一个人的难度更大。易宾吾、杨刚、夏茂林们在一线监区工作多年,都觉得改造服刑人员真不容易,很多服刑人员思维方式很难捉摸,心态情绪都不稳定,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情况,但再小的苗头发现了,就要妥善处理,不然就可能会有严重后果。

这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不能松懈的事,就像一棵正在发芽的小树苗,要一直浇灌,一直呵护,一旦松懈,可能遇到一场风雪就会凋零。

“犯罪的原因有很多。”渝西监狱教育改造科科长谢迪说,可能是缺少对人际温度的感知、缺乏同理心,或者是年少混迹街头沾染恶习,缺少正面引导。

成功改造一个服刑人员,就能助力一方平安,就是一件功德。渝西监狱成立14年以来,无数名服刑人员经过改造重新回归社会。刑满后,有的进了工厂,有一份谋生工作;有的结婚生子,生活回到正常轨道;还有的运用在监狱学到的知识,投资创业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商人……

曾经管教过他们的监狱民警,有时候会收到一些锦旗,还有的刑满释放人员亲属,会守在监狱门口,递来一筐鸡蛋或者是自家种的农产品。民警当然不收,但总会记得那些真诚感激的眼睛。

当最后一天刑期结束,沉重的铁门缓缓打开,自由的亮光即将照进来。民警会把他们送到监狱大门口。

“好好生活,别再走错路!”民警最后叮嘱。

“知道了,谢谢警官,我会……”此刻,成渝高铁动车在监狱不远处飞驰而过,淹没了声音。他最后好像说的是,“再见”。

民警挥挥手,转过身往监管区走,默默念叨:“别说再见!”

是的,走出渝西监狱,永远别说再见。

通讯员 敖一航 王启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