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90”后检察干警的援藏情

时间: 2023-12-18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叶桂君 阅读量:8480

王衍哲,酉阳县检察院检察三部检察官助理。2021年9月,作为重庆市检察机关援藏干部,王衍哲赴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人民检察院工作。

岁月如梭,载满了过往。援藏结束返回重庆后,王衍哲很快又把精力投入充实的工作中。闲暇之余,他时常回想起援藏工作期间的点滴日常,与昌都检察同仁们一起办案、出差的场景犹在身旁……他说,这次援藏旅程将成为他检察事业中一份美好且珍贵的经历。

初踏高原路

听闻要选派检察干警到昌都援藏的消息,王衍哲的脑海里立即闪现出读书时背诵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为一名新时代的“90”后青年检察干警,不应该在舒适区“躺平”,应该主动去迎接困难与挑战,面对这次援藏机会,他毅然决然报了名。

2021年9月9日,王衍哲搭乘航班前往雪域高原上的“藏东明珠”——昌都。

“衍哲,你这次代表重庆检察机关到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开展援藏工作,肩上的担子可谓不轻,希望你展现重庆检察干警具有的不畏艰苦、甘于奉献、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红岩精神,圆满完成这次援藏工作。”王衍哲的分管领导叮嘱道。

航班落地,王衍哲走出机场,已经等待于此的昌都市人民检察院的同仁们的笑脸映入眼帘,为期一年的援藏生活在他的期待中缓缓拉开了序幕。

在困难中前进

到达昌都市人民检察院后,王衍哲被安排到民事检察部门工作。为尽快掌握昌都市民事检察工作的开展情况和面临的问题,他主动申请到昌都市下辖区县调研民事检察工作。

虽然出发前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抵达昌都后,种种状况还是让他有些猝不及防。昌都市区到县域没有高速公路,最远的县区需要9个小时的车程,道路大部分是崎岖难行的山路。

当日一早,王衍哲启程,经历了蜿蜒的山路,克服了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终于在傍晚抵达调研的县域。看着落日余晖,王衍哲心里升起那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我刚来西藏参加工作时,当时的艰苦条件非常人能够忍受,从四川成都坐汽车到昌都要一周多,从昌都到工作地还要再坐一周的车,山路崎岖难行,工作地吃住条件也很差……”昌都市检察院一位参加工作三十余年的老同志对他说。

“他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王衍哲觉得,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西藏检察同仁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作出了生动的检察诠释。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他和昌都市检察院民事检察部门主任黄珍走访了昌都市11个区县的基层检察院,调研民事检察业务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困难,根据昌都市民事诉讼和执行案件特点,结合重庆市民事检察工作经验,以民事审判程序监督和民事执行活动监督为主要突破口,协调昌都市基层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批量调取民事诉讼案卷和民事执行案卷,分析可能普遍存在的违法情形,办理和协助办理各类民事诉讼和执行监督案件70余件,为昌都市民事检察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乡亦故乡

在藏区工作一段时间后,看到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的条件,王衍哲渐渐理解援藏与扶贫,与检察机关的“脱薄争先”“结对帮建”是同样的道理,都是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他在参与民事检察走访调研时了解到,当地政府为了提升藏区同胞的受教育水平,缩小藏区和内地之间的教育差距,对当地学生施行“三包政策”,即只要入学就可以享受包吃、包住、包学费的优惠政策,尽一切努力清除藏区学生的入学障碍。

王衍哲在昌都市边坝县热玉乡走村入户时了解到,该乡有一位身患残疾的特困户,热玉乡政府安排专人负责帮扶,定时为他家里送去吃住用等生活物资,修缮居住房屋。现在,其不愁吃、不愁穿,孙子、孙女也能读书识字接受教育,其非常感激,还拜托帮扶他的党员干部给孙子、孙女取汉族名字,这件事情令王衍哲十分感动。

在与藏族同胞的接触中,王衍哲充分感受到他们的善良和淳朴,他深深体会到,情到深处自然浓,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也会把你当亲人,你把他乡当故乡,他乡也会把你当老乡!援藏期间,他更加用心用情地工作,力所能及为藏区群众做点好事实事,贡献一份检察力量。

归期已至,王衍哲在昌都市检察院同仁的祝福中平安返回重庆。他在那片雪域高原停留过、付出过、努力过,他乡就真的是故乡,这一抹记忆永远不会忘。王衍哲表示,他将把援藏经历和感悟化为继续奋斗的动力,把老西藏精神和红岩精神结合起来,手胼足胝、求真务实,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价值。

通讯员 杨芳 记者 饶果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一名“90”后检察干警的援藏情

王衍哲,酉阳县检察院检察三部检察官助理。2021年9月,作为重庆市检察机关援藏干部,王衍哲赴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人民检察院工作。

岁月如梭,载满了过往。援藏结束返回重庆后,王衍哲很快又把精力投入充实的工作中。闲暇之余,他时常回想起援藏工作期间的点滴日常,与昌都检察同仁们一起办案、出差的场景犹在身旁……他说,这次援藏旅程将成为他检察事业中一份美好且珍贵的经历。

初踏高原路

听闻要选派检察干警到昌都援藏的消息,王衍哲的脑海里立即闪现出读书时背诵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为一名新时代的“90”后青年检察干警,不应该在舒适区“躺平”,应该主动去迎接困难与挑战,面对这次援藏机会,他毅然决然报了名。

2021年9月9日,王衍哲搭乘航班前往雪域高原上的“藏东明珠”——昌都。

“衍哲,你这次代表重庆检察机关到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开展援藏工作,肩上的担子可谓不轻,希望你展现重庆检察干警具有的不畏艰苦、甘于奉献、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红岩精神,圆满完成这次援藏工作。”王衍哲的分管领导叮嘱道。

航班落地,王衍哲走出机场,已经等待于此的昌都市人民检察院的同仁们的笑脸映入眼帘,为期一年的援藏生活在他的期待中缓缓拉开了序幕。

在困难中前进

到达昌都市人民检察院后,王衍哲被安排到民事检察部门工作。为尽快掌握昌都市民事检察工作的开展情况和面临的问题,他主动申请到昌都市下辖区县调研民事检察工作。

虽然出发前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抵达昌都后,种种状况还是让他有些猝不及防。昌都市区到县域没有高速公路,最远的县区需要9个小时的车程,道路大部分是崎岖难行的山路。

当日一早,王衍哲启程,经历了蜿蜒的山路,克服了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终于在傍晚抵达调研的县域。看着落日余晖,王衍哲心里升起那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我刚来西藏参加工作时,当时的艰苦条件非常人能够忍受,从四川成都坐汽车到昌都要一周多,从昌都到工作地还要再坐一周的车,山路崎岖难行,工作地吃住条件也很差……”昌都市检察院一位参加工作三十余年的老同志对他说。

“他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王衍哲觉得,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西藏检察同仁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作出了生动的检察诠释。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他和昌都市检察院民事检察部门主任黄珍走访了昌都市11个区县的基层检察院,调研民事检察业务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困难,根据昌都市民事诉讼和执行案件特点,结合重庆市民事检察工作经验,以民事审判程序监督和民事执行活动监督为主要突破口,协调昌都市基层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批量调取民事诉讼案卷和民事执行案卷,分析可能普遍存在的违法情形,办理和协助办理各类民事诉讼和执行监督案件70余件,为昌都市民事检察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乡亦故乡

在藏区工作一段时间后,看到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的条件,王衍哲渐渐理解援藏与扶贫,与检察机关的“脱薄争先”“结对帮建”是同样的道理,都是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他在参与民事检察走访调研时了解到,当地政府为了提升藏区同胞的受教育水平,缩小藏区和内地之间的教育差距,对当地学生施行“三包政策”,即只要入学就可以享受包吃、包住、包学费的优惠政策,尽一切努力清除藏区学生的入学障碍。

王衍哲在昌都市边坝县热玉乡走村入户时了解到,该乡有一位身患残疾的特困户,热玉乡政府安排专人负责帮扶,定时为他家里送去吃住用等生活物资,修缮居住房屋。现在,其不愁吃、不愁穿,孙子、孙女也能读书识字接受教育,其非常感激,还拜托帮扶他的党员干部给孙子、孙女取汉族名字,这件事情令王衍哲十分感动。

在与藏族同胞的接触中,王衍哲充分感受到他们的善良和淳朴,他深深体会到,情到深处自然浓,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也会把你当亲人,你把他乡当故乡,他乡也会把你当老乡!援藏期间,他更加用心用情地工作,力所能及为藏区群众做点好事实事,贡献一份检察力量。

归期已至,王衍哲在昌都市检察院同仁的祝福中平安返回重庆。他在那片雪域高原停留过、付出过、努力过,他乡就真的是故乡,这一抹记忆永远不会忘。王衍哲表示,他将把援藏经历和感悟化为继续奋斗的动力,把老西藏精神和红岩精神结合起来,手胼足胝、求真务实,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价值。

通讯员 杨芳 记者 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