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思念

时间: 2024-04-12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8483

◎ 何宇新

午后的政府机关大院里显得有些安静,在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办公室坐着三位成年男子,其中一个四十岁出头有点像官员的中年男人正靠在一把藤椅上,对着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询问着什么;年轻人身旁坐着一个五十岁左右的老同志,此刻他正注视着这个年轻人——他的儿子,眼神里包含着几分期许几分深情。

这是1984年10月的一天,我在父亲的陪同下,接受政府机关面试的场景。当我们走出那栋青砖色的办公大楼,父亲微笑着对我说:“今后你能在这里上班,头都有可能抬得高一点了。”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我从小到大是在父亲的培养和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父亲是文化人,年轻时当过兵,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转业回到地方在一家市属国有纺织企业从事宣传理论工作。父亲很爱学习,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他都广泛涉猎,尤其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唐诗宋词他能倒背如流,八大家散文如数家珍。他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因此他不仅自己勤于学习,博览群书,也要求我从小养成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

记得我刚读小学时,他时常对我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希望我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他要求我每天早晨要养成早起读书的习惯,不准我睡懒觉。一天早晨,他天不亮就起床了,到外面散步回来见我还躺在床上,他有些生气,走到床前一把掀开铺盖,大吼一声:“起床读书了!”我从睡梦中猛然惊醒,一跃而起,赶紧下床读书。他还要求我把字写好,说:“字是打门锤,看一个人有没有文化首先是看他的字写得好不好。”

读中学后,父亲更加重视我的学习了。他认为,中学阶段很重要,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为了让我在思想上重视学习,他常常用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来勉励我,又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种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还说:“不论是旧社会还是新社会,都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他经常到子弟校来,向老师们了解我的学习情况,并和他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有段时间,我放学回家,吃过晚饭,他就用命令似的口气对我说:“语文书拿出来,把今天老师教的古文讲给我听。”边说边从抽屉里拿出尺子。于是,我就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地讲,在讲解过程中,如果他认为哪个字读错了,或者哪个词讲得不对,就很生气:“把手伸开!”啪,重重打一下我的手板。我常常强忍疼痛,流着泪水讲完一篇课文。我至今还记得在他面前讲过《游褒禅山记》《阿房宫赋》《师说》《捕蛇者说》《岳阳楼记》《六国论》等文章。

“对孩子的教育严一点好,严是爱,宽是害。”他经常这样说。他对我的教育一直是比较严格的,皮肉之苦自然没少吃,因而我对父亲总是心存畏惧。

1981年我即将高中毕业,厂里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子弟校毕业的高中生都可以直接进厂就业。也许是长期受到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不想进厂当工人,打算继续读书报考大学。我的愿望和父亲的想法不谋而合,他说:“重读一年,即使考不上大学也把基础打牢了,参加工作后也好继续深造。”他还明确表示:“只要你愿意读,我都支持。”他戒掉了抽烟喝酒的习惯,把节省下来的钱作为我补习的学费。几经周折,他通过熟人关系把我送到一所市属重点中学去补习。

复读期间,他不断地告诫我:“你要一天当两天用,要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他强调:“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希望我发扬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还给我讲战国时期苏秦发奋读书的故事:“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在校住读期间,他也抽空来看望我,勉励我说:“要不耻下问,不懂的要多请教老师”,他知道我的数学成绩不好,就说:“哪一门功课差就多用点时间,千万不能偏废。”还说:“趁人年轻记性好,多背点东西,即便当时理解不了,长大了就慢慢理解了。”

我至今清晰地记得,在那些失意的日子里,为了让我从高考失败中振作起来,每天晚饭之后,我们父子俩就坐在屋门前那棵黄桷树下促膝谈心。他语重心长地说:“爸爸妈妈都是工人,没有社会关系,今后全靠你自己,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让你多读书,有了本事踏入社会后才能立得住脚。”并用蒲松龄写的一副对联来鼓励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984年我又补习了一年,再次参加了高考。不久,重庆师范学院给我寄来了一份自费走读的通知,但要一次性缴纳三千多元学费,对于我们这个五口之家来说,是无论如何拿不出这笔巨额费用的。怎么办?父亲想到争取厂里的支持,他找到厂领导说:“如果厂头愿意赞助,我儿子大学毕业后愿意回到厂子弟校教书。”然而遭到了拒绝。

幸运的是,我收到了区政府某部门的招干面试通知书。于是,这年秋天,我顺利通过了面试,有幸成为了一名国家机关的公务人员。

今年是父亲病逝30周年,每每想起他对我的培养和教育,往事历历在目,怀念之情油然而生,不免潸然泪下。思念,无尽的思念。

  (作者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政协经济和农业农村委)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无尽的思念

◎ 何宇新

午后的政府机关大院里显得有些安静,在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办公室坐着三位成年男子,其中一个四十岁出头有点像官员的中年男人正靠在一把藤椅上,对着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询问着什么;年轻人身旁坐着一个五十岁左右的老同志,此刻他正注视着这个年轻人——他的儿子,眼神里包含着几分期许几分深情。

这是1984年10月的一天,我在父亲的陪同下,接受政府机关面试的场景。当我们走出那栋青砖色的办公大楼,父亲微笑着对我说:“今后你能在这里上班,头都有可能抬得高一点了。”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我从小到大是在父亲的培养和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父亲是文化人,年轻时当过兵,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转业回到地方在一家市属国有纺织企业从事宣传理论工作。父亲很爱学习,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他都广泛涉猎,尤其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唐诗宋词他能倒背如流,八大家散文如数家珍。他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因此他不仅自己勤于学习,博览群书,也要求我从小养成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

记得我刚读小学时,他时常对我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希望我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他要求我每天早晨要养成早起读书的习惯,不准我睡懒觉。一天早晨,他天不亮就起床了,到外面散步回来见我还躺在床上,他有些生气,走到床前一把掀开铺盖,大吼一声:“起床读书了!”我从睡梦中猛然惊醒,一跃而起,赶紧下床读书。他还要求我把字写好,说:“字是打门锤,看一个人有没有文化首先是看他的字写得好不好。”

读中学后,父亲更加重视我的学习了。他认为,中学阶段很重要,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为了让我在思想上重视学习,他常常用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来勉励我,又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种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还说:“不论是旧社会还是新社会,都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他经常到子弟校来,向老师们了解我的学习情况,并和他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有段时间,我放学回家,吃过晚饭,他就用命令似的口气对我说:“语文书拿出来,把今天老师教的古文讲给我听。”边说边从抽屉里拿出尺子。于是,我就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地讲,在讲解过程中,如果他认为哪个字读错了,或者哪个词讲得不对,就很生气:“把手伸开!”啪,重重打一下我的手板。我常常强忍疼痛,流着泪水讲完一篇课文。我至今还记得在他面前讲过《游褒禅山记》《阿房宫赋》《师说》《捕蛇者说》《岳阳楼记》《六国论》等文章。

“对孩子的教育严一点好,严是爱,宽是害。”他经常这样说。他对我的教育一直是比较严格的,皮肉之苦自然没少吃,因而我对父亲总是心存畏惧。

1981年我即将高中毕业,厂里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子弟校毕业的高中生都可以直接进厂就业。也许是长期受到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不想进厂当工人,打算继续读书报考大学。我的愿望和父亲的想法不谋而合,他说:“重读一年,即使考不上大学也把基础打牢了,参加工作后也好继续深造。”他还明确表示:“只要你愿意读,我都支持。”他戒掉了抽烟喝酒的习惯,把节省下来的钱作为我补习的学费。几经周折,他通过熟人关系把我送到一所市属重点中学去补习。

复读期间,他不断地告诫我:“你要一天当两天用,要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他强调:“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希望我发扬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还给我讲战国时期苏秦发奋读书的故事:“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在校住读期间,他也抽空来看望我,勉励我说:“要不耻下问,不懂的要多请教老师”,他知道我的数学成绩不好,就说:“哪一门功课差就多用点时间,千万不能偏废。”还说:“趁人年轻记性好,多背点东西,即便当时理解不了,长大了就慢慢理解了。”

我至今清晰地记得,在那些失意的日子里,为了让我从高考失败中振作起来,每天晚饭之后,我们父子俩就坐在屋门前那棵黄桷树下促膝谈心。他语重心长地说:“爸爸妈妈都是工人,没有社会关系,今后全靠你自己,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让你多读书,有了本事踏入社会后才能立得住脚。”并用蒲松龄写的一副对联来鼓励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984年我又补习了一年,再次参加了高考。不久,重庆师范学院给我寄来了一份自费走读的通知,但要一次性缴纳三千多元学费,对于我们这个五口之家来说,是无论如何拿不出这笔巨额费用的。怎么办?父亲想到争取厂里的支持,他找到厂领导说:“如果厂头愿意赞助,我儿子大学毕业后愿意回到厂子弟校教书。”然而遭到了拒绝。

幸运的是,我收到了区政府某部门的招干面试通知书。于是,这年秋天,我顺利通过了面试,有幸成为了一名国家机关的公务人员。

今年是父亲病逝30周年,每每想起他对我的培养和教育,往事历历在目,怀念之情油然而生,不免潸然泪下。思念,无尽的思念。

  (作者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政协经济和农业农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