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如虹

时间: 2017-08-01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8733

7月17日,我独自来到南山,看望在十年前的今天牺牲的康波。夕阳之下,重庆主城如同被镀上了一层金子,辉煌而凝重,暗红的云彩飘带般游动,如彩虹般如梦如幻。而十年前的今天是倾盆大雨,整个山城在为抗洪英雄康波而哭泣。我到了陵园入口后,顺上坡路而下,在山腰处,已能见到康波的铜像雕塑背景,思维不禁发散起来,太多康波的点点滴滴争相涌了出来,我被拉回陈家桥,那个康波牺牲的地方。

刚准备在康波铜像前站立的时候,却发现也站着一位老人。老人穿着一套工作服,胸前挂着一部单反相机,头发灰白,脸上的皱纹在眼角层层叠叠,很顺溜地排列着。他用平静而亲和的目光看着我,完全没有我见他时那种心中一惊、迅速收敛的仓促感。我在康波的墓前低头静默了几分钟,抬头望着他的铜像,感觉他青春洋溢的笑脸上依然是那么坚定,在暖色调的光芒映射下,铜像经过风雨镌刻,表情更为细腻丰富,甚至有那么一种幸福感,一种嘴角上扬的自信。在评说康波的事迹材料中,我曾写过“他用一个战士最骄傲的方式走了!”在今年清明节,我与战友们一起来这里扫墓、献花、跟康波讲部队的情况。我们的祭扫活动被武警部队微信公众号《康波不曾离去》为题,转发了若干图片,其中有康波铜像的画面,我虽然多次凝目,却没有看出这个感觉。每次与康波的父母见面,更多的是悲怆的底色,无论如何也看不出这种感觉!我不禁嘟哝了一句:“多么美好的年华,26岁!戛然而止!”一旁的老人接了一句“是啊!”我们便攀谈起来了。

这位老者是陈家桥的一位居民,一个摄影爱好者,在康波所在的冲锋舟侧翻后,船上有的人浮出了水面,抓住了广告牌,抓住了电线杆,抓住了树枝。这个过程,被这位老人用一部傻瓜相机记录了下来。他一边说,一边从包里翻出当时的报纸来,在《在波峰浪涛间永生》的标题下,赫然印着我的名字。报上有一组照片,是的,这些熟悉的照片是十年前我从地方的宣传部拷贝来,与康波随身的相机里留存的照片一起刊发,被评为全军第五届“摄影艺术特别奖”,同获这个奖项的还有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在太空拍的组照。

康波是新闻干事,随侦查组一起乘冲锋舟进入灾情最重的梁滩河,是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为大部队救援被困群众排兵布阵获得地物资料。他穿着救生衣上去的,上冲锋舟后一直在拍摄,雨越下越大,浪越来越大,没想到一个巨浪把冲锋舟打翻,康波被冲锋舟扣在了下面,再也没有起来。找到他的尸体时,手上还绑着相机带子。老人在三楼拍了照片后,洪水就把他楼下的住户淹掉了。他被部队官兵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心里却多了一份永久的牵挂,甚至有些自责:眼看当兵的有难不能救,而被当兵的救了!这位老人的纠结情绪,是后来看到报道后逐渐形成的,他知道在翻船的人中有个叫康波的人牺牲了,中央新闻采访团进行了全方位跟踪报道,有个民营企业出钱给康波在南山买了一块很好的墓地,并立了铜像。老人每年要到墓前拍一张铜像,大都是在7月17日这一天,只是在不同时段,光线不一样看起来效果不一样。老人告诉我,十年来,今年的照片最有看头,我问他:“什么看头?”他也说不清!只是觉得,康波在青春年华以壮美的方式去了,就是一种重如泰山的存在,为人民牺牲的人,人民会记住的。

是啊!我所在支队曾经有400多位前辈牺牲在沙场,后来人又能完全说得清吗?但他们用热血铸就了“突飞猛进 越战越强”的队魂,“忠实务实老实”的队风,在一茬茬官兵中传承,激发铁血荣光的梦想永不磨灭。下一个十年的“八·一”前夕,我相信还会有人在康波的墓前,讲关于康波的故事。

(作者服役于武警重庆总队二支队)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铁血如虹

7月17日,我独自来到南山,看望在十年前的今天牺牲的康波。夕阳之下,重庆主城如同被镀上了一层金子,辉煌而凝重,暗红的云彩飘带般游动,如彩虹般如梦如幻。而十年前的今天是倾盆大雨,整个山城在为抗洪英雄康波而哭泣。我到了陵园入口后,顺上坡路而下,在山腰处,已能见到康波的铜像雕塑背景,思维不禁发散起来,太多康波的点点滴滴争相涌了出来,我被拉回陈家桥,那个康波牺牲的地方。

刚准备在康波铜像前站立的时候,却发现也站着一位老人。老人穿着一套工作服,胸前挂着一部单反相机,头发灰白,脸上的皱纹在眼角层层叠叠,很顺溜地排列着。他用平静而亲和的目光看着我,完全没有我见他时那种心中一惊、迅速收敛的仓促感。我在康波的墓前低头静默了几分钟,抬头望着他的铜像,感觉他青春洋溢的笑脸上依然是那么坚定,在暖色调的光芒映射下,铜像经过风雨镌刻,表情更为细腻丰富,甚至有那么一种幸福感,一种嘴角上扬的自信。在评说康波的事迹材料中,我曾写过“他用一个战士最骄傲的方式走了!”在今年清明节,我与战友们一起来这里扫墓、献花、跟康波讲部队的情况。我们的祭扫活动被武警部队微信公众号《康波不曾离去》为题,转发了若干图片,其中有康波铜像的画面,我虽然多次凝目,却没有看出这个感觉。每次与康波的父母见面,更多的是悲怆的底色,无论如何也看不出这种感觉!我不禁嘟哝了一句:“多么美好的年华,26岁!戛然而止!”一旁的老人接了一句“是啊!”我们便攀谈起来了。

这位老者是陈家桥的一位居民,一个摄影爱好者,在康波所在的冲锋舟侧翻后,船上有的人浮出了水面,抓住了广告牌,抓住了电线杆,抓住了树枝。这个过程,被这位老人用一部傻瓜相机记录了下来。他一边说,一边从包里翻出当时的报纸来,在《在波峰浪涛间永生》的标题下,赫然印着我的名字。报上有一组照片,是的,这些熟悉的照片是十年前我从地方的宣传部拷贝来,与康波随身的相机里留存的照片一起刊发,被评为全军第五届“摄影艺术特别奖”,同获这个奖项的还有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在太空拍的组照。

康波是新闻干事,随侦查组一起乘冲锋舟进入灾情最重的梁滩河,是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为大部队救援被困群众排兵布阵获得地物资料。他穿着救生衣上去的,上冲锋舟后一直在拍摄,雨越下越大,浪越来越大,没想到一个巨浪把冲锋舟打翻,康波被冲锋舟扣在了下面,再也没有起来。找到他的尸体时,手上还绑着相机带子。老人在三楼拍了照片后,洪水就把他楼下的住户淹掉了。他被部队官兵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心里却多了一份永久的牵挂,甚至有些自责:眼看当兵的有难不能救,而被当兵的救了!这位老人的纠结情绪,是后来看到报道后逐渐形成的,他知道在翻船的人中有个叫康波的人牺牲了,中央新闻采访团进行了全方位跟踪报道,有个民营企业出钱给康波在南山买了一块很好的墓地,并立了铜像。老人每年要到墓前拍一张铜像,大都是在7月17日这一天,只是在不同时段,光线不一样看起来效果不一样。老人告诉我,十年来,今年的照片最有看头,我问他:“什么看头?”他也说不清!只是觉得,康波在青春年华以壮美的方式去了,就是一种重如泰山的存在,为人民牺牲的人,人民会记住的。

是啊!我所在支队曾经有400多位前辈牺牲在沙场,后来人又能完全说得清吗?但他们用热血铸就了“突飞猛进 越战越强”的队魂,“忠实务实老实”的队风,在一茬茬官兵中传承,激发铁血荣光的梦想永不磨灭。下一个十年的“八·一”前夕,我相信还会有人在康波的墓前,讲关于康波的故事。

(作者服役于武警重庆总队二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