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土风”的四言诗

时间: 2018-03-23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8772

大凡讲巴渝文化的人,鲜有不引用《华阳国志·巴志》里“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那三句话的。却并不是每个人都关注,紧接其后,常璩还用“故其诗曰”一语带起,记载了四首巴人的四言诗。这四首四言诗乃是巴国时期诗歌流传至今的惟一遗存,后来者决然不宜等闲视之。

第一首为:“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按其意韵,当是前四句一章,后四句一章。前一章诗意是:河岸边的土地如平畴,种植的庄稼主要是黍。美酒和好粮,将用来奉养家父。后一章诗意是:野地里的土地是丘陵,种植的庄稼主要是稷。好粮和美酒,将用来奉养家母。前后两章意境交复,表达了凭借农耕收获,用美酒和好粮孝敬父母的题旨。如仿《诗经》惯例标一个题,可叫《嘉谷》。

第二首为:“惟月孟春,獭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祀孔嘉。彼黍既洁,彼牺惟泽。蒸命良辰,祖考来格。”诗前点明了,这是一首祭祀诗。按其意韵,也是前四句一章,后四句一章。前一章里的“獭祭”,源自《礼·月令》仲春之月的“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原意是獭捕得鱼陈列水边,犹如祭祀,代指依礼陈列供品以作祭祀。因而其诗意就是:适逢孟春之月,将供品陈放到崖畔。表达孝敬之思,供品定要精美周全。后一章诗意则是:祭祀的谷物干干净净,祭祀的牺牲新新鲜鲜。选定了良辰吉日,等祖先降临开颜。同第一首的相同点在都讲孝道,相异点在孝敬对象换成了列祖列宗,并且还宣示了祭祖先的祭礼礼仪。用同一方法标题,可叫《獭祭》。

第三首和第四首,都点明了是“好古乐道之诗”,均为四句一章。前一诗谓:“日月明明,亦惟其夕。谁能长生?不朽难获。”意思是:太阳和月亮那样光明,尚且免不了黑夜降临,人又有谁能长生不老,希求生命不朽注定难以如愿。似乎悲观,实则旷达,旨在表达人要遵从自然规律。后一首谓:“惟德实宝,富贵何常?我思古人,令问令望。”意思是:道德弥足珍贵,富贵怎能永恒,我们缅怀古人,真钦仰他们的好名声。没有讲安贫,张扬了乐道,深寓效法古人之意。沿用《诗经》成法标题,前一首可叫《谁能长生》,后一首可叫《惟德实宝》。

四首诗后紧接着三句话:“而其失在于重迟鲁钝,俗素朴,无造次辨丽之气。”这是照应诗前的赞誉,指出巴人虽然葆有朴实耿直,崇尚正义,民间风气诚真宽厚,传承了古代先民的优良风习的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粗鲁迟钝,行为习惯简单生硬,没有思维敏捷、辞采华丽的生存诉求之类缺点。毫无疑问,对巴人的性格、行为、习惯、风格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基本也适用于这四首诗。

从内容到形式,这四首诗颇接近《诗经》里的《小雅》诗型,而与包括“二《南》”在内的十五国风却有些差别。《小雅》里的多数诗,反映的是卿士、君子阶层的日常生活和志趣心态,常为祝颂、祭祀、燕饮、忧乐之辞。雅诗讲求正,通行采用西周时期业已成熟的四言句式,并且多用敷陈其事的叙述方法,不像各地域的民歌那样喜欢用比兴,那样常见回复重迭、反复咏叹。这四首巴人的四言诗,相当明显地具有这些特征,因而虽然不乏可读性,但它们的审美欣赏价值,终不及历史认知价值。

透过这些诗不难认知,在距今约2500年的巴国强盛期间,巴渝地区的农耕生产已发展为多种种植,收获成果已可以满足上层、中层人士的多向需求。与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精神文明也在进步,中原文化的重要理念已融入了巴渝文化,突出体现在孝道、祭祀之类深入人心,化入习俗。在此基础上,当时社会的先进分子已能思考形而上问题,从而形成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甚或把道德修养看得重于物质享受。“质直好义,土风敦厚”,便是伴之而逐渐形成的。正是基于此,这四首诗委实堪称那个年代巴渝地区的彰显“土风”,亦即民风、社风之歌。

这其间,反复咏诵的“旨酒嘉谷”“嘉谷旨酒”,还与中华民族的酒文化史相契合。至迟从夏商开始,酒便为人所用了。但历经商周,直到春秋时期,酒都还是王公贵族专用品,与礼相连,用于祭祀和王公贵族交谊场合。反映在《诗经》当中,“酒”字绝大多数见于“二《雅》”,《小雅》里重复最多的“君子有酒”中“君子”也起码是卿士阶层以上的人,而不包括颜渊那样德行高尚的下层寒士,更不包括皂民黎庶。见诸巴渝,势当同理。正因此也就说明,社会中层、上层人士历来都是引领民风、社风的关键群体,这是一种诗外意义。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彰显“土风”的四言诗

大凡讲巴渝文化的人,鲜有不引用《华阳国志·巴志》里“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那三句话的。却并不是每个人都关注,紧接其后,常璩还用“故其诗曰”一语带起,记载了四首巴人的四言诗。这四首四言诗乃是巴国时期诗歌流传至今的惟一遗存,后来者决然不宜等闲视之。

第一首为:“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按其意韵,当是前四句一章,后四句一章。前一章诗意是:河岸边的土地如平畴,种植的庄稼主要是黍。美酒和好粮,将用来奉养家父。后一章诗意是:野地里的土地是丘陵,种植的庄稼主要是稷。好粮和美酒,将用来奉养家母。前后两章意境交复,表达了凭借农耕收获,用美酒和好粮孝敬父母的题旨。如仿《诗经》惯例标一个题,可叫《嘉谷》。

第二首为:“惟月孟春,獭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祀孔嘉。彼黍既洁,彼牺惟泽。蒸命良辰,祖考来格。”诗前点明了,这是一首祭祀诗。按其意韵,也是前四句一章,后四句一章。前一章里的“獭祭”,源自《礼·月令》仲春之月的“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原意是獭捕得鱼陈列水边,犹如祭祀,代指依礼陈列供品以作祭祀。因而其诗意就是:适逢孟春之月,将供品陈放到崖畔。表达孝敬之思,供品定要精美周全。后一章诗意则是:祭祀的谷物干干净净,祭祀的牺牲新新鲜鲜。选定了良辰吉日,等祖先降临开颜。同第一首的相同点在都讲孝道,相异点在孝敬对象换成了列祖列宗,并且还宣示了祭祖先的祭礼礼仪。用同一方法标题,可叫《獭祭》。

第三首和第四首,都点明了是“好古乐道之诗”,均为四句一章。前一诗谓:“日月明明,亦惟其夕。谁能长生?不朽难获。”意思是:太阳和月亮那样光明,尚且免不了黑夜降临,人又有谁能长生不老,希求生命不朽注定难以如愿。似乎悲观,实则旷达,旨在表达人要遵从自然规律。后一首谓:“惟德实宝,富贵何常?我思古人,令问令望。”意思是:道德弥足珍贵,富贵怎能永恒,我们缅怀古人,真钦仰他们的好名声。没有讲安贫,张扬了乐道,深寓效法古人之意。沿用《诗经》成法标题,前一首可叫《谁能长生》,后一首可叫《惟德实宝》。

四首诗后紧接着三句话:“而其失在于重迟鲁钝,俗素朴,无造次辨丽之气。”这是照应诗前的赞誉,指出巴人虽然葆有朴实耿直,崇尚正义,民间风气诚真宽厚,传承了古代先民的优良风习的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粗鲁迟钝,行为习惯简单生硬,没有思维敏捷、辞采华丽的生存诉求之类缺点。毫无疑问,对巴人的性格、行为、习惯、风格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基本也适用于这四首诗。

从内容到形式,这四首诗颇接近《诗经》里的《小雅》诗型,而与包括“二《南》”在内的十五国风却有些差别。《小雅》里的多数诗,反映的是卿士、君子阶层的日常生活和志趣心态,常为祝颂、祭祀、燕饮、忧乐之辞。雅诗讲求正,通行采用西周时期业已成熟的四言句式,并且多用敷陈其事的叙述方法,不像各地域的民歌那样喜欢用比兴,那样常见回复重迭、反复咏叹。这四首巴人的四言诗,相当明显地具有这些特征,因而虽然不乏可读性,但它们的审美欣赏价值,终不及历史认知价值。

透过这些诗不难认知,在距今约2500年的巴国强盛期间,巴渝地区的农耕生产已发展为多种种植,收获成果已可以满足上层、中层人士的多向需求。与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精神文明也在进步,中原文化的重要理念已融入了巴渝文化,突出体现在孝道、祭祀之类深入人心,化入习俗。在此基础上,当时社会的先进分子已能思考形而上问题,从而形成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甚或把道德修养看得重于物质享受。“质直好义,土风敦厚”,便是伴之而逐渐形成的。正是基于此,这四首诗委实堪称那个年代巴渝地区的彰显“土风”,亦即民风、社风之歌。

这其间,反复咏诵的“旨酒嘉谷”“嘉谷旨酒”,还与中华民族的酒文化史相契合。至迟从夏商开始,酒便为人所用了。但历经商周,直到春秋时期,酒都还是王公贵族专用品,与礼相连,用于祭祀和王公贵族交谊场合。反映在《诗经》当中,“酒”字绝大多数见于“二《雅》”,《小雅》里重复最多的“君子有酒”中“君子”也起码是卿士阶层以上的人,而不包括颜渊那样德行高尚的下层寒士,更不包括皂民黎庶。见诸巴渝,势当同理。正因此也就说明,社会中层、上层人士历来都是引领民风、社风的关键群体,这是一种诗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