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建民警回忆:只想让生者少一点伤痛

时间: 2018-05-12 来源: 重庆长安网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8996

2018年5月,离汶川大地震刚好过去十年。无论是亲历者、旁观者、还是援建者,十年前的5月都是国人脑中无法抹去的一段伤痛。在灾难十周年之际,记者来到曾经参加抗震救灾援建的渝中区公安分局,通过部分民警的讲述,呈现地震后他们救助灾区群众的温暖故事和感受。

“把群众当亲人,就没有做不下来的工作!”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渝中区公安分局按照上级要求,分批次组织民警前往灾区开展援建工作。时任分局巡警大队副大队长的康国涛同志主动请缨向组织递交抗震救灾申请书。最终有幸成为带队领导带领30名民警前往。90天里,他们牢记神圣责任和庄严使命,用汗水与辛劳,实践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铮铮誓言,只为让逝者安息,生者上少一点伤痛。

“今年是“5·12”汶川地震发生10年,同时也是抗震救灾工作后第10个年头,虽然时间过去了10年,但对于我来抗震救灾的工作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情景历历在目。”康国涛表情沉重地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康国涛有过14年的从军经历,在部队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基层主官,转业后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他最喜欢的警察职业。2008年7月,重庆市援建崇州灾区工作启动,康国涛作为带队领导带领第一批援建民警来到满目疮痍的崇州重灾区。在分配工作时,他主动要求到环境最恶劣的怀远镇,用他的话说“作为一名军队转业干部,转业不褪色,党和部队培养了我,我要报答组织!”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到达后,康国涛立即与当地派出所民警一道负责三个灾民安置点的治安和维稳工作。当时,灾区正处在秩序恢复中。治安点既是灾民咨询各种问题联络站,也是维护灾区治安稳定的核心力量。

“把群众当亲人,就没有做不下来的工作!”这是康国涛经常给援建民警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让他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一对中年夫妇晚年得子,可是儿子不幸在这次地震中没了。男的张大爷郁郁寡欢,老伴精神几近崩溃。通过其他灾民口中了解到,张大爷有轻生的念头,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康国涛多次找他们两夫妇做思想工作,同时安排民警24小时轮流值守安置点门口。陪他们一起吃饭、聊天,还为他们洗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通过康国涛和民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不懈做工作,最终感动了老两口,打消了张大爷的想法,他握着康国涛的手说:“你们是为我们好,我不会再想也不会去做傻事了!”从那以后,老俩口反过来主动帮助援建民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还有一次,康国涛在对安置点巡逻的时候发现有一个中年妇女总是坐在自家安置点门口,从来不说一句话,目光呆滞,面无表情。经过了解,原来是中年妇女的孩子在安置点失散了。康国涛把找寻失散孩子这件事牢牢的记在了心上。他托成都的同学快速制作并送来印有失散孩子照片的卡片,在巡逻过程中一边发放卡片和一边问询相关信息。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在第三天另一安置点灾民家中找到了失散的孩子。中年妇女看到康国涛领着自己孩子回来后,当即哭成了泪人不说还跪下磕头感谢。

七月的崇州,骄阳似火,酷热难耐。由于地震后条件有限,康国涛主动把好的住宿条件让给了更加需要的灾民,自己却选择了活动板房。板房内因考虑安全,不能安装空调,也没电风扇。室内温度达40℃以上,俨如一个“大蒸笼”。警服穿在身上经常是湿了来不及换洗又干了,干了又湿,盐渍也深深烙印在衣服上。到了晚上,板房内由于昼夜温差的原因,异常潮湿,加上本身患有严重的风湿,康国涛往往会疼痛到整晚整晚的睡不着,到了白天,他依然会咬牙坚持出现在工作岗位上。90天的日日夜夜里,其他单位人员都进行了轮换,康国涛的这支队伍没有换一个人,他给组织说,人换了情况不熟悉也不好开展工作,将就克服一下就好了。

崇州市怀远镇三个灾民安置点有了康国涛同志的坚守安全系数大大提高。在援建3个月中,三个安置点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圆满完成了援建任务。同年10月,康国涛被评为四川省抗震救灾救灾模范。

“逝者如斯,人生总要朝前看,废墟上可以重建房屋,伤口也会慢慢愈合。正值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祭,回忆,是最好的纪念方式,祝愿灾区的人们明天的生活会更好。”采访结束后康国涛感慨地告诉记者。

“感同身受,尽全力为灾区群众做点实事!”
 

安置点的清晨在熙熙攘攘的灾民吵闹声中醒来。治安点的援建民警陈涛虽然经历了一晚上的潮湿环境和蚊虫叮咬,经过简单的洗漱后,他打起了百分之百的精神,迎接新的一天的工作。陈涛当时为分局巡警三大的民警,他也是主动申请来灾区开展援建工作。

陈涛深知,在安置点的工作每天都有可能遇到新的突发情况,只有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充分的准备才能让治安点的工作不出现失误,做到万无一失,况且,今天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安排,那就是做好救灾物品发放的秩序维护工作。物品发放放在平时或许压根就不算一回事,但是在灾区尤其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安置点发放救灾物品就显得十分重要。灾民的情绪不稳就像一根导火线,随时有可能引爆安置点的群众的情绪,深知这点的陈涛对于今天的救灾物品发放不敢怠慢。

早上7点的安置点已经是人山人海,经过来回几项工作的布置,陈涛同志警服已经湿透了。发放工作一开始还是比较顺利,大家都有条不紊的领着物品。突然,一句“我不领了”从人群中传来,只见一名带着残疾的中年男子手举清单,高声喊道。现场瞬间陷入了安静,紧接着就是大面积的附和声“我们也不领了”,顿时,人声鼎沸,人潮涌动。这时候,陈涛同志意识到了现场物品发放肯定出现了状况,立即跑到发放点中年男子身边想了解情况,原来是救灾物品发放的数量和灾民的期望值存在差异,导致了部分群众的不满。此时,灾民的情绪此时已经被点燃,任凭陈涛同志如何劝说都无济于事,他们只想拿到自己心目中的救灾物品数量。眼看场面快要失控,陈涛决定安抚好带头中年的情绪,以点带面,做通其工作。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努力,那名男子终于肯重回安置点领取救灾物品,其他群众看到这种情况也纷纷领取了物品。虽然这个事情过去了,但是陈涛同志心里去始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这名男子的情绪反应如此之大,陈涛同志决定弄清楚。

在开始的几次接触中,那名男子一直有着抵触情绪,后来陈涛同志就利用休息时间到那名男子安置房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久而久之,那名男子对于陈涛同志已经由开始的抵触变成了慢慢的习惯。经过了解,原来那名男子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和妻子,只剩下一个三岁多女儿相依为命,失去至亲的打击加上自身的残疾缺陷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无望使得这名男子情绪激动。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陈涛毅然决定每个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500元资助这名男子,同时,利用更多的时间帮助他,很快他走出了阴影,重振了对生活的信心。

“感同身受,我们要尽全力为灾区群众做点实事!”援建工作期间,陈涛感同身受,切实能够体会灾区群众的不易,尽全力为灾区群众做点实事是他最迫切的心愿。不管是在吃饭时或者洗漱时,只要有时间,他就把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方法和战友们一起交流分享,使三个月的援建工作顺利有序进行至结束。还有一次,在救灾物品发放前,考虑到场领取物品的灾民人数过多,怕出现混乱乃至失控的场面,陈涛提前考察几位思想过硬的灾民党员骨干,与他们多次交心促膝长谈。由他们收集掌握灾民思想情况。在发放当天现场,将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来配合自己和民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工作,最后顺利的完成了救灾物品发放,当时陈涛的声音已经嘶哑,但是他的工作得到了灾民的高度认可。因为成绩突出,同年10月,陈涛被评为四川省抗震救灾救灾先进个人。

陈涛说,回首援建的三个月,是自己职业生涯中很有纪念意义的90天,自己的儿子今年三岁半了,每晚哄孩子入睡时也会讲起自己援建的事。让他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刘井发)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援建民警回忆:只想让生者少一点伤痛

2018年5月,离汶川大地震刚好过去十年。无论是亲历者、旁观者、还是援建者,十年前的5月都是国人脑中无法抹去的一段伤痛。在灾难十周年之际,记者来到曾经参加抗震救灾援建的渝中区公安分局,通过部分民警的讲述,呈现地震后他们救助灾区群众的温暖故事和感受。

“把群众当亲人,就没有做不下来的工作!”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渝中区公安分局按照上级要求,分批次组织民警前往灾区开展援建工作。时任分局巡警大队副大队长的康国涛同志主动请缨向组织递交抗震救灾申请书。最终有幸成为带队领导带领30名民警前往。90天里,他们牢记神圣责任和庄严使命,用汗水与辛劳,实践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铮铮誓言,只为让逝者安息,生者上少一点伤痛。

“今年是“5·12”汶川地震发生10年,同时也是抗震救灾工作后第10个年头,虽然时间过去了10年,但对于我来抗震救灾的工作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情景历历在目。”康国涛表情沉重地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康国涛有过14年的从军经历,在部队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基层主官,转业后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他最喜欢的警察职业。2008年7月,重庆市援建崇州灾区工作启动,康国涛作为带队领导带领第一批援建民警来到满目疮痍的崇州重灾区。在分配工作时,他主动要求到环境最恶劣的怀远镇,用他的话说“作为一名军队转业干部,转业不褪色,党和部队培养了我,我要报答组织!”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到达后,康国涛立即与当地派出所民警一道负责三个灾民安置点的治安和维稳工作。当时,灾区正处在秩序恢复中。治安点既是灾民咨询各种问题联络站,也是维护灾区治安稳定的核心力量。

“把群众当亲人,就没有做不下来的工作!”这是康国涛经常给援建民警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让他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一对中年夫妇晚年得子,可是儿子不幸在这次地震中没了。男的张大爷郁郁寡欢,老伴精神几近崩溃。通过其他灾民口中了解到,张大爷有轻生的念头,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康国涛多次找他们两夫妇做思想工作,同时安排民警24小时轮流值守安置点门口。陪他们一起吃饭、聊天,还为他们洗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通过康国涛和民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不懈做工作,最终感动了老两口,打消了张大爷的想法,他握着康国涛的手说:“你们是为我们好,我不会再想也不会去做傻事了!”从那以后,老俩口反过来主动帮助援建民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还有一次,康国涛在对安置点巡逻的时候发现有一个中年妇女总是坐在自家安置点门口,从来不说一句话,目光呆滞,面无表情。经过了解,原来是中年妇女的孩子在安置点失散了。康国涛把找寻失散孩子这件事牢牢的记在了心上。他托成都的同学快速制作并送来印有失散孩子照片的卡片,在巡逻过程中一边发放卡片和一边问询相关信息。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在第三天另一安置点灾民家中找到了失散的孩子。中年妇女看到康国涛领着自己孩子回来后,当即哭成了泪人不说还跪下磕头感谢。

七月的崇州,骄阳似火,酷热难耐。由于地震后条件有限,康国涛主动把好的住宿条件让给了更加需要的灾民,自己却选择了活动板房。板房内因考虑安全,不能安装空调,也没电风扇。室内温度达40℃以上,俨如一个“大蒸笼”。警服穿在身上经常是湿了来不及换洗又干了,干了又湿,盐渍也深深烙印在衣服上。到了晚上,板房内由于昼夜温差的原因,异常潮湿,加上本身患有严重的风湿,康国涛往往会疼痛到整晚整晚的睡不着,到了白天,他依然会咬牙坚持出现在工作岗位上。90天的日日夜夜里,其他单位人员都进行了轮换,康国涛的这支队伍没有换一个人,他给组织说,人换了情况不熟悉也不好开展工作,将就克服一下就好了。

崇州市怀远镇三个灾民安置点有了康国涛同志的坚守安全系数大大提高。在援建3个月中,三个安置点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圆满完成了援建任务。同年10月,康国涛被评为四川省抗震救灾救灾模范。

“逝者如斯,人生总要朝前看,废墟上可以重建房屋,伤口也会慢慢愈合。正值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祭,回忆,是最好的纪念方式,祝愿灾区的人们明天的生活会更好。”采访结束后康国涛感慨地告诉记者。

“感同身受,尽全力为灾区群众做点实事!”
 

安置点的清晨在熙熙攘攘的灾民吵闹声中醒来。治安点的援建民警陈涛虽然经历了一晚上的潮湿环境和蚊虫叮咬,经过简单的洗漱后,他打起了百分之百的精神,迎接新的一天的工作。陈涛当时为分局巡警三大的民警,他也是主动申请来灾区开展援建工作。

陈涛深知,在安置点的工作每天都有可能遇到新的突发情况,只有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充分的准备才能让治安点的工作不出现失误,做到万无一失,况且,今天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安排,那就是做好救灾物品发放的秩序维护工作。物品发放放在平时或许压根就不算一回事,但是在灾区尤其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安置点发放救灾物品就显得十分重要。灾民的情绪不稳就像一根导火线,随时有可能引爆安置点的群众的情绪,深知这点的陈涛对于今天的救灾物品发放不敢怠慢。

早上7点的安置点已经是人山人海,经过来回几项工作的布置,陈涛同志警服已经湿透了。发放工作一开始还是比较顺利,大家都有条不紊的领着物品。突然,一句“我不领了”从人群中传来,只见一名带着残疾的中年男子手举清单,高声喊道。现场瞬间陷入了安静,紧接着就是大面积的附和声“我们也不领了”,顿时,人声鼎沸,人潮涌动。这时候,陈涛同志意识到了现场物品发放肯定出现了状况,立即跑到发放点中年男子身边想了解情况,原来是救灾物品发放的数量和灾民的期望值存在差异,导致了部分群众的不满。此时,灾民的情绪此时已经被点燃,任凭陈涛同志如何劝说都无济于事,他们只想拿到自己心目中的救灾物品数量。眼看场面快要失控,陈涛决定安抚好带头中年的情绪,以点带面,做通其工作。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努力,那名男子终于肯重回安置点领取救灾物品,其他群众看到这种情况也纷纷领取了物品。虽然这个事情过去了,但是陈涛同志心里去始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这名男子的情绪反应如此之大,陈涛同志决定弄清楚。

在开始的几次接触中,那名男子一直有着抵触情绪,后来陈涛同志就利用休息时间到那名男子安置房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久而久之,那名男子对于陈涛同志已经由开始的抵触变成了慢慢的习惯。经过了解,原来那名男子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和妻子,只剩下一个三岁多女儿相依为命,失去至亲的打击加上自身的残疾缺陷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无望使得这名男子情绪激动。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陈涛毅然决定每个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500元资助这名男子,同时,利用更多的时间帮助他,很快他走出了阴影,重振了对生活的信心。

“感同身受,我们要尽全力为灾区群众做点实事!”援建工作期间,陈涛感同身受,切实能够体会灾区群众的不易,尽全力为灾区群众做点实事是他最迫切的心愿。不管是在吃饭时或者洗漱时,只要有时间,他就把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方法和战友们一起交流分享,使三个月的援建工作顺利有序进行至结束。还有一次,在救灾物品发放前,考虑到场领取物品的灾民人数过多,怕出现混乱乃至失控的场面,陈涛提前考察几位思想过硬的灾民党员骨干,与他们多次交心促膝长谈。由他们收集掌握灾民思想情况。在发放当天现场,将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来配合自己和民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工作,最后顺利的完成了救灾物品发放,当时陈涛的声音已经嘶哑,但是他的工作得到了灾民的高度认可。因为成绩突出,同年10月,陈涛被评为四川省抗震救灾救灾先进个人。

陈涛说,回首援建的三个月,是自己职业生涯中很有纪念意义的90天,自己的儿子今年三岁半了,每晚哄孩子入睡时也会讲起自己援建的事。让他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刘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