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课程

时间: 2018-07-03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014

一堂关于乡村的课开始了——

老支书走上讲台,走近麦克风,从怀中掏出一面党旗,指向党徽镰刀,然后鞠躬退下,没有一句话……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老支书走了,鲁迅的诗从心底涌起。一把镰刀就这样割开我们在党校的培训班课程。

我们要去的乡村叫长池。村长领着我们到农户家入住,村长说乡亲们听说区里要来领导驻村帮扶,与群众同吃同住,大家高兴得很。我们走了好几家,这个说家里的床堆了玉米,那个说家里来了客人。村长很尴尬,笑着说:“哎,瞧我这记性,我们要入住的农户姓王,早年当过村支书。”

村长把我们带到一幢红砖青瓦楼前,主人从屋里迎了出来,我们递过行李喊道:“王支书,给你添麻烦啦!”

主人笑了,“我姓邵。”

记得当年我们村里来了干部,大家争着往家领,可今天,在这个偌大的村庄,却难以找到接纳我们的一张床。

有一种冷漠,叫不问客从何处来。有一种无眠,叫今宵不知枕梦何处。那一刻,我们感到从没有过的孤独。

我们放好行李,按照党校课程的要求开展调研走访。好不容易见到田地里一个老人,没有等我们走近,老人就走向另外一块田地,显然在躲我们。

晚上回到邵厂长家中,厂长说领导们走访应该没有什么收获吧?你们来之前,村干部们都帮你们走访过,对啦,你们可能没有注意到你们每走一家,后面都有村长远远地跟着啊。

一夜无眠,一夜无梦。

早上起来,推开大门,村长坐在门口,一地烟头。村长站起来:“领导,今天有什么安排?”

我们说准备召开群众大会,收集一下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意见。村长说:“大家都忙着割稻谷,没有群众来开会啊。”我们说刚接到上面文件,要停发大家的种粮直补和退耕还林补助,征求一下大家意见。

村长看着我们,半天没有反应。厂长从屋里出来,对村长说还不快去通知。村长几乎跑一般地离开。厂长拍拍我们的肩说,年轻人,晚上我请你们喝我存了30年的老酒。

午饭吃过,大汗淋漓的村长来叫我们,说乡亲们都到了村办公室,在院坝里等我们。

群众就是那么朴实,不知是真担心失去那些直补资金,还是他们确实有话要说,确认开会不是为什么取消直补资金的事情,大家的话题很快打开,起初他们还看看村长的脸,到后来谁也不看。

乡村在消失,乡村在颓败,其实这只是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人们,口中和笔下的忧思。乡亲们的诉说,乡亲们的笑语,田园金黄的庄稼,家屋不断的炊烟,学校朗朗的书声,很阳光地告诉了我们今天真实的乡村。不过值得深思的是,在我们常常自我成就于给了群众身体的温饱、物质的小康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失败于忽略群众心灵的关注和关爱,群众渴望交流渴望沟通渴望述说。

村长的儿媳妇来喊村长,说晚饭好了,群众一听村长家要吃饭了,纷纷起身回家。望着空落落的院坝,望着空落落的木凳,我们的心也空落落的……

回到厂长家,院坝上摆了很多桌子,厂长家今天办什么事?厂长说办喜事。天黑的时候,厂长果然抱出他藏了30多年的老酒,酒刚倒上,院外来了很多人,这个端着刚炒的腊肉,那个端着煎好的汤圆粑粑,这家一样菜,那家一样菜,厂长家的七八张桌子摆满了,也摆不下那些菜,乡亲们说有好多年没和领导说这么多话、没有这样聚会过、没有这样热闹过了。

我倒满一碗酒,一饮而尽,我们忘情地对乡亲们说,我们来迟了,我们来少了,我们欠你们的太多了。

乡亲们散去,我们和村干部们梳理交流下午群众的意见,一个方子一个方子地疗伤乡村的村病、群众的心病。

清晨,林间清脆的鸟鸣声中,传来“咚,咚,咚”的声音,那是我熟悉的割稻谷的声音。

在这幅秋收图景中,好些人在稻田中忙碌着,哪怕都是些老人和妇女,唯独河边一方扁担似稻田中,有一个中年妇女在默默地割稻。

我们走向那方“扁担”,想凭自己的劳力给这个女人一点点帮助,哪怕陪她说说话。

“怎么就你一个人?”我们问。女人说:“谁叫我命苦?丈夫出去打工摔断了腰,半身瘫痪。女儿在外读书,婆婆去年过世,公公从朝鲜战场负伤后双目失明无法下地……”

我们帮着女人割稻子,听着她的倾诉。晨曦朦胧,泪眼朦胧。

村长来了,后面还跟着好几个群众,“领导,这活儿不是你们干的,我在村里找了几个人来帮忙。”我们悄悄问村长,不会是因为我们来了才找乡亲们帮忙吧?村长说:“领导可错怪我们啦,刘嫂家的情况周围十里八村谁不知道,我们除了能帮助她家干些农活,我们还真帮不上大忙!”

跟随村长来到刘嫂的公公面前,我们掏出500元钱送给这位共和国的功臣——“……小同志,我两个眼睛是被敌人激光弹打瞎的,啥子都看不到了,我的手就是眼,让我用手摸摸你们,看看你们,感谢组织上来看我……”老人说着说着,泪水从他那受伤失明、眼珠萎缩的双眼流了出来。

村长对我说:“文老师,老人的眼睛瞎了后,多年都流不出眼泪,你看他今天居然流出泪来!”我们问村长:“你怎么不喊我们‘领导’啦?”村长说喊老师亲切些。

我们的泪来了,对这样的功臣,对这不经意中称呼的改变,对这群和脚下土地一样纯朴的乡亲,我们的脸通红、心通红!

我们发现刘嫂家中几乎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具。村长说,刘嫂为给丈夫看病,家中能卖钱的东西都卖光了。堂屋上的大梁已经卸去,留下两个空落落的梁洞,梁洞下打了钉子,上面挂着半块腊猪头肉,我们的心一阵绞痛。

中午饭桌上炒着一盘腊猪头肉,我们说什么也吃不下。刘嫂说:“两位老师,你们多心啦,咱们农村如今哪家腊肉不多?咱农村就出这个,不信你去偏屋看,咱家还有好几块腊肉哩!”我们到偏屋一看,果然挂着好几块腊肉。喝着农家酒,吃着猪头肉,那顿饭我们吃得特别香。

晚上我们住刘嫂家中,陪他们全家吃饭,破例喝了几杯酒,等我们一觉醒来推开窗,月亮早已升起很高,乡村进入了梦乡。突然听到楼下有人在说话,“刘嫂,对不起,我得把腊肉先背回去,明天我家请人割谷子。”探出头往下看,刘嫂正端着背篓送人出门,听见刘嫂说:“王婶,你还得叫你兄弟媳妇明天一早给我多背几块腊肉来,不然让两位老师看出来,他们又不会好好吃饭的。”

我们悄悄在刘嫂家的枕头下放了300元钱想当生活费,我们知道明给刘嫂她是一定不会收的。走时,我们专门到偏屋看,那上面依然挂着好几块黄亮亮的腊肉,我们知道那一定是今天早上的“杰作”。

傍晚时候,学校有急事派车来接我们,要我们赶回去。从地图上看,我们的城市和乡村长池只有60多公里路程,并不遥远,可我们总感觉开了很久,走了很远。城市到村庄,两个词语的距离就是一身汗。村庄到城市,足够一个人跋涉一生。

回到单位第三天,门卫打电话让我下去取汇款单。打开一看,是刘嫂寄回的那300元钱,附言上有几行字:“谢谢,请放心,我们会好起来的!”

我不敢流泪,明天还有课。

(作者系市作协全委会委员、万州区作协主席)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乡村课程

一堂关于乡村的课开始了——

老支书走上讲台,走近麦克风,从怀中掏出一面党旗,指向党徽镰刀,然后鞠躬退下,没有一句话……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老支书走了,鲁迅的诗从心底涌起。一把镰刀就这样割开我们在党校的培训班课程。

我们要去的乡村叫长池。村长领着我们到农户家入住,村长说乡亲们听说区里要来领导驻村帮扶,与群众同吃同住,大家高兴得很。我们走了好几家,这个说家里的床堆了玉米,那个说家里来了客人。村长很尴尬,笑着说:“哎,瞧我这记性,我们要入住的农户姓王,早年当过村支书。”

村长把我们带到一幢红砖青瓦楼前,主人从屋里迎了出来,我们递过行李喊道:“王支书,给你添麻烦啦!”

主人笑了,“我姓邵。”

记得当年我们村里来了干部,大家争着往家领,可今天,在这个偌大的村庄,却难以找到接纳我们的一张床。

有一种冷漠,叫不问客从何处来。有一种无眠,叫今宵不知枕梦何处。那一刻,我们感到从没有过的孤独。

我们放好行李,按照党校课程的要求开展调研走访。好不容易见到田地里一个老人,没有等我们走近,老人就走向另外一块田地,显然在躲我们。

晚上回到邵厂长家中,厂长说领导们走访应该没有什么收获吧?你们来之前,村干部们都帮你们走访过,对啦,你们可能没有注意到你们每走一家,后面都有村长远远地跟着啊。

一夜无眠,一夜无梦。

早上起来,推开大门,村长坐在门口,一地烟头。村长站起来:“领导,今天有什么安排?”

我们说准备召开群众大会,收集一下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意见。村长说:“大家都忙着割稻谷,没有群众来开会啊。”我们说刚接到上面文件,要停发大家的种粮直补和退耕还林补助,征求一下大家意见。

村长看着我们,半天没有反应。厂长从屋里出来,对村长说还不快去通知。村长几乎跑一般地离开。厂长拍拍我们的肩说,年轻人,晚上我请你们喝我存了30年的老酒。

午饭吃过,大汗淋漓的村长来叫我们,说乡亲们都到了村办公室,在院坝里等我们。

群众就是那么朴实,不知是真担心失去那些直补资金,还是他们确实有话要说,确认开会不是为什么取消直补资金的事情,大家的话题很快打开,起初他们还看看村长的脸,到后来谁也不看。

乡村在消失,乡村在颓败,其实这只是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人们,口中和笔下的忧思。乡亲们的诉说,乡亲们的笑语,田园金黄的庄稼,家屋不断的炊烟,学校朗朗的书声,很阳光地告诉了我们今天真实的乡村。不过值得深思的是,在我们常常自我成就于给了群众身体的温饱、物质的小康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失败于忽略群众心灵的关注和关爱,群众渴望交流渴望沟通渴望述说。

村长的儿媳妇来喊村长,说晚饭好了,群众一听村长家要吃饭了,纷纷起身回家。望着空落落的院坝,望着空落落的木凳,我们的心也空落落的……

回到厂长家,院坝上摆了很多桌子,厂长家今天办什么事?厂长说办喜事。天黑的时候,厂长果然抱出他藏了30多年的老酒,酒刚倒上,院外来了很多人,这个端着刚炒的腊肉,那个端着煎好的汤圆粑粑,这家一样菜,那家一样菜,厂长家的七八张桌子摆满了,也摆不下那些菜,乡亲们说有好多年没和领导说这么多话、没有这样聚会过、没有这样热闹过了。

我倒满一碗酒,一饮而尽,我们忘情地对乡亲们说,我们来迟了,我们来少了,我们欠你们的太多了。

乡亲们散去,我们和村干部们梳理交流下午群众的意见,一个方子一个方子地疗伤乡村的村病、群众的心病。

清晨,林间清脆的鸟鸣声中,传来“咚,咚,咚”的声音,那是我熟悉的割稻谷的声音。

在这幅秋收图景中,好些人在稻田中忙碌着,哪怕都是些老人和妇女,唯独河边一方扁担似稻田中,有一个中年妇女在默默地割稻。

我们走向那方“扁担”,想凭自己的劳力给这个女人一点点帮助,哪怕陪她说说话。

“怎么就你一个人?”我们问。女人说:“谁叫我命苦?丈夫出去打工摔断了腰,半身瘫痪。女儿在外读书,婆婆去年过世,公公从朝鲜战场负伤后双目失明无法下地……”

我们帮着女人割稻子,听着她的倾诉。晨曦朦胧,泪眼朦胧。

村长来了,后面还跟着好几个群众,“领导,这活儿不是你们干的,我在村里找了几个人来帮忙。”我们悄悄问村长,不会是因为我们来了才找乡亲们帮忙吧?村长说:“领导可错怪我们啦,刘嫂家的情况周围十里八村谁不知道,我们除了能帮助她家干些农活,我们还真帮不上大忙!”

跟随村长来到刘嫂的公公面前,我们掏出500元钱送给这位共和国的功臣——“……小同志,我两个眼睛是被敌人激光弹打瞎的,啥子都看不到了,我的手就是眼,让我用手摸摸你们,看看你们,感谢组织上来看我……”老人说着说着,泪水从他那受伤失明、眼珠萎缩的双眼流了出来。

村长对我说:“文老师,老人的眼睛瞎了后,多年都流不出眼泪,你看他今天居然流出泪来!”我们问村长:“你怎么不喊我们‘领导’啦?”村长说喊老师亲切些。

我们的泪来了,对这样的功臣,对这不经意中称呼的改变,对这群和脚下土地一样纯朴的乡亲,我们的脸通红、心通红!

我们发现刘嫂家中几乎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具。村长说,刘嫂为给丈夫看病,家中能卖钱的东西都卖光了。堂屋上的大梁已经卸去,留下两个空落落的梁洞,梁洞下打了钉子,上面挂着半块腊猪头肉,我们的心一阵绞痛。

中午饭桌上炒着一盘腊猪头肉,我们说什么也吃不下。刘嫂说:“两位老师,你们多心啦,咱们农村如今哪家腊肉不多?咱农村就出这个,不信你去偏屋看,咱家还有好几块腊肉哩!”我们到偏屋一看,果然挂着好几块腊肉。喝着农家酒,吃着猪头肉,那顿饭我们吃得特别香。

晚上我们住刘嫂家中,陪他们全家吃饭,破例喝了几杯酒,等我们一觉醒来推开窗,月亮早已升起很高,乡村进入了梦乡。突然听到楼下有人在说话,“刘嫂,对不起,我得把腊肉先背回去,明天我家请人割谷子。”探出头往下看,刘嫂正端着背篓送人出门,听见刘嫂说:“王婶,你还得叫你兄弟媳妇明天一早给我多背几块腊肉来,不然让两位老师看出来,他们又不会好好吃饭的。”

我们悄悄在刘嫂家的枕头下放了300元钱想当生活费,我们知道明给刘嫂她是一定不会收的。走时,我们专门到偏屋看,那上面依然挂着好几块黄亮亮的腊肉,我们知道那一定是今天早上的“杰作”。

傍晚时候,学校有急事派车来接我们,要我们赶回去。从地图上看,我们的城市和乡村长池只有60多公里路程,并不遥远,可我们总感觉开了很久,走了很远。城市到村庄,两个词语的距离就是一身汗。村庄到城市,足够一个人跋涉一生。

回到单位第三天,门卫打电话让我下去取汇款单。打开一看,是刘嫂寄回的那300元钱,附言上有几行字:“谢谢,请放心,我们会好起来的!”

我不敢流泪,明天还有课。

(作者系市作协全委会委员、万州区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