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谁先写渝州

时间: 2018-07-09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415

渝州,渝州,重庆历史上称作渝州,始于隋开皇三年(583年),终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除去其间改称巴郡11年,前后合计508年。这么长的时段内,是哪位诗人的哪一首诗,最先写了它?好多人不假思索便会答出,是李白,是他的那首《峨眉山月歌》。

毫不足怪,《峨眉山月歌》的确写明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其结句正好落在渝州上。然而细审全诗,依次提到了五个地名,亦即峨眉山、平羌江(今青衣江)、清溪驿、三峡和渝州。如果说是写渝州的,那么,岂不同时也是写峨眉山、写平羌江、写清溪驿和写三峡的,简直乱了套。合理的诠释,只能叫做提及了名称,不宜算写。

写,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作品的写,须是将对象客体当作了描写主体。而《峨眉山月歌》的对象客体,如诗题所示,分明是“月”。月与酒、山、水一起,构成李白毕其一生情有独钟的四大意象,并且以月尤为灵妙。后世的苏轼《送人守嘉帅》一诗写道:“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其意思就在需要对月体悟李白的意象追求。在李白笔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已随光影化入平羌江,并将随着水流汇入岷江和长江,因而他要夜发清溪驿,紧随流水直向渝州、三峡(诗语因韵倒装)去追月。诗里的“君”即是月,即是李白意念中的亮丽、圣洁的憧憬和眷恋,清溪、渝州和三峡无一不是他追月的行踪而已。

率先写了渝州的,不是李白这一首诗,而是杜甫的《渝州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严武卒后,杜甫对成都再无眷恋,于是乘船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四川宜宾)沿江东下,打算出蜀,于当年五月途经渝州,引生出了这一首诗和《送十五弟侍御使蜀》。

如诗题所示,前一首诗记叙了当年杜甫在渝州等候严六侍御结伴出蜀,殊不知久候不至,方才决定先下峡的。他所下的峡,当指铜锣峡和明月峡。全诗写道:“闻道乘骢发,沙边待至今。不知云雨散,虚费短长吟。山带乌蛮阔,江连白帝深。船经一柱观,留眼共登临。”主要的诗意,是针对严六侍御违期爽约,既告以自己去后行踪,又略抒自己胸中不快。起始两句点出了久候环境,“待至今”三字依稀可见怀着怨气。三四两句将怨气转为嘲讽,似若猜测说,你是不是还在哪里沉醉于花天酒地,云雨未散,全不顾及我滞留于此苦候苦吟。五六两句又平和一点,说明自己下峡后将前往白帝城,然后出蜀。一柱观在荆州(即唐江陵),因而结尾两句意思是,我出蜀后即转往江陵,如果你还想与我重新见面,共同游览,就多留点心眼吧,如《杜臆》所评其“妙于措词如此”。

然而,诗中第二句,尤其是五六两句,对当年渝州的确做到了点染到位。“沙边待至今”那个“沙边”,可以坐实指今江北嘴一带曾有大片沙滩,宋代“巴渝八景”称作“北镇金沙”。既然宋代犹视为八景之一,那么唐代可见当是毋庸置疑的,杜甫就是在沙滩滨江的船上等候严六侍御。“山带乌蛮阔”,写的是江滨所见渝州山势。据《新唐书·南蛮传》,唐代蜀地有乌蛮、白蛮等部;巴渝獠人亦称“巴蛮”,杜甫借“乌蛮”代称“巴蛮”聚居之地,即今涪陵以下渝东南、渝东北地区的连绵山区,一个“阔”字揭示出山势雄伟,绵亘不断。“江连白帝深”则描出了江水奔流不息,直向白帝城归入三峡之势。这两句视野开阔,气势恢宏,古今重庆既是山城又是江城的伟奇格局,多赖杜甫首写之作便状绘得如此之气宇不凡。

后一首也是五律,写的是“喜弟文章进,添余别兴牵。数杯巫峡酒,百丈内江船。未息豺狼斗,空催犬马年。归朝多便道,搏击望秋天。”不少的杜诗集本将这首诗归在大历元年(766)夔州所作,从“数杯巫峡酒”看,是自有道理的。今依彭伯通所编《重庆题咏录》归在渝州时作,从“百丈内江船”看,也勉强讲得通。一个“喜”字牵头,一个“望”字结尾,全诗的主旨在于堂兄弟间送别和勉励。别离情集中在颔联和颈联,前者仿佛祝旅途顺畅,后者则流露出对世乱的担忧。与留给严六侍御的那首诗相对照,亲疏爱恶,了了分明。

与渝州密切相关的,在“百丈内江船”一句。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诠释说:“巴郡正对二水口,右则涪内水,左则涪外水。内水自渝上合州,至绵州,外水自渝上戎、泸至蜀。”很明显,涪内水即嘉陵江,涪外水即长江,古渝州城的两江合抱之势恰如其“正对二水口”所述。因而不管此诗是写于渝州还是夔州,都改变不了杜甫了解渝州山水的既定事实,更改变不了他是抒写渝州的第一位诗人的铁定事实。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李白与杜甫谁先写渝州

渝州,渝州,重庆历史上称作渝州,始于隋开皇三年(583年),终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除去其间改称巴郡11年,前后合计508年。这么长的时段内,是哪位诗人的哪一首诗,最先写了它?好多人不假思索便会答出,是李白,是他的那首《峨眉山月歌》。

毫不足怪,《峨眉山月歌》的确写明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其结句正好落在渝州上。然而细审全诗,依次提到了五个地名,亦即峨眉山、平羌江(今青衣江)、清溪驿、三峡和渝州。如果说是写渝州的,那么,岂不同时也是写峨眉山、写平羌江、写清溪驿和写三峡的,简直乱了套。合理的诠释,只能叫做提及了名称,不宜算写。

写,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作品的写,须是将对象客体当作了描写主体。而《峨眉山月歌》的对象客体,如诗题所示,分明是“月”。月与酒、山、水一起,构成李白毕其一生情有独钟的四大意象,并且以月尤为灵妙。后世的苏轼《送人守嘉帅》一诗写道:“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其意思就在需要对月体悟李白的意象追求。在李白笔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已随光影化入平羌江,并将随着水流汇入岷江和长江,因而他要夜发清溪驿,紧随流水直向渝州、三峡(诗语因韵倒装)去追月。诗里的“君”即是月,即是李白意念中的亮丽、圣洁的憧憬和眷恋,清溪、渝州和三峡无一不是他追月的行踪而已。

率先写了渝州的,不是李白这一首诗,而是杜甫的《渝州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严武卒后,杜甫对成都再无眷恋,于是乘船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四川宜宾)沿江东下,打算出蜀,于当年五月途经渝州,引生出了这一首诗和《送十五弟侍御使蜀》。

如诗题所示,前一首诗记叙了当年杜甫在渝州等候严六侍御结伴出蜀,殊不知久候不至,方才决定先下峡的。他所下的峡,当指铜锣峡和明月峡。全诗写道:“闻道乘骢发,沙边待至今。不知云雨散,虚费短长吟。山带乌蛮阔,江连白帝深。船经一柱观,留眼共登临。”主要的诗意,是针对严六侍御违期爽约,既告以自己去后行踪,又略抒自己胸中不快。起始两句点出了久候环境,“待至今”三字依稀可见怀着怨气。三四两句将怨气转为嘲讽,似若猜测说,你是不是还在哪里沉醉于花天酒地,云雨未散,全不顾及我滞留于此苦候苦吟。五六两句又平和一点,说明自己下峡后将前往白帝城,然后出蜀。一柱观在荆州(即唐江陵),因而结尾两句意思是,我出蜀后即转往江陵,如果你还想与我重新见面,共同游览,就多留点心眼吧,如《杜臆》所评其“妙于措词如此”。

然而,诗中第二句,尤其是五六两句,对当年渝州的确做到了点染到位。“沙边待至今”那个“沙边”,可以坐实指今江北嘴一带曾有大片沙滩,宋代“巴渝八景”称作“北镇金沙”。既然宋代犹视为八景之一,那么唐代可见当是毋庸置疑的,杜甫就是在沙滩滨江的船上等候严六侍御。“山带乌蛮阔”,写的是江滨所见渝州山势。据《新唐书·南蛮传》,唐代蜀地有乌蛮、白蛮等部;巴渝獠人亦称“巴蛮”,杜甫借“乌蛮”代称“巴蛮”聚居之地,即今涪陵以下渝东南、渝东北地区的连绵山区,一个“阔”字揭示出山势雄伟,绵亘不断。“江连白帝深”则描出了江水奔流不息,直向白帝城归入三峡之势。这两句视野开阔,气势恢宏,古今重庆既是山城又是江城的伟奇格局,多赖杜甫首写之作便状绘得如此之气宇不凡。

后一首也是五律,写的是“喜弟文章进,添余别兴牵。数杯巫峡酒,百丈内江船。未息豺狼斗,空催犬马年。归朝多便道,搏击望秋天。”不少的杜诗集本将这首诗归在大历元年(766)夔州所作,从“数杯巫峡酒”看,是自有道理的。今依彭伯通所编《重庆题咏录》归在渝州时作,从“百丈内江船”看,也勉强讲得通。一个“喜”字牵头,一个“望”字结尾,全诗的主旨在于堂兄弟间送别和勉励。别离情集中在颔联和颈联,前者仿佛祝旅途顺畅,后者则流露出对世乱的担忧。与留给严六侍御的那首诗相对照,亲疏爱恶,了了分明。

与渝州密切相关的,在“百丈内江船”一句。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诠释说:“巴郡正对二水口,右则涪内水,左则涪外水。内水自渝上合州,至绵州,外水自渝上戎、泸至蜀。”很明显,涪内水即嘉陵江,涪外水即长江,古渝州城的两江合抱之势恰如其“正对二水口”所述。因而不管此诗是写于渝州还是夔州,都改变不了杜甫了解渝州山水的既定事实,更改变不了他是抒写渝州的第一位诗人的铁定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