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感是什么?这个年轻民警用行动做了最好的诠释

时间: 2018-07-09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8782


监狱民警李元军

长着一张娃娃脸,穿着硬挺的制服,刚从工作岗位抽身出来接受采访,李元军取下警帽后,发尖时不时地有汗水滴落。今年34岁的李元军是一名普通的监狱民警,但他却在面对工作和家庭的挑战时,诠释出了新时代下年轻民警的责任担当。

他耐心解开服刑人员的心结

从警7年,进入监狱工作后,李元军一直在基层一线从事教育改造工作。教育改造,要求监狱民警要了解服刑人员的心理状况,做心理咨询,并在发现问题后提供心理疏导。常人看来,一个学农学出身的小伙子,要干好不容易。

但李元军却化解一名又一名服刑人员的心结,帮助他们顺利积极地改造。易某是李元军所在监区的服刑人员。2017年,李元军在一次巡查时,发现易某变得郁郁寡欢,其他服刑人员也表示易某晚上整宿不睡,常常还抽泣。李元军决定找易某谈谈心。

原来,易某的20岁不到的女儿,一直患有红斑狼疮,突然病情加重。“我这个当爸的,都没办法为女儿做点什么。”易某有些怨恨自己。李元军明白,高墙外的亲人是服刑人员最牵挂的,尤其是对于步入了中老年人的,子女更是他们的情感寄托和改造动力。

李元军第一时间把这事给监区进行了汇报,由于易某的刑期原因,不符合特许离监探亲的条件,本来想实现易某见女儿最后一面的愿望落空。

可为了帮易某,李元军又和同事们商量了一个方法。他们跟易某的前妻取得联系并征得同意后,带着慰问品探望了易某的女儿,还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录制的易某在监狱的改造和生活视频,让小易能看到父亲在监狱内的努力积极改造。看着父亲在视频里的身影,虽然不能说话的小易,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随后,李元军也特意露下了小易的笑脸,和易某前妻鼓励的话语,带回给了易某。顿时这个大男人流下了泪水,“我要继续好好改造,早日出去才能对得起你们这份恩情。”

他曾是热心的干细胞捐献者

在服刑人员眼中,李元军是个典型的重庆人,热心。而这点,李元军是天生的。从18岁开始,李元军便成为了捐血志愿者,在2003年,正读大学的他,又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一年后,重庆骨髓分库给李元军打了电话,一个白血病患者跟他的血样匹配成功,需要他的捐献。李元军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在很多人误解会影响健康的行为,在李元军看来,只要能救人才是最重要的。

当年,他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了四川绵阳一位比自己大4个月的白血病女孩,成为了重庆市第4例、全国第152例捐献者。如今,被救的女孩联系上了李元军后,成为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弟,双方家庭常常联络。

对于工作和家庭,他是个有担当的好男儿

在同事眼中,他更是个有责任感的年轻人。20岁出头的秦某,是监区出了名爱惹事的人,常和其他服刑人员发生打架斗殴的情况。李元军想跟他聊聊,却总是被拒绝。然而,这并未让李元军打退堂鼓。

他“厚着脸皮”,一再地找到秦某套近乎,终于“撬”开了秦某的嘴。秦某告诉李元军,从小父亲对他不近人情般的严格,甚至在他小时候让他吃猪食。“我父亲都不爱我,我怎么活的根本没人在乎。”

了解到了秦某的心结后,李元军想从打结的源头解起。他打听到秦某的父亲的联系方式后,给他打了几次电话,才发现原来这是父子间的误会。秦某的父亲从小对孩子的确严格,但喂孩子吃猪食的事,却是一起误会。秦某的父亲还表示很想见见儿子。

李元军将了解到的真相告诉了秦某,并通过多次的谈心沟通,秦某渐渐放下了对父亲的怨恨。李元军借此机会,提出让两父子见一面。于是,监区专门向监狱申请了一个亲情帮教的名额,让这对数年没见面的父子有了面对面沟通的机会。

这一次见面,让秦某的性格改变了很多。至今,秦某再无任何暴力行为发生。“我的工作就是尽我最大的努力,减少他们重返社会后再犯罪的几率。”李元军说,在给服刑人员上课时,他会跟他们聊聊外面的世界,告诉服刑人员靠自己的双手也能活得不错。

总是带着笑意,阳光开朗的性格,让服刑人员甚至是同事很难想象,这个小伙儿的家庭却遭遇了重创。去年刚有了小孩的喜悦还没持续多久,李元军便发现自己的妻子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疾病,并且在现在的医疗技术下无法治愈。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陪妻子看病(医院专家一般只有周一到周五才上班),同时不耽误工作,监区将李元军调到了一个分队任分队长(因教育干事周一至周五要上长白班,分队长是轮流上班,但要经常值夜班)。一年多以来,李元军从未向单位申请过病假或者事假,包括对于单位计划的慰问,李元军也婉言拒绝了。

“这不是什么大事。”李元军笑着告诉记者,以前夫妻俩很爱旅游,本来还计划着今年去趟巴塞罗那,实现一个球迷的梦想,但如今,换成了在家陪老婆,做家务,带孩子,也没什么可惜的。

记者 舒楚寒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责任感是什么?这个年轻民警用行动做了最好的诠释


监狱民警李元军

长着一张娃娃脸,穿着硬挺的制服,刚从工作岗位抽身出来接受采访,李元军取下警帽后,发尖时不时地有汗水滴落。今年34岁的李元军是一名普通的监狱民警,但他却在面对工作和家庭的挑战时,诠释出了新时代下年轻民警的责任担当。

他耐心解开服刑人员的心结

从警7年,进入监狱工作后,李元军一直在基层一线从事教育改造工作。教育改造,要求监狱民警要了解服刑人员的心理状况,做心理咨询,并在发现问题后提供心理疏导。常人看来,一个学农学出身的小伙子,要干好不容易。

但李元军却化解一名又一名服刑人员的心结,帮助他们顺利积极地改造。易某是李元军所在监区的服刑人员。2017年,李元军在一次巡查时,发现易某变得郁郁寡欢,其他服刑人员也表示易某晚上整宿不睡,常常还抽泣。李元军决定找易某谈谈心。

原来,易某的20岁不到的女儿,一直患有红斑狼疮,突然病情加重。“我这个当爸的,都没办法为女儿做点什么。”易某有些怨恨自己。李元军明白,高墙外的亲人是服刑人员最牵挂的,尤其是对于步入了中老年人的,子女更是他们的情感寄托和改造动力。

李元军第一时间把这事给监区进行了汇报,由于易某的刑期原因,不符合特许离监探亲的条件,本来想实现易某见女儿最后一面的愿望落空。

可为了帮易某,李元军又和同事们商量了一个方法。他们跟易某的前妻取得联系并征得同意后,带着慰问品探望了易某的女儿,还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录制的易某在监狱的改造和生活视频,让小易能看到父亲在监狱内的努力积极改造。看着父亲在视频里的身影,虽然不能说话的小易,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随后,李元军也特意露下了小易的笑脸,和易某前妻鼓励的话语,带回给了易某。顿时这个大男人流下了泪水,“我要继续好好改造,早日出去才能对得起你们这份恩情。”

他曾是热心的干细胞捐献者

在服刑人员眼中,李元军是个典型的重庆人,热心。而这点,李元军是天生的。从18岁开始,李元军便成为了捐血志愿者,在2003年,正读大学的他,又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一年后,重庆骨髓分库给李元军打了电话,一个白血病患者跟他的血样匹配成功,需要他的捐献。李元军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在很多人误解会影响健康的行为,在李元军看来,只要能救人才是最重要的。

当年,他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了四川绵阳一位比自己大4个月的白血病女孩,成为了重庆市第4例、全国第152例捐献者。如今,被救的女孩联系上了李元军后,成为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弟,双方家庭常常联络。

对于工作和家庭,他是个有担当的好男儿

在同事眼中,他更是个有责任感的年轻人。20岁出头的秦某,是监区出了名爱惹事的人,常和其他服刑人员发生打架斗殴的情况。李元军想跟他聊聊,却总是被拒绝。然而,这并未让李元军打退堂鼓。

他“厚着脸皮”,一再地找到秦某套近乎,终于“撬”开了秦某的嘴。秦某告诉李元军,从小父亲对他不近人情般的严格,甚至在他小时候让他吃猪食。“我父亲都不爱我,我怎么活的根本没人在乎。”

了解到了秦某的心结后,李元军想从打结的源头解起。他打听到秦某的父亲的联系方式后,给他打了几次电话,才发现原来这是父子间的误会。秦某的父亲从小对孩子的确严格,但喂孩子吃猪食的事,却是一起误会。秦某的父亲还表示很想见见儿子。

李元军将了解到的真相告诉了秦某,并通过多次的谈心沟通,秦某渐渐放下了对父亲的怨恨。李元军借此机会,提出让两父子见一面。于是,监区专门向监狱申请了一个亲情帮教的名额,让这对数年没见面的父子有了面对面沟通的机会。

这一次见面,让秦某的性格改变了很多。至今,秦某再无任何暴力行为发生。“我的工作就是尽我最大的努力,减少他们重返社会后再犯罪的几率。”李元军说,在给服刑人员上课时,他会跟他们聊聊外面的世界,告诉服刑人员靠自己的双手也能活得不错。

总是带着笑意,阳光开朗的性格,让服刑人员甚至是同事很难想象,这个小伙儿的家庭却遭遇了重创。去年刚有了小孩的喜悦还没持续多久,李元军便发现自己的妻子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疾病,并且在现在的医疗技术下无法治愈。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陪妻子看病(医院专家一般只有周一到周五才上班),同时不耽误工作,监区将李元军调到了一个分队任分队长(因教育干事周一至周五要上长白班,分队长是轮流上班,但要经常值夜班)。一年多以来,李元军从未向单位申请过病假或者事假,包括对于单位计划的慰问,李元军也婉言拒绝了。

“这不是什么大事。”李元军笑着告诉记者,以前夫妻俩很爱旅游,本来还计划着今年去趟巴塞罗那,实现一个球迷的梦想,但如今,换成了在家陪老婆,做家务,带孩子,也没什么可惜的。

记者 舒楚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