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峡江何壮哉

时间: 2018-08-13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8881

生长于黄河中游地区的杜甫,似乎对黄河关注不多,起码是未曾留下写黄河的名诗名句。但晚年离开成都以后,沿着长江东下,却对长江情倾神注,诗兴盎然。尤其是进入夔州地域以降,歌咏峡江的佳作佳句迭加似地涌现出来,蔚为诗坛一大奇观。

在云安作的五律《长江》,揭开了奇观序曲。“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孤石隐如马,高萝垂饮猿。归心异波浪,何事即飞翻。”起句的“众水”,自渝州以下举其大者,左岸一级支流有嘉陵江、御临河、龙溪河和小江(大宁河在三峡以内),右岸一级支流有綦江、乌江和磨刀溪,它们相继在涪州、万州沿线汇入长江。汇流的众水奔至瞿塘峡口上方,赤甲山和白盐山束江壁立,中通一道,对峙如门,通称夔门。一个“会”字揭示出纷聚之势,一个“争”字更进一步描绘出激电奔雷喧豗激荡之势,雄奇险壮尽现于斯。“朝宗”一语,标示了江流将朝向东海。既而由巨转细,由势转状,“孤石”句再点染滟滪堆的危险,“高萝”句再指顾猿下饮的特点。峡江天然形胜,首在由巨由势所表现的壮上。

寓居于夔州治所奉节之后,杜甫好几首传世杰作也描绘了峡江之壮。如《瞿塘怀古》写道:“西南万壑注,勍敌两岸开。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削成当白帝,空曲隐阳台。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这首诗的前四句,大可看作“瞿塘争一门”的更具象活化。如果说“瞿塘争一门”还是有如国画大写意,那么,这四句就像现代油画一样,浓墨重彩地传神摹写了夔门的状绝。“勍敌”即劲敌,直接形容赤甲、白盐两山的险峻强固,同时也衬托出了江水的荡决无阻,破门而出。两山浑如从地根耸起,一江胜似从月窟泻来,显见山水相反相成,共襄伟壮。结句“陶钧力大哉”,“陶钧”借指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的超凡伟力,杜甫认为其功超越大禹疏凿。

如《秋兴八首》之一,虽然主要是借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难以排遣的“孤舟一系故园心”,但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的上句,也足可同《瞿塘怀古》里的“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对照着读。至于其结句所写“白帝城高急暮砧”,虽然写的是深秋傍晚,白帝城到处响起捣练之声,但人文终究依存于自然,同样与《瞿塘怀古》里的“削成当白帝”息息相关。连凄美当中也氤氲着壮美,即为联通两诗的审美纽带。

如《登高》那样的一首千古第一的七律,前四句写三峡秋景,后四句抒伤时情怀,颔联犹且托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旷古峡江写照。无须乎多加解释,这两句诗的壮美意境,已将峡江写绝写尽。前人尝拿它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比较,认为其意境联袂颉颃,雄视百代。仅从意境看,其说当无疑。但就情景交融,意从景出而言,杜诗比陈诗略高出一筹。

除了由宏观之巨,气宇恢宏地彰显峡江之壮而外,杜甫还曾从微观之巨,视野独特地烘衬过峡江之壮,突出反映在夔州作的《滟滪堆》诗中。“巨石水中央,江寒出水长。沉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天意存倾覆,神工接混茫。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前六句都是写滟滪堆的险恶。但滟滪堆尽管是水中央的赫然巨石,却只能寒冬枯水季节露出水面,一俟春洪暴发便淹没水下了,遑论夏秋时激流争一门,江之巨显然远过石之巨。五六两句称之为天公有意为之,在临近瞿塘峡的混茫江水当中安置这样一处险恶障碍,同样赞叹了“陶钧力大哉”。

后世的诗人,不乏踵武杜甫,图写峡江之壮的作品传世。如北宋苏轼,他的五古《入峡》主体52句是写入峡所见所感,但开篇后的第三至八句却写出了:“长江连楚蜀,万派泻东南。合水来如电,黔波绿似蓝。余流细不数,远势竞相参。”与杜甫诗里的“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西南万壑注,勍敌两岸开”相比较,诚可谓后先比翼,气势相侔。如明初杨基《长江万里图》的三四句“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气势虽弱于老杜、大苏,却也映现出峡江壮色。但自唐迄今,将长江上游的峡江壮色写得酣畅淋漓的,在总体上无人能与杜甫相比。

就创作主体而言,杜甫之所以能够如此大开大阖,领异百代,与他的大胸襟、大视野分不开。不妨联想到苏轼后来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峡江一水,庐山一山,水水山山,巨细境殊,苏诗所言理甚有普适性。胸襟和视野没有达到峡江之巨,注定写不出峡江之巨。这一条经验,可以广及于今之绘画、摄影,乃至旅游当中如何观赏山水。

(专栏“巴渝诗话”共102篇,将以《巴渝诗话》为书名,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千里峡江何壮哉

生长于黄河中游地区的杜甫,似乎对黄河关注不多,起码是未曾留下写黄河的名诗名句。但晚年离开成都以后,沿着长江东下,却对长江情倾神注,诗兴盎然。尤其是进入夔州地域以降,歌咏峡江的佳作佳句迭加似地涌现出来,蔚为诗坛一大奇观。

在云安作的五律《长江》,揭开了奇观序曲。“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孤石隐如马,高萝垂饮猿。归心异波浪,何事即飞翻。”起句的“众水”,自渝州以下举其大者,左岸一级支流有嘉陵江、御临河、龙溪河和小江(大宁河在三峡以内),右岸一级支流有綦江、乌江和磨刀溪,它们相继在涪州、万州沿线汇入长江。汇流的众水奔至瞿塘峡口上方,赤甲山和白盐山束江壁立,中通一道,对峙如门,通称夔门。一个“会”字揭示出纷聚之势,一个“争”字更进一步描绘出激电奔雷喧豗激荡之势,雄奇险壮尽现于斯。“朝宗”一语,标示了江流将朝向东海。既而由巨转细,由势转状,“孤石”句再点染滟滪堆的危险,“高萝”句再指顾猿下饮的特点。峡江天然形胜,首在由巨由势所表现的壮上。

寓居于夔州治所奉节之后,杜甫好几首传世杰作也描绘了峡江之壮。如《瞿塘怀古》写道:“西南万壑注,勍敌两岸开。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削成当白帝,空曲隐阳台。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这首诗的前四句,大可看作“瞿塘争一门”的更具象活化。如果说“瞿塘争一门”还是有如国画大写意,那么,这四句就像现代油画一样,浓墨重彩地传神摹写了夔门的状绝。“勍敌”即劲敌,直接形容赤甲、白盐两山的险峻强固,同时也衬托出了江水的荡决无阻,破门而出。两山浑如从地根耸起,一江胜似从月窟泻来,显见山水相反相成,共襄伟壮。结句“陶钧力大哉”,“陶钧”借指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的超凡伟力,杜甫认为其功超越大禹疏凿。

如《秋兴八首》之一,虽然主要是借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难以排遣的“孤舟一系故园心”,但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的上句,也足可同《瞿塘怀古》里的“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对照着读。至于其结句所写“白帝城高急暮砧”,虽然写的是深秋傍晚,白帝城到处响起捣练之声,但人文终究依存于自然,同样与《瞿塘怀古》里的“削成当白帝”息息相关。连凄美当中也氤氲着壮美,即为联通两诗的审美纽带。

如《登高》那样的一首千古第一的七律,前四句写三峡秋景,后四句抒伤时情怀,颔联犹且托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旷古峡江写照。无须乎多加解释,这两句诗的壮美意境,已将峡江写绝写尽。前人尝拿它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比较,认为其意境联袂颉颃,雄视百代。仅从意境看,其说当无疑。但就情景交融,意从景出而言,杜诗比陈诗略高出一筹。

除了由宏观之巨,气宇恢宏地彰显峡江之壮而外,杜甫还曾从微观之巨,视野独特地烘衬过峡江之壮,突出反映在夔州作的《滟滪堆》诗中。“巨石水中央,江寒出水长。沉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天意存倾覆,神工接混茫。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前六句都是写滟滪堆的险恶。但滟滪堆尽管是水中央的赫然巨石,却只能寒冬枯水季节露出水面,一俟春洪暴发便淹没水下了,遑论夏秋时激流争一门,江之巨显然远过石之巨。五六两句称之为天公有意为之,在临近瞿塘峡的混茫江水当中安置这样一处险恶障碍,同样赞叹了“陶钧力大哉”。

后世的诗人,不乏踵武杜甫,图写峡江之壮的作品传世。如北宋苏轼,他的五古《入峡》主体52句是写入峡所见所感,但开篇后的第三至八句却写出了:“长江连楚蜀,万派泻东南。合水来如电,黔波绿似蓝。余流细不数,远势竞相参。”与杜甫诗里的“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西南万壑注,勍敌两岸开”相比较,诚可谓后先比翼,气势相侔。如明初杨基《长江万里图》的三四句“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气势虽弱于老杜、大苏,却也映现出峡江壮色。但自唐迄今,将长江上游的峡江壮色写得酣畅淋漓的,在总体上无人能与杜甫相比。

就创作主体而言,杜甫之所以能够如此大开大阖,领异百代,与他的大胸襟、大视野分不开。不妨联想到苏轼后来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峡江一水,庐山一山,水水山山,巨细境殊,苏诗所言理甚有普适性。胸襟和视野没有达到峡江之巨,注定写不出峡江之巨。这一条经验,可以广及于今之绘画、摄影,乃至旅游当中如何观赏山水。

(专栏“巴渝诗话”共102篇,将以《巴渝诗话》为书名,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