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华丽的冒险

时间: 2018-09-13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8836

我总觉得你我应当把生命视作一场冒险,应当让宝石般的火焰在胸中熊熊燃烧。做人就应该冒风险,应该赴汤蹈火,履险如夷。

——毛姆《人生的枷锁》

毛姆出生于1874年的巴黎,41岁时他写下第一部自传体小说《人生的枷锁》。主人公菲利普在童年时先后失去双亲,不得不寄宿在伯父—— 一位压抑古板的郊区牧师家中,这对基督教徒夫妇从未养育过子女,在营造温暖氛围和进行家庭教育方面有心无力。年幼的菲利普尚在懵懂之中,便进入正统的基督教学堂,天生畸形脚的他,自入学以来一直饱受同学和老师的讥讽、欺侮、孤立,形成了自卑、敏感、易怒的性格,这也成为他一生如影随形的枷锁。后来,源于对宗教的怀疑,他放弃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的机会,辗转海森堡、巴黎学习语言和绘画,通过阅读、交流,他获取了大量的哲学知识,并形成了自己系统的哲学体系,不断批判固守成规的宗教教条,转而追求个人的解放与发展。成年后,菲利普经历事业的失败、爱情的痛苦、贫困的挣扎,终于取得医师资格证成为注册医生,并在困厄中遇见健康、善良、美丽的姑娘,决定与她相守一生。

书中,菲利普起初虔诚地相信上帝的存在,全心全意地祈祷,可是天父并未能帮他改变跛脚的现实,他开始怀疑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开始自己追寻人生的意义。他羁旅异乡,爱上肤浅、放荡的巴黎服务员,为她散尽家财;他四处求学,先后投身神学、税务、绘画、医疗之中,未能实现自我;他一次次经历与亲人好友的生离死别,在人生的求而不得、得而复失之中,终于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毫无意义”。

在《人生的枷锁》发表的4年后,《月亮与六便士》问世。书中思特里克兰德为了追求绘画艺术,抛妻弃子、打破礼教,逃离西方文明社会,来到塔希提与一名土著姑娘离群索居,最后身患麻风病、双目失明,在大火中与他接近神性的作品一起死去。

这两本书笔下的主人公,面对命运的桎梏,都剧烈挣扎着。菲利普在孤独贫穷的现实和远洋航行的美好梦想之中徘徊,最终放弃令他痛苦的虚无缥缈的憧憬,转身走进世俗,拥抱身边健康善良的女孩。而思特里克兰德听从内心、一心逐梦,如飞蛾扑火、游丝一线,圣洁又绝望,可敬又可憎。

初读毛姆,我以为《人生的枷锁》里,那一转身结局,是作者留给读者最大的慈悲。毕竟逐月之旅孤独绝望,而六便士粗鄙低俗,却能带来现实的安稳。我以为两种追求本身并无高下之分,安于束缚的人未必痛苦,挣脱了枷锁的人未必幸福。

1916年,也就是《月亮与六便士》问世后的第二年,毛姆去南太平洋旅行,足迹远涉中国、马来西亚、印度。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我后来再翻读他的作品,这才意识到年老的毛姆经历年轻时的情欲挣扎,早已改写了他自传小说的结局。

被艺术召唤的内心无法在庸常里平静,向往冒险和自由的灵魂无法安于眼前的苟且,41岁的毛姆写下的人生结局,只是一个美丽的想象,用以抚慰梦想投射于现实,却又求而不得之痛苦。他内心真正渴望的,仍旧是字里行间渗透而出的冒险精神,挣脱人生的枷锁,为了爱情和艺术纵情恣意、奋力一搏。

我不知人生行至几何,才能领会到命运的召唤,才能明白人生的意义,但人生应当是一场美丽的旅行,我们向死而生,更要珍惜宝贵的岁月,活着的每一天,都应去体验未知,都应为心中所爱赴汤蹈火。将人生当作一场华丽的冒险吧,年轻时苦心孤诣的规划或许都将徒劳,只有奔赴理想的脚步、探索未知的旅行,才能让生命了无遗憾。

(作者单位:涪陵区人民法院)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人生是一场华丽的冒险

我总觉得你我应当把生命视作一场冒险,应当让宝石般的火焰在胸中熊熊燃烧。做人就应该冒风险,应该赴汤蹈火,履险如夷。

——毛姆《人生的枷锁》

毛姆出生于1874年的巴黎,41岁时他写下第一部自传体小说《人生的枷锁》。主人公菲利普在童年时先后失去双亲,不得不寄宿在伯父—— 一位压抑古板的郊区牧师家中,这对基督教徒夫妇从未养育过子女,在营造温暖氛围和进行家庭教育方面有心无力。年幼的菲利普尚在懵懂之中,便进入正统的基督教学堂,天生畸形脚的他,自入学以来一直饱受同学和老师的讥讽、欺侮、孤立,形成了自卑、敏感、易怒的性格,这也成为他一生如影随形的枷锁。后来,源于对宗教的怀疑,他放弃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的机会,辗转海森堡、巴黎学习语言和绘画,通过阅读、交流,他获取了大量的哲学知识,并形成了自己系统的哲学体系,不断批判固守成规的宗教教条,转而追求个人的解放与发展。成年后,菲利普经历事业的失败、爱情的痛苦、贫困的挣扎,终于取得医师资格证成为注册医生,并在困厄中遇见健康、善良、美丽的姑娘,决定与她相守一生。

书中,菲利普起初虔诚地相信上帝的存在,全心全意地祈祷,可是天父并未能帮他改变跛脚的现实,他开始怀疑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开始自己追寻人生的意义。他羁旅异乡,爱上肤浅、放荡的巴黎服务员,为她散尽家财;他四处求学,先后投身神学、税务、绘画、医疗之中,未能实现自我;他一次次经历与亲人好友的生离死别,在人生的求而不得、得而复失之中,终于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毫无意义”。

在《人生的枷锁》发表的4年后,《月亮与六便士》问世。书中思特里克兰德为了追求绘画艺术,抛妻弃子、打破礼教,逃离西方文明社会,来到塔希提与一名土著姑娘离群索居,最后身患麻风病、双目失明,在大火中与他接近神性的作品一起死去。

这两本书笔下的主人公,面对命运的桎梏,都剧烈挣扎着。菲利普在孤独贫穷的现实和远洋航行的美好梦想之中徘徊,最终放弃令他痛苦的虚无缥缈的憧憬,转身走进世俗,拥抱身边健康善良的女孩。而思特里克兰德听从内心、一心逐梦,如飞蛾扑火、游丝一线,圣洁又绝望,可敬又可憎。

初读毛姆,我以为《人生的枷锁》里,那一转身结局,是作者留给读者最大的慈悲。毕竟逐月之旅孤独绝望,而六便士粗鄙低俗,却能带来现实的安稳。我以为两种追求本身并无高下之分,安于束缚的人未必痛苦,挣脱了枷锁的人未必幸福。

1916年,也就是《月亮与六便士》问世后的第二年,毛姆去南太平洋旅行,足迹远涉中国、马来西亚、印度。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我后来再翻读他的作品,这才意识到年老的毛姆经历年轻时的情欲挣扎,早已改写了他自传小说的结局。

被艺术召唤的内心无法在庸常里平静,向往冒险和自由的灵魂无法安于眼前的苟且,41岁的毛姆写下的人生结局,只是一个美丽的想象,用以抚慰梦想投射于现实,却又求而不得之痛苦。他内心真正渴望的,仍旧是字里行间渗透而出的冒险精神,挣脱人生的枷锁,为了爱情和艺术纵情恣意、奋力一搏。

我不知人生行至几何,才能领会到命运的召唤,才能明白人生的意义,但人生应当是一场美丽的旅行,我们向死而生,更要珍惜宝贵的岁月,活着的每一天,都应去体验未知,都应为心中所爱赴汤蹈火。将人生当作一场华丽的冒险吧,年轻时苦心孤诣的规划或许都将徒劳,只有奔赴理想的脚步、探索未知的旅行,才能让生命了无遗憾。

(作者单位:涪陵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