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岩洞户

时间: 2018-11-29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8866

  1987年,我在万州区一个偏远乡担任民政干事。这年冬,上级要求各乡镇对岩洞住户进行整体搬迁,国家给予适当补助。政策传达下去后,全乡10户岩洞户有9户来到乡民政办,高兴签下了搬迁合同。只有魏家村的老魏迟迟未来,我决定去他家瞧瞧。


  老魏早年丧妻,住在离乡政府约20华里的山上,与一个叫魏家场的集市很近。一路山风呼啸,我同村社干部进到老魏家院坝,一只系在树下的黄犬狂叫起来。听到犬吠,一位个儿不高、体型瘦削、头发花白的老头走了出来。“啊,是你们呐!贵客,请坐!请坐!”老头一边呵斥黄犬,一边搬出板凳用衣袖擦去上面的灰尘让我们坐。村主任告诉我,他就是老魏。


  老魏家岩洞虽不宽,但干燥、取水方便,是他80多岁的老父亲解放前花五石稻谷从别人手里买过来的,老父亲对岩洞感情颇深,不愿搬迁。而老魏两个年过20的儿子,相亲时遭姑娘嫌弃,婚事先后告吹,坚决要求搬迁。祖孙僵持不下,老魏犹豫未决,令他为难的还有,政府补助的搬迁费不够建新房。


  我们坐下得知原委后,开始给老魏及他父亲做思想工作。老人开通明理,最终同意搬迁。紧接着,为解决建房费不足问题,我和村社干部立即召开社员会,希望大家互助互帮,老魏在当地人缘关系好,乡亲们满口答应,愿筹资出力。


  回到乡政府后,我将老魏家的实际困难向领导作了汇报,后来乡政府给老魏家另外解决了部分民政救济款,弥补搬迁费不足。


  三个月后,我去老魏家对新房检查验收。翻过山梁,只见三间土墙瓦房已矗立在集市边上,老魏和两个儿子正在整理房前屋后沟渠、道路。


  “老魏,新房建好了?”我问。“建好了,建好了!准备马上搬进来。”老魏抬头见是我,一脸喜气,忙停下手中活,拉我回到岩洞住处。不一会儿,他竟给我端出了一碗满满的荷包蛋。随后,老魏笑呵呵地说,今后打算让大儿子学厨师,让小儿子打铁做五金生意,把日子过好一点。穷则思变,这个主意不错!我点头称赞。老魏脸上流露出对幸福的期待。


  不知不觉间,时光在繁忙中匆匆而过。我第二次回访老魏家,已是五年后。那时,老魏家土墙房已变成了三间一楼一底的灰砂砖房,洋气、美观、实用。老魏的两个儿子都结婚了,底楼的一间房大儿子开食店,另一间房小儿子卖五金,老魏两边招呼客人,生意红火。


  “老魏,生意好啊!”我开口道。“哎呀,我都忙飞起来了。”老魏容光焕发,转身看见我,停下手中活计,使劲揉揉眼定睛看,确信后,竟紧拉住我的手不放。


  老魏讲,幸亏当初搬出岩洞,随着集市的扩展,我这房子成了场镇中心,两个儿子也争气,每天都有钱进账,日子有盼头。可惜,老父亲没享到多少福,去年离开了,老魏说到动情处泪眼婆娑。我急忙安慰,鼓励老魏利用地理优势,放开手脚大胆干。


  那一别,竟是20多年。后来,我调离乡政府进到了城里工作。前不久,我出差要路过老魏家,原先的羊肠小道被宽敞的水泥公路替代,沿途村舍都变成了小洋楼。我暗想:老魏家又变成了啥模样?


  沉思之中,同行的人说,到了。我下车,完全找不到当年的集市的影子,那些吊脚楼、木板房改换成了富有现代气息的商业门面,狭窄的街道荡然无存。老魏家的房子再次变成了一幢两楼一底的大酒楼,他大儿子当起了老板。我打听老魏去处,旁人说,老魏早搬进了前面新农村宿舍。


  我买上小礼品,几经询问终于找到了老魏新家。故人相见,分外亲切,老魏尽管年近八十,仍耳聪目明,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现在他住的是200多平米的大房子,屋子明窗净几,收拾得井井有条,原来老魏五年前找了一个老伴,恩爱有加,晚年幸福。一阵寒暄后,我准备告辞,老魏执意不肯,要留下吃中饭。因公务在身,我好说歹说总算脱身了。


  从老魏家出来,我脑海里立刻回放了关于老魏的不同镜头,这可喜的变化,无不昭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我迈着轻盈的步子走在街上,一股春风扑面而来,回首望去,老魏站在窗口仍不停向我挥手。


  ( 作者单位:市检察院第二分院)


  责编:覃蓝蓝 组版:段小燕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回访岩洞户

  1987年,我在万州区一个偏远乡担任民政干事。这年冬,上级要求各乡镇对岩洞住户进行整体搬迁,国家给予适当补助。政策传达下去后,全乡10户岩洞户有9户来到乡民政办,高兴签下了搬迁合同。只有魏家村的老魏迟迟未来,我决定去他家瞧瞧。


  老魏早年丧妻,住在离乡政府约20华里的山上,与一个叫魏家场的集市很近。一路山风呼啸,我同村社干部进到老魏家院坝,一只系在树下的黄犬狂叫起来。听到犬吠,一位个儿不高、体型瘦削、头发花白的老头走了出来。“啊,是你们呐!贵客,请坐!请坐!”老头一边呵斥黄犬,一边搬出板凳用衣袖擦去上面的灰尘让我们坐。村主任告诉我,他就是老魏。


  老魏家岩洞虽不宽,但干燥、取水方便,是他80多岁的老父亲解放前花五石稻谷从别人手里买过来的,老父亲对岩洞感情颇深,不愿搬迁。而老魏两个年过20的儿子,相亲时遭姑娘嫌弃,婚事先后告吹,坚决要求搬迁。祖孙僵持不下,老魏犹豫未决,令他为难的还有,政府补助的搬迁费不够建新房。


  我们坐下得知原委后,开始给老魏及他父亲做思想工作。老人开通明理,最终同意搬迁。紧接着,为解决建房费不足问题,我和村社干部立即召开社员会,希望大家互助互帮,老魏在当地人缘关系好,乡亲们满口答应,愿筹资出力。


  回到乡政府后,我将老魏家的实际困难向领导作了汇报,后来乡政府给老魏家另外解决了部分民政救济款,弥补搬迁费不足。


  三个月后,我去老魏家对新房检查验收。翻过山梁,只见三间土墙瓦房已矗立在集市边上,老魏和两个儿子正在整理房前屋后沟渠、道路。


  “老魏,新房建好了?”我问。“建好了,建好了!准备马上搬进来。”老魏抬头见是我,一脸喜气,忙停下手中活,拉我回到岩洞住处。不一会儿,他竟给我端出了一碗满满的荷包蛋。随后,老魏笑呵呵地说,今后打算让大儿子学厨师,让小儿子打铁做五金生意,把日子过好一点。穷则思变,这个主意不错!我点头称赞。老魏脸上流露出对幸福的期待。


  不知不觉间,时光在繁忙中匆匆而过。我第二次回访老魏家,已是五年后。那时,老魏家土墙房已变成了三间一楼一底的灰砂砖房,洋气、美观、实用。老魏的两个儿子都结婚了,底楼的一间房大儿子开食店,另一间房小儿子卖五金,老魏两边招呼客人,生意红火。


  “老魏,生意好啊!”我开口道。“哎呀,我都忙飞起来了。”老魏容光焕发,转身看见我,停下手中活计,使劲揉揉眼定睛看,确信后,竟紧拉住我的手不放。


  老魏讲,幸亏当初搬出岩洞,随着集市的扩展,我这房子成了场镇中心,两个儿子也争气,每天都有钱进账,日子有盼头。可惜,老父亲没享到多少福,去年离开了,老魏说到动情处泪眼婆娑。我急忙安慰,鼓励老魏利用地理优势,放开手脚大胆干。


  那一别,竟是20多年。后来,我调离乡政府进到了城里工作。前不久,我出差要路过老魏家,原先的羊肠小道被宽敞的水泥公路替代,沿途村舍都变成了小洋楼。我暗想:老魏家又变成了啥模样?


  沉思之中,同行的人说,到了。我下车,完全找不到当年的集市的影子,那些吊脚楼、木板房改换成了富有现代气息的商业门面,狭窄的街道荡然无存。老魏家的房子再次变成了一幢两楼一底的大酒楼,他大儿子当起了老板。我打听老魏去处,旁人说,老魏早搬进了前面新农村宿舍。


  我买上小礼品,几经询问终于找到了老魏新家。故人相见,分外亲切,老魏尽管年近八十,仍耳聪目明,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现在他住的是200多平米的大房子,屋子明窗净几,收拾得井井有条,原来老魏五年前找了一个老伴,恩爱有加,晚年幸福。一阵寒暄后,我准备告辞,老魏执意不肯,要留下吃中饭。因公务在身,我好说歹说总算脱身了。


  从老魏家出来,我脑海里立刻回放了关于老魏的不同镜头,这可喜的变化,无不昭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我迈着轻盈的步子走在街上,一股春风扑面而来,回首望去,老魏站在窗口仍不停向我挥手。


  ( 作者单位:市检察院第二分院)


  责编:覃蓝蓝 组版:段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