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州四贤”万古流芳

时间: 2018-12-13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034

  白居易任忠州刺史,尽管实际在任时间不过一年多一点,但因为真做到了为政以德,造福一方,嘉惠后人,所以历千余年一直备受景仰。诗歌作为民心睛雨表,自中唐伊始,便持续地琴音绵邈。


  晚年白居易仕途大顺,官至从二品的太子少傅,因而后世人称白傅或者白太傅。中唐诗人皮日休即以《白太傅居易》为题,写过一首28句五言诗,盛赞他“逸才生自然”,“乃是经纶贤”。对于他的“经纶贤”,诗中一再地点赞“立身百足行,为文六艺全”,“清望逸内署,直声惊谏垣”,甚而颂为“所刺必有思,所临必有传”。若拿他的忠州政绩和政声加以验证,这样的美辞决非虚妄。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年忠州,白居易并非惟一时贤。在他以前二十多年间,刘晏、陆贽和李吉甫三位宰相级贤良官员,已曾先后任职忠州,并且留下德政懿行。其中的陆贽,后人尊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相之一,刘晏和李吉甫也是中唐的名相。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知州王辟之将他们和白居易合称“四贤”,在州城内建四贤阁,皆有像设。如斯独特的人文盛况,不仅今之重庆境内各个区县独此一家,而且放诸全国也未之或闻。


  王辟之曾请黄庭坚撰写《四贤阁记》。黄庭坚指出,“州守以四公俱贤,图像为四贤阁”,盖“思欲追配古人,可谓乐善矣”。明人江朝宗续作《四贤祠记》,也特意强调:“夫景行先哲,君子之心也。四贤之迹虽曰不同,观以立心行事,在当时者,可考见也。”所以“州之人士,景仰而矜式之”。四贤阁于明季毁祀后,天启六年至崇祯四年(1626-1631年)任忠州知州的马易从又创修白公祠,以传承“好德之在人心,犹江河之在地也”。与他们的心意相呼应,从两宋至于明清,诗人咏赞从未中断。


  北宋时,张镃的《读乐天诗》写道:“诗到香山老,方无斧凿痕。目前能传物,笔下尽逢源。学博才兼裕,心平气自温。随人称白俗,真是小儿言。”对乐天诗通俗易懂备加赞赏。汪元量的《忠州荔枝楼小憩》诗以“竟日扬鞭不暂闲,畏途叠叠是青山”破题,则着意钦佩白居易的执著有为。至南宋,陆游在其《雨中游东坡》诗里咏叹“更恐它年有遗恨,晓来冲雨上东坡”,尤其抒发了矜式效法前贤之情。


  明代的熊化和谢士章,都以《白公祠》为题写过七律。前者后四句为:“唱竹漫寻携酒处,折梅聊寄嗅花情。频年征调凋残地,极目高台烟雾尘。”语句依稀表露出,作者身处明香的乱世,太期盼能过上昔日白居易治理忠州的舒心好日子了。后者的颔联直书“老为刺史怜同调,僭拟诗人笑我痴”,承接首联“二月南迁正解帷,白公祠下且倾卮”,踵武白居易以图有作为的志趣表达尤为明白。尾联所唱出的“到来学得忘忧景,醉听巴童唱竹枝”,进一步宣示,他有怎样的现实憧憬。明季与宋末多有相似之处,因而谢士章的这首诗,颇与陆游的《雨中游东坡》情调相仿佛。


  清人张问陶的《忠州即事七绝二首》径直将陆贽遗址与白居易遗址连接到一起。其一谓:“西涧东坡尚俨然,看花曾及暮春前。屏风山外今宵月,照我重来又七年。”前两句写白居易昔年种柳种花处,追怀白傅至为明显。后两句里的屏风山,通称翠屏山,在忠县江南岸,迄今仍然有陆宣公墓,因而追怀对象已改为了陆贽。其二谓:“尚书墓下青山好,太傅祠前碧玉流。长庆贞元人去后,一官谁称古忠州?”尚书墓即陆贽墓,碧玉代指鸣玉溪(解为长江亦通),都属于标志性的历史遗址。其间植入了青山长在、碧水长流的文化意蕴,借喻陆贽和白居易英名长驻,英风长存,比表层涵义更蕴藉深厚。然后再今昔对照,借古伤今,痛陈自陆贽、白居易等四贤去后,忠州的官吏再也没有人为政之德能够与他们相称,古今浩叹如闻其声,如显其神。


  清人熊学壎《春日访四贤阁遗址》一诗也写道:“东坡东涧绿成荫,圣哲祠堂何处寻?名宦几人能肖像,迁流此地有同心。冰霜自足师吾辈,风雅无能嗣好音。隔岸青山青未了,巍然陆墓柏森森。”整首诗的遣词造句,多有摹仿甚或套用杜甫名诗《蜀相》的前四句,即“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痕迹。但从命意看,颇与张问陶上述绝句之二相近,仍然是堪称有感而发的。


  类似的诗历代纷出,应世达旨,合起来就反映了一条关乎立心行事的为官要旨,那就是“忠州四贤”共具的“贤”,说到底即在真心实意爱民为民,真行实作惠民利民,言行一致地笃守和践行“忠”的本义,因而能够万古流芳。这是一份异常珍贵的、不会过时的政治文化遗产,今之忠县人,今之重庆人,都该比前人更高度珍惜。


  编辑 覃蓝蓝 组版 余游虹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忠州四贤”万古流芳

  白居易任忠州刺史,尽管实际在任时间不过一年多一点,但因为真做到了为政以德,造福一方,嘉惠后人,所以历千余年一直备受景仰。诗歌作为民心睛雨表,自中唐伊始,便持续地琴音绵邈。


  晚年白居易仕途大顺,官至从二品的太子少傅,因而后世人称白傅或者白太傅。中唐诗人皮日休即以《白太傅居易》为题,写过一首28句五言诗,盛赞他“逸才生自然”,“乃是经纶贤”。对于他的“经纶贤”,诗中一再地点赞“立身百足行,为文六艺全”,“清望逸内署,直声惊谏垣”,甚而颂为“所刺必有思,所临必有传”。若拿他的忠州政绩和政声加以验证,这样的美辞决非虚妄。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年忠州,白居易并非惟一时贤。在他以前二十多年间,刘晏、陆贽和李吉甫三位宰相级贤良官员,已曾先后任职忠州,并且留下德政懿行。其中的陆贽,后人尊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相之一,刘晏和李吉甫也是中唐的名相。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知州王辟之将他们和白居易合称“四贤”,在州城内建四贤阁,皆有像设。如斯独特的人文盛况,不仅今之重庆境内各个区县独此一家,而且放诸全国也未之或闻。


  王辟之曾请黄庭坚撰写《四贤阁记》。黄庭坚指出,“州守以四公俱贤,图像为四贤阁”,盖“思欲追配古人,可谓乐善矣”。明人江朝宗续作《四贤祠记》,也特意强调:“夫景行先哲,君子之心也。四贤之迹虽曰不同,观以立心行事,在当时者,可考见也。”所以“州之人士,景仰而矜式之”。四贤阁于明季毁祀后,天启六年至崇祯四年(1626-1631年)任忠州知州的马易从又创修白公祠,以传承“好德之在人心,犹江河之在地也”。与他们的心意相呼应,从两宋至于明清,诗人咏赞从未中断。


  北宋时,张镃的《读乐天诗》写道:“诗到香山老,方无斧凿痕。目前能传物,笔下尽逢源。学博才兼裕,心平气自温。随人称白俗,真是小儿言。”对乐天诗通俗易懂备加赞赏。汪元量的《忠州荔枝楼小憩》诗以“竟日扬鞭不暂闲,畏途叠叠是青山”破题,则着意钦佩白居易的执著有为。至南宋,陆游在其《雨中游东坡》诗里咏叹“更恐它年有遗恨,晓来冲雨上东坡”,尤其抒发了矜式效法前贤之情。


  明代的熊化和谢士章,都以《白公祠》为题写过七律。前者后四句为:“唱竹漫寻携酒处,折梅聊寄嗅花情。频年征调凋残地,极目高台烟雾尘。”语句依稀表露出,作者身处明香的乱世,太期盼能过上昔日白居易治理忠州的舒心好日子了。后者的颔联直书“老为刺史怜同调,僭拟诗人笑我痴”,承接首联“二月南迁正解帷,白公祠下且倾卮”,踵武白居易以图有作为的志趣表达尤为明白。尾联所唱出的“到来学得忘忧景,醉听巴童唱竹枝”,进一步宣示,他有怎样的现实憧憬。明季与宋末多有相似之处,因而谢士章的这首诗,颇与陆游的《雨中游东坡》情调相仿佛。


  清人张问陶的《忠州即事七绝二首》径直将陆贽遗址与白居易遗址连接到一起。其一谓:“西涧东坡尚俨然,看花曾及暮春前。屏风山外今宵月,照我重来又七年。”前两句写白居易昔年种柳种花处,追怀白傅至为明显。后两句里的屏风山,通称翠屏山,在忠县江南岸,迄今仍然有陆宣公墓,因而追怀对象已改为了陆贽。其二谓:“尚书墓下青山好,太傅祠前碧玉流。长庆贞元人去后,一官谁称古忠州?”尚书墓即陆贽墓,碧玉代指鸣玉溪(解为长江亦通),都属于标志性的历史遗址。其间植入了青山长在、碧水长流的文化意蕴,借喻陆贽和白居易英名长驻,英风长存,比表层涵义更蕴藉深厚。然后再今昔对照,借古伤今,痛陈自陆贽、白居易等四贤去后,忠州的官吏再也没有人为政之德能够与他们相称,古今浩叹如闻其声,如显其神。


  清人熊学壎《春日访四贤阁遗址》一诗也写道:“东坡东涧绿成荫,圣哲祠堂何处寻?名宦几人能肖像,迁流此地有同心。冰霜自足师吾辈,风雅无能嗣好音。隔岸青山青未了,巍然陆墓柏森森。”整首诗的遣词造句,多有摹仿甚或套用杜甫名诗《蜀相》的前四句,即“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痕迹。但从命意看,颇与张问陶上述绝句之二相近,仍然是堪称有感而发的。


  类似的诗历代纷出,应世达旨,合起来就反映了一条关乎立心行事的为官要旨,那就是“忠州四贤”共具的“贤”,说到底即在真心实意爱民为民,真行实作惠民利民,言行一致地笃守和践行“忠”的本义,因而能够万古流芳。这是一份异常珍贵的、不会过时的政治文化遗产,今之忠县人,今之重庆人,都该比前人更高度珍惜。


  编辑 覃蓝蓝 组版 余游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