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乡愁的坐标

时间: 2019-01-10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8892

  回乡参加侄女的婚礼,正好路过石桥。这座承载着儿时满满记忆的石拱桥,在岁月的行进中,孤独又落寞地屹立在繁华一隅。有些感同身受的颓废,清冷,哀怨,被遗忘。或许,只有风雨还时来探望。而我,已有二十余载未曾走近它。


  故乡小镇,依山傍水。门前浅溪把镇子一分为二。两岸乡邻出行、劳作、访亲、赶集,都要从石桥走过。桥头住着一位打爆米花的师傅,他总是坐炉火前,一手摇动鼓风机,一手摇动锅炉手柄,估摸着时间到了,便起身把黑乎乎的炉身倒转过来,抬脚猛地一踹,随着“呯”地一声巨响,诱人的香气像一张撒开的网,把我网在那挪不开脚,惹出我童年多少口水和眼馋的目光。


  石桥是我上下小学时的必经之路。见证了我从懵懂无知的黄毛丫头,变成了拾人牙慧的学生。我蹦蹦跳跳数过它的台阶,一共有108步;也常和同伴们疯跑,比赛谁最快跑到桥上;还曾调皮的探出身子,觊觎桥下那柄悬挂着的宝剑,想要占为己有。


  石桥是有名字的,静安桥。横跨南北,用巨石单拱而成。长约30余米,宽5米,高20余米,建于光绪五年。桥拱正中悬一宝剑,相传以前河里有条恶龙,常常兴风作浪,残害生灵。皇上体恤民生,特下旨修建静安桥,并赐降龙剑,斩妖降龙辟邪。后来曾有不法分子想盗取宝剑,结果死于非命。从此再无人敢居心叵测,一直悬挂于今。


  石桥在气势上一点不恢宏大气,也没有什么石狮龙兽之类的坐镇桥上。比不得卢沟桥、赵洲桥那样声名显赫,让文人墨客们写书立传争相咏叹。石桥隐于小镇,不问世事浮华,不受纷扰争乱,小家碧玉的玲珑婀娜,羞羞怯怯地卧于一湾浅溪之上。整日环抱涓涓溪水,看自己弯如半月的美丽倒影,清清静静地在迎来送往中守着小镇山水和一方乡邻,淡然安度。


  这座由全石头堆砌而成的桥,小而精致,坚固牢靠,无处不在地充斥着古人无与伦比的智慧。棱角分明的石方条正,透着一丝不苟的态度。浑然天成的匠心独具,显着技艺精良的考究。实实在在的石头,严严实实的衔接,是古人憨憨实实的质朴打造。简而不凡,经久致用。即使已承受数百年的风欺雨凌,依然傲世峥峥,不见半点腐朽,倒是越发显得古朴幽邃,豁达亘古。


  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人们出行已经不再依靠石桥。因为河面上接二连三地横跨着更为宽敞便捷,可以车来车往的钢筋水泥桥。石桥在现代文明建设里,黯然谢幕。但它依然在,只是不再渡人彼岸,而是成了时间无崖的历史见证。成了后人在翻天覆地的变迁中,寻找乡愁的坐标。


  我想,石桥的前世肯定是一位得道高人,转世又以桥为载体,在万丈红尘中继续禅修。任行人磨平石阶錾痕,任风雨侵蚀桥身,任苔藓长满石缝,它缄默无言,遗世独立,以桥的姿态站成永恒,看惯春去秋来,送尽人间别离,不喜亦不悲。凝视石桥,我有几分艳羡,对于生死而言,石桥是幸福的,不受百年轮回之劫,而我一介肉身,不过数十载光阴便会烟消云散。对于情感而言,石桥应该是羡慕我的,我把悲喜爱恨皆尝,而石桥却无七情六欲,只有一桥一世界。


  石桥于别人是桥,于我,则是生活的印记。半生的剪影浓缩于一座桥,半生的乡愁寄托于一座桥。石桥是一枚发簪,美在我的心上眉梢;石桥是一轴画卷,演变着我的人生轨迹;石桥是一种情怀,纷扰俗世中让我宁静致远。当桥头的青瓦民居拆了,桥上的行人过往变了,桥下的碧波浅溪浊了,石桥承载的善良与美好一如初始,依然有我能触摸到的真实与温热。每次回乡,我都会站在钢筋水泥的新桥上看着石桥。每次,我都会踏上石桥拍下一帧照片珍藏。我和石桥在时光交汇处,故人相见,心照不喧。只是,石桥上曾经疯跑过的小丫头老了红妆,石桥还是童年的模样。


  百年风吹,风咆哮;百年日晒,艳阳照;百年雨打,雨潇潇。石桥未老,我已老;石桥依在,我渐无。心生惆怅,只愿来生化作石桥,不为等待,只与岁月同荒。


  (作者单位:万州区地方税务局)


责编 覃蓝蓝 组版 李天琼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石桥,乡愁的坐标

  回乡参加侄女的婚礼,正好路过石桥。这座承载着儿时满满记忆的石拱桥,在岁月的行进中,孤独又落寞地屹立在繁华一隅。有些感同身受的颓废,清冷,哀怨,被遗忘。或许,只有风雨还时来探望。而我,已有二十余载未曾走近它。


  故乡小镇,依山傍水。门前浅溪把镇子一分为二。两岸乡邻出行、劳作、访亲、赶集,都要从石桥走过。桥头住着一位打爆米花的师傅,他总是坐炉火前,一手摇动鼓风机,一手摇动锅炉手柄,估摸着时间到了,便起身把黑乎乎的炉身倒转过来,抬脚猛地一踹,随着“呯”地一声巨响,诱人的香气像一张撒开的网,把我网在那挪不开脚,惹出我童年多少口水和眼馋的目光。


  石桥是我上下小学时的必经之路。见证了我从懵懂无知的黄毛丫头,变成了拾人牙慧的学生。我蹦蹦跳跳数过它的台阶,一共有108步;也常和同伴们疯跑,比赛谁最快跑到桥上;还曾调皮的探出身子,觊觎桥下那柄悬挂着的宝剑,想要占为己有。


  石桥是有名字的,静安桥。横跨南北,用巨石单拱而成。长约30余米,宽5米,高20余米,建于光绪五年。桥拱正中悬一宝剑,相传以前河里有条恶龙,常常兴风作浪,残害生灵。皇上体恤民生,特下旨修建静安桥,并赐降龙剑,斩妖降龙辟邪。后来曾有不法分子想盗取宝剑,结果死于非命。从此再无人敢居心叵测,一直悬挂于今。


  石桥在气势上一点不恢宏大气,也没有什么石狮龙兽之类的坐镇桥上。比不得卢沟桥、赵洲桥那样声名显赫,让文人墨客们写书立传争相咏叹。石桥隐于小镇,不问世事浮华,不受纷扰争乱,小家碧玉的玲珑婀娜,羞羞怯怯地卧于一湾浅溪之上。整日环抱涓涓溪水,看自己弯如半月的美丽倒影,清清静静地在迎来送往中守着小镇山水和一方乡邻,淡然安度。


  这座由全石头堆砌而成的桥,小而精致,坚固牢靠,无处不在地充斥着古人无与伦比的智慧。棱角分明的石方条正,透着一丝不苟的态度。浑然天成的匠心独具,显着技艺精良的考究。实实在在的石头,严严实实的衔接,是古人憨憨实实的质朴打造。简而不凡,经久致用。即使已承受数百年的风欺雨凌,依然傲世峥峥,不见半点腐朽,倒是越发显得古朴幽邃,豁达亘古。


  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人们出行已经不再依靠石桥。因为河面上接二连三地横跨着更为宽敞便捷,可以车来车往的钢筋水泥桥。石桥在现代文明建设里,黯然谢幕。但它依然在,只是不再渡人彼岸,而是成了时间无崖的历史见证。成了后人在翻天覆地的变迁中,寻找乡愁的坐标。


  我想,石桥的前世肯定是一位得道高人,转世又以桥为载体,在万丈红尘中继续禅修。任行人磨平石阶錾痕,任风雨侵蚀桥身,任苔藓长满石缝,它缄默无言,遗世独立,以桥的姿态站成永恒,看惯春去秋来,送尽人间别离,不喜亦不悲。凝视石桥,我有几分艳羡,对于生死而言,石桥是幸福的,不受百年轮回之劫,而我一介肉身,不过数十载光阴便会烟消云散。对于情感而言,石桥应该是羡慕我的,我把悲喜爱恨皆尝,而石桥却无七情六欲,只有一桥一世界。


  石桥于别人是桥,于我,则是生活的印记。半生的剪影浓缩于一座桥,半生的乡愁寄托于一座桥。石桥是一枚发簪,美在我的心上眉梢;石桥是一轴画卷,演变着我的人生轨迹;石桥是一种情怀,纷扰俗世中让我宁静致远。当桥头的青瓦民居拆了,桥上的行人过往变了,桥下的碧波浅溪浊了,石桥承载的善良与美好一如初始,依然有我能触摸到的真实与温热。每次回乡,我都会站在钢筋水泥的新桥上看着石桥。每次,我都会踏上石桥拍下一帧照片珍藏。我和石桥在时光交汇处,故人相见,心照不喧。只是,石桥上曾经疯跑过的小丫头老了红妆,石桥还是童年的模样。


  百年风吹,风咆哮;百年日晒,艳阳照;百年雨打,雨潇潇。石桥未老,我已老;石桥依在,我渐无。心生惆怅,只愿来生化作石桥,不为等待,只与岁月同荒。


  (作者单位:万州区地方税务局)


责编 覃蓝蓝 组版 李天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