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训

时间: 2019-03-01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8928

  爸说我呀呀学语时,除了会喊爸爸妈妈,口齿清晰的就数“班、钱、饭”三个字了。大概两岁半,开始全托于幼儿园,每周一爸爸把我交给老师时,都如同一次生离死别。我哭得撕心裂肺肝肠寸断,每每这时,爸爸都会蹲下身来:“幺儿,不哭,爸爸妈妈不能天天陪着你,要上班,挣钱,供你读书、吃饭……”爸爸反复叨念,一直教我重复他的话语,我一边流泪,一边学语,但仅仅记住了三个字。渐渐地,周一清晨的分离,变成了彼此心照不宣的“班儿、钱儿、饭儿”。


  我的人生从渝中区中山四路起步,父母给了我最好的教育环境,而从此的每一步还须自己选择方向迈出。家中墙上是家训:“吃得苦中苦”“吃亏是福”“受人滴水之恩 以当涌泉相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山有路勤为径”“腹有诗书气自华”……刚劲有力的白色粉笔字是父亲的杰作,这是我生命中最先认识的字,从似懂非懂,变成刻意领会,与坚韧践行。记忆中,我似乎没有活过自己的模样,都是按父母、师长的教诲,一点点雕刻成他们眼中那个更好的自己:自律、自强,又善解人意。


  在父亲的安排下,我从十岁开始跟着收音机、录音机正儿八经学习英语;也从十岁开始啃大部头,一手抱长篇小说,一手翻新华字典。当我承受人生第一打击的时刻,也令父亲大失所望——考进外语学校一直是我和父亲梦寐以求的目标,得知录取分数线时,全家人都很兴奋,我的必考科目总分超过十几分,但另一个必备条件又让我们的情绪迅速跌入谷底:语数单科成绩均须达到规定分数。


  拿到成绩单,父亲一句话也没有说。后来听同学说,在家长会上,爸爸狠狠责备校方每学期不断更换数学老师。父亲当时是区教委数学教研组中学组的组长,他的发难让我的数学老师当场掉泪。其实我已记不清有多少数学老师教过我了,七个?八个?十个?抑或十二个?但我记得小学最后一学期的那位数学老师。


  从学校回到家,父亲一改往日的严厉,轻言细语地说:“我也有错,从来没有辅导过你数学!我易子而教的观念害了你!”然后又补了一句:“你的语文成绩全区第一名!”


  从此,我每天5:40就起床读英语,一念就是六年,但我也没能把自己逼进外语学院。如同小和尚念经,我开始偷偷“爬格子”,但“学好数理化”的执念蒙闭了父亲的双眼,即使我搬来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婆婆大人也无济于事,我的化学课外习题每天都要做到凌晨一两点钟才能完成,穿白大褂,坐实验室,成为爸爸给我树立的第二个人生目标。


  但物理课程却是我的硬伤,那些电流、磁场、惯性、定律……成了我习惯性头疼的根源,大夫那些“神经衰弱”的口服液等七七八八的处方于事无补,长此以往,主治医生也无技可施,无可奈何地告诉家长:“孩子放下了,头就不疼了!”


  “放下”二字对于我和父亲来说,都是一门需要长期修炼的功课。中学时,我成了学校的自愿者代表,每月用一个星期天的时间到图书馆免费服务,在那里我认识了列夫托尔斯泰、果戈里、巴尔扎克、莎士比亚……不知不觉间,除了英语方面的杂志,家里订阅了《儿童文学》《语文报》等报刊,后来又增订了《散文选刊》《小说月报》《人民文学》……


  道路是父母铺就的,但怎么迈步还需要自己把握。我的第一笔稿费、第一笔工资,都用来给爸爸购买了小礼物:钢笔、烟灰缸。尽管我也偶尔反驳他的教育方式——黄荆棍儿出好人!成年后,每每提及此事,父亲总会急着辩解:“全靠小时候打了你那一个手板,才把你打进作家协会!”记得刚刚学拼音时,听写错了一个字母——错一个字(母)打一个手板!爸爸的纲纪毋庸置疑,即使是小小孩也不能纵容一下。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挨手板,也是唯一因为学习挨板子,我记了一辈子,也念了父亲一辈子。


  (作者系市作协会员)


  责编:覃蓝蓝 组版:段小燕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家 训

  爸说我呀呀学语时,除了会喊爸爸妈妈,口齿清晰的就数“班、钱、饭”三个字了。大概两岁半,开始全托于幼儿园,每周一爸爸把我交给老师时,都如同一次生离死别。我哭得撕心裂肺肝肠寸断,每每这时,爸爸都会蹲下身来:“幺儿,不哭,爸爸妈妈不能天天陪着你,要上班,挣钱,供你读书、吃饭……”爸爸反复叨念,一直教我重复他的话语,我一边流泪,一边学语,但仅仅记住了三个字。渐渐地,周一清晨的分离,变成了彼此心照不宣的“班儿、钱儿、饭儿”。


  我的人生从渝中区中山四路起步,父母给了我最好的教育环境,而从此的每一步还须自己选择方向迈出。家中墙上是家训:“吃得苦中苦”“吃亏是福”“受人滴水之恩 以当涌泉相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山有路勤为径”“腹有诗书气自华”……刚劲有力的白色粉笔字是父亲的杰作,这是我生命中最先认识的字,从似懂非懂,变成刻意领会,与坚韧践行。记忆中,我似乎没有活过自己的模样,都是按父母、师长的教诲,一点点雕刻成他们眼中那个更好的自己:自律、自强,又善解人意。


  在父亲的安排下,我从十岁开始跟着收音机、录音机正儿八经学习英语;也从十岁开始啃大部头,一手抱长篇小说,一手翻新华字典。当我承受人生第一打击的时刻,也令父亲大失所望——考进外语学校一直是我和父亲梦寐以求的目标,得知录取分数线时,全家人都很兴奋,我的必考科目总分超过十几分,但另一个必备条件又让我们的情绪迅速跌入谷底:语数单科成绩均须达到规定分数。


  拿到成绩单,父亲一句话也没有说。后来听同学说,在家长会上,爸爸狠狠责备校方每学期不断更换数学老师。父亲当时是区教委数学教研组中学组的组长,他的发难让我的数学老师当场掉泪。其实我已记不清有多少数学老师教过我了,七个?八个?十个?抑或十二个?但我记得小学最后一学期的那位数学老师。


  从学校回到家,父亲一改往日的严厉,轻言细语地说:“我也有错,从来没有辅导过你数学!我易子而教的观念害了你!”然后又补了一句:“你的语文成绩全区第一名!”


  从此,我每天5:40就起床读英语,一念就是六年,但我也没能把自己逼进外语学院。如同小和尚念经,我开始偷偷“爬格子”,但“学好数理化”的执念蒙闭了父亲的双眼,即使我搬来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婆婆大人也无济于事,我的化学课外习题每天都要做到凌晨一两点钟才能完成,穿白大褂,坐实验室,成为爸爸给我树立的第二个人生目标。


  但物理课程却是我的硬伤,那些电流、磁场、惯性、定律……成了我习惯性头疼的根源,大夫那些“神经衰弱”的口服液等七七八八的处方于事无补,长此以往,主治医生也无技可施,无可奈何地告诉家长:“孩子放下了,头就不疼了!”


  “放下”二字对于我和父亲来说,都是一门需要长期修炼的功课。中学时,我成了学校的自愿者代表,每月用一个星期天的时间到图书馆免费服务,在那里我认识了列夫托尔斯泰、果戈里、巴尔扎克、莎士比亚……不知不觉间,除了英语方面的杂志,家里订阅了《儿童文学》《语文报》等报刊,后来又增订了《散文选刊》《小说月报》《人民文学》……


  道路是父母铺就的,但怎么迈步还需要自己把握。我的第一笔稿费、第一笔工资,都用来给爸爸购买了小礼物:钢笔、烟灰缸。尽管我也偶尔反驳他的教育方式——黄荆棍儿出好人!成年后,每每提及此事,父亲总会急着辩解:“全靠小时候打了你那一个手板,才把你打进作家协会!”记得刚刚学拼音时,听写错了一个字母——错一个字(母)打一个手板!爸爸的纲纪毋庸置疑,即使是小小孩也不能纵容一下。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挨手板,也是唯一因为学习挨板子,我记了一辈子,也念了父亲一辈子。


  (作者系市作协会员)


  责编:覃蓝蓝 组版:段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