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时间: 2019-05-10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422

母亲浅浅地抿了一口老白干,劳动后的母亲喜欢喝二两,这是她多年的习惯,母亲说酒能使疲乏的筋骨很快恢复元气。在她放下小酒碗的那一瞬间,我看到横七竖八趴在她眼角和面颊的皱纹暗淡无光,法令纹深陷成古铜色,我不觉微微颤栗了一下,母亲老了!

桔黄的灯光把母亲的脸映照得温暖,我很熟悉这种温暖,想到我的童年。我无休止生病的那些日子,若遇下雨天,我戴着斗笠趴在她背上去读书的情景仿佛就在昨日。如今,母亲头发的光泽也不如往昔,但依然粗短而浓密,只是灰白的发丝已日渐增多,我不禁默然,我从没这样仔细端详过她,她原本俊秀的脸上,经风雨和霜雪吹打,经岁月濡染的痕迹已完全显露无遗,我的母亲真的被我看老了!

尽管我知道,这是由生到老的自然法则,但我的心里还是莫名地涌起一抹悲凉的情绪。

母亲的身体不比从前了,坐着休息时她的背也显得略为佝偻了。

舍不得已征用而十多年也不曾使用的边角地荒废,本应安享晚年的母亲闲不住,她那双因长期接触泥土,而变粗糙的手也闲不住,每天不去莳弄瓜秧拔除杂草会不适应。母亲每次来探望我都很匆忙,即使住下,装着事的心里也不踏实,满脑子都是她的宝贝菜圃,不是想着刚栽下的菜秧,需要在早晨揭开太阳膜接受滋润,就是要给四季豆和豇豆牵引藤蔓,藤蔓在一根根竹片儿上缠绕着生长,像站起来的河流尽情地舒展腰身。

看着地里的莴苣由秧苗长成叶子,这叶子由浅绿渐渐变成青绿,母亲的面容虽然正在老去,但她的力气还没有完全老态,她仍有使不完的劲儿。如今300米左右的距离,她还能一肩把粪挑到包谷地,也能把到处找来的清水挑到菜园旁边的粪坑储存起来备用。分畦种植的果蔬饮水饮舒服了,就把它们一身的青翠吐出,把所有的苞粒都吐成花朵。母亲知道,播种时一定要专心。庄稼就像孩子一样,你对它们好,到了开花结果时,它们就不会辜负你的付出。

母亲年轻时的确是有力气的,每天都要不停地释放,向她爱着的这个世界。想到大集体母亲和队上极少数能挑能担肯干重活、粗活的妇女,她们要为自己争取高工分,就得像男人一样,把满满一桶粪一口气挑到一公里外的山坡上,就得像他们那样流大滴汗水,做同样繁琐纷杂的苦活。那时她们什么也不怕,她们太有力气了。她们饿着肚子坚持到最后,绝非仗着年轻逞强。当年那样蛮干都是被生活所迫,说到底,都是为了养家糊口。

母亲的手经年累月的磨砺,她根本没有条件像城市人那样保护它。母亲不仅要用手腌制干菜、洗衣、割麦、缝补,她还能把一块块泥巴变成盖房子用的瓦。母亲做的瓦厚薄均匀,几乎没有手摸痕,表面光滑细腻。那时候,一双手整天浸在泥里,即使粗糙也是一种温暖的粗糙。许多女人不愿做的事,母亲愿意做,小时候我见过母亲放在墙旮旯制作泥瓦的圆形工具。母亲做的瓦都是用精制过的黏泥盘筑这圆形物体拍制的,制法是先用泥条盘筑成圆周形的土坯,再用弯板反复摸制至厚薄相宜,然后将坯筒剖开成瓦,放于细煤灰地面慢慢阴干,然后入窑烧制。

然而,砖瓦出窑后还得想办法弄出去,村里没有公路和汽车,那些长城一样堆放在地上的青砖青瓦不得不用人工运输。因此,一有运沙船停靠江边,放学后兄妹就要帮父母分担部分任务,二妹和兄弟将箢篼里整齐码好的砖块挑起来就走,那一截竹竿下的挑子在他们肩头下晃荡着,小妹也不甘示弱找来背篼背上几片瓦跟在后面,他们在饥不饱食中,一次又一次累到筋疲力尽。我知道,那条载重的小路不是用泥泞扯痛他们的光脚丫子,就是有火爆的烈日灼伤他们稚嫩的肩膀,他们歪歪斜斜的脚印就是那样深深地刻在了里面。尤其个头不高的兄弟,承重超出了一个十来岁孩子的体力,他单薄的小身板在砖块的重压下倔强的挺立起来。

没等到小草从他们的脚印中长出来,父母又要开始准备下一轮搬运了。

无论是在这片热土劳作耕种,还是在陶瓷厂做搬运工,母亲这一生都是以劳力维持生计,都是在艰苦付出中获得幸福,但凡经过她那个时代苦难生活的人,都会反应出这一种本质。没有什么人能避免老去,与世上没有不弯的路,人间没有不谢的花一个道理。但八十高龄的母亲,她活得比任何人都简单,也比羸弱体质的人活得精神,她的幸福就在于,每一天都信心满满地投入这一种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中。

(作者系市作协会员)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我的母亲

母亲浅浅地抿了一口老白干,劳动后的母亲喜欢喝二两,这是她多年的习惯,母亲说酒能使疲乏的筋骨很快恢复元气。在她放下小酒碗的那一瞬间,我看到横七竖八趴在她眼角和面颊的皱纹暗淡无光,法令纹深陷成古铜色,我不觉微微颤栗了一下,母亲老了!

桔黄的灯光把母亲的脸映照得温暖,我很熟悉这种温暖,想到我的童年。我无休止生病的那些日子,若遇下雨天,我戴着斗笠趴在她背上去读书的情景仿佛就在昨日。如今,母亲头发的光泽也不如往昔,但依然粗短而浓密,只是灰白的发丝已日渐增多,我不禁默然,我从没这样仔细端详过她,她原本俊秀的脸上,经风雨和霜雪吹打,经岁月濡染的痕迹已完全显露无遗,我的母亲真的被我看老了!

尽管我知道,这是由生到老的自然法则,但我的心里还是莫名地涌起一抹悲凉的情绪。

母亲的身体不比从前了,坐着休息时她的背也显得略为佝偻了。

舍不得已征用而十多年也不曾使用的边角地荒废,本应安享晚年的母亲闲不住,她那双因长期接触泥土,而变粗糙的手也闲不住,每天不去莳弄瓜秧拔除杂草会不适应。母亲每次来探望我都很匆忙,即使住下,装着事的心里也不踏实,满脑子都是她的宝贝菜圃,不是想着刚栽下的菜秧,需要在早晨揭开太阳膜接受滋润,就是要给四季豆和豇豆牵引藤蔓,藤蔓在一根根竹片儿上缠绕着生长,像站起来的河流尽情地舒展腰身。

看着地里的莴苣由秧苗长成叶子,这叶子由浅绿渐渐变成青绿,母亲的面容虽然正在老去,但她的力气还没有完全老态,她仍有使不完的劲儿。如今300米左右的距离,她还能一肩把粪挑到包谷地,也能把到处找来的清水挑到菜园旁边的粪坑储存起来备用。分畦种植的果蔬饮水饮舒服了,就把它们一身的青翠吐出,把所有的苞粒都吐成花朵。母亲知道,播种时一定要专心。庄稼就像孩子一样,你对它们好,到了开花结果时,它们就不会辜负你的付出。

母亲年轻时的确是有力气的,每天都要不停地释放,向她爱着的这个世界。想到大集体母亲和队上极少数能挑能担肯干重活、粗活的妇女,她们要为自己争取高工分,就得像男人一样,把满满一桶粪一口气挑到一公里外的山坡上,就得像他们那样流大滴汗水,做同样繁琐纷杂的苦活。那时她们什么也不怕,她们太有力气了。她们饿着肚子坚持到最后,绝非仗着年轻逞强。当年那样蛮干都是被生活所迫,说到底,都是为了养家糊口。

母亲的手经年累月的磨砺,她根本没有条件像城市人那样保护它。母亲不仅要用手腌制干菜、洗衣、割麦、缝补,她还能把一块块泥巴变成盖房子用的瓦。母亲做的瓦厚薄均匀,几乎没有手摸痕,表面光滑细腻。那时候,一双手整天浸在泥里,即使粗糙也是一种温暖的粗糙。许多女人不愿做的事,母亲愿意做,小时候我见过母亲放在墙旮旯制作泥瓦的圆形工具。母亲做的瓦都是用精制过的黏泥盘筑这圆形物体拍制的,制法是先用泥条盘筑成圆周形的土坯,再用弯板反复摸制至厚薄相宜,然后将坯筒剖开成瓦,放于细煤灰地面慢慢阴干,然后入窑烧制。

然而,砖瓦出窑后还得想办法弄出去,村里没有公路和汽车,那些长城一样堆放在地上的青砖青瓦不得不用人工运输。因此,一有运沙船停靠江边,放学后兄妹就要帮父母分担部分任务,二妹和兄弟将箢篼里整齐码好的砖块挑起来就走,那一截竹竿下的挑子在他们肩头下晃荡着,小妹也不甘示弱找来背篼背上几片瓦跟在后面,他们在饥不饱食中,一次又一次累到筋疲力尽。我知道,那条载重的小路不是用泥泞扯痛他们的光脚丫子,就是有火爆的烈日灼伤他们稚嫩的肩膀,他们歪歪斜斜的脚印就是那样深深地刻在了里面。尤其个头不高的兄弟,承重超出了一个十来岁孩子的体力,他单薄的小身板在砖块的重压下倔强的挺立起来。

没等到小草从他们的脚印中长出来,父母又要开始准备下一轮搬运了。

无论是在这片热土劳作耕种,还是在陶瓷厂做搬运工,母亲这一生都是以劳力维持生计,都是在艰苦付出中获得幸福,但凡经过她那个时代苦难生活的人,都会反应出这一种本质。没有什么人能避免老去,与世上没有不弯的路,人间没有不谢的花一个道理。但八十高龄的母亲,她活得比任何人都简单,也比羸弱体质的人活得精神,她的幸福就在于,每一天都信心满满地投入这一种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中。

(作者系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