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特刊 – 爱您,妈妈 || 重庆法制报《了然》副刊

时间: 2019-05-12 来源: 了然文学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160

妈妈

我爱您

母亲节,一个感恩母亲的节日在这个有爱的日子里,了然文学推出特刊,用美好的诗句、温暖的故事,讲述母爱的不平凡,谢谢妈妈给予我们最无私的爱、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别人,有你在,我们的世界就会春暖花开,愿妈妈一切安好,爱您,妈妈! 2018年母亲节特刊链接>>>母亲节特刊 – 爱你,妈妈 || 重庆法制报《了然》副刊

报版链接>>>风和日丽,值得相遇 || 重庆法制报《了然》副刊第127期

母  亲

◎黄海子

如果我写母亲

不会写她的白发如雪

以及

她从天空裁下的蓝围裙

我只写她在落日里

在厨房燃好一缕炊烟

站在院坝边

等燕子归来

我更不会写

母亲如雪的白发照亮夜的星

每一颗星

都朝着母亲的方向闪亮

我一定会写

山村的每一个夜

母亲的窗口

都亮着一盏灯

有关乡愁的

一定是这样的

只要有土地和村庄就行

土地并不需要富有或是贫瘠

村庄也无需计较高大或者低矮

乡愁就是村庄山坡上的野草

只要有土地和人气

就会郁郁葱葱

而,母亲一定是

乡愁树冠上

思念得发软的果实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我的母亲

12 May 2019

◎ 李看蒙

  母亲浅浅地抿了一口老白干,劳动后的母亲喜欢喝二两,这是她多年的习惯,母亲说酒能使疲乏的筋骨很快恢复元气。在她放下小酒碗的那一瞬间,我看到横七竖八趴在她眼角和面颊的皱纹暗淡无光,法令纹深陷成古铜色,我不觉微微颤栗了一下,母亲老了!

  桔黄的灯光把母亲的脸映照得温暖,我很熟悉这种温暖,想到我的童年。我无休止生病的那些日子,若遇下雨天,我戴着斗笠趴在她背上去读书的情景仿佛就在昨日。如今,母亲头发的光泽也不如往昔,但依然粗短而浓密,只是灰白的发丝已日渐增多,我不禁默然,我从没这样仔细端详过她,她原本俊秀的脸上,经风雨和霜雪吹打,经岁月濡染的痕迹已完全显露无遗,我的母亲真的被我看老了!

  尽管我知道,这是由生到老的自然法则,但我的心里还是莫名地涌起一抹悲凉的情绪。

  母亲的身体不比从前了,坐着休息时她的背也显得略为佝偻了。

  舍不得已征用而十多年也不曾使用的边角地荒废,本应安享晚年的母亲闲不住,她那双因长期接触泥土,而变粗糙的手也闲不住,每天不去莳弄瓜秧拔除杂草会不适应。母亲每次来探望我都很匆忙,即使住下,装着事的心里也不踏实,满脑子都是她的宝贝菜圃,不是想着刚栽下的菜秧,需要在早晨揭开太阳膜接受滋润,就是要给四季豆和豇豆牵引藤蔓,藤蔓在一根根竹片儿上缠绕着生长,像站起来的河流尽情地舒展腰身。

  看着地里的莴苣由秧苗长成叶子,这叶子由浅绿渐渐变成青绿,母亲的面容虽然正在老去,但她的力气还没有完全老态,她仍有使不完的劲儿。如今300米左右的距离,她还能一肩把粪挑到包谷地,也能把到处找来的清水挑到菜园旁边的粪坑储存起来备用。分畦种植的果蔬饮水饮舒服了,就把它们一身的青翠吐出,把所有的苞粒都吐成花朵。母亲知道,播种时一定要专心。庄稼就像孩子一样,你对它们好,到了开花结果时,它们就不会辜负你的付出。

  母亲年轻时的确是有力气的,每天都要不停地释放,向她爱着的这个世界。想到大集体母亲和队上极少数能挑能担肯干重活、粗活的妇女,她们要为自己争取高工分,就得像男人一样,把满满一桶粪一口气挑到一公里外的山坡上,就得像他们那样流大滴汗水,做同样繁琐纷杂的苦活。那时她们什么也不怕,她们太有力气了。她们饿着肚子坚持到最后,绝非仗着年轻逞强。当年那样蛮干都是被生活所迫,说到底,都是为了养家糊口。

  母亲的手经年累月的磨砺,她根本没有条件像城市人那样保护它。母亲不仅要用手腌制干菜、洗衣、割麦、缝补,她还能把一块块泥巴变成盖房子用的瓦。母亲做的瓦厚薄均匀,几乎没有手摸痕,表面光滑细腻。那时候,一双手整天浸在泥里,即使粗糙也是一种温暖的粗糙。许多女人不愿做的事,母亲愿意做,小时候我见过母亲放在墙旮旯制作泥瓦的圆形工具。母亲做的瓦都是用精制过的黏泥盘筑这圆形物体拍制的,制法是先用泥条盘筑成圆周形的土坯,再用弯板反复摸制至厚薄相宜,然后将坯筒剖开成瓦,放于细煤灰地面慢慢阴干,然后入窑烧制。

  然而,砖瓦出窑后还得想办法弄出去,村里没有公路和汽车,那些长城一样堆放在地上的青砖青瓦不得不用人工运输。因此,一有运沙船停靠江边,放学后兄妹就要帮父母分担部分任务,二妹和兄弟将箢篼里整齐码好的砖块挑起来就走,那一截竹竿下的挑子在他们肩头下晃荡着,小妹也不甘示弱找来背篼背上几片瓦跟在后面,他们在饥不饱食中,一次又一次累到筋疲力尽。我知道,那条载重的小路不是用泥泞扯痛他们的光脚丫子,就是有火爆的烈日灼伤他们稚嫩的肩膀,他们歪歪斜斜的脚印就是那样深深地刻在了里面。尤其个头不高的兄弟,承重超出了一个十来岁孩子的体力,他单薄的小身板在砖块的重压下倔强的挺立起来。

  没等到小草从他们的脚印中长出来,父母又要开始准备下一轮搬运了。

  无论是在这片热土劳作耕种,还是在陶瓷厂做搬运工,母亲这一生都是以劳力维持生计,都是在艰苦付出中获得幸福,但凡经过她那个时代苦难生活的人,都会反应出这一种本质。没有什么人能避免老去,与世上没有不弯的路,人间没有不谢的花一个道理。但八十高龄的母亲,她活得比任何人都简单,也比羸弱体质的人活得精神,她的幸福就在于,每一天都信心满满地投入这一种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中。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作者谭岷江,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母亲的煤油灯

◎ 刘   凤

  儿时的乡下,照明用煤油。

  那时的煤油很稀缺,凭票供应,每人二两,根本不够用。有时还不到月底,家里的煤油就用完,只好“打黑摸”。

  家里那盏煤油灯属于母亲,我们根本没有使用的权利。每天早上,母亲天还未亮就起床,点燃煤油灯,到灶屋烧火做饭。为了学习,我与母亲一样早起,在母亲做饭时候,借着微弱的煤油灯光看课本,待母亲做完后,吹灭油灯,我就只好关上书本,在堂屋坐等天亮。

  吃早饭时,天还没大亮,母亲也不点灯。一家人就在晨曦微弱的光线中,把属于自己那碗稀粥吞进肚里。然后,母亲开始喂猪,父亲扛上农具下地干活。我背着书包,打着光脚板去村小上学。

  天黑尽,母亲收工回家才点亮油灯,煮晚饭和猪食。吃完饭和喂好猪后,母亲在煤油灯下做一会儿针线活,我赶忙趴在桌上写作业。灯光太暗,我会把头向前移一下,稍不小心,火苗就会烧焦头发,发出一股毛焦臭,母亲便用针拨亮一点灯芯,昏黄的灯光下,母亲总是对我投来慈祥的目光。

  冬天,父亲搬出床底下用烂面盆做成的火盆,盛上炭火,屋里便多一些热气和光亮。有了火盆的微弱光亮,整个冬天的夜晚,母亲都不会点煤油灯。

  初中毕业参加中考,晚上必须复习,母亲便特许我晚上可以使用煤油灯一小时。煤油不够,母亲只好用本来就不够吃的口粮从邻家换,每每这时,我鼻子总是酸酸的,眼泪盈满眼眶。

  后来高考,我考上了一所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我兴奋了好久,母亲也高兴得多次抹眼泪。

  早晨,天还没亮,哥哥就起床了。他要到村建筑队做工,由于还是学徒,须提前到工地。母亲看看哥哥又转头看看我,低头把猪食倒进石槽。看着三头圆滚滚的架子猪争着抢食,母亲自言自语的叹气:“唉!我们家哪有钱上大学哟!”

  我的心瞬间凉了半截。父亲多病,哥哥也刚成年,工分都不高,我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那是农村人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可是,我们家实在太穷了,平时连吃饭都很困难。

  我左思右想,艰难地作出了决定。中午吃饭时,我对母亲说:“我不上大学了,过几天就和哥哥去工地。”我心酸得很,忍了又忍,眼泪还是不争气地掉了下来。

  母亲的手剧烈地抖了几下,夹到嘴边的白菜叶也掉到了桌子上。

  晚上黑尽,哥哥才回来。哥哥很黑很瘦,喝了两大碗清稀饭,就疲惫地洗脚洗脸睡下了。很晚了,母亲还在猪圈边久久盯着猪儿,她花白的头发形如乱草。

  离学校报到还有十天,我已经不抱上大学的打算了。早上,我爬起来,准备和哥哥一起上工地去做小工,却没有看见母亲像往常一样喂猪。

  刚到院坝,母亲突然从外面急匆匆回来,脸上全是汗水。母亲小心翼翼地从裤兜里摸出她那张破旧的灰手帕递给我。手帕鼓鼓的,我打开一看,是一沓浸透汗水的钱。

  “我把猪儿全卖了。过几天,你就去上大学吧!”母亲说。在她转头的刹那,我看见她那两个干瘪的眼角滚下几滴浑浊的泪珠。

  我惊呆了。这三头架子猪可是她的命根子,是全家一年的生计呀!

  我鼻子一酸,眼泪夺眶而出,热热地滚下脸颊……

  (作者单位:重庆市潼南区小渡中学)

妈  妈
周渝凯

妈妈,

小时候,您是全部。

任凭风吹雨打,还是雷电交加,只要在您怀里,就能心安,一旦离开怀抱,总是百般哭闹……虽然刚出生很懵懂,可天生知道,只要醒着,就离不开这个怀抱。

妈妈,

渐渐地,您是依靠。

任凭捣蛋顽皮,还是贪玩任性,只要一回到家,就能换“新”,如果您不在家,我总是邋里邋遢……虽然年幼时很调皮,可心里知道,看不到您,就哭着闹着找妈妈。

妈妈

长大后,您是提款机。

任凭读书好坏,还是生活恋爱,和您说话不多,开口多是要钱,不论宽裕窘迫,总是设法给予……从10块、20块到200块、300块,您总说:“拿着,身上哪能不放钱……”这不是溺爱,而是深知儿大将远行,把力所能予的毫无保留。

妈妈

工作后,您是守望者。

工作忙,谈生意。在聚会,陪朋友。夜已深,在加班。休息时,玩游戏……有的相隔千里,有的近在咫尺,我们却总是很忙,忙到没有时间给妈妈一个电话、一声问候、一次看望……全然不知斑白银丝已爬上她的容颜,唯美风韵也从她的身体渐行渐远,但这都敌不过内心深处对儿行千里的思念。

妈妈的要求不高,只是希望电话响起时,来电显示是儿子的号码;她想要的不多,只是希望简短的问候,哪怕三五两句也好。她也想拿起手机拨打儿子的号码,可每当要按下拨号键刹那间,总担心影响到儿子的工作,哪怕生病吃药也还是选择等待,用默默无闻地支持,支持儿子奔事业、奔前程……

妈妈

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妈妈……

多少次的睡梦里,见到妈妈……

遇到挫折难过时,忆起妈妈……

有那么一天,哭得撕心裂肺,才发现,有娘在,家就在,这世界,没有她,难有爱。

直到妻子分娩,才亲眼目睹怀胎十月的苦,一朝分娩的痛;直到已为人父,才亲自感受不求回报的爱,没有什么可以阻碍。

纵使偶尔回一次家,临行前背囊里总是满实满载,趁妈妈还在,常回家看看,不要让这个世界最爱我们的人,总在等待。

(作者服役于武警重庆总队)

照  片

12 May 2019

   施崇伟

  青春的黑辫扬在菜花地

  晶莹的眸子闪烁着

  照亮饥饿年代的天空

  荆棘的长路伸向大山深处

  双手搂抱着襁褓中的儿女

  您的嘴角扬起微笑

  捧着母亲的照片

  捧着花朵的芬芳

  捧着阳光的温暖

  您轻摇着竹扇

  清风徐徐而来

  是依恋是牵挂是慈爱

  陪伴我写下人生的诗行

  村口的老树和您并排成岁月

  竹杖支撑着苍老的时光

  沟壑中堆积的善良

  是喂养我的食粮

  我用遥远的视角看您

  看您满头白发间流淌着风华

  槐花又开了

  我对母亲的想念潮水般席卷

  (作者单位:重庆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党群办)

母 爱
爱的挖耳勺

◎ 王  肸


  “母亲每晚看到我们钻进了被窝,叽叽喳喳的笑语不停,便过来把油灯吹熄,然后给我们一个个的把脖子后面的棉被塞紧,被窝立刻暖和起来,不知不觉的就睡着了……”母亲节快到了,我寻思着写点什么,但又无从下笔,便捧起《想我的母亲》,竟被梁实秋先生带入其中。

  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是神圣的。我提笔沉思许久,在泛黄的信笺纸上,我仿佛看到了母亲变戏法似的,从带花边的裤兜里,掏出那个爱的挖耳勺……

  母亲的娘家在一个叫邮亭镇新立村的地方,一条蚯蚓似的石子儿路,一直伸向四四方方的大院子里。院里一共住着四户人家,邻里乡亲们平时都一起在院子里晒谷子、磨豆浆、做米花糖……村子里只有母亲一家姓“宾”,再加之我外公是镇上中学的老师,兢兢业业地在学校里耕耘了大半辈子,所以乡亲们都尊称母亲家为“宾老师家”。

  母亲在家里排行老二,从小学习成绩优异,性格极好,后来还当过一段时间语文老师。上小学时,母亲的花边裤兜里,总放着一个小巧精致的挖耳勺,我每次看见都哭闹着向母亲索要,母亲拗不过,又怕挖耳勺尖利部分伤了我,便哄着给我掏耳朵。我立马破涕为笑,变得乖巧起来,主动去阳台上端上我专属的小木凳,小跑至客厅沙发前,静静地等待着母亲给我掏耳朵。

  吧嗒、吧嗒、吧嗒……母亲踏着拖鞋从卧室出来了,腰上依旧系着平日里做家务活儿的碎花围裙,手里变戏法似的从花边口袋里掏出挖耳勺,靠在我旁边坐下。她扯着我的耳朵对着窗外的阳光看了看,总是惊讶地说道:“哎呀呀,你这小耳朵,耳垢却不少,怪不得平时不听话,原来是堵住了呀。”每次听到母亲这样说,我便会“咯咯咯”地笑起来,然后又满脸着急地嚷到:“快给我掏掏,快给我掏掏嘛。”母亲便把碎花围裙向上卷起来,让我的头侧靠在她怀里,正对着光线,听着母亲的命令“高一点,低一点”,然后轻轻地把挖耳勺伸进我的耳朵里。

  刚开始,因为害怕,我紧紧地闭上眼睛,小手也用力地拽着母亲的裤脚,母亲总是很温柔,把脸庞贴近我的耳朵,小心翼翼地挖,待耳垢松动了,再慢慢地拨弄出来,酥酥麻麻痒痒的感觉,一直钻进心窝里。最后母亲让我坐起,耳朵朝下,用小手堵住另一侧耳朵,轻轻拍打,好让被打碎的耳垢全都倒出来。阳光从窗外的树影间隙,悄无声息地洒落在我和母亲的身上,带着阳台上淡淡的栀子花香,我想,那大概就是语文课本里所说的温暖和惬意吧。

  前段时间从部队回家办事,不经意间,在母亲卧室的收纳盒里,我又发现了那个熟悉的挖耳勺。当我再次询问起挖耳勺的故事,母亲若有所思地说:“那个挖耳勺是你外婆家的,在我小时候,也经常缠着你外婆在院子里掏耳朵。”说完,还不忘唠叨上一句,过来我看看,等掏完耳朵再走。

  看着母亲脸上的笑容,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的岁月,金灿灿的阳光下,母亲坐在沙发上给我掏耳朵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

  有人曾问我“母亲”这个词在脑海里是怎样的一个画面,我想,诗人洛夫早已给出了答案——

  母亲卑微如青苔,庄严如晨曦,柔如江南的水声,坚如千年的寒玉,举目时,她是皓皓明月,垂首时,她是莽莽大地。

  (作者服役于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

速写母亲

◎ 陈 霞

  

您一回首

鬓角新添的白发是初生的芦花

那额前的皱纹荡漾

氤氲的两颗明珠却是我心上的光

您还笑着说那卧眉不复当年的状貌

我该怎么去形容您的模样呢 恐怕

再郑重的词也不能形容您的伟大

再动人的笔触也画不出您的深情

您应该是天上的仙女

在彩霞织成的秋千上沉思

却偏偏化作春晖温暖了我

  皱  纹

头发白了,皱纹也随之生长

一道道,如软刀,似藤蔓

青春的光芒和茂盛

已黯淡凋谢

岁月低下头颅,阅读——

女儿,妻子,母亲

诸多的角色

赐予您不息的操劳

逸动的歌谣

轻轻笼罩的烟火

都是回忆的符号

在时光的纹理中消亡

不久,那些皱纹

也将逐渐来到我的额头

凸显您的基因

(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覃家岗街道)

今天母亲节

别忘了跟妈妈说声

爱您!

5月13日,《了然》三岁啦

最亲爱的了然的小伙伴:

有心的您一定会记得,这个阳光灿烂的五月,是《了然》的创刊月,三周岁了,2016~2019,时光在变、容颜在变,不变的是始终有您陪伴我们坚守初心^执著打造有温度有品质的纯文学副刊,用文学的力量推动法治进步。值此《了然》创刊三周年之际,我们特向亲爱的您征集寄语^祝福(格式:寄语/祝福 工作单位 姓名 简介 日期,500字以内),于5月18日前,发送至此公众号后台即可,我们将选登在《了然》副刊三周年纪念特刊。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谢谢亲爱的您一直与我们同在,在我们转身就能看得见的地方,给予我们触手可及的温暖……

致敬,致谢!

《了然》副刊编辑  覃蓝蓝

两周年记忆>>>打动你的,不止是情怀……——重庆法制报《了然》副刊创刊两周年“心动了然·情系法治”活动邀80余名作家畅谈法治文学未来

100期记忆>>>《了然》第100期,感恩所有的相遇……|| 重庆法制报文学副刊

有温度的了然文学副刊

    往期分享>>>

五四特刊 – 爱国 · 奋斗 || 重庆法制报《了然》副刊第126期

再见,人间四月天 || 重庆法制报《了然》副刊第125期

热爱生活的人,终将被生活眷顾 || 重庆法制报《了然》副刊第124期

所有的相遇,都恰逢其时 || 重庆法制报《了然》副刊第123期

清明特刊 – 寻找杏花村 || 重庆法制报《了然》副刊第122期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母亲节特刊 – 爱您,妈妈 || 重庆法制报《了然》副刊

妈妈

我爱您

母亲节,一个感恩母亲的节日在这个有爱的日子里,了然文学推出特刊,用美好的诗句、温暖的故事,讲述母爱的不平凡,谢谢妈妈给予我们最无私的爱、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别人,有你在,我们的世界就会春暖花开,愿妈妈一切安好,爱您,妈妈! 2018年母亲节特刊链接>>>母亲节特刊 – 爱你,妈妈 || 重庆法制报《了然》副刊

报版链接>>>风和日丽,值得相遇 || 重庆法制报《了然》副刊第127期

母  亲

◎黄海子

如果我写母亲

不会写她的白发如雪

以及

她从天空裁下的蓝围裙

我只写她在落日里

在厨房燃好一缕炊烟

站在院坝边

等燕子归来

我更不会写

母亲如雪的白发照亮夜的星

每一颗星

都朝着母亲的方向闪亮

我一定会写

山村的每一个夜

母亲的窗口

都亮着一盏灯

有关乡愁的

一定是这样的

只要有土地和村庄就行

土地并不需要富有或是贫瘠

村庄也无需计较高大或者低矮

乡愁就是村庄山坡上的野草

只要有土地和人气

就会郁郁葱葱

而,母亲一定是

乡愁树冠上

思念得发软的果实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我的母亲

12 May 2019

◎ 李看蒙

  母亲浅浅地抿了一口老白干,劳动后的母亲喜欢喝二两,这是她多年的习惯,母亲说酒能使疲乏的筋骨很快恢复元气。在她放下小酒碗的那一瞬间,我看到横七竖八趴在她眼角和面颊的皱纹暗淡无光,法令纹深陷成古铜色,我不觉微微颤栗了一下,母亲老了!

  桔黄的灯光把母亲的脸映照得温暖,我很熟悉这种温暖,想到我的童年。我无休止生病的那些日子,若遇下雨天,我戴着斗笠趴在她背上去读书的情景仿佛就在昨日。如今,母亲头发的光泽也不如往昔,但依然粗短而浓密,只是灰白的发丝已日渐增多,我不禁默然,我从没这样仔细端详过她,她原本俊秀的脸上,经风雨和霜雪吹打,经岁月濡染的痕迹已完全显露无遗,我的母亲真的被我看老了!

  尽管我知道,这是由生到老的自然法则,但我的心里还是莫名地涌起一抹悲凉的情绪。

  母亲的身体不比从前了,坐着休息时她的背也显得略为佝偻了。

  舍不得已征用而十多年也不曾使用的边角地荒废,本应安享晚年的母亲闲不住,她那双因长期接触泥土,而变粗糙的手也闲不住,每天不去莳弄瓜秧拔除杂草会不适应。母亲每次来探望我都很匆忙,即使住下,装着事的心里也不踏实,满脑子都是她的宝贝菜圃,不是想着刚栽下的菜秧,需要在早晨揭开太阳膜接受滋润,就是要给四季豆和豇豆牵引藤蔓,藤蔓在一根根竹片儿上缠绕着生长,像站起来的河流尽情地舒展腰身。

  看着地里的莴苣由秧苗长成叶子,这叶子由浅绿渐渐变成青绿,母亲的面容虽然正在老去,但她的力气还没有完全老态,她仍有使不完的劲儿。如今300米左右的距离,她还能一肩把粪挑到包谷地,也能把到处找来的清水挑到菜园旁边的粪坑储存起来备用。分畦种植的果蔬饮水饮舒服了,就把它们一身的青翠吐出,把所有的苞粒都吐成花朵。母亲知道,播种时一定要专心。庄稼就像孩子一样,你对它们好,到了开花结果时,它们就不会辜负你的付出。

  母亲年轻时的确是有力气的,每天都要不停地释放,向她爱着的这个世界。想到大集体母亲和队上极少数能挑能担肯干重活、粗活的妇女,她们要为自己争取高工分,就得像男人一样,把满满一桶粪一口气挑到一公里外的山坡上,就得像他们那样流大滴汗水,做同样繁琐纷杂的苦活。那时她们什么也不怕,她们太有力气了。她们饿着肚子坚持到最后,绝非仗着年轻逞强。当年那样蛮干都是被生活所迫,说到底,都是为了养家糊口。

  母亲的手经年累月的磨砺,她根本没有条件像城市人那样保护它。母亲不仅要用手腌制干菜、洗衣、割麦、缝补,她还能把一块块泥巴变成盖房子用的瓦。母亲做的瓦厚薄均匀,几乎没有手摸痕,表面光滑细腻。那时候,一双手整天浸在泥里,即使粗糙也是一种温暖的粗糙。许多女人不愿做的事,母亲愿意做,小时候我见过母亲放在墙旮旯制作泥瓦的圆形工具。母亲做的瓦都是用精制过的黏泥盘筑这圆形物体拍制的,制法是先用泥条盘筑成圆周形的土坯,再用弯板反复摸制至厚薄相宜,然后将坯筒剖开成瓦,放于细煤灰地面慢慢阴干,然后入窑烧制。

  然而,砖瓦出窑后还得想办法弄出去,村里没有公路和汽车,那些长城一样堆放在地上的青砖青瓦不得不用人工运输。因此,一有运沙船停靠江边,放学后兄妹就要帮父母分担部分任务,二妹和兄弟将箢篼里整齐码好的砖块挑起来就走,那一截竹竿下的挑子在他们肩头下晃荡着,小妹也不甘示弱找来背篼背上几片瓦跟在后面,他们在饥不饱食中,一次又一次累到筋疲力尽。我知道,那条载重的小路不是用泥泞扯痛他们的光脚丫子,就是有火爆的烈日灼伤他们稚嫩的肩膀,他们歪歪斜斜的脚印就是那样深深地刻在了里面。尤其个头不高的兄弟,承重超出了一个十来岁孩子的体力,他单薄的小身板在砖块的重压下倔强的挺立起来。

  没等到小草从他们的脚印中长出来,父母又要开始准备下一轮搬运了。

  无论是在这片热土劳作耕种,还是在陶瓷厂做搬运工,母亲这一生都是以劳力维持生计,都是在艰苦付出中获得幸福,但凡经过她那个时代苦难生活的人,都会反应出这一种本质。没有什么人能避免老去,与世上没有不弯的路,人间没有不谢的花一个道理。但八十高龄的母亲,她活得比任何人都简单,也比羸弱体质的人活得精神,她的幸福就在于,每一天都信心满满地投入这一种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中。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作者谭岷江,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母亲的煤油灯

◎ 刘   凤

  儿时的乡下,照明用煤油。

  那时的煤油很稀缺,凭票供应,每人二两,根本不够用。有时还不到月底,家里的煤油就用完,只好“打黑摸”。

  家里那盏煤油灯属于母亲,我们根本没有使用的权利。每天早上,母亲天还未亮就起床,点燃煤油灯,到灶屋烧火做饭。为了学习,我与母亲一样早起,在母亲做饭时候,借着微弱的煤油灯光看课本,待母亲做完后,吹灭油灯,我就只好关上书本,在堂屋坐等天亮。

  吃早饭时,天还没大亮,母亲也不点灯。一家人就在晨曦微弱的光线中,把属于自己那碗稀粥吞进肚里。然后,母亲开始喂猪,父亲扛上农具下地干活。我背着书包,打着光脚板去村小上学。

  天黑尽,母亲收工回家才点亮油灯,煮晚饭和猪食。吃完饭和喂好猪后,母亲在煤油灯下做一会儿针线活,我赶忙趴在桌上写作业。灯光太暗,我会把头向前移一下,稍不小心,火苗就会烧焦头发,发出一股毛焦臭,母亲便用针拨亮一点灯芯,昏黄的灯光下,母亲总是对我投来慈祥的目光。

  冬天,父亲搬出床底下用烂面盆做成的火盆,盛上炭火,屋里便多一些热气和光亮。有了火盆的微弱光亮,整个冬天的夜晚,母亲都不会点煤油灯。

  初中毕业参加中考,晚上必须复习,母亲便特许我晚上可以使用煤油灯一小时。煤油不够,母亲只好用本来就不够吃的口粮从邻家换,每每这时,我鼻子总是酸酸的,眼泪盈满眼眶。

  后来高考,我考上了一所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我兴奋了好久,母亲也高兴得多次抹眼泪。

  早晨,天还没亮,哥哥就起床了。他要到村建筑队做工,由于还是学徒,须提前到工地。母亲看看哥哥又转头看看我,低头把猪食倒进石槽。看着三头圆滚滚的架子猪争着抢食,母亲自言自语的叹气:“唉!我们家哪有钱上大学哟!”

  我的心瞬间凉了半截。父亲多病,哥哥也刚成年,工分都不高,我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那是农村人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可是,我们家实在太穷了,平时连吃饭都很困难。

  我左思右想,艰难地作出了决定。中午吃饭时,我对母亲说:“我不上大学了,过几天就和哥哥去工地。”我心酸得很,忍了又忍,眼泪还是不争气地掉了下来。

  母亲的手剧烈地抖了几下,夹到嘴边的白菜叶也掉到了桌子上。

  晚上黑尽,哥哥才回来。哥哥很黑很瘦,喝了两大碗清稀饭,就疲惫地洗脚洗脸睡下了。很晚了,母亲还在猪圈边久久盯着猪儿,她花白的头发形如乱草。

  离学校报到还有十天,我已经不抱上大学的打算了。早上,我爬起来,准备和哥哥一起上工地去做小工,却没有看见母亲像往常一样喂猪。

  刚到院坝,母亲突然从外面急匆匆回来,脸上全是汗水。母亲小心翼翼地从裤兜里摸出她那张破旧的灰手帕递给我。手帕鼓鼓的,我打开一看,是一沓浸透汗水的钱。

  “我把猪儿全卖了。过几天,你就去上大学吧!”母亲说。在她转头的刹那,我看见她那两个干瘪的眼角滚下几滴浑浊的泪珠。

  我惊呆了。这三头架子猪可是她的命根子,是全家一年的生计呀!

  我鼻子一酸,眼泪夺眶而出,热热地滚下脸颊……

  (作者单位:重庆市潼南区小渡中学)

妈  妈
周渝凯

妈妈,

小时候,您是全部。

任凭风吹雨打,还是雷电交加,只要在您怀里,就能心安,一旦离开怀抱,总是百般哭闹……虽然刚出生很懵懂,可天生知道,只要醒着,就离不开这个怀抱。

妈妈,

渐渐地,您是依靠。

任凭捣蛋顽皮,还是贪玩任性,只要一回到家,就能换“新”,如果您不在家,我总是邋里邋遢……虽然年幼时很调皮,可心里知道,看不到您,就哭着闹着找妈妈。

妈妈

长大后,您是提款机。

任凭读书好坏,还是生活恋爱,和您说话不多,开口多是要钱,不论宽裕窘迫,总是设法给予……从10块、20块到200块、300块,您总说:“拿着,身上哪能不放钱……”这不是溺爱,而是深知儿大将远行,把力所能予的毫无保留。

妈妈

工作后,您是守望者。

工作忙,谈生意。在聚会,陪朋友。夜已深,在加班。休息时,玩游戏……有的相隔千里,有的近在咫尺,我们却总是很忙,忙到没有时间给妈妈一个电话、一声问候、一次看望……全然不知斑白银丝已爬上她的容颜,唯美风韵也从她的身体渐行渐远,但这都敌不过内心深处对儿行千里的思念。

妈妈的要求不高,只是希望电话响起时,来电显示是儿子的号码;她想要的不多,只是希望简短的问候,哪怕三五两句也好。她也想拿起手机拨打儿子的号码,可每当要按下拨号键刹那间,总担心影响到儿子的工作,哪怕生病吃药也还是选择等待,用默默无闻地支持,支持儿子奔事业、奔前程……

妈妈

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妈妈……

多少次的睡梦里,见到妈妈……

遇到挫折难过时,忆起妈妈……

有那么一天,哭得撕心裂肺,才发现,有娘在,家就在,这世界,没有她,难有爱。

直到妻子分娩,才亲眼目睹怀胎十月的苦,一朝分娩的痛;直到已为人父,才亲自感受不求回报的爱,没有什么可以阻碍。

纵使偶尔回一次家,临行前背囊里总是满实满载,趁妈妈还在,常回家看看,不要让这个世界最爱我们的人,总在等待。

(作者服役于武警重庆总队)

照  片

12 May 2019

   施崇伟

  青春的黑辫扬在菜花地

  晶莹的眸子闪烁着

  照亮饥饿年代的天空

  荆棘的长路伸向大山深处

  双手搂抱着襁褓中的儿女

  您的嘴角扬起微笑

  捧着母亲的照片

  捧着花朵的芬芳

  捧着阳光的温暖

  您轻摇着竹扇

  清风徐徐而来

  是依恋是牵挂是慈爱

  陪伴我写下人生的诗行

  村口的老树和您并排成岁月

  竹杖支撑着苍老的时光

  沟壑中堆积的善良

  是喂养我的食粮

  我用遥远的视角看您

  看您满头白发间流淌着风华

  槐花又开了

  我对母亲的想念潮水般席卷

  (作者单位:重庆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党群办)

母 爱
爱的挖耳勺

◎ 王  肸


  “母亲每晚看到我们钻进了被窝,叽叽喳喳的笑语不停,便过来把油灯吹熄,然后给我们一个个的把脖子后面的棉被塞紧,被窝立刻暖和起来,不知不觉的就睡着了……”母亲节快到了,我寻思着写点什么,但又无从下笔,便捧起《想我的母亲》,竟被梁实秋先生带入其中。

  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是神圣的。我提笔沉思许久,在泛黄的信笺纸上,我仿佛看到了母亲变戏法似的,从带花边的裤兜里,掏出那个爱的挖耳勺……

  母亲的娘家在一个叫邮亭镇新立村的地方,一条蚯蚓似的石子儿路,一直伸向四四方方的大院子里。院里一共住着四户人家,邻里乡亲们平时都一起在院子里晒谷子、磨豆浆、做米花糖……村子里只有母亲一家姓“宾”,再加之我外公是镇上中学的老师,兢兢业业地在学校里耕耘了大半辈子,所以乡亲们都尊称母亲家为“宾老师家”。

  母亲在家里排行老二,从小学习成绩优异,性格极好,后来还当过一段时间语文老师。上小学时,母亲的花边裤兜里,总放着一个小巧精致的挖耳勺,我每次看见都哭闹着向母亲索要,母亲拗不过,又怕挖耳勺尖利部分伤了我,便哄着给我掏耳朵。我立马破涕为笑,变得乖巧起来,主动去阳台上端上我专属的小木凳,小跑至客厅沙发前,静静地等待着母亲给我掏耳朵。

  吧嗒、吧嗒、吧嗒……母亲踏着拖鞋从卧室出来了,腰上依旧系着平日里做家务活儿的碎花围裙,手里变戏法似的从花边口袋里掏出挖耳勺,靠在我旁边坐下。她扯着我的耳朵对着窗外的阳光看了看,总是惊讶地说道:“哎呀呀,你这小耳朵,耳垢却不少,怪不得平时不听话,原来是堵住了呀。”每次听到母亲这样说,我便会“咯咯咯”地笑起来,然后又满脸着急地嚷到:“快给我掏掏,快给我掏掏嘛。”母亲便把碎花围裙向上卷起来,让我的头侧靠在她怀里,正对着光线,听着母亲的命令“高一点,低一点”,然后轻轻地把挖耳勺伸进我的耳朵里。

  刚开始,因为害怕,我紧紧地闭上眼睛,小手也用力地拽着母亲的裤脚,母亲总是很温柔,把脸庞贴近我的耳朵,小心翼翼地挖,待耳垢松动了,再慢慢地拨弄出来,酥酥麻麻痒痒的感觉,一直钻进心窝里。最后母亲让我坐起,耳朵朝下,用小手堵住另一侧耳朵,轻轻拍打,好让被打碎的耳垢全都倒出来。阳光从窗外的树影间隙,悄无声息地洒落在我和母亲的身上,带着阳台上淡淡的栀子花香,我想,那大概就是语文课本里所说的温暖和惬意吧。

  前段时间从部队回家办事,不经意间,在母亲卧室的收纳盒里,我又发现了那个熟悉的挖耳勺。当我再次询问起挖耳勺的故事,母亲若有所思地说:“那个挖耳勺是你外婆家的,在我小时候,也经常缠着你外婆在院子里掏耳朵。”说完,还不忘唠叨上一句,过来我看看,等掏完耳朵再走。

  看着母亲脸上的笑容,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的岁月,金灿灿的阳光下,母亲坐在沙发上给我掏耳朵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

  有人曾问我“母亲”这个词在脑海里是怎样的一个画面,我想,诗人洛夫早已给出了答案——

  母亲卑微如青苔,庄严如晨曦,柔如江南的水声,坚如千年的寒玉,举目时,她是皓皓明月,垂首时,她是莽莽大地。

  (作者服役于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

速写母亲

◎ 陈 霞

  

您一回首

鬓角新添的白发是初生的芦花

那额前的皱纹荡漾

氤氲的两颗明珠却是我心上的光

您还笑着说那卧眉不复当年的状貌

我该怎么去形容您的模样呢 恐怕

再郑重的词也不能形容您的伟大

再动人的笔触也画不出您的深情

您应该是天上的仙女

在彩霞织成的秋千上沉思

却偏偏化作春晖温暖了我

  皱  纹

头发白了,皱纹也随之生长

一道道,如软刀,似藤蔓

青春的光芒和茂盛

已黯淡凋谢

岁月低下头颅,阅读——

女儿,妻子,母亲

诸多的角色

赐予您不息的操劳

逸动的歌谣

轻轻笼罩的烟火

都是回忆的符号

在时光的纹理中消亡

不久,那些皱纹

也将逐渐来到我的额头

凸显您的基因

(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覃家岗街道)

今天母亲节

别忘了跟妈妈说声

爱您!

5月13日,《了然》三岁啦

最亲爱的了然的小伙伴:

有心的您一定会记得,这个阳光灿烂的五月,是《了然》的创刊月,三周岁了,2016~2019,时光在变、容颜在变,不变的是始终有您陪伴我们坚守初心^执著打造有温度有品质的纯文学副刊,用文学的力量推动法治进步。值此《了然》创刊三周年之际,我们特向亲爱的您征集寄语^祝福(格式:寄语/祝福 工作单位 姓名 简介 日期,500字以内),于5月18日前,发送至此公众号后台即可,我们将选登在《了然》副刊三周年纪念特刊。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谢谢亲爱的您一直与我们同在,在我们转身就能看得见的地方,给予我们触手可及的温暖……

致敬,致谢!

《了然》副刊编辑  覃蓝蓝

两周年记忆>>>打动你的,不止是情怀……——重庆法制报《了然》副刊创刊两周年“心动了然·情系法治”活动邀80余名作家畅谈法治文学未来

100期记忆>>>《了然》第100期,感恩所有的相遇……|| 重庆法制报文学副刊

有温度的了然文学副刊

    往期分享>>>

五四特刊 – 爱国 · 奋斗 || 重庆法制报《了然》副刊第126期

再见,人间四月天 || 重庆法制报《了然》副刊第125期

热爱生活的人,终将被生活眷顾 || 重庆法制报《了然》副刊第124期

所有的相遇,都恰逢其时 || 重庆法制报《了然》副刊第123期

清明特刊 – 寻找杏花村 || 重庆法制报《了然》副刊第1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