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芜故居纪行

时间: 2019-06-14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430

到艾芜先生的故乡,这个初衷缘于二十多年前阅读了他的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当即就被他笔下那诗一般古朴浪漫的情调所深深地笼罩了。他笔下那些与我身处的地方不一样的景色、风俗和那鲜明的傣族风情,南囯旖旎的风光,以及缅甸的风土人情,让我如痴如醉。后来,艾芜先生的作品又让我滋生了一种行走的欲望,或者说一种漂泊的想法,我多次前往彩云之南,以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阳春三月,空气里还有一些微微的凉意,但已经不再是冬日里那种刺骨的寒冷。川西坝子的乡村,正是清澈的小河流淌,蜜蜂飞舞,整个田园里涌动着金潮,油菜花飘香,大地呈现出满目耀眼的绚烂,摇曳出一片铺向天涯的迷人春色。因为天气好,太阳将这丝丝凉意晒得有些柔软,有些温和。而太阳,也因为有初春凉意的抚拂,显现出了它的柔软和温和。

有阳光朗照的春日上午,沿着乡间村道慢慢前行,仿佛回到了时光的深处,又如恍惚间踏进了黑白老电影片里。是的,在这里,就是在这饮马河水北去的涛声里,在乡村尘封已久的的记忆之中,艾芜先生的祖先漂泊而来,艾芜先生在这里出生和成长,为了革命,为了追求真理,接受过新文化教育的他又从这里出发,不畏前途漫漫,一路流浪南行,用手中的笔,把西南边疆地区底层社会的生活图景用文学表现出来,强烈的传奇性显然自小受着从祖母摆谈的“龙门阵”里听来的故事,以及武侠小说的熏染。艾芜先生后来讲道:“我在寂寞而又枯燥的幼年时代,仿佛点缀起了奇异美妙的花朵,给心灵以润泽,给生活以修饰。”而他作品中鲜明的地域色彩、神秘的环境氛围,又使他的创作风格偏重于抒情和浪漫。

艾芜先生的故居就在四川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翠云村4社汤家大院。“清流”“翠云”,名字很好听,有一种想清逸出尘的味道。村子的周围种了很多的梨树,春天来了,田野里一大片梨花盛开,蜂飞蝶舞,枝头飞雪,这里是艾芜先生出生及童年生活的地方。在距离这座大院不远的地方,会看到一座极富川西民居风格的房屋,静静地藏于竹林幽深的小院,青砖,黛瓦,白色的墙壁,雕栏格窗,一切都是那样的似曾熟悉与亲切,散发着静谧的书卷气息。这里,就是艾芜先生的故居。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写满了故乡对漂泊游子青黛色的记忆。

艾芜先生故居的占地面积不大,是传统的四合院,正屋和厢房不改当年的形制,小青瓦坡屋面,抬眼一看,屋脊平直,瓦垄平实,檐口平整,川西匠人的手艺真好,一堆材料到了手里,干出的活儿漂亮。在川西坝子,多见这样的村屋。

故居的正屋和厢房,早已经没有人再住,墙上满是留下来的老照片,屋中摆放着从乡下收来的凌杂家什,多是在艾芜先生作品里写到过的箩筐、鱼篓、石磨、杆秤、背篼、草鞋、镰刀、马灯、算盘。艾芜先生在小说里把情感都给予了它们,这里的大部分物件,都有着简单的文字,说明它们曾经出现在艾芜先生的作品中。这些文字说明,如披览古书时的注解,可供查考一般。眼前的这些杂什,随物各有注释,文字虽简要,在我心里,知其来源,愈发觉得亲切,心里有为一种家常气所浸润的感觉。

艾芜先生故居的院子里有三棵树,皆极高大,树干朝天上钻,早就过了屋顶,发出的阵阵馨香,淡而远。一棵是菩提树,另外两棵是水冬瓜。几蓬三角梅,开在太阳下,一片明艳,耀红了黄泥墙。当院塑立着艾芜先生的塑像,很清癯的样子,但眼睛极亮,透着光芒,深情地看着这个世界。著名诗人流沙河给艾芜先生的故居题写了八个字:清流其人,翠云其魂。道出了艾芜先生的人格,以及一个作家与他故土的关系。

故乡旁边饮马河的涛声依旧,往事如云烟俱散。艾芜先生的故居,是一座充满文化气息的故居,有望得见的山水,有可延续的历史记忆……  

(作者系四川省作协会员)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艾芜故居纪行

到艾芜先生的故乡,这个初衷缘于二十多年前阅读了他的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当即就被他笔下那诗一般古朴浪漫的情调所深深地笼罩了。他笔下那些与我身处的地方不一样的景色、风俗和那鲜明的傣族风情,南囯旖旎的风光,以及缅甸的风土人情,让我如痴如醉。后来,艾芜先生的作品又让我滋生了一种行走的欲望,或者说一种漂泊的想法,我多次前往彩云之南,以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阳春三月,空气里还有一些微微的凉意,但已经不再是冬日里那种刺骨的寒冷。川西坝子的乡村,正是清澈的小河流淌,蜜蜂飞舞,整个田园里涌动着金潮,油菜花飘香,大地呈现出满目耀眼的绚烂,摇曳出一片铺向天涯的迷人春色。因为天气好,太阳将这丝丝凉意晒得有些柔软,有些温和。而太阳,也因为有初春凉意的抚拂,显现出了它的柔软和温和。

有阳光朗照的春日上午,沿着乡间村道慢慢前行,仿佛回到了时光的深处,又如恍惚间踏进了黑白老电影片里。是的,在这里,就是在这饮马河水北去的涛声里,在乡村尘封已久的的记忆之中,艾芜先生的祖先漂泊而来,艾芜先生在这里出生和成长,为了革命,为了追求真理,接受过新文化教育的他又从这里出发,不畏前途漫漫,一路流浪南行,用手中的笔,把西南边疆地区底层社会的生活图景用文学表现出来,强烈的传奇性显然自小受着从祖母摆谈的“龙门阵”里听来的故事,以及武侠小说的熏染。艾芜先生后来讲道:“我在寂寞而又枯燥的幼年时代,仿佛点缀起了奇异美妙的花朵,给心灵以润泽,给生活以修饰。”而他作品中鲜明的地域色彩、神秘的环境氛围,又使他的创作风格偏重于抒情和浪漫。

艾芜先生的故居就在四川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翠云村4社汤家大院。“清流”“翠云”,名字很好听,有一种想清逸出尘的味道。村子的周围种了很多的梨树,春天来了,田野里一大片梨花盛开,蜂飞蝶舞,枝头飞雪,这里是艾芜先生出生及童年生活的地方。在距离这座大院不远的地方,会看到一座极富川西民居风格的房屋,静静地藏于竹林幽深的小院,青砖,黛瓦,白色的墙壁,雕栏格窗,一切都是那样的似曾熟悉与亲切,散发着静谧的书卷气息。这里,就是艾芜先生的故居。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写满了故乡对漂泊游子青黛色的记忆。

艾芜先生故居的占地面积不大,是传统的四合院,正屋和厢房不改当年的形制,小青瓦坡屋面,抬眼一看,屋脊平直,瓦垄平实,檐口平整,川西匠人的手艺真好,一堆材料到了手里,干出的活儿漂亮。在川西坝子,多见这样的村屋。

故居的正屋和厢房,早已经没有人再住,墙上满是留下来的老照片,屋中摆放着从乡下收来的凌杂家什,多是在艾芜先生作品里写到过的箩筐、鱼篓、石磨、杆秤、背篼、草鞋、镰刀、马灯、算盘。艾芜先生在小说里把情感都给予了它们,这里的大部分物件,都有着简单的文字,说明它们曾经出现在艾芜先生的作品中。这些文字说明,如披览古书时的注解,可供查考一般。眼前的这些杂什,随物各有注释,文字虽简要,在我心里,知其来源,愈发觉得亲切,心里有为一种家常气所浸润的感觉。

艾芜先生故居的院子里有三棵树,皆极高大,树干朝天上钻,早就过了屋顶,发出的阵阵馨香,淡而远。一棵是菩提树,另外两棵是水冬瓜。几蓬三角梅,开在太阳下,一片明艳,耀红了黄泥墙。当院塑立着艾芜先生的塑像,很清癯的样子,但眼睛极亮,透着光芒,深情地看着这个世界。著名诗人流沙河给艾芜先生的故居题写了八个字:清流其人,翠云其魂。道出了艾芜先生的人格,以及一个作家与他故土的关系。

故乡旁边饮马河的涛声依旧,往事如云烟俱散。艾芜先生的故居,是一座充满文化气息的故居,有望得见的山水,有可延续的历史记忆……  

(作者系四川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