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戒治模式 助推戒毒人员回归

时间: 2019-06-20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475

场所开展戒毒人员特色康复训练

陈某将锦旗送给教导员吴健鹏

母亲帮助儿子戒治

戒毒人员为母亲献上自己制作的卡片和心里话

团体心理咨询帮助戒毒人员建立自信

“非常感谢你们,是你们让我走出执迷不悟的泥潭,重获新生。”近日,家住开州区的解除戒毒人员陈某,来到万州强制隔离戒毒所,将两面分别写有“上善若水,因材施教”和“厚德载物,尽职尽责”的锦旗送到曾经帮助、教化过他的管教民警手中,以此表达谢意。

据了解,陈某因吸食毒品于2017年被送至万州强制隔离戒毒所强制戒毒。刚入所时,因对戒毒所生活不适应,加上戒毒期间父亲去世,他情绪十分低落,甚至出现反叛心理。为此,管教民警时时与他交心谈心,从法律法规、做人道理、家庭责任等方面,讲述吸毒对本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并以“亲人、朋友”的态度对其关心关爱,使他在戒毒矫治中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

同时,大队心理咨询师针对陈某因父亲去世造成的心理创伤开展心理辅导,通过共情和积极关注,使其逐渐改变不合理的认知,重建良好社会关系。

此外,教育科与大队联合成立帮教组,与陈某母亲和哥哥沟通,用亲情的力量对陈某进行帮教。

在大队民警积极帮助下,陈某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他积极参加教育矫治,参与了戒毒心理剧《心理的春和冬》、《为什么活着的是我》的演出,撰写的《写给天国的父》获得我市“一封书信话戒毒”三等奖,还积极参加了青少年禁毒活动的现身说法。经过长期的戒毒矫治和心理帮教,陈某成功摆脱了毒瘾,并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顺利回归社会。

陈某在向戒毒所民警递送锦旗时一再承诺:“一定会远离毒品,做一个对家庭负责、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陈某还表示,会主动参加戒毒公益性活动,用自己的戒毒经历,告诫所有人毒品害人害己,一定要远离毒品,健康生活。

研究探索新机制

教育挽救初见成效

“如果不是民警及时对陈某进行心理干预和‘对症下药’,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后果不堪设想。”万州强制隔离戒毒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戒毒人员教育工作中,重点(重危)人员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事关场所安全稳定的大计,也是场所教育工作水平的有力体现。为此,场所党委高度重视重点(重危)戒毒人员的教育矫治工作,教育部门和管人大队紧密结合,大力开展重点(重危)人员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在全国统一司法行政戒毒基本模式下,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有效的措施与方法,在市教育矫治(戒毒管理)局教育处的指导下,通过对重点(重危)人员教育的具体措施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教育实效。

场所领导将重点(重危)人员教育转化作为保障场所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据了解,该所领导定期召开教育矫治专题研讨会,在各大队的研讨会上,逐个梳理,了解情况,探讨教育方法,找准转化突破口。

戒毒人员每月接受不少于一次谈话教育,重危重点人员、事务性戒毒人员每月接受不少于四次个别教育,截止目前已累计开展个别教育22434人次,总结个案76个,个案总结率5.5%。

强化重点(重危)人员教育转化。教育科对重点(重危)人员教育工作进行了规范。大队对每名重点(重危)人员建立教育矫治专档,制定个案化教育转化方案,对重点(重危)敏感人员的个别谈话教育每月不少于4次,在重点(重危)人员审批确定后两周内,教育科与大队到重点(重危)人员家庭进行实地走访,联合开展教育。引入社会专业心理咨询师加强教育转化,截止目前,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重点(重危)戒毒人员共计16人次,有效实施转化重点重危人员7人,重点人员转化率达30.4%。

场所还与万州区特殊教育中心签订协议,特教中心每月派老师来所,协助民警对聋哑戒毒人员开展谈话教育,并对场所民警进行手语教学培训,解决了特殊戒毒人员教育矫治困难,在全市教育矫治(戒毒)系统首开先河。

深化特色教育

助力“内外兼修”

在今年母亲节前夕,场所举办了一场戒毒人员“亲情促新生”母亲节分享会。活动中,三大队戒毒人员唐某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分享了一段视频:《一碗回锅肉》。视频用普通的视角呈现出伟大的母爱——母亲用辛勤的汗水在艰辛的生活中,为孩子换来美味的回锅肉,感动得参加活动的戒毒人员及其母亲纷纷落下泪水。

一大队戒毒人员洪某以饱满丰沛的情感、磁性动人的嗓音为大家讲述了他写给远在天国母亲的信——《怀念母亲》,信中强烈的情感直击人心,在场人员深受感动。

二大队曾患视网膜脱落几近失明的戒毒人员周某,特意为来到现场的母亲献唱了一首《你是我的眼》,感谢母亲对他不离不弃的悉心照顾,一曲唱罢,母亲激动地冲上舞台,紧紧把儿子搂在怀里,令人动容。

在播放了民警精心录制的戒毒人员对母亲讲心里话视频后,参加活动的15位戒毒人员母亲被邀请上舞台,儿子手捧一束康乃馨,一张亲手制作的心形卡奉献给母亲,母子深情相拥,舞台成了一片眼泪的海洋……

对多数戒毒人员来说,亲人都是其情感的“软肋”。在重点(重危)人员的教育矫治工作中,场所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千方百计,寻找一切可能,积极与重点(重危)人员的父母、妻子、子女、兄弟姐妹、朋友等取得联系,或请他们到场所探访、沟通;或民警到其家中,介绍情况,交流信息。民警用真诚的态度、真心的帮助,向他们了解重点(重危)人员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其家人感受到场所是实实在在的教育矫治戒毒人员,从而使家人和场所民警一起,共同来帮助重点(重危)人员向好向上向善,达到教育转化的目标。

除此之外,场所还扎实开展教育适应期教育。由五大队、职能科室负责开展教育适应期教育,主要以课堂教育形式,截止目前开展了10期,每期96课时,共计960课时。接受教育适应期教育戒毒人员732人,参学率100%,评估验收小组考核验收合格629人,合格率达86.1%。

切实开展康复巩固期教育。落实“511”教育工作模式,确定每周五为“教育日”。开展以法律常识、思想道德、戒毒常识、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的集中教育,一二三大队截止目前累计开展课堂化教学课时共计480课时,参学戒毒人员达20000人次,参学率达100%。

统筹开展回归指导期教育。由教育科统一组织,安排各大队专兼职教师上课,开展回归指导期教育6期,截止目前累计总课时为396课时,参加学习的临近解除戒毒人员798人,考试合格率达100%,解戒人员诊断评估合格率99.2%。

延伸职能服务社会

综治成效显著

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万州强戒所还积极发挥社会作用,多年来,主动深入渝东北片区的11个区县、32个街道、108个乡镇,行程5万余公里,先后对23家企业、19个单位、42所学校进行了禁毒宣传教育,走访禁毒家庭308个,帮扶戒毒人员创业57人,电话回访3000余人次,举办禁毒讲座56次、禁毒宣传图片展1200余张,发放禁毒知识与毒品危害宣传单10万余张,吸收禁毒自愿者2000余名,创设了“社区市民学校”、社区“梦想课堂”,举办了“妈妈,儿错了”、“蝶变”等大型禁毒演出,禁毒宣传教育覆盖人数达100万余人,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出了贡献。

记者 谭 剑 通讯员 郎婷婷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创新教育戒治模式 助推戒毒人员回归

场所开展戒毒人员特色康复训练

陈某将锦旗送给教导员吴健鹏

母亲帮助儿子戒治

戒毒人员为母亲献上自己制作的卡片和心里话

团体心理咨询帮助戒毒人员建立自信

“非常感谢你们,是你们让我走出执迷不悟的泥潭,重获新生。”近日,家住开州区的解除戒毒人员陈某,来到万州强制隔离戒毒所,将两面分别写有“上善若水,因材施教”和“厚德载物,尽职尽责”的锦旗送到曾经帮助、教化过他的管教民警手中,以此表达谢意。

据了解,陈某因吸食毒品于2017年被送至万州强制隔离戒毒所强制戒毒。刚入所时,因对戒毒所生活不适应,加上戒毒期间父亲去世,他情绪十分低落,甚至出现反叛心理。为此,管教民警时时与他交心谈心,从法律法规、做人道理、家庭责任等方面,讲述吸毒对本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并以“亲人、朋友”的态度对其关心关爱,使他在戒毒矫治中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

同时,大队心理咨询师针对陈某因父亲去世造成的心理创伤开展心理辅导,通过共情和积极关注,使其逐渐改变不合理的认知,重建良好社会关系。

此外,教育科与大队联合成立帮教组,与陈某母亲和哥哥沟通,用亲情的力量对陈某进行帮教。

在大队民警积极帮助下,陈某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他积极参加教育矫治,参与了戒毒心理剧《心理的春和冬》、《为什么活着的是我》的演出,撰写的《写给天国的父》获得我市“一封书信话戒毒”三等奖,还积极参加了青少年禁毒活动的现身说法。经过长期的戒毒矫治和心理帮教,陈某成功摆脱了毒瘾,并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顺利回归社会。

陈某在向戒毒所民警递送锦旗时一再承诺:“一定会远离毒品,做一个对家庭负责、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陈某还表示,会主动参加戒毒公益性活动,用自己的戒毒经历,告诫所有人毒品害人害己,一定要远离毒品,健康生活。

研究探索新机制

教育挽救初见成效

“如果不是民警及时对陈某进行心理干预和‘对症下药’,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后果不堪设想。”万州强制隔离戒毒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戒毒人员教育工作中,重点(重危)人员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事关场所安全稳定的大计,也是场所教育工作水平的有力体现。为此,场所党委高度重视重点(重危)戒毒人员的教育矫治工作,教育部门和管人大队紧密结合,大力开展重点(重危)人员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在全国统一司法行政戒毒基本模式下,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有效的措施与方法,在市教育矫治(戒毒管理)局教育处的指导下,通过对重点(重危)人员教育的具体措施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教育实效。

场所领导将重点(重危)人员教育转化作为保障场所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据了解,该所领导定期召开教育矫治专题研讨会,在各大队的研讨会上,逐个梳理,了解情况,探讨教育方法,找准转化突破口。

戒毒人员每月接受不少于一次谈话教育,重危重点人员、事务性戒毒人员每月接受不少于四次个别教育,截止目前已累计开展个别教育22434人次,总结个案76个,个案总结率5.5%。

强化重点(重危)人员教育转化。教育科对重点(重危)人员教育工作进行了规范。大队对每名重点(重危)人员建立教育矫治专档,制定个案化教育转化方案,对重点(重危)敏感人员的个别谈话教育每月不少于4次,在重点(重危)人员审批确定后两周内,教育科与大队到重点(重危)人员家庭进行实地走访,联合开展教育。引入社会专业心理咨询师加强教育转化,截止目前,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重点(重危)戒毒人员共计16人次,有效实施转化重点重危人员7人,重点人员转化率达30.4%。

场所还与万州区特殊教育中心签订协议,特教中心每月派老师来所,协助民警对聋哑戒毒人员开展谈话教育,并对场所民警进行手语教学培训,解决了特殊戒毒人员教育矫治困难,在全市教育矫治(戒毒)系统首开先河。

深化特色教育

助力“内外兼修”

在今年母亲节前夕,场所举办了一场戒毒人员“亲情促新生”母亲节分享会。活动中,三大队戒毒人员唐某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分享了一段视频:《一碗回锅肉》。视频用普通的视角呈现出伟大的母爱——母亲用辛勤的汗水在艰辛的生活中,为孩子换来美味的回锅肉,感动得参加活动的戒毒人员及其母亲纷纷落下泪水。

一大队戒毒人员洪某以饱满丰沛的情感、磁性动人的嗓音为大家讲述了他写给远在天国母亲的信——《怀念母亲》,信中强烈的情感直击人心,在场人员深受感动。

二大队曾患视网膜脱落几近失明的戒毒人员周某,特意为来到现场的母亲献唱了一首《你是我的眼》,感谢母亲对他不离不弃的悉心照顾,一曲唱罢,母亲激动地冲上舞台,紧紧把儿子搂在怀里,令人动容。

在播放了民警精心录制的戒毒人员对母亲讲心里话视频后,参加活动的15位戒毒人员母亲被邀请上舞台,儿子手捧一束康乃馨,一张亲手制作的心形卡奉献给母亲,母子深情相拥,舞台成了一片眼泪的海洋……

对多数戒毒人员来说,亲人都是其情感的“软肋”。在重点(重危)人员的教育矫治工作中,场所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千方百计,寻找一切可能,积极与重点(重危)人员的父母、妻子、子女、兄弟姐妹、朋友等取得联系,或请他们到场所探访、沟通;或民警到其家中,介绍情况,交流信息。民警用真诚的态度、真心的帮助,向他们了解重点(重危)人员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其家人感受到场所是实实在在的教育矫治戒毒人员,从而使家人和场所民警一起,共同来帮助重点(重危)人员向好向上向善,达到教育转化的目标。

除此之外,场所还扎实开展教育适应期教育。由五大队、职能科室负责开展教育适应期教育,主要以课堂教育形式,截止目前开展了10期,每期96课时,共计960课时。接受教育适应期教育戒毒人员732人,参学率100%,评估验收小组考核验收合格629人,合格率达86.1%。

切实开展康复巩固期教育。落实“511”教育工作模式,确定每周五为“教育日”。开展以法律常识、思想道德、戒毒常识、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的集中教育,一二三大队截止目前累计开展课堂化教学课时共计480课时,参学戒毒人员达20000人次,参学率达100%。

统筹开展回归指导期教育。由教育科统一组织,安排各大队专兼职教师上课,开展回归指导期教育6期,截止目前累计总课时为396课时,参加学习的临近解除戒毒人员798人,考试合格率达100%,解戒人员诊断评估合格率99.2%。

延伸职能服务社会

综治成效显著

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万州强戒所还积极发挥社会作用,多年来,主动深入渝东北片区的11个区县、32个街道、108个乡镇,行程5万余公里,先后对23家企业、19个单位、42所学校进行了禁毒宣传教育,走访禁毒家庭308个,帮扶戒毒人员创业57人,电话回访3000余人次,举办禁毒讲座56次、禁毒宣传图片展1200余张,发放禁毒知识与毒品危害宣传单10万余张,吸收禁毒自愿者2000余名,创设了“社区市民学校”、社区“梦想课堂”,举办了“妈妈,儿错了”、“蝶变”等大型禁毒演出,禁毒宣传教育覆盖人数达100万余人,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出了贡献。

记者 谭 剑 通讯员 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