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响亮

时间: 2019-10-11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499

这已经是第七天,按风俗,离世的人这天是必需要出殡的。

镇、村、社三级主管部门的办事人员以及公安,皆围住了黄四爷的灵柩,不让出殡。镇上和村上的几个干部,把黄四爷的老婆和掌事的儿子黄老三,叫在一间屋里,不遗余力地宣讲着政策——我们这里地少人多,粮食不能自给,埋人要浪费土地,因此不能土葬,只能火化。

屋外,催促出殡的锣鼓唢呐,一阵紧似一阵,锣鼓里充满着悲怆,唢呐声拉长忧伤。

负责火葬工作的人员在现场都绷紧了神经。不同意黄四爷火葬的,黄老三请来助阵的邻里乡亲,手里拿着锄头扁担,守护在黄四爷的灵柩前,不让工作人员上前半步,工作人员围在守护黄四爷灵柩人的外围,一步也不退让。大家的言语争论里,都埋藏着火星,稍不注意的一句言语,就会点燃起一堆惨烈的大火。

走了的黄四爷,在这个社是出名的“镶边切角”的高手,凡是挨着他承包地的人家,对他的意见都有些特别:因为凡是挨着他包产地的,在他认为该下种子的地方,你忘了,让野草长满了那个你觉得无所谓的田地角落,他会把那些野草铲干净,补种上适时的庄稼,该到管理的时候,很自然的“顺手”就管理,等到该收获了,他会给你留一半的收成,让你自己去收,而另一半,他从不给你打招呼,自己就收割了。有一年的气候特别适合豆子生长,这一年,黄四爷从“帮”别人种的那些旮旯角落里,收了整整一担豆子。

还有更甚者,有年端午黄四爷去赶场,他见离自己家三里地的地方,有块约莫两三分地的熟地,长满了荒草,回家路过,挨着打听是谁家的土地,有人告诉他是对才新婚的小夫妻分得的土地,因为离家较远,土地又不多,怕照顾不过来,因此就荒在那里。黄四爷摸着了土地的底,当天下午就来把那块土地翻弄出来,然后栽上了红苕苗,等到秋天,他叫上他的三儿子,一起挖红苕。他把挖好的红苕分成两份,然后叫自己三儿子去新婚小夫妻来担一半红苕回家,自己则跑了几趟,才把另一半红苕完全挑回家。他这一举动,却让小夫妻很尴尬,后来每一年,那块土地都按着季节长满了庄稼。

黄四爷还有个诨名,叫“碗轻”附近一带的同龄人,从不叫黄四爷的真名,遇着打招呼,都喊他:“碗轻,赶场么?”“碗轻,走亲戚呀?”“碗轻,有空没,明天来帮我家打谷子。”黄四爷听着,脸上堆着笑答:“是呢,是呢。”或者:“要得,明天我早些来,要箩篼担谷子不?我带挑来。”

黄四爷这个“碗轻”的由来,其实是因为他吃饭的习惯,无论你给他舀多大一碗饭,不论他肚子是饿是饱,他都给你吃得干干净净,他吃过饭的碗,感觉你都不用洗,因为那碗就像你才洗过一般铮亮。别人开玩笑就说:“黄四爷吃过饭的碗,比你我吃过饭的碗都要轻。”

就因如此,黄四爷就得了个碗轻的诨名。

黄四爷和老伴一共养育了三个孩子,三个都是儿子。

大儿子两岁夭折了。二儿子初中毕业要去广州打工,黄四爷不同意,父子俩在家翻了脸,黄四爷的意思,是想叫二儿子在家,一起好好侍弄自己的承包地,土地上什么都可以生长。而二儿子坚决要去外面的光景里看看世界,父子俩在家闹了一个月,二儿子有一天悄悄跑了,没了音讯。唯独三儿子和黄四爷同心,父子俩一直在土地里打理一家人的生活。日子在父子俩的摆弄下,过得殷殷实实。

黄四爷除了喜欢土地,喜欢侍弄庄稼,还有个喜欢,他喜欢看“热闹。”

不论是婚丧,还是逢十满岁,只要那家请了“玩意”来闹热,而且不管这家与他是否沾亲带故,他都会备了“薄礼”前往。他去,主要是看热闹,尤其喜欢看折子戏,杂耍。但他并不听唱词,也并不看杂耍的精彩,他喜欢听锣、鼓、钹、唢呐、竹笛等混合的声响。等曲尽人散,归家的路上,他会指着路边的土地说:那块红苕地是鼓,咚咚咚,敲出无数红苕;那块高粱地是锣,铛铛铛,打出驼背的高粱;那弯路是竹笛,吹得蜿蜿曲曲;那稻田是唢呐,高低起伏出谷浪……

“我不管天王老子今天来这里收了我也好,你们把我拉去坐牢也罢,我说了,我爹这辈子心里最大的念想,就是把他埋在养他的地方,我一定要把我爹埋在我的土地上。”黄老三大声吼完,几次准备站起来冲出房间,喊出殡的人抬着装着自己的父亲的棺椁出殡。但是,背后两个人始终按住他不让他起身。他娘一直坐在他对面的桌子边哭,呜呜咽咽的,嘴里念叨些旁边人都听不懂的说词。

屋里的人相互较着劲,屋外抬棺椁的人却炸了锅。维持秩序的公安人员眼看就要把持不住现场。抬棺椁的杠头站在板凳上,还在大声煽动围着的人的情绪:“我们今天要抬出去埋的这个黄四爷,除了有几年不在这个社以外,哪天我们不打个照面!这人勤巴苦做一辈子,从没和人闹过意见,本队也好,外村也罢,你们在今天在这个现场的,有几个没受过黄四爷的恩惠?别的不说,你们一年荒废的庄稼地,他给你们做了,你们白捡了多少好处?”底下的人附和着,群情激愤。杠头不依不饶:“黄四爷生前说了,他走后把他埋在这个地方,不垒坟,不立碑,免得占了活人的口粮地,他埋在这里,只是想看着眷顾他的土地,他这一生都感谢土地,死后埋进地里,化着一滩肥水,回报自己的土地。”话还没完,底下的人已经和工作人员抓扯起来。杠头还在煽动:“我想,上面的大领导知道这个事,也会法外开恩,给黄四爷一块躺着安心熟睡的地。”杠头煽动完,跳下板凳,大吼一声:“抬棺椁的,吉时已到,起杠!”只听抬棺椁的起了号子:“吆耶吆喂哟,起杠啰!”棺椁就上了肩。而外围的人员,早就乱成了一团,一场“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突然,一声大吼:“住手,全部人立即住手,抬棺椁的师傅们也歇息一下,我有话说。”众人在抓扯的时候,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个穿制服的和黄四爷二儿子黄老二站在了人群外,黄老二一双手上戴着手铐,穿制服的人大声和在场的人招呼。有认识的人立即说:“莫指导员,你来做甚?”莫指导对那人说:“好事,快把黄四爷家掌事的和镇上负责火化事务的人叫来,我有话说。”然后对着已经安静的人群喊道:“该给黄四爷家打杂的,都去打杂,政府和地方的工作人员,都回各自的岗位,公路上的殡葬车,我已经叫他们回去了。”说完,想起了还有很重要的事来,立即拉着黄四爷的二儿子跑进人群,站在黄四爷的棺椁前,认认真真地鞠了三个躬,并叫黄老二给他爹磕头。嘴里说:“老英雄,让你受委屈了。”鞠躬完毕,然后对着杠头说:“杠头师傅,老英雄就交给你们了,好生抬,让英雄一路走好。”

黄老三和镇上的领导此刻都走出了房间,莫指导对着镇上的负责火化的工作人员说:“我幸亏来得及时,不然就出事了。县公安局和民政把电话打到了镇上,同意黄四爷土葬,可是镇上办公室没人接电话,后来他们把在南方因犯了事在监狱服刑的黄老二送到我们派出所,讲明原委,我赶紧就过来了。这个黄四爷,是抗美援朝的英雄,本来是分到县公安部门工作的,他却坚持不要工作,就回农村来侍弄土地,所以就回到了社上伺候了一辈子土地。我们也要按老英雄的遗嘱,不垒坟不立碑,就让他好好守着自己的土地。”

黄二娃跪在父亲坟前,嚎啕大哭。

莫指导站在他身边,说:“你爹,是你的脊梁,回去好好改造,以后直直地站着做人。”

黄老二抹了泪,转过身,对着天地,大声嘶喊:

“爹!爹呀!我明白了,地是鼓,天是锣,咚咚锵,咚咚锵,敲打出天地有公正,做人需敞亮。”

( 作者 黄海子 作者系市作协会员)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锣鼓响亮

这已经是第七天,按风俗,离世的人这天是必需要出殡的。

镇、村、社三级主管部门的办事人员以及公安,皆围住了黄四爷的灵柩,不让出殡。镇上和村上的几个干部,把黄四爷的老婆和掌事的儿子黄老三,叫在一间屋里,不遗余力地宣讲着政策——我们这里地少人多,粮食不能自给,埋人要浪费土地,因此不能土葬,只能火化。

屋外,催促出殡的锣鼓唢呐,一阵紧似一阵,锣鼓里充满着悲怆,唢呐声拉长忧伤。

负责火葬工作的人员在现场都绷紧了神经。不同意黄四爷火葬的,黄老三请来助阵的邻里乡亲,手里拿着锄头扁担,守护在黄四爷的灵柩前,不让工作人员上前半步,工作人员围在守护黄四爷灵柩人的外围,一步也不退让。大家的言语争论里,都埋藏着火星,稍不注意的一句言语,就会点燃起一堆惨烈的大火。

走了的黄四爷,在这个社是出名的“镶边切角”的高手,凡是挨着他承包地的人家,对他的意见都有些特别:因为凡是挨着他包产地的,在他认为该下种子的地方,你忘了,让野草长满了那个你觉得无所谓的田地角落,他会把那些野草铲干净,补种上适时的庄稼,该到管理的时候,很自然的“顺手”就管理,等到该收获了,他会给你留一半的收成,让你自己去收,而另一半,他从不给你打招呼,自己就收割了。有一年的气候特别适合豆子生长,这一年,黄四爷从“帮”别人种的那些旮旯角落里,收了整整一担豆子。

还有更甚者,有年端午黄四爷去赶场,他见离自己家三里地的地方,有块约莫两三分地的熟地,长满了荒草,回家路过,挨着打听是谁家的土地,有人告诉他是对才新婚的小夫妻分得的土地,因为离家较远,土地又不多,怕照顾不过来,因此就荒在那里。黄四爷摸着了土地的底,当天下午就来把那块土地翻弄出来,然后栽上了红苕苗,等到秋天,他叫上他的三儿子,一起挖红苕。他把挖好的红苕分成两份,然后叫自己三儿子去新婚小夫妻来担一半红苕回家,自己则跑了几趟,才把另一半红苕完全挑回家。他这一举动,却让小夫妻很尴尬,后来每一年,那块土地都按着季节长满了庄稼。

黄四爷还有个诨名,叫“碗轻”附近一带的同龄人,从不叫黄四爷的真名,遇着打招呼,都喊他:“碗轻,赶场么?”“碗轻,走亲戚呀?”“碗轻,有空没,明天来帮我家打谷子。”黄四爷听着,脸上堆着笑答:“是呢,是呢。”或者:“要得,明天我早些来,要箩篼担谷子不?我带挑来。”

黄四爷这个“碗轻”的由来,其实是因为他吃饭的习惯,无论你给他舀多大一碗饭,不论他肚子是饿是饱,他都给你吃得干干净净,他吃过饭的碗,感觉你都不用洗,因为那碗就像你才洗过一般铮亮。别人开玩笑就说:“黄四爷吃过饭的碗,比你我吃过饭的碗都要轻。”

就因如此,黄四爷就得了个碗轻的诨名。

黄四爷和老伴一共养育了三个孩子,三个都是儿子。

大儿子两岁夭折了。二儿子初中毕业要去广州打工,黄四爷不同意,父子俩在家翻了脸,黄四爷的意思,是想叫二儿子在家,一起好好侍弄自己的承包地,土地上什么都可以生长。而二儿子坚决要去外面的光景里看看世界,父子俩在家闹了一个月,二儿子有一天悄悄跑了,没了音讯。唯独三儿子和黄四爷同心,父子俩一直在土地里打理一家人的生活。日子在父子俩的摆弄下,过得殷殷实实。

黄四爷除了喜欢土地,喜欢侍弄庄稼,还有个喜欢,他喜欢看“热闹。”

不论是婚丧,还是逢十满岁,只要那家请了“玩意”来闹热,而且不管这家与他是否沾亲带故,他都会备了“薄礼”前往。他去,主要是看热闹,尤其喜欢看折子戏,杂耍。但他并不听唱词,也并不看杂耍的精彩,他喜欢听锣、鼓、钹、唢呐、竹笛等混合的声响。等曲尽人散,归家的路上,他会指着路边的土地说:那块红苕地是鼓,咚咚咚,敲出无数红苕;那块高粱地是锣,铛铛铛,打出驼背的高粱;那弯路是竹笛,吹得蜿蜿曲曲;那稻田是唢呐,高低起伏出谷浪……

“我不管天王老子今天来这里收了我也好,你们把我拉去坐牢也罢,我说了,我爹这辈子心里最大的念想,就是把他埋在养他的地方,我一定要把我爹埋在我的土地上。”黄老三大声吼完,几次准备站起来冲出房间,喊出殡的人抬着装着自己的父亲的棺椁出殡。但是,背后两个人始终按住他不让他起身。他娘一直坐在他对面的桌子边哭,呜呜咽咽的,嘴里念叨些旁边人都听不懂的说词。

屋里的人相互较着劲,屋外抬棺椁的人却炸了锅。维持秩序的公安人员眼看就要把持不住现场。抬棺椁的杠头站在板凳上,还在大声煽动围着的人的情绪:“我们今天要抬出去埋的这个黄四爷,除了有几年不在这个社以外,哪天我们不打个照面!这人勤巴苦做一辈子,从没和人闹过意见,本队也好,外村也罢,你们在今天在这个现场的,有几个没受过黄四爷的恩惠?别的不说,你们一年荒废的庄稼地,他给你们做了,你们白捡了多少好处?”底下的人附和着,群情激愤。杠头不依不饶:“黄四爷生前说了,他走后把他埋在这个地方,不垒坟,不立碑,免得占了活人的口粮地,他埋在这里,只是想看着眷顾他的土地,他这一生都感谢土地,死后埋进地里,化着一滩肥水,回报自己的土地。”话还没完,底下的人已经和工作人员抓扯起来。杠头还在煽动:“我想,上面的大领导知道这个事,也会法外开恩,给黄四爷一块躺着安心熟睡的地。”杠头煽动完,跳下板凳,大吼一声:“抬棺椁的,吉时已到,起杠!”只听抬棺椁的起了号子:“吆耶吆喂哟,起杠啰!”棺椁就上了肩。而外围的人员,早就乱成了一团,一场“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突然,一声大吼:“住手,全部人立即住手,抬棺椁的师傅们也歇息一下,我有话说。”众人在抓扯的时候,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个穿制服的和黄四爷二儿子黄老二站在了人群外,黄老二一双手上戴着手铐,穿制服的人大声和在场的人招呼。有认识的人立即说:“莫指导员,你来做甚?”莫指导对那人说:“好事,快把黄四爷家掌事的和镇上负责火化事务的人叫来,我有话说。”然后对着已经安静的人群喊道:“该给黄四爷家打杂的,都去打杂,政府和地方的工作人员,都回各自的岗位,公路上的殡葬车,我已经叫他们回去了。”说完,想起了还有很重要的事来,立即拉着黄四爷的二儿子跑进人群,站在黄四爷的棺椁前,认认真真地鞠了三个躬,并叫黄老二给他爹磕头。嘴里说:“老英雄,让你受委屈了。”鞠躬完毕,然后对着杠头说:“杠头师傅,老英雄就交给你们了,好生抬,让英雄一路走好。”

黄老三和镇上的领导此刻都走出了房间,莫指导对着镇上的负责火化的工作人员说:“我幸亏来得及时,不然就出事了。县公安局和民政把电话打到了镇上,同意黄四爷土葬,可是镇上办公室没人接电话,后来他们把在南方因犯了事在监狱服刑的黄老二送到我们派出所,讲明原委,我赶紧就过来了。这个黄四爷,是抗美援朝的英雄,本来是分到县公安部门工作的,他却坚持不要工作,就回农村来侍弄土地,所以就回到了社上伺候了一辈子土地。我们也要按老英雄的遗嘱,不垒坟不立碑,就让他好好守着自己的土地。”

黄二娃跪在父亲坟前,嚎啕大哭。

莫指导站在他身边,说:“你爹,是你的脊梁,回去好好改造,以后直直地站着做人。”

黄老二抹了泪,转过身,对着天地,大声嘶喊:

“爹!爹呀!我明白了,地是鼓,天是锣,咚咚锵,咚咚锵,敲打出天地有公正,做人需敞亮。”

( 作者 黄海子 作者系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