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警陈华军:给案件“把脉问诊” 做公平正义的“守卫者”

时间: 2019-12-05 来源: 重庆长安网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349




他曾是刑侦战线的一把“利剑”,奋战在案侦一线20余年;现在,他转战“幕后”,成为一个严把案件审核关的一位 “质检员”;他更是一线案侦民警的“定心丸”,让大家在办案时心里更有底。
他就是万州区公安局刑警支队法制工作室民警陈华军。3年的法制岗位工作,他严格对案件事实证据、办案程序进行把关,确保“不冤枉一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一个坏人”,累计审核案件1000余件,让770余犯罪嫌疑人伏法,先后被市公安局和区公安局记功嘉奖。

把脉案件的“质检员”
不能冤枉一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坏人。这是陈华军担任法制民警以来,给自己定下的一个工作圭臬。因此,对于每起案件的事实、证据、定性,他都讲求严谨和专业,对发现的问题会毫不留情地给予纠正。
“虽然我很少与案件当事人直接接触,但我好比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将触角延伸到案件侦办的每一个环节,对案件事实证据、办案程序严格把关。”陈华军说,这不仅需要有过硬的法律知识,更需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得时刻掌握正确的执法导向,把好审核关。
2016年底,刑警支队接到一起盗窃的报警。侦办过程中,案侦民警产生分歧,有的认为只是普通的民事行为,有的则认为是盗窃犯罪。
陈华军介入案件后,通过对相关信息和资料进行综合研判,结合自己20多年的案侦经验,断定这就是一起盗窃类的刑事案件。于是,他围绕案情找出问题难点,找出对应的法条。接着,他给办案人员提出新的侦查方向和思路,最终认定这就是一起盗窃案件,让嫌疑人受到应有的惩罚,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
“如果把每一起案件看作一件‘产品’,那么我好比是质检员,产品质量不合格决不允许出‘厂’。”陈华军如是说道。
正是凭着这样的态度,担任法制民警以来,陈华军总是能够准确捕捉到一些案件中的“纰漏”,再对“症”下药,答疑解惑,做到服务、指导与监督三者的有机统一,同事们都称他是给案件把脉问诊,严把案件审核关的法制“质检员”。
办案民警的“定心丸”
法制民警面对的往往只有一堆材料。不过,在陈华军看来,材料是死的,但案件是活的。别人眼中枯燥无味的案卷审核工作,他却津津有味。
“案件形形色色,一个案件就是一个故事,在审查案卷的过程中,时常会有新的东西发现。”陈华军说,法制民警的职责就是当基层民警办案遇到困难时,及时跟踪指导,对一些重大、疑难案件提前介入,从案件定性,证据和法律依据等方面着手,确保及时准确地打击犯罪分子,给办案民警服下“定心丸”,为案件办理把准“命脉”。
2017年,刑警支队在一起网络诈骗案件中抓获多名犯罪嫌疑人,其中有一名嫌疑人在认定其实行诈骗的证据上显得不充足。但是,办案民警凭着经验,始终感觉这人有问题,跟诈骗团伙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防止嫌疑人逃脱打击,陈华军及时、认真梳理案件的前前后后,发现这名嫌疑人是该诈骗团伙中一个隐形的小头目。随即,他给办案民警指出侦查方向,让他们围绕这一点进行调查取证,最终将这名嫌疑人成功打击,让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对于犯罪嫌疑人,陈华军总是嫉恶如仇,绝不手软。但对于一线民警,他总是不厌其烦,热情帮助。只要民警打来电话咨询,他都会耐心给出解答,哪怕是在深夜。
“军哥好比是刑警支队案件办理的一堵‘防火墙’,有他在,大家心里有底。”一位支队侦查民警如是说道。
半路出家的“幕后人”
审核案卷,指导办案,法制宣传……别看陈华军现在把法制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得轻车熟路,有条不紊,但作为一名法制民警,他算是不折不扣的“半路出家”。
陈华军今年46岁,从警已有24年。多年来,他始终奋战在刑侦一线,凭着一腔热血和一股冲劲,成为刑侦战线上打击犯罪的一把“利剑”。
2016年,由于工作出色,业务突出,陈华军被抽调到刑警支队法制工作室担任法制民警。
法制工作比较繁琐,涉及从接警、侦查、取证、抓捕、审讯、起诉、庭审等方方面面,除开案侦技术和经验,还需要掌握丰富的的法律知识。因此,从走上岗位的第一天起,陈华军除开正常上班时间,基本上不是在加班就是在看书,只要一有空就会钻研大量的法律书籍,熟记各项法律条款,即使有空在家,也基本上是在“啃”书中度过。同时,他还积极找以前的法制民警学习指导,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案侦经历和实际案例研究、总结,很快完成从案侦民警到法制民警的角色转变,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回首3年的法制岗位工作,陈华军说,虽然现在从事的是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见不到以前那种与各种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场面,闻不到与违法犯罪分子刀枪相向的“火药味”,也无法让人看到实实在在的“银幕”前出彩的故事,但只要看到经他审核的案件能够高质量地办结,保障办案同事的努力没有白费,就是对自己“幕后”工作的最大认可。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刑警陈华军:给案件“把脉问诊” 做公平正义的“守卫者”




他曾是刑侦战线的一把“利剑”,奋战在案侦一线20余年;现在,他转战“幕后”,成为一个严把案件审核关的一位 “质检员”;他更是一线案侦民警的“定心丸”,让大家在办案时心里更有底。
他就是万州区公安局刑警支队法制工作室民警陈华军。3年的法制岗位工作,他严格对案件事实证据、办案程序进行把关,确保“不冤枉一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一个坏人”,累计审核案件1000余件,让770余犯罪嫌疑人伏法,先后被市公安局和区公安局记功嘉奖。

把脉案件的“质检员”
不能冤枉一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坏人。这是陈华军担任法制民警以来,给自己定下的一个工作圭臬。因此,对于每起案件的事实、证据、定性,他都讲求严谨和专业,对发现的问题会毫不留情地给予纠正。
“虽然我很少与案件当事人直接接触,但我好比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将触角延伸到案件侦办的每一个环节,对案件事实证据、办案程序严格把关。”陈华军说,这不仅需要有过硬的法律知识,更需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得时刻掌握正确的执法导向,把好审核关。
2016年底,刑警支队接到一起盗窃的报警。侦办过程中,案侦民警产生分歧,有的认为只是普通的民事行为,有的则认为是盗窃犯罪。
陈华军介入案件后,通过对相关信息和资料进行综合研判,结合自己20多年的案侦经验,断定这就是一起盗窃类的刑事案件。于是,他围绕案情找出问题难点,找出对应的法条。接着,他给办案人员提出新的侦查方向和思路,最终认定这就是一起盗窃案件,让嫌疑人受到应有的惩罚,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
“如果把每一起案件看作一件‘产品’,那么我好比是质检员,产品质量不合格决不允许出‘厂’。”陈华军如是说道。
正是凭着这样的态度,担任法制民警以来,陈华军总是能够准确捕捉到一些案件中的“纰漏”,再对“症”下药,答疑解惑,做到服务、指导与监督三者的有机统一,同事们都称他是给案件把脉问诊,严把案件审核关的法制“质检员”。
办案民警的“定心丸”
法制民警面对的往往只有一堆材料。不过,在陈华军看来,材料是死的,但案件是活的。别人眼中枯燥无味的案卷审核工作,他却津津有味。
“案件形形色色,一个案件就是一个故事,在审查案卷的过程中,时常会有新的东西发现。”陈华军说,法制民警的职责就是当基层民警办案遇到困难时,及时跟踪指导,对一些重大、疑难案件提前介入,从案件定性,证据和法律依据等方面着手,确保及时准确地打击犯罪分子,给办案民警服下“定心丸”,为案件办理把准“命脉”。
2017年,刑警支队在一起网络诈骗案件中抓获多名犯罪嫌疑人,其中有一名嫌疑人在认定其实行诈骗的证据上显得不充足。但是,办案民警凭着经验,始终感觉这人有问题,跟诈骗团伙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防止嫌疑人逃脱打击,陈华军及时、认真梳理案件的前前后后,发现这名嫌疑人是该诈骗团伙中一个隐形的小头目。随即,他给办案民警指出侦查方向,让他们围绕这一点进行调查取证,最终将这名嫌疑人成功打击,让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对于犯罪嫌疑人,陈华军总是嫉恶如仇,绝不手软。但对于一线民警,他总是不厌其烦,热情帮助。只要民警打来电话咨询,他都会耐心给出解答,哪怕是在深夜。
“军哥好比是刑警支队案件办理的一堵‘防火墙’,有他在,大家心里有底。”一位支队侦查民警如是说道。
半路出家的“幕后人”
审核案卷,指导办案,法制宣传……别看陈华军现在把法制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得轻车熟路,有条不紊,但作为一名法制民警,他算是不折不扣的“半路出家”。
陈华军今年46岁,从警已有24年。多年来,他始终奋战在刑侦一线,凭着一腔热血和一股冲劲,成为刑侦战线上打击犯罪的一把“利剑”。
2016年,由于工作出色,业务突出,陈华军被抽调到刑警支队法制工作室担任法制民警。
法制工作比较繁琐,涉及从接警、侦查、取证、抓捕、审讯、起诉、庭审等方方面面,除开案侦技术和经验,还需要掌握丰富的的法律知识。因此,从走上岗位的第一天起,陈华军除开正常上班时间,基本上不是在加班就是在看书,只要一有空就会钻研大量的法律书籍,熟记各项法律条款,即使有空在家,也基本上是在“啃”书中度过。同时,他还积极找以前的法制民警学习指导,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案侦经历和实际案例研究、总结,很快完成从案侦民警到法制民警的角色转变,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回首3年的法制岗位工作,陈华军说,虽然现在从事的是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见不到以前那种与各种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场面,闻不到与违法犯罪分子刀枪相向的“火药味”,也无法让人看到实实在在的“银幕”前出彩的故事,但只要看到经他审核的案件能够高质量地办结,保障办案同事的努力没有白费,就是对自己“幕后”工作的最大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