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八条”似明镜

时间: 2020-01-10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459

1949年11月27日子夜,重庆渣滓洞上空,一轮弯月已被乌云吞没。此刻,昏暗的牢房里响彻着惊天动地的呐喊:“新中国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万岁”……随着一声声急促而罪恶的“突突突”枪声响过,180余名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渐次倒在血泊之中。

每一次读着革命小说《红岩》,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这一幕幕悲壮而残酷的画面,总是情不自禁想写点什么。

小时侯除开课本,很少有课外书籍。直到上初中的一天,我找语文老师借了一本罗广斌、杨益言著的长篇小说《红岩》,那是我在课本之外看到过的第一本小说。让我极为珍视的是,那本书的作者罗广斌还是我们忠县三汇镇人。对于这本书,我如获至宝,利用课余时间废寝忘食地阅读,面对书中场景,我时而心潮澎湃,时而义愤填膺,时而声泪俱下,时而沉默寡然。诚然,那铿锵如电朗诵的《我的“自白书”》,江姐用竹签钉过的手指绣出的“五星红旗”,装疯卖傻潜伏的共产党员“疯老头”华子良,坐在牢门口放哨捎信的“小萝卜头”……深深地烙印于我幼小的心灵,我立志要做一个爱党爱国的人、一个坚贞不屈的人。

后来,读高中时有一次走进县城新华书店,在琳琅满目的书丛中,我用省吃俭用的钱买了一本崭新的《红岩》。在那寒窗苦读的日子里,不知又读了多少遍其中的精彩章节,特别是受到革命志士刘国鋕的《就义诗》、文泽的《刽子手》、余祖胜的《明天》等英雄诗篇的感染熏陶,让我逐渐地爱上了写作,爱上了文学,自己也试着写了一些爱国情怀的新诗。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段多么豪情壮志的岁月,多么崇拜英雄、向往英雄的青年时代。

回首“11·27”大屠杀那天子夜,罗广斌在渣滓洞肆虐屠杀的火焰中,带领十余名难友冒死突围,终于活着出来。死里逃生的他忍着黑牢折磨的病躯,把自己关在家里28天奋笔疾书,整理总结了渣滓洞革命志士在生命最后一刻向党提出的八条意见,这份用血的教训凝炼的“生命忠告”,就是永远警示革命后来人、警醒每一名共产党员的《狱中八条》。我反复咀嚼、苦苦思索,《狱中八条》这122个字,字字千钧,正是无数红岩烈士用鲜血和生命镌刻的革命“史记”,是我们每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必须时刻铭记并不断传承的红色“血脉”。每一次到重庆红岩村、重庆革命纪念馆、关押罗广斌的牢房去参观,我总会在展出《狱中八条》的墙板、柜台或碑刻前,驻足凝望,深深思索,心中油然而生敬仰之情,眼中默默而噙潸然之泪。

有一次,我到革命家、文学家马识途的家乡——忠县涂井乡友谊村去参观,那里每到四月,万亩柑橘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树上既开着雪白无瑕的橘花,又挂着金黄灿灿的橘子,好一派花果同树的甜蜜奇观。我不禁用手拉着一条树枝,去深吸那氤氲而芬芳的花香,不经意发现那纯白的橘花瓣心,略略带着一缕一缕淡淡的殷红。村党支部书记告诉我说:“你不知道,我们这里的橘花为什么白里带红吗?给你讲吧,因为就在这万亩橘树中有一户马姓人家,生了一位冰雪聪慧的姑娘马秀英,她20岁考入四川大学经济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革命事业。后来她被叛徒告密被捕,囚于重庆渣滓洞监狱,重庆解放的前三天却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那年她仅仅26岁。从那之后,我们村里这些橘花就出现了殷红的颜色……”听着村支书的讲解,我凝视着那一朵朵洁白芳香的绽放橘花,她们仿佛正在深刻“诠释”着革命真理,洋溢着对革命志士的无限眷怀。多年来读《红岩》、读《狱中八条》的往事又浮现心头,无数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优秀中共党员形象又跃然脑海,情不自禁地口占一首诗:“红岩梅花永不谢,狱中八条照汗青。”立刻赢得了大家的点赞。我知道,他们点赞的并不是我这首小诗,点赞的是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气魄和铁腕正风反腐的坚定决心,点赞的是家乡革命志士罗广斌总结提炼的“狱中八条”。

红岩烈士已远去,但他们的忠诚忠义彪炳史册,永垂不朽;纸张可以泛黄,“狱中八条”的思想历久弥新,永放光芒。去年,在我的建议下,一位县政协委员朋友写了一篇《建设“罗广斌红岩故里”,弘扬新时代红岩精神》的政协提案,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而今,罗广斌故居正在按原址原貌恢复重建中,待到故居落成时,我定前去重温红岩精神、重温《狱中八条》。

“入党为什么、为党干什么、身后留什么?”我们若能将《红岩》作为案头书,常读常诵、勤思践行,一定会从“狱中八条”中找到初心,找到使命,找到人生之问最正确的答案!

(作者单位:忠县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狱中八条”似明镜

1949年11月27日子夜,重庆渣滓洞上空,一轮弯月已被乌云吞没。此刻,昏暗的牢房里响彻着惊天动地的呐喊:“新中国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万岁”……随着一声声急促而罪恶的“突突突”枪声响过,180余名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渐次倒在血泊之中。

每一次读着革命小说《红岩》,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这一幕幕悲壮而残酷的画面,总是情不自禁想写点什么。

小时侯除开课本,很少有课外书籍。直到上初中的一天,我找语文老师借了一本罗广斌、杨益言著的长篇小说《红岩》,那是我在课本之外看到过的第一本小说。让我极为珍视的是,那本书的作者罗广斌还是我们忠县三汇镇人。对于这本书,我如获至宝,利用课余时间废寝忘食地阅读,面对书中场景,我时而心潮澎湃,时而义愤填膺,时而声泪俱下,时而沉默寡然。诚然,那铿锵如电朗诵的《我的“自白书”》,江姐用竹签钉过的手指绣出的“五星红旗”,装疯卖傻潜伏的共产党员“疯老头”华子良,坐在牢门口放哨捎信的“小萝卜头”……深深地烙印于我幼小的心灵,我立志要做一个爱党爱国的人、一个坚贞不屈的人。

后来,读高中时有一次走进县城新华书店,在琳琅满目的书丛中,我用省吃俭用的钱买了一本崭新的《红岩》。在那寒窗苦读的日子里,不知又读了多少遍其中的精彩章节,特别是受到革命志士刘国鋕的《就义诗》、文泽的《刽子手》、余祖胜的《明天》等英雄诗篇的感染熏陶,让我逐渐地爱上了写作,爱上了文学,自己也试着写了一些爱国情怀的新诗。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段多么豪情壮志的岁月,多么崇拜英雄、向往英雄的青年时代。

回首“11·27”大屠杀那天子夜,罗广斌在渣滓洞肆虐屠杀的火焰中,带领十余名难友冒死突围,终于活着出来。死里逃生的他忍着黑牢折磨的病躯,把自己关在家里28天奋笔疾书,整理总结了渣滓洞革命志士在生命最后一刻向党提出的八条意见,这份用血的教训凝炼的“生命忠告”,就是永远警示革命后来人、警醒每一名共产党员的《狱中八条》。我反复咀嚼、苦苦思索,《狱中八条》这122个字,字字千钧,正是无数红岩烈士用鲜血和生命镌刻的革命“史记”,是我们每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必须时刻铭记并不断传承的红色“血脉”。每一次到重庆红岩村、重庆革命纪念馆、关押罗广斌的牢房去参观,我总会在展出《狱中八条》的墙板、柜台或碑刻前,驻足凝望,深深思索,心中油然而生敬仰之情,眼中默默而噙潸然之泪。

有一次,我到革命家、文学家马识途的家乡——忠县涂井乡友谊村去参观,那里每到四月,万亩柑橘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树上既开着雪白无瑕的橘花,又挂着金黄灿灿的橘子,好一派花果同树的甜蜜奇观。我不禁用手拉着一条树枝,去深吸那氤氲而芬芳的花香,不经意发现那纯白的橘花瓣心,略略带着一缕一缕淡淡的殷红。村党支部书记告诉我说:“你不知道,我们这里的橘花为什么白里带红吗?给你讲吧,因为就在这万亩橘树中有一户马姓人家,生了一位冰雪聪慧的姑娘马秀英,她20岁考入四川大学经济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革命事业。后来她被叛徒告密被捕,囚于重庆渣滓洞监狱,重庆解放的前三天却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那年她仅仅26岁。从那之后,我们村里这些橘花就出现了殷红的颜色……”听着村支书的讲解,我凝视着那一朵朵洁白芳香的绽放橘花,她们仿佛正在深刻“诠释”着革命真理,洋溢着对革命志士的无限眷怀。多年来读《红岩》、读《狱中八条》的往事又浮现心头,无数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优秀中共党员形象又跃然脑海,情不自禁地口占一首诗:“红岩梅花永不谢,狱中八条照汗青。”立刻赢得了大家的点赞。我知道,他们点赞的并不是我这首小诗,点赞的是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气魄和铁腕正风反腐的坚定决心,点赞的是家乡革命志士罗广斌总结提炼的“狱中八条”。

红岩烈士已远去,但他们的忠诚忠义彪炳史册,永垂不朽;纸张可以泛黄,“狱中八条”的思想历久弥新,永放光芒。去年,在我的建议下,一位县政协委员朋友写了一篇《建设“罗广斌红岩故里”,弘扬新时代红岩精神》的政协提案,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而今,罗广斌故居正在按原址原貌恢复重建中,待到故居落成时,我定前去重温红岩精神、重温《狱中八条》。

“入党为什么、为党干什么、身后留什么?”我们若能将《红岩》作为案头书,常读常诵、勤思践行,一定会从“狱中八条”中找到初心,找到使命,找到人生之问最正确的答案!

(作者单位:忠县监察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