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如何发挥“三个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时间: 2020-01-13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423

今日上午,2020重庆两会举行如何发挥“三个作用”专题记者会, 第三场以“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为主题,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卫,市人大代表、长寿区委书记赵世庆,市政协委员、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勇介绍了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陈卫:坚守安全底线 改善环境质量

市生态环保局副局长陈卫介绍,2019年,我市统筹推进“建、治、管、改”,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打好碧水保卫战,以实施“双总河长制”为抓手,深入推进“三水共治”(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累计实施水污染防治攻坚工程与措施3100余项,新建污水管网2752公里,累计建成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厂2600余座,日处理能力达到533万吨,建成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94个。全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为优,纳入国家考核的42个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7.6%,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全市无劣V类水质断面,确保一江碧水向东流。

全市上下深入实施“蓝天行动”,突出抓症结、抓关键、补短板、强弱项,着力实施“四控两增”措施,累计完成2000余项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措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19年实现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6天,其中优的天数119天,同比增加23天,为2013年实施空气量新标准以来最好水平。

打好净土保卫战,全市累计建成一般工业废物处置设施9座,年处理能力1444万立方米,建成投运危险废物收集利用处置设施76个,年处置能力达166.5万吨。推动乡村生态振兴,2019年完成400个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358块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治理修复污染土壤15.5万立方米,提供净地面积208万立方米,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一手抓督政,压实责任化解突出问题,一手抓督企,落实措施消除安全风险。2019年,我市累计开展41场综合性应急演练,排查风险企业3431家次,整改隐患530个,全年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同时,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3864件,罚款2.57亿元,移送公安行政拘留90件,涉嫌环境污染犯罪51件。中央第二轮生态环保督察完成对重庆的集中督察,受理群众投诉3863件,目前整改办结3310件。

2019年,全市新建成水、空气、声环境自动监测站71个,建成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动态汇集约40万户污染源数据。同时,动用无人机、无人船、红外热成像仪等手段,在全国率先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核实排污口4172个,为科学治污、精准攻坚提供有力保障。


赵世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长寿区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化工基地,在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长寿有哪些作为?

市人大代表、长寿区委书记表示,长寿区作为重庆“一区两群”重要联结点的城市,作为一个环境风险还是比较高的地区,并且产业特点,所以,长寿区始终坚持把生态环保作为长寿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保障线筑牢筑好。

筑牢长寿经开区水污染风险防控体系,严控风险,着力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布局,长江干支流1公里以内禁建扩建化工、纺织等污染风险比较高的产业。

严把环境的准入门槛,十八大以来,长寿区拒绝、劝退能源消耗高、安全风险高、环境污染风险高、产生了污染处理难度比较大的项目70多个,涉及到投资170余亿元;加强污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十八大以来,长寿区从未发生重、特大以上环境污染事故;加大环境问题追责、问责力度,近两年,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不力的1名区级部门主要领导予以问责,对6名党政主要领导和17名村干部因落实河长制不力进行通报批评。


张勇: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需要依靠强大的科技支撑

市政协委员、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勇认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是我市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关键环节,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面临着大量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需要依靠强大的科技支撑。

当前,我市乃至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管理压力依然巨大,部分生态环境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因此,我市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科技供给。

同时,我市生态环境问题趋于复杂、多样化,环境污染的区域性、流域性特征愈加凸显,在常规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势下,新型环境问题逐步显现。所以,科技手段是应对复杂化、多样化生态环境问题的应有之策。

生态环境科技着眼于区域、流域关键问题,可提供科学系统的解决方案,为政府提供生态环境精准治理和精细管理的路线图、施工图和作战图。于是,政府实施生态环境精准治理和精细管理需要科技创新。

此外,我市要瞄准国际国内前沿,构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要着力开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和协同创新;深化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打造一流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平台;持续加大对生态环境科技领域的投入,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科技创新。

记者 唐孝忠 谭剑 舒楚寒 饶果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重庆如何发挥“三个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今日上午,2020重庆两会举行如何发挥“三个作用”专题记者会, 第三场以“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为主题,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卫,市人大代表、长寿区委书记赵世庆,市政协委员、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勇介绍了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陈卫:坚守安全底线 改善环境质量

市生态环保局副局长陈卫介绍,2019年,我市统筹推进“建、治、管、改”,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打好碧水保卫战,以实施“双总河长制”为抓手,深入推进“三水共治”(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累计实施水污染防治攻坚工程与措施3100余项,新建污水管网2752公里,累计建成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厂2600余座,日处理能力达到533万吨,建成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94个。全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为优,纳入国家考核的42个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7.6%,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全市无劣V类水质断面,确保一江碧水向东流。

全市上下深入实施“蓝天行动”,突出抓症结、抓关键、补短板、强弱项,着力实施“四控两增”措施,累计完成2000余项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措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19年实现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6天,其中优的天数119天,同比增加23天,为2013年实施空气量新标准以来最好水平。

打好净土保卫战,全市累计建成一般工业废物处置设施9座,年处理能力1444万立方米,建成投运危险废物收集利用处置设施76个,年处置能力达166.5万吨。推动乡村生态振兴,2019年完成400个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358块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治理修复污染土壤15.5万立方米,提供净地面积208万立方米,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一手抓督政,压实责任化解突出问题,一手抓督企,落实措施消除安全风险。2019年,我市累计开展41场综合性应急演练,排查风险企业3431家次,整改隐患530个,全年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同时,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3864件,罚款2.57亿元,移送公安行政拘留90件,涉嫌环境污染犯罪51件。中央第二轮生态环保督察完成对重庆的集中督察,受理群众投诉3863件,目前整改办结3310件。

2019年,全市新建成水、空气、声环境自动监测站71个,建成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动态汇集约40万户污染源数据。同时,动用无人机、无人船、红外热成像仪等手段,在全国率先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核实排污口4172个,为科学治污、精准攻坚提供有力保障。


赵世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长寿区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化工基地,在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长寿有哪些作为?

市人大代表、长寿区委书记表示,长寿区作为重庆“一区两群”重要联结点的城市,作为一个环境风险还是比较高的地区,并且产业特点,所以,长寿区始终坚持把生态环保作为长寿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保障线筑牢筑好。

筑牢长寿经开区水污染风险防控体系,严控风险,着力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布局,长江干支流1公里以内禁建扩建化工、纺织等污染风险比较高的产业。

严把环境的准入门槛,十八大以来,长寿区拒绝、劝退能源消耗高、安全风险高、环境污染风险高、产生了污染处理难度比较大的项目70多个,涉及到投资170余亿元;加强污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十八大以来,长寿区从未发生重、特大以上环境污染事故;加大环境问题追责、问责力度,近两年,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不力的1名区级部门主要领导予以问责,对6名党政主要领导和17名村干部因落实河长制不力进行通报批评。


张勇: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需要依靠强大的科技支撑

市政协委员、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勇认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是我市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关键环节,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面临着大量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需要依靠强大的科技支撑。

当前,我市乃至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管理压力依然巨大,部分生态环境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因此,我市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科技供给。

同时,我市生态环境问题趋于复杂、多样化,环境污染的区域性、流域性特征愈加凸显,在常规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势下,新型环境问题逐步显现。所以,科技手段是应对复杂化、多样化生态环境问题的应有之策。

生态环境科技着眼于区域、流域关键问题,可提供科学系统的解决方案,为政府提供生态环境精准治理和精细管理的路线图、施工图和作战图。于是,政府实施生态环境精准治理和精细管理需要科技创新。

此外,我市要瞄准国际国内前沿,构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要着力开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和协同创新;深化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打造一流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平台;持续加大对生态环境科技领域的投入,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科技创新。

记者 唐孝忠 谭剑 舒楚寒 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