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警:从基本靠吼到智慧警务

时间: 2020-07-31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171

江涌深入社区与居民恳谈

江涌在辖区帮助老人

辖区商户扫码获取警民联系卡

  在江北区有个地名叫“渝北社区”,江北区观音桥商业区派出所民警江涌在这里工作了整整38年,从当初18岁的青葱小江变成了如今成熟老练的老江,眼看着早前的黄泥巴路变为了砖石路,两三层的楼房摇身变成炫彩夺目的高楼大厦,其工作的辖区越来越大,业态越来越复杂,人员也从几乎清一色的常住人口变成了60%以上的外来租客,居民来来往往,车辆川流不息……

  “他们都说我的辖区是江北变化最大的社区,单位归属都变化了三次,但我一直在这里,一天天看到居民们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也感到很幸福。”江涌说道。

  通讯不发达

  报警基本靠走和吼

  “江老师,又要去查户口了呀?”7月22日早上,在江北区公安分局观音桥商业区派出所换好制服,江涌准备到辖区入户,碰到了新入警不久的同事小李,“早就听说您查户口查了30多年,敲门敲得手关节起了茧子……”

  江涌摆一摆手,说:“那些年上门只能用老办法,哪里像现在有智能警民联系卡,一个电话就解决了,他们找我省时省力,我找他们也方便,不用一遍遍敲门了。”

  跟小李打完招呼,自己刚进派出所当户籍民警时的场景也慢慢浮现在了江涌的脑海里。

  1982年,江涌通过社招进入警察系统,被分到观音桥派出所负责管辖渝北一、二、三、四村中的渝北三村,当时人口一共才300多户、900多人,辖区居民多是住单位宿舍的员工,人员结构基本固定,偶尔有几个“串门”的流动人口,也都是相识的熟人。

  人口不多,但当时民警管理的方式也相对原始。新进“职场”意气风发,江涌带上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就出门,辖区还到处是农田,穿着胶鞋沿着田坎,看着建新北路旁边那些两三层的红砖房,江涌入户登记还得挨家挨户敲门看运气:运气好,人在,成功登记;运气不好,人不在,就得再跑一趟。

  “他们报警要么‘甩火腿儿’(走路)到派出所登记,要么当面找我。”作为单身年轻民警,当时的江涌住在派出所为大家准备的集体宿舍,每周只有周六下班回家一趟,周日晚八点前就得回到派出所报道,平时大多数时间都在辖区,居民有啥事找起他来也很方便。

  可就有偏偏不那么凑巧的时候,一次周日凌晨,江涌正在家里休息,忽然窗外飘来一阵喇叭声,清亮地喊着自己的名字,江涌急匆匆下楼一看,才发现是同事。原来,“阳光城”的保安看到对面楼有人拿着枪,赶紧去派出所报警,但熟悉辖区情况的民警江涌碰巧回家休假,而同事只知道其大概家庭住址,情况紧急,只能通过喇叭喊话的方式在江涌家的楼下“呼叫”江涌。

  “我们和特警带着警犬赶到后发现是居民自己做的火枪,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了收缴。”江涌说,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居民们一般遇到重要、紧急情况下才会报警。

  农田变市场

  物业管理代替自治护院队

  商户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广场人声鼎沸,时尚潮流的年轻人们穿梭在车水马龙中,今天的观音桥已是主城的核心商圈,谁都知道,能有今天的繁华美丽,离不开她在千禧年后十年间抓住时代发展的脚步激流勇进。同时,也给了很多普通人想要依靠奋斗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

  “以前这边住的居民大都是单位员工,生活稳定且简单,人员流动性也不大,接警也大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为了接水、争厕所什么的。”江涌说,当时居民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屋内陈设也很简单,上门入户看到的家具也是一目了然。即使有盗窃案发生,不过也是谁家的锅被偷了、衣服不见了,只要他一到现场查看作案手法,基本上都能判断出谁是嫌疑人。

  “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有专门的物业管理,治安管理全靠居民自发组成护院队,大家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江涌告诉记者,只要轮到值班的居民,由民警开证明盖章,所在单位也会算作上班。

  后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田慢慢变成了市场,居民们有了自己的收入,也有了自己的房子用于出租,辖区租赁户增多,做各类生意的也多了起来,人员结构就开始发生变化,警情也“丰富”了起来。

  “抢生意的、为了做生意抢地盘的纠纷就多了,扒窃的案子也出现了,特别是现在的星天广场,以前还是农贸市场那一带。”讲到这里,江涌突然想起了一个人:当时有一个10多岁的孩子,父母去世,整个村里凑了一百块钱给他到主城区打工讨生计,没想到孩子一到观音桥就被扒窃了,身无分文又举目无亲,孩子坐在地上就哭了起来。孩子的哭声引起了旁边做黄鳝生意的一个老板注意,老板见孩子可怜,不仅收留了他,还一步一步传授他“生意经”。

  “那个孩子跟着老板做事情很拼,后来发达了,现在可算是我辖区的大户人家了噢。”江涌一边回忆一边欣慰地说:“人嘛,只要敢朝着目标敢拼敢奋斗,总能抓住机会,把日子越过越好。”

  随时代发展

  智慧警务提升居民幸福感

  “江警官,我是才搬过来的暂住户,想办暂住证……”

  “你把详细门牌号、姓名、身份证号发给我,我办好了给你送过来……”

  江涌接完电话,低头感慨:“现在有智慧警务真的方便多了,辖区有需要办暂住证的居民只要看到楼栋贴的警民联系卡都会主动跟我联系,想想那些年……”

  江涌说,那时办暂住证的居民都是被动的办,因为那个年代,暂住证的“功用”并不多,大家能省事则省一件事。为了能更好地让大家办理暂住证,江涌和同事们只能一次次地跑,一次次地劝。不仅是暂住证,办理其他证件也很费劲儿,有次为了给一户居民办理证件,因为对方经常不在家,加之派出所所有存档都是纸质,要核查资料也只能一本一页地翻找,江涌办这趟证件来回跑了40多趟。

  “后来派出所有了第一台电脑,居民办理户口有了电子存档,但我们都只有窗口户籍民警才能用电脑,进门还要穿拖鞋,生怕有灰尘沾到电脑。”江涌说,随着科技的发展,他从手写登记到电脑录入,再到现在还有掌上系统,居民有需要,随时都可以通过民警查询档案,自己处理警务的方式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变化……

  如今的观音桥已经从过去形象散乱的老城区,一举变为现代繁华、规模宏大的时尚大商圈,成为美女、美食、时尚等多种元素集聚之地,附近的社区和居民们正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江涌辖区的渝北社区也从最开始的300多户居民到高峰时期的3万余户,再到现在的1500多户,多少辖区的生面孔变成老面孔,老面孔又衍生出新面孔……

  “时代在变,生活也在变,对我来说唯一不变的是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对这身警服的感情,还有和居民间跨越时空的信任。”江涌说,居民们越来越信任自己,现在有啥事无论大小,他们都会想到他,甚至连半夜听到室外有猫叫都会打他的电话报警。

  拿着安装有掌上查询系统APP的手机,江涌继续在辖区上门入户,他说,这是智能化时代给人们带来的方便,社会越来越进步,自己也要跟上时代“节奏”,为辖区居民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记者 杨雪 实习生 杨文韬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报警:从基本靠吼到智慧警务

江涌深入社区与居民恳谈

江涌在辖区帮助老人

辖区商户扫码获取警民联系卡

  在江北区有个地名叫“渝北社区”,江北区观音桥商业区派出所民警江涌在这里工作了整整38年,从当初18岁的青葱小江变成了如今成熟老练的老江,眼看着早前的黄泥巴路变为了砖石路,两三层的楼房摇身变成炫彩夺目的高楼大厦,其工作的辖区越来越大,业态越来越复杂,人员也从几乎清一色的常住人口变成了60%以上的外来租客,居民来来往往,车辆川流不息……

  “他们都说我的辖区是江北变化最大的社区,单位归属都变化了三次,但我一直在这里,一天天看到居民们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也感到很幸福。”江涌说道。

  通讯不发达

  报警基本靠走和吼

  “江老师,又要去查户口了呀?”7月22日早上,在江北区公安分局观音桥商业区派出所换好制服,江涌准备到辖区入户,碰到了新入警不久的同事小李,“早就听说您查户口查了30多年,敲门敲得手关节起了茧子……”

  江涌摆一摆手,说:“那些年上门只能用老办法,哪里像现在有智能警民联系卡,一个电话就解决了,他们找我省时省力,我找他们也方便,不用一遍遍敲门了。”

  跟小李打完招呼,自己刚进派出所当户籍民警时的场景也慢慢浮现在了江涌的脑海里。

  1982年,江涌通过社招进入警察系统,被分到观音桥派出所负责管辖渝北一、二、三、四村中的渝北三村,当时人口一共才300多户、900多人,辖区居民多是住单位宿舍的员工,人员结构基本固定,偶尔有几个“串门”的流动人口,也都是相识的熟人。

  人口不多,但当时民警管理的方式也相对原始。新进“职场”意气风发,江涌带上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就出门,辖区还到处是农田,穿着胶鞋沿着田坎,看着建新北路旁边那些两三层的红砖房,江涌入户登记还得挨家挨户敲门看运气:运气好,人在,成功登记;运气不好,人不在,就得再跑一趟。

  “他们报警要么‘甩火腿儿’(走路)到派出所登记,要么当面找我。”作为单身年轻民警,当时的江涌住在派出所为大家准备的集体宿舍,每周只有周六下班回家一趟,周日晚八点前就得回到派出所报道,平时大多数时间都在辖区,居民有啥事找起他来也很方便。

  可就有偏偏不那么凑巧的时候,一次周日凌晨,江涌正在家里休息,忽然窗外飘来一阵喇叭声,清亮地喊着自己的名字,江涌急匆匆下楼一看,才发现是同事。原来,“阳光城”的保安看到对面楼有人拿着枪,赶紧去派出所报警,但熟悉辖区情况的民警江涌碰巧回家休假,而同事只知道其大概家庭住址,情况紧急,只能通过喇叭喊话的方式在江涌家的楼下“呼叫”江涌。

  “我们和特警带着警犬赶到后发现是居民自己做的火枪,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了收缴。”江涌说,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居民们一般遇到重要、紧急情况下才会报警。

  农田变市场

  物业管理代替自治护院队

  商户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广场人声鼎沸,时尚潮流的年轻人们穿梭在车水马龙中,今天的观音桥已是主城的核心商圈,谁都知道,能有今天的繁华美丽,离不开她在千禧年后十年间抓住时代发展的脚步激流勇进。同时,也给了很多普通人想要依靠奋斗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

  “以前这边住的居民大都是单位员工,生活稳定且简单,人员流动性也不大,接警也大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为了接水、争厕所什么的。”江涌说,当时居民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屋内陈设也很简单,上门入户看到的家具也是一目了然。即使有盗窃案发生,不过也是谁家的锅被偷了、衣服不见了,只要他一到现场查看作案手法,基本上都能判断出谁是嫌疑人。

  “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有专门的物业管理,治安管理全靠居民自发组成护院队,大家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江涌告诉记者,只要轮到值班的居民,由民警开证明盖章,所在单位也会算作上班。

  后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田慢慢变成了市场,居民们有了自己的收入,也有了自己的房子用于出租,辖区租赁户增多,做各类生意的也多了起来,人员结构就开始发生变化,警情也“丰富”了起来。

  “抢生意的、为了做生意抢地盘的纠纷就多了,扒窃的案子也出现了,特别是现在的星天广场,以前还是农贸市场那一带。”讲到这里,江涌突然想起了一个人:当时有一个10多岁的孩子,父母去世,整个村里凑了一百块钱给他到主城区打工讨生计,没想到孩子一到观音桥就被扒窃了,身无分文又举目无亲,孩子坐在地上就哭了起来。孩子的哭声引起了旁边做黄鳝生意的一个老板注意,老板见孩子可怜,不仅收留了他,还一步一步传授他“生意经”。

  “那个孩子跟着老板做事情很拼,后来发达了,现在可算是我辖区的大户人家了噢。”江涌一边回忆一边欣慰地说:“人嘛,只要敢朝着目标敢拼敢奋斗,总能抓住机会,把日子越过越好。”

  随时代发展

  智慧警务提升居民幸福感

  “江警官,我是才搬过来的暂住户,想办暂住证……”

  “你把详细门牌号、姓名、身份证号发给我,我办好了给你送过来……”

  江涌接完电话,低头感慨:“现在有智慧警务真的方便多了,辖区有需要办暂住证的居民只要看到楼栋贴的警民联系卡都会主动跟我联系,想想那些年……”

  江涌说,那时办暂住证的居民都是被动的办,因为那个年代,暂住证的“功用”并不多,大家能省事则省一件事。为了能更好地让大家办理暂住证,江涌和同事们只能一次次地跑,一次次地劝。不仅是暂住证,办理其他证件也很费劲儿,有次为了给一户居民办理证件,因为对方经常不在家,加之派出所所有存档都是纸质,要核查资料也只能一本一页地翻找,江涌办这趟证件来回跑了40多趟。

  “后来派出所有了第一台电脑,居民办理户口有了电子存档,但我们都只有窗口户籍民警才能用电脑,进门还要穿拖鞋,生怕有灰尘沾到电脑。”江涌说,随着科技的发展,他从手写登记到电脑录入,再到现在还有掌上系统,居民有需要,随时都可以通过民警查询档案,自己处理警务的方式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变化……

  如今的观音桥已经从过去形象散乱的老城区,一举变为现代繁华、规模宏大的时尚大商圈,成为美女、美食、时尚等多种元素集聚之地,附近的社区和居民们正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江涌辖区的渝北社区也从最开始的300多户居民到高峰时期的3万余户,再到现在的1500多户,多少辖区的生面孔变成老面孔,老面孔又衍生出新面孔……

  “时代在变,生活也在变,对我来说唯一不变的是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对这身警服的感情,还有和居民间跨越时空的信任。”江涌说,居民们越来越信任自己,现在有啥事无论大小,他们都会想到他,甚至连半夜听到室外有猫叫都会打他的电话报警。

  拿着安装有掌上查询系统APP的手机,江涌继续在辖区上门入户,他说,这是智能化时代给人们带来的方便,社会越来越进步,自己也要跟上时代“节奏”,为辖区居民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记者 杨雪 实习生 杨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