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母城”迈出法治建设新步伐

时间: 2020-10-14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4963

  开栏语:今年8月,重庆市渝中区、永川区荣获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称号,南川区(“最难办事科室群众评”行政权力监督机制)荣获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命名。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开展的全国性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工作评估认定,是中央依法治国办对各地法治政府建设的最高褒奖。

  今日起,重庆法制报“发挥标杆引领作用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提档升级”专栏,全方位介绍我市获评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的先进典型做法,以期有效发挥其标杆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大力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积极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敬请关注!


执法人员引导游客有序进入景区参观游览(资料图片)

  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推行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在全国率先开展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监管试点;探索建立“1+3+N”全域旅游综合执法管理体制,为旅客提供立案、调解、审判等“一站式”诉讼服务。近年来,渝中区全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以法治政府建设为引领,促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去年审查近500项重大决策提出法制审查建议2000余条

  “建设法治政府,就要用刚性的决策程序套住行政权力的笼头,使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成为常态。”渝中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建立“重大行政决策三级合法性审查”机制,对全区重大决策、项目、合同等事项,由承办单位重点审、法律顾问依法审和区司法局全面审,构建了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工作三重保障。2019年以来,渝中区对环重医(重庆医科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区块链产业创新基地接入等近500项重大决策实施了三级合法性审查,提出各类法制审查建议2000余条,涉及资金上百亿元。

  同时,该区严格执行《渝中区重大决策程序实施办法》《区政府工作规则》等一系列行政决策制度,落实重大决策“五不”要求,即“未经调查研究不决策,未经广泛听取意见不决策,未经专家咨询不决策,未经合法性论证不决策,未经集体讨论不决策”。2019年底,根据市人大代表“尽快治理三轮车乱象”建议,渝中区政府在制定“三轮车限行”方案过程中,针对三轮车治理社会敏感度强、关注度高的实际,坚持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必经程序。

  正是在决策中广泛听取意见,渝中区明确此次限行不搞“一刀切”,采取分类规范残疾人和快递三轮车的方式,对残疾人三轮车,由残联统一核发残疾人专用标识176个,确保车辆专用标识和驾驶人残疾证明“两对应”;对快递业三轮车,由邮政管理部门统一核发快递专用标识569个,确保专用标识、车辆牌证、车辆保险“三齐备”,既保障了残疾人代步、邮政快递运输等方面民生需求,又缓解了社会矛盾。

  此外,今年疫情期间,渝中区率先开展活禽活兔禁止交易和宰杀工作,出台《关于在全区范围内禁止活禽活兔交易和宰杀的通告》。该区相关部门开展摸底调查,依法加大活禽交易市场管理力度,依法拆除或搬离活禽经营户104家,拆除或搬离率达100%;为39家活禽经营户发放转向经营补贴,有效引导活禽经营户转型升级,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据了解,为加强涉企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渝中区在全市率先探索由法律顾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规范性文件后评估,逐步形成了第三方参与的规范性文件实施后评估工作制度,全面评估清理和废止“带病红头文件”52件,废止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文件25件,以合法有效的制度政策保障全区经济秩序的健康稳定。

  依法行政,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遵纪守法、捍卫法治。为此,渝中区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每个行政执法部门领导班子中至少配备一名具有法律专业知识或法治实践经验的班子成员,并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实绩考核,权重高达12%,每年举办至少一期领导干部法治专题培训班,督导领导干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各项工作。

  积极为企业松绑减负进一步激发经济社会活力

  2020年6月24日,注册资本金达108亿元的中银金租正式落户渝中区,这也是中国银行金融租赁业务的全球总部。“这样的总部金融机构,为何落户在大西南的重庆渝中。”面对外界的疑惑,渝中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坦言:“硬件上拼不过,我们就深挖服务潜力,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

  “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能稳商、育商,更是吸引国内外一流企业入驻的‘口碑’。作为‘重庆母城、主城核心’,西部改革开放发展的先行区,渝中市场主体多且活跃,推动转型升级,首先要从优化营商环境入手。”据该负责人介绍,对此渝中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优化办事流程,在全国率先开展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监管试点。

  良好的营商环境,离不开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据了解,2019年4月,渝中区开启“企业服务年”模式,通过区级领导带队走访服务企业、提升企业反映问题化解率、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等诸多方式,全面清理全区17项扶持政策,清理不符合《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规范性文件13件,兑现产业扶持资金近5亿元,累计为企业和个人减税23亿元,减免社保费13亿元,清理规范环境监测服务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44项。

  同时,在加快推进自贸区法治建设中,渝中区率先探索将营改增一般纳税人申报表的“一主表、九附表”汇总简化为一张“基础数据表”,填写项目由530项减少到91项,办理时间缩短90%以上。此外,在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上,渝中区还开展了自贸试验区“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全面清理清单以外涉企审批事项,完善企业开办“集群注册”模式,在全市率先出台34项自贸区并联审批服务清单。

  为企业松绑、为创新助力、为公平护航……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渝中区实现了政府机构和运行机制的华丽转身,使经济社会活力竞相迸发、财富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近3年,渝中区成功留住20余家有外迁打算的金融及专业服务机构。同时西南干细胞产业基地、上海张江生物银行、华记黄埔智慧服务外包基地等企业相继招商落地,为渝中区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据悉,截至今年7月,渝中区集聚了外资企业70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78家,年度营业额超200亿元,人流量达1.6亿人次的渝中区解放碑步行街被国家商务部授予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称号。

  建立旅游执法保障体系3年处理正式投诉995件

  近日,渝中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旅游巡回法庭妥善化解涉及26人的旅游合同纠纷系列案件,促成企业退还团费合计384800元,平等保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游客调解纠纷,提供立案、调解、审判等“一站式”诉讼服务,只是渝中区探索建立的“1+3+N”全域旅游综合执法管理体制的一个缩影。

  朝天门、解放碑、洪崖洞、李子坝轻轨穿楼……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渝中区,备受境内外游客“宠爱”。面对蜂拥而至的游客,如何营造良好旅游环境,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旅行体验,成为渝中区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渝中区在全力提升旅游品质、扩大旅游供给的同时,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建立旅游综合执法机制,不断加强全域旅游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渝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其中“1+3+N”全域旅游综合执法管理体制就是近年来渝中区逐步形成的有效探索。

  据了解,该区在洪崖洞、解放碑等3个旅游景点成立旅游执法检查站,从全区12个部门抽调43名执法人员和46名旅游警察,开展秩序维护、联合巡逻等常态化的旅游市场联合执法工作。

  有了旅游警察,人偶拉客合影乱象得到遏止。以往洪崖洞、千厮门大桥附近出现聋哑人扮作“孙悟空”“铜人”等形象拉客合影,并要求游客支付费用,引发了大量游客不满。旅游警察在聋哑翻译的协助下对6名人偶扮演者进行了说服教育,最终有效劝离。

  旅游过程中发生的矛盾纠纷能否及时解决,影响着游客旅行体验。对此,渝中区建立全市首个“旅游纠纷调解委员会”和“旅游巡回法庭”,为需要的旅客提供立案、调解、审判等“一站式”诉讼服务。

  据了解,每到五一、国庆等重要节假日,渝中区热门景区全都爆满、游客数量猛增。为了维护旅游秩序、守护游客安全,该区全面加强安全值守,区委书记、区长现场统筹调度,上万名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齐上阵,“封”桥、“让”路、“搭”台,被称为“最宠游客城市”。

  以执法检查、调解处置、司法审理为一体的旅游执法保障体系,有效改善旅游环境和维护市场秩序。近3年,渝中区共处理正式投诉995件,接听投诉咨询电话2000余个,累计挽回游客经济损失100余万元,无一例群体性上访事件和较大以上旅游投诉发生。

  记者 朱颂扬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重庆母城”迈出法治建设新步伐

  开栏语:今年8月,重庆市渝中区、永川区荣获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称号,南川区(“最难办事科室群众评”行政权力监督机制)荣获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命名。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开展的全国性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工作评估认定,是中央依法治国办对各地法治政府建设的最高褒奖。

  今日起,重庆法制报“发挥标杆引领作用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提档升级”专栏,全方位介绍我市获评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的先进典型做法,以期有效发挥其标杆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大力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积极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敬请关注!


执法人员引导游客有序进入景区参观游览(资料图片)

  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推行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在全国率先开展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监管试点;探索建立“1+3+N”全域旅游综合执法管理体制,为旅客提供立案、调解、审判等“一站式”诉讼服务。近年来,渝中区全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以法治政府建设为引领,促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去年审查近500项重大决策提出法制审查建议2000余条

  “建设法治政府,就要用刚性的决策程序套住行政权力的笼头,使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成为常态。”渝中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建立“重大行政决策三级合法性审查”机制,对全区重大决策、项目、合同等事项,由承办单位重点审、法律顾问依法审和区司法局全面审,构建了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工作三重保障。2019年以来,渝中区对环重医(重庆医科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区块链产业创新基地接入等近500项重大决策实施了三级合法性审查,提出各类法制审查建议2000余条,涉及资金上百亿元。

  同时,该区严格执行《渝中区重大决策程序实施办法》《区政府工作规则》等一系列行政决策制度,落实重大决策“五不”要求,即“未经调查研究不决策,未经广泛听取意见不决策,未经专家咨询不决策,未经合法性论证不决策,未经集体讨论不决策”。2019年底,根据市人大代表“尽快治理三轮车乱象”建议,渝中区政府在制定“三轮车限行”方案过程中,针对三轮车治理社会敏感度强、关注度高的实际,坚持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必经程序。

  正是在决策中广泛听取意见,渝中区明确此次限行不搞“一刀切”,采取分类规范残疾人和快递三轮车的方式,对残疾人三轮车,由残联统一核发残疾人专用标识176个,确保车辆专用标识和驾驶人残疾证明“两对应”;对快递业三轮车,由邮政管理部门统一核发快递专用标识569个,确保专用标识、车辆牌证、车辆保险“三齐备”,既保障了残疾人代步、邮政快递运输等方面民生需求,又缓解了社会矛盾。

  此外,今年疫情期间,渝中区率先开展活禽活兔禁止交易和宰杀工作,出台《关于在全区范围内禁止活禽活兔交易和宰杀的通告》。该区相关部门开展摸底调查,依法加大活禽交易市场管理力度,依法拆除或搬离活禽经营户104家,拆除或搬离率达100%;为39家活禽经营户发放转向经营补贴,有效引导活禽经营户转型升级,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据了解,为加强涉企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渝中区在全市率先探索由法律顾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规范性文件后评估,逐步形成了第三方参与的规范性文件实施后评估工作制度,全面评估清理和废止“带病红头文件”52件,废止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文件25件,以合法有效的制度政策保障全区经济秩序的健康稳定。

  依法行政,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遵纪守法、捍卫法治。为此,渝中区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每个行政执法部门领导班子中至少配备一名具有法律专业知识或法治实践经验的班子成员,并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实绩考核,权重高达12%,每年举办至少一期领导干部法治专题培训班,督导领导干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各项工作。

  积极为企业松绑减负进一步激发经济社会活力

  2020年6月24日,注册资本金达108亿元的中银金租正式落户渝中区,这也是中国银行金融租赁业务的全球总部。“这样的总部金融机构,为何落户在大西南的重庆渝中。”面对外界的疑惑,渝中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坦言:“硬件上拼不过,我们就深挖服务潜力,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

  “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能稳商、育商,更是吸引国内外一流企业入驻的‘口碑’。作为‘重庆母城、主城核心’,西部改革开放发展的先行区,渝中市场主体多且活跃,推动转型升级,首先要从优化营商环境入手。”据该负责人介绍,对此渝中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优化办事流程,在全国率先开展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监管试点。

  良好的营商环境,离不开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据了解,2019年4月,渝中区开启“企业服务年”模式,通过区级领导带队走访服务企业、提升企业反映问题化解率、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等诸多方式,全面清理全区17项扶持政策,清理不符合《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规范性文件13件,兑现产业扶持资金近5亿元,累计为企业和个人减税23亿元,减免社保费13亿元,清理规范环境监测服务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44项。

  同时,在加快推进自贸区法治建设中,渝中区率先探索将营改增一般纳税人申报表的“一主表、九附表”汇总简化为一张“基础数据表”,填写项目由530项减少到91项,办理时间缩短90%以上。此外,在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上,渝中区还开展了自贸试验区“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全面清理清单以外涉企审批事项,完善企业开办“集群注册”模式,在全市率先出台34项自贸区并联审批服务清单。

  为企业松绑、为创新助力、为公平护航……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渝中区实现了政府机构和运行机制的华丽转身,使经济社会活力竞相迸发、财富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近3年,渝中区成功留住20余家有外迁打算的金融及专业服务机构。同时西南干细胞产业基地、上海张江生物银行、华记黄埔智慧服务外包基地等企业相继招商落地,为渝中区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据悉,截至今年7月,渝中区集聚了外资企业70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78家,年度营业额超200亿元,人流量达1.6亿人次的渝中区解放碑步行街被国家商务部授予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称号。

  建立旅游执法保障体系3年处理正式投诉995件

  近日,渝中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旅游巡回法庭妥善化解涉及26人的旅游合同纠纷系列案件,促成企业退还团费合计384800元,平等保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游客调解纠纷,提供立案、调解、审判等“一站式”诉讼服务,只是渝中区探索建立的“1+3+N”全域旅游综合执法管理体制的一个缩影。

  朝天门、解放碑、洪崖洞、李子坝轻轨穿楼……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渝中区,备受境内外游客“宠爱”。面对蜂拥而至的游客,如何营造良好旅游环境,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旅行体验,成为渝中区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渝中区在全力提升旅游品质、扩大旅游供给的同时,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建立旅游综合执法机制,不断加强全域旅游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渝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其中“1+3+N”全域旅游综合执法管理体制就是近年来渝中区逐步形成的有效探索。

  据了解,该区在洪崖洞、解放碑等3个旅游景点成立旅游执法检查站,从全区12个部门抽调43名执法人员和46名旅游警察,开展秩序维护、联合巡逻等常态化的旅游市场联合执法工作。

  有了旅游警察,人偶拉客合影乱象得到遏止。以往洪崖洞、千厮门大桥附近出现聋哑人扮作“孙悟空”“铜人”等形象拉客合影,并要求游客支付费用,引发了大量游客不满。旅游警察在聋哑翻译的协助下对6名人偶扮演者进行了说服教育,最终有效劝离。

  旅游过程中发生的矛盾纠纷能否及时解决,影响着游客旅行体验。对此,渝中区建立全市首个“旅游纠纷调解委员会”和“旅游巡回法庭”,为需要的旅客提供立案、调解、审判等“一站式”诉讼服务。

  据了解,每到五一、国庆等重要节假日,渝中区热门景区全都爆满、游客数量猛增。为了维护旅游秩序、守护游客安全,该区全面加强安全值守,区委书记、区长现场统筹调度,上万名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齐上阵,“封”桥、“让”路、“搭”台,被称为“最宠游客城市”。

  以执法检查、调解处置、司法审理为一体的旅游执法保障体系,有效改善旅游环境和维护市场秩序。近3年,渝中区共处理正式投诉995件,接听投诉咨询电话2000余个,累计挽回游客经济损失100余万元,无一例群体性上访事件和较大以上旅游投诉发生。

  记者 朱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