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在“高屋”

时间: 2020-10-23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167

邢晓(右二)在村里开展人口普查

邢晓(中)帮村民更换贫困户上墙资料

暴雨后查看村里情况

  从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到田间地头,从繁华城市到偏僻乡村,在偏远农村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迅速转变角色,不仅踏遍村中的沟沟坎坎,还结合当地实情,发挥自己政法干部的专业优势,在基层一线摸情况、抓党建、谋发展,带着群众在脱贫之路上大步向前。

  他是邢晓,市委政法委队伍建设指导处干部,去年3月,受组织选派成为市委政法委扶贫集团驻武隆区平桥镇高屋村第一书记。高屋村全村100户贫困户在2019年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如何在现阶段激活各类要素,建立稳定增收的效益模式,巩固脱贫成果,让老百姓的腰包一直鼓下去,是邢晓这一年多来一直放在心间且不断取得突破的事情。

  “邢书记很热心,实打实为我们解决难题,想事情也总能想到我们前头,我们相信他。”提起邢晓,贫困户陈开理这样评价。

  短短一年多时间,在村民中有这样的口碑,足见邢晓没少下力,没少流汗。

  党建引领激发活力提升整村凝聚力

  初到高屋村,村民们对他也没抱多大希望,总觉得他一个从小生活在城里的年轻人,不懂农村实情。但没过多久,大家对邢晓的看法就变了。“他到农户家中总是笑呵呵的,待人热情有亲和力,完全没有架子。”高屋村村主任谭洪敏介绍。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现在我把自己当成高屋人,你们有啥子事情跟我说嘛。”这是邢晓常常挂在嘴边的话。驻村没多久,他就先从党员干部入手,主动上门交底谈心。通过一次次的走访,邢晓发现,全村在基层党建方面,虽然“三会一课”等基本组织生活制度常态化开展,但由于全村党员年龄普遍偏大,且流动党员较多,党组织生活流于形式,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

  于是,邢晓带着驻村工作队通过积极联系,首先将联合党建作为创新党组织活动的抓手,激发党员活力。目前,已经与上海上药集团旗下信谊医药公司及重庆药交所联合党支部、重庆市建工集团旗下安装公司党支部、武隆区职业教育中心党支部等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开展了联合党建。

  “联合党建活动中,通过慰问贫困户、消费扶贫、物质捐赠、座谈交流等形式,农村党员参与度明显得到了提升,之前参加普通党建每次最多十几人,现在搞活动,只要在村的党员都会参加。”邢晓介绍道。

  通过联合党建活动,企事业单位也积极展现出社会担当,有向村卫生室捐赠雾化呼吸治疗设备及药品的,有捐赠太阳能路灯用于亮化村内道路的,也有捐赠打印机、电脑等办公设备的,提升了村级医疗保障能力、村内人居环境,以及村便民服务中心服务能力。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高屋村还紧紧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严格“三会一课”组织生活纪律等,将党员牢牢团结在党支部周围,并将国家精准扶贫政策逐一进行讲解。目前,通过队伍调整,高屋村实现了干部整体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年龄结构日趋合理,激发了党组织活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高屋村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稳定增收村企发展打牢脱贫根基

  “扶贫,只有心贴心地去扶,才能急贫困户所急,想贫困户所想,解贫困户所难,才能用切实的帮扶方案,帮助贫困户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扶到他们心坎上。”邢晓深刻感受到,要实现真正脱贫,必须开对“药方子”,把“输血扶贫”变成“造血扶贫”。毕竟,输血只是一时,造血才是一世。不能让大家腰包仅鼓一时,而要建立稳定增收的效益模式。

  武隆区平桥镇高屋村与平桥镇场镇相连,毗邻银白高速、紧邻303省道,交通便利,村民外出务工较多,本村农业发展滞后,村内特色种植业优势不突出,养殖业规模小且分散,带富能力有限。

  通过党支部组织活动,以及上门走访,邢晓发现,受之前在村内实施的如葡萄、种猪养殖等私人投资项目均以失败告终的影响,村民在全村发展上态度较为消极。

  “私人来搞真的不靠谱,看到发展不行,之前承诺的啥子回收、啥子补助全部不算数,而且说不弄都不弄了,种在地里的葡萄、竹子还要我们农户自己去处理,你现在要搞产业,一般的规模,大家肯定不会支持了。”在专门讨论产业发展的支委扩大会上,农业社社长黄琼直言不讳地说道。

  “村里基本每家都种红苕,也做红苕粉,但大家零零星星地做,卖出去也是别人以最低价格收,我们也没得啥子讨价还价的空间。”贫困户徐明洪家一直以红苕粉作为主业,一年要加工两千多斤红苕粉条,但收入始终上不去。

  发现问题,才能针对性地找出解决对策。“打赢脱贫攻坚战,选好产业发展方向是关键。方向肯定是选择基础好的红苕种植加工业,但是规模怎么扩大,要发展多大,加工业发展有无可行性?这些都是摆在眼前需要探讨和明确的问题。”邢晓说,当时,面对这些担忧,他心里也没底。但是,既然来到了高屋村,就得乘风破浪为当地村民解决问题。

  于是,邢晓开始带着驻村工作队加强走访,深入每个农户家中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后再精准分析,并通过多方协调,本着“借船出海”的思路,到土坎镇(现与羊角镇合并)等武隆区老牌红苕粉产业基地调研,积极与有投资和技术支撑能力的企业对接、探讨,还努力争取市级项目支持,打好产业基础。

  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共同打出系列组合拳,前前后后奔波了3个月,今年7月底,终于有成效了:争取到全国产业强镇项目落户武隆区平桥镇,并获取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同时,推动武隆区两家国企、高屋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参与出资,成立了金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在平桥镇建立年加工能力2500吨的红苕粉加工厂;此外,全村流转土地2500亩用于打造红苕种植示范园,全平桥镇总体发展10000亩用于种植红苕。

  “在村支两委主持下,目前,高屋村全村贫困户土地由集体流转,每年每亩向贫困户支付500元流转费,地里种的红苕也由其自行采摘,企业按照市场价回收,红苕粉加工厂用工也优先选择贫困户。”邢晓高兴地说道,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组织资金投资企业发展,让全村受益,进一步打牢脱贫根基,有效降低了返贫风险。

  “这次由村里集体参与的产业看起像那么回事,跟以前那些不靠谱的私人老板搞的大不一样,我们放心了!”前不久,在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所有干部共同开展的红苕种植面积核对工作中,贫困户陈开理站在自家地里,看着个大肥硕的红苕,满意地对村干部说道:“今年肯定能买个好价钱!”

  法治扶贫拟定用工协议保障农民权益

  作为市委政法委选派的干部,邢晓有着自身的专业优势。在村里时间久了,村民对他的信任倍增,大小事情都来找他,难事急事也都让他出主意、想办法。

  驻村工作以来,邢晓接待了不少村民到便民服务中心处理矛盾纠纷,有家长里短鸡毛蒜皮这类比较容易协调的,也有与农户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较难协调的,尤其是农户之间的雇佣纠纷。

  在农村,很多农户会相互邀约种地、建房,形成一种雇佣关系。但由于大多农户之间都沾亲带故,碍于情面,所以大家在雇佣关系上不太好意思形成书面材料,都是进行口头约定。

  “基于口头约定的雇佣关系,很容易在两种情况下出现纠纷:一是用工期间出现意外情况,二是用工结束后的佣金结算。”邢晓说道,高屋村就出现过这样一起纠纷。

  村内贫困户周忠(化名)家养了两头骡子,经常在村内开展二次搬运业务。今年4月,周忠到村委会反映,他去年在邻村接了一个二次搬运业务,活儿做完了,雇佣方却一直以各种理由拖欠工钱。村委会知晓后,多次与雇佣方沟通,但由于当时周忠与其只是口头约定,雇佣方甚至想赖账。

  “虽然最后通过邻村村委会不断做工作,今年7月,周忠的二次搬运费用得以结清。但这个事情给我触动太大了。”邢晓说,不能再让这类情况继续发生。于是,邢晓带领驻村工作队,会同村委会以及平桥镇法律援助律师,共同商议拟定了高屋村村民雇佣协议,协议对工作任务、雇佣费用、意外伤害、责任划分等方面均进行了明确,并要求协议一式三份,用工双方各持一份,村委会备案一份,以备出现纠纷,村委会可以此作为依据进行协调化解。

  “雇佣协议推行以来,村委会加大宣传,目前已备案雇佣协议12份,机制运行良好。”邢晓介绍道。

  驻村帮扶一年多来,邢晓以满腔热忱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一线,带领驻村帮扶工作队吃住在村,用汗水和真情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认可。

  “基层扶贫扶的是产业、聚的是人心。只要我们把群众每一件小事都当成大事放在心上,群众也会把我们放在心上。”邢晓说,他们接下来的目标就是进一步巩固高屋村脱贫成效,乘上“乡村振兴”的快车,以产业兴旺为核心,带动高屋发展治理全面提档升级,让村内越来越干净、美丽,让村民生活越来越富裕。

 

  记者 杨雪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建功在“高屋”

邢晓(右二)在村里开展人口普查

邢晓(中)帮村民更换贫困户上墙资料

暴雨后查看村里情况

  从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到田间地头,从繁华城市到偏僻乡村,在偏远农村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迅速转变角色,不仅踏遍村中的沟沟坎坎,还结合当地实情,发挥自己政法干部的专业优势,在基层一线摸情况、抓党建、谋发展,带着群众在脱贫之路上大步向前。

  他是邢晓,市委政法委队伍建设指导处干部,去年3月,受组织选派成为市委政法委扶贫集团驻武隆区平桥镇高屋村第一书记。高屋村全村100户贫困户在2019年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如何在现阶段激活各类要素,建立稳定增收的效益模式,巩固脱贫成果,让老百姓的腰包一直鼓下去,是邢晓这一年多来一直放在心间且不断取得突破的事情。

  “邢书记很热心,实打实为我们解决难题,想事情也总能想到我们前头,我们相信他。”提起邢晓,贫困户陈开理这样评价。

  短短一年多时间,在村民中有这样的口碑,足见邢晓没少下力,没少流汗。

  党建引领激发活力提升整村凝聚力

  初到高屋村,村民们对他也没抱多大希望,总觉得他一个从小生活在城里的年轻人,不懂农村实情。但没过多久,大家对邢晓的看法就变了。“他到农户家中总是笑呵呵的,待人热情有亲和力,完全没有架子。”高屋村村主任谭洪敏介绍。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现在我把自己当成高屋人,你们有啥子事情跟我说嘛。”这是邢晓常常挂在嘴边的话。驻村没多久,他就先从党员干部入手,主动上门交底谈心。通过一次次的走访,邢晓发现,全村在基层党建方面,虽然“三会一课”等基本组织生活制度常态化开展,但由于全村党员年龄普遍偏大,且流动党员较多,党组织生活流于形式,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

  于是,邢晓带着驻村工作队通过积极联系,首先将联合党建作为创新党组织活动的抓手,激发党员活力。目前,已经与上海上药集团旗下信谊医药公司及重庆药交所联合党支部、重庆市建工集团旗下安装公司党支部、武隆区职业教育中心党支部等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开展了联合党建。

  “联合党建活动中,通过慰问贫困户、消费扶贫、物质捐赠、座谈交流等形式,农村党员参与度明显得到了提升,之前参加普通党建每次最多十几人,现在搞活动,只要在村的党员都会参加。”邢晓介绍道。

  通过联合党建活动,企事业单位也积极展现出社会担当,有向村卫生室捐赠雾化呼吸治疗设备及药品的,有捐赠太阳能路灯用于亮化村内道路的,也有捐赠打印机、电脑等办公设备的,提升了村级医疗保障能力、村内人居环境,以及村便民服务中心服务能力。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高屋村还紧紧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严格“三会一课”组织生活纪律等,将党员牢牢团结在党支部周围,并将国家精准扶贫政策逐一进行讲解。目前,通过队伍调整,高屋村实现了干部整体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年龄结构日趋合理,激发了党组织活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高屋村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稳定增收村企发展打牢脱贫根基

  “扶贫,只有心贴心地去扶,才能急贫困户所急,想贫困户所想,解贫困户所难,才能用切实的帮扶方案,帮助贫困户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扶到他们心坎上。”邢晓深刻感受到,要实现真正脱贫,必须开对“药方子”,把“输血扶贫”变成“造血扶贫”。毕竟,输血只是一时,造血才是一世。不能让大家腰包仅鼓一时,而要建立稳定增收的效益模式。

  武隆区平桥镇高屋村与平桥镇场镇相连,毗邻银白高速、紧邻303省道,交通便利,村民外出务工较多,本村农业发展滞后,村内特色种植业优势不突出,养殖业规模小且分散,带富能力有限。

  通过党支部组织活动,以及上门走访,邢晓发现,受之前在村内实施的如葡萄、种猪养殖等私人投资项目均以失败告终的影响,村民在全村发展上态度较为消极。

  “私人来搞真的不靠谱,看到发展不行,之前承诺的啥子回收、啥子补助全部不算数,而且说不弄都不弄了,种在地里的葡萄、竹子还要我们农户自己去处理,你现在要搞产业,一般的规模,大家肯定不会支持了。”在专门讨论产业发展的支委扩大会上,农业社社长黄琼直言不讳地说道。

  “村里基本每家都种红苕,也做红苕粉,但大家零零星星地做,卖出去也是别人以最低价格收,我们也没得啥子讨价还价的空间。”贫困户徐明洪家一直以红苕粉作为主业,一年要加工两千多斤红苕粉条,但收入始终上不去。

  发现问题,才能针对性地找出解决对策。“打赢脱贫攻坚战,选好产业发展方向是关键。方向肯定是选择基础好的红苕种植加工业,但是规模怎么扩大,要发展多大,加工业发展有无可行性?这些都是摆在眼前需要探讨和明确的问题。”邢晓说,当时,面对这些担忧,他心里也没底。但是,既然来到了高屋村,就得乘风破浪为当地村民解决问题。

  于是,邢晓开始带着驻村工作队加强走访,深入每个农户家中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后再精准分析,并通过多方协调,本着“借船出海”的思路,到土坎镇(现与羊角镇合并)等武隆区老牌红苕粉产业基地调研,积极与有投资和技术支撑能力的企业对接、探讨,还努力争取市级项目支持,打好产业基础。

  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共同打出系列组合拳,前前后后奔波了3个月,今年7月底,终于有成效了:争取到全国产业强镇项目落户武隆区平桥镇,并获取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同时,推动武隆区两家国企、高屋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参与出资,成立了金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在平桥镇建立年加工能力2500吨的红苕粉加工厂;此外,全村流转土地2500亩用于打造红苕种植示范园,全平桥镇总体发展10000亩用于种植红苕。

  “在村支两委主持下,目前,高屋村全村贫困户土地由集体流转,每年每亩向贫困户支付500元流转费,地里种的红苕也由其自行采摘,企业按照市场价回收,红苕粉加工厂用工也优先选择贫困户。”邢晓高兴地说道,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组织资金投资企业发展,让全村受益,进一步打牢脱贫根基,有效降低了返贫风险。

  “这次由村里集体参与的产业看起像那么回事,跟以前那些不靠谱的私人老板搞的大不一样,我们放心了!”前不久,在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所有干部共同开展的红苕种植面积核对工作中,贫困户陈开理站在自家地里,看着个大肥硕的红苕,满意地对村干部说道:“今年肯定能买个好价钱!”

  法治扶贫拟定用工协议保障农民权益

  作为市委政法委选派的干部,邢晓有着自身的专业优势。在村里时间久了,村民对他的信任倍增,大小事情都来找他,难事急事也都让他出主意、想办法。

  驻村工作以来,邢晓接待了不少村民到便民服务中心处理矛盾纠纷,有家长里短鸡毛蒜皮这类比较容易协调的,也有与农户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较难协调的,尤其是农户之间的雇佣纠纷。

  在农村,很多农户会相互邀约种地、建房,形成一种雇佣关系。但由于大多农户之间都沾亲带故,碍于情面,所以大家在雇佣关系上不太好意思形成书面材料,都是进行口头约定。

  “基于口头约定的雇佣关系,很容易在两种情况下出现纠纷:一是用工期间出现意外情况,二是用工结束后的佣金结算。”邢晓说道,高屋村就出现过这样一起纠纷。

  村内贫困户周忠(化名)家养了两头骡子,经常在村内开展二次搬运业务。今年4月,周忠到村委会反映,他去年在邻村接了一个二次搬运业务,活儿做完了,雇佣方却一直以各种理由拖欠工钱。村委会知晓后,多次与雇佣方沟通,但由于当时周忠与其只是口头约定,雇佣方甚至想赖账。

  “虽然最后通过邻村村委会不断做工作,今年7月,周忠的二次搬运费用得以结清。但这个事情给我触动太大了。”邢晓说,不能再让这类情况继续发生。于是,邢晓带领驻村工作队,会同村委会以及平桥镇法律援助律师,共同商议拟定了高屋村村民雇佣协议,协议对工作任务、雇佣费用、意外伤害、责任划分等方面均进行了明确,并要求协议一式三份,用工双方各持一份,村委会备案一份,以备出现纠纷,村委会可以此作为依据进行协调化解。

  “雇佣协议推行以来,村委会加大宣传,目前已备案雇佣协议12份,机制运行良好。”邢晓介绍道。

  驻村帮扶一年多来,邢晓以满腔热忱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一线,带领驻村帮扶工作队吃住在村,用汗水和真情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认可。

  “基层扶贫扶的是产业、聚的是人心。只要我们把群众每一件小事都当成大事放在心上,群众也会把我们放在心上。”邢晓说,他们接下来的目标就是进一步巩固高屋村脱贫成效,乘上“乡村振兴”的快车,以产业兴旺为核心,带动高屋发展治理全面提档升级,让村内越来越干净、美丽,让村民生活越来越富裕。

 

  记者 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