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润庙岭开新花

时间: 2020-10-26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091

王锡兵(右一)和同事走访村民

王锡兵(右)向村民宣传相关法治知识

在王锡兵的帮助下,水果种植户获得大丰收

  “看嘛,这些农产品都是村民们纯手工做出来的,抓紧买,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9月18日,在武隆区羊角街道庙岭村村委会广场开展的农产品展销会上,驻村第一书记王锡兵忙着向企业推销村里的特色农产品,一心为村民“带货”。

  王锡兵是市委政法委综治督导处干部,今年3月受组织选派至市委政法委扶贫集团驻羊角街道庙岭村任第一书记。扶贫攻坚工作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没有满腔热情和吃苦奉献精神是干不好的。早年当过兵,曾在基层政法单位干过,如今在市级政法机关工作的王锡兵潜心基层,短短半年时间里,就从一个人生地不熟的“门外汉”转变成熟悉乡情民意的“田坎书记”。

  他在庙岭村坚持以脱贫攻坚法治先行理念,以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大力发挥政法扶贫优势,积极创新,探索“依法治村+产业兴村”脱贫攻坚之路,带领全村50家贫困户199人走出困境,实现整村脱贫。

  当好法治教育“宣传员”用法治思维为村民排忧解难

  “敢想敢干、拼劲十足、充满爱心,我们的小事,他都当大事来办。”这是庙岭村村民对驻村第一书记王锡兵的印象。

  “我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退伍军人,既然组织信任、群众需要,我就得全力以赴。”王锡兵说,坚持运用法治思维为村民们排忧解难,既是一名政法干部的职责与义务,更是作为村干部的责任和担当。

  刚到村里,王锡兵在走村入户中就发现,村民的法治意识淡薄,邻里之间经常为一点鸡毛蒜皮小事闹得不可开交,家庭矛盾也时有发生。因此,如何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扶贫工作,发挥自己的“老本行”改善村里的现状,是他到庙岭村时琢磨的第一件事。

  万里长征始于足下。王锡兵决定从最简单也最拿手的法治宣传做起。于是,无论工作到哪里,他就把法治观念宣传到哪里,经常深入农社、院坝、田间、地头、果园等,开展面对面的宣传教育,通过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故事讲述法律知识。慢慢地,村里那些家庭关系不和、邻里矛盾冲突、物权界线不清、田土边界不明等问题,均得到有效解决。

  贫困户老禹的母亲已至耄耋之年,“返老还童”导致行为越来越乖张,老禹夫妇每天在外面干活回家已很疲惫,对母亲的耐心逐渐降低,甚至对母亲恶言相向,导致母亲在一天夜里离家出走。“从情理上,你长期对母亲不好,其他村民也会看不起你这种行为;从法律的层面,不好好赡养自己的父母,甚至还辱骂母亲,这是违法的……”当晚,王锡兵赶到老禹家,坐在他们夫妇对面,多番教育、劝说,老禹最终羞愧地低下头,出门挨家寻找,连夜找回了母亲。

  但王锡兵还不放心,第二天一大早他又来到老禹家回访。“王书记,谢谢您呀,他(儿子)改变很大哩,给我认了错,早上还专门给我做了我爱吃的菜。”一见到王锡兵,老禹的母亲就认出了他,大声跟他打招呼。后来,经过几次回访,老禹的邻居都说他有了很大转变,再也没听见过他辱骂母亲了。

  “法治宣传起了很大的效果。”王锡兵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庙岭村已累计组织专题法治讲座4场,制定宣传专栏3期,制发宣传资料万余份,院坝法治宣讲5次,入户宣传100余次,受教育人数超过1000人次,宣传覆盖面达98%。

  当好依法治村“领航员”固强补弱争创法治示范村

  “建立好一个坚强的党支部,才能激活贫困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同心同向,一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王锡兵把这句话作为驻村工作的座右铭。他说,好班子必然出好成绩。

  他坚持把依法治村、民主决策、科学管理和促进村社工作规范化、法治化当作抓手,通过抓班子、带队伍、打基础入手。他坚持一手抓党建、一手抓法治,凡是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必须当先锋,凡是驻村工作队员必须当模范,凡是党员干部必须当战士。

  该村党支部书记龚林向记者介绍,王锡兵发挥政法职能,带领支部,持续发力,在全村创办了2个法治大院、2个评礼堂、2个法律讲堂、1条法治公路、1个法治学校、1个规范化调解室,成功调解民事纠纷4次,处理各类法律事务10件次。

  已逝村民周亮(化名)的宅基地要复垦,其弟弟周权(化名)以及其养女周芳(化名)的户口都在同一户口簿上。周芳嫁至外村,生育一子,目前已离异。得知复垦的消息,周芳认为自己也应该有一份补偿款。但周权觉得,侄女嫁出去后就少有回来看过养父,周亮直至去世都是他在照顾,连其所住的房屋都是自己所盖,因此拒不同意将补偿款分给侄女。一年多来,两边为此事闹得不可开交。

  王锡兵在走访中得知后,多次组织村民调解委员会将当事人请到调解室,经过摆事实、查依据、讲政策、明法理,分别进行劝解。

  “老周,消消气嘛,小周两岁就生活在你们家,你早把她当成亲侄女看待,加上她现在还带着一个小孩,也不容易……”“小周,你看看,虽然你的户口还在这边,但是你养父一直是你幺爸在照顾,他住的房子也是你幺爸修建的……”就这样,在王锡兵的多番劝解下,双方当事人均表示认同调解协议,由周权适当补偿给周芳,经当事人签字,加盖村调委会公章,分别留存备查。如今,双方当事人和好如初,修复了亲戚关系。

  “要不是王书记,我们那个复垦现在都还没弄好,我们叔侄的关系也还是僵起的,真的很感谢他。”周权逢人就说王锡兵的好。

  良好民风润物无声。王锡兵组织村民代表和党员干部对村规民约进行了全面修改完善,做成界碑,让路人皆知,让村民铭记。每月对环境卫生、遵纪守法、家风良俗、村规民约、文明诚信等及时开展考核评比。自活动开展以来,实现了"无打架斗欧、无违法乱纪、无家风不正、无行为不端、无欺瞒哄骗"的“五无”乱象发生。

  当好脱贫攻坚“战斗员”带领整村脱贫走上致富路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自从来到羊角街道庙岭村,王锡兵就把自己当成村里人,深深地扎根在了这里。

  他住在村、吃在村、行在村,利用两周时间,实地走访全村7个社125户384人次,包括村组党员干部、种养大户、残疾家庭、贫困人口等,对耕地面积、集体资产、畜牲养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旅游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他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6个小时,很快就完成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并在羊角镇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被作为规划范本在全镇推广。

  王锡兵带领村支两委班子与驻村工作队,在全面摸清全村贫困户致贫原因、政策享受、产业扶持、对口帮扶、生活现状等情况的基础上,对50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责任承包,逐户逐人开展对接帮扶,建立每日走访汇报、每周分析调判、每月抽样调查等机制,确保199名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得到彻底解决。

  在贫困户郑世甫家里,王锡兵一呆就是半天,看环境、查收入、清库存、找问题、想方法……驻村1个月,他就工作30天,时刻琢磨着如何带领村民们走上致富路。

  根据村里的实情,王锡兵发现,种红苕能脱贫。于是,他反复给村社干部做工作,给当地村民做宣传,给贫困家庭做动员,通过宣传发动、面对面沟通,共动员全村350余户家庭栽种红苕,种植面积超过2500亩,超出目标任务250%,贫困户家庭种植率达100%,每户种植面积在4亩以上。

  “今年政府好,红苕种子、肥料全部都免费送到家,请书记放心,我们一定会把它们种好的,争取多挣点钱,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这是贫困户王廷清的肺腑之言。

  一身尘土,满是疲惫。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全村50家贫困户199人全部走出困境,实现整村脱贫。

  “扶贫工作,永远在路上。”王锡兵说,脱贫不是目的,致富才是目标。精准扶贫,产业先行。他辗转联系羊角豆干老板谢敬忠与重庆多家知名企业负责人成立庙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肉牛养殖加工产业,村合作联社以土地流转入股固定分红,组织本地村民大面积种植牛草——甜高梁,每亩可产牛草13~18吨,按400元一吨计算,每亩收入在6000元左右。目前,3个农业社种植牛草已超过1500亩,预计种植户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

  羊角街道庙岭村距离武隆城区28公里处,海拔600米至1500米,该地光照时间长、土壤肥沃、温差较大,非常适合果树生长。全村开展“一村一品”,以庙岭为特色的李子、桃子、枣子、梨子、板栗、枇杷等高山水果种植因技术缺乏,一直没能大面积推广。为突破种植瓶颈,他积极协调市农委、科委以及社科院的专家教授专门到村里现场指导,培训栽培技术,传授种植经验,共培育专业水果种植大户3家,产值超过100万元。今年,种桃大户汤家红望着硕果累累的红色脆桃有感而发:“今年多亏了王书记请专家来上门指导,我的桃子终于卖出了好价钱!”

记者 杨雪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法润庙岭开新花

王锡兵(右一)和同事走访村民

王锡兵(右)向村民宣传相关法治知识

在王锡兵的帮助下,水果种植户获得大丰收

  “看嘛,这些农产品都是村民们纯手工做出来的,抓紧买,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9月18日,在武隆区羊角街道庙岭村村委会广场开展的农产品展销会上,驻村第一书记王锡兵忙着向企业推销村里的特色农产品,一心为村民“带货”。

  王锡兵是市委政法委综治督导处干部,今年3月受组织选派至市委政法委扶贫集团驻羊角街道庙岭村任第一书记。扶贫攻坚工作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没有满腔热情和吃苦奉献精神是干不好的。早年当过兵,曾在基层政法单位干过,如今在市级政法机关工作的王锡兵潜心基层,短短半年时间里,就从一个人生地不熟的“门外汉”转变成熟悉乡情民意的“田坎书记”。

  他在庙岭村坚持以脱贫攻坚法治先行理念,以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大力发挥政法扶贫优势,积极创新,探索“依法治村+产业兴村”脱贫攻坚之路,带领全村50家贫困户199人走出困境,实现整村脱贫。

  当好法治教育“宣传员”用法治思维为村民排忧解难

  “敢想敢干、拼劲十足、充满爱心,我们的小事,他都当大事来办。”这是庙岭村村民对驻村第一书记王锡兵的印象。

  “我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退伍军人,既然组织信任、群众需要,我就得全力以赴。”王锡兵说,坚持运用法治思维为村民们排忧解难,既是一名政法干部的职责与义务,更是作为村干部的责任和担当。

  刚到村里,王锡兵在走村入户中就发现,村民的法治意识淡薄,邻里之间经常为一点鸡毛蒜皮小事闹得不可开交,家庭矛盾也时有发生。因此,如何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扶贫工作,发挥自己的“老本行”改善村里的现状,是他到庙岭村时琢磨的第一件事。

  万里长征始于足下。王锡兵决定从最简单也最拿手的法治宣传做起。于是,无论工作到哪里,他就把法治观念宣传到哪里,经常深入农社、院坝、田间、地头、果园等,开展面对面的宣传教育,通过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故事讲述法律知识。慢慢地,村里那些家庭关系不和、邻里矛盾冲突、物权界线不清、田土边界不明等问题,均得到有效解决。

  贫困户老禹的母亲已至耄耋之年,“返老还童”导致行为越来越乖张,老禹夫妇每天在外面干活回家已很疲惫,对母亲的耐心逐渐降低,甚至对母亲恶言相向,导致母亲在一天夜里离家出走。“从情理上,你长期对母亲不好,其他村民也会看不起你这种行为;从法律的层面,不好好赡养自己的父母,甚至还辱骂母亲,这是违法的……”当晚,王锡兵赶到老禹家,坐在他们夫妇对面,多番教育、劝说,老禹最终羞愧地低下头,出门挨家寻找,连夜找回了母亲。

  但王锡兵还不放心,第二天一大早他又来到老禹家回访。“王书记,谢谢您呀,他(儿子)改变很大哩,给我认了错,早上还专门给我做了我爱吃的菜。”一见到王锡兵,老禹的母亲就认出了他,大声跟他打招呼。后来,经过几次回访,老禹的邻居都说他有了很大转变,再也没听见过他辱骂母亲了。

  “法治宣传起了很大的效果。”王锡兵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庙岭村已累计组织专题法治讲座4场,制定宣传专栏3期,制发宣传资料万余份,院坝法治宣讲5次,入户宣传100余次,受教育人数超过1000人次,宣传覆盖面达98%。

  当好依法治村“领航员”固强补弱争创法治示范村

  “建立好一个坚强的党支部,才能激活贫困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同心同向,一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王锡兵把这句话作为驻村工作的座右铭。他说,好班子必然出好成绩。

  他坚持把依法治村、民主决策、科学管理和促进村社工作规范化、法治化当作抓手,通过抓班子、带队伍、打基础入手。他坚持一手抓党建、一手抓法治,凡是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必须当先锋,凡是驻村工作队员必须当模范,凡是党员干部必须当战士。

  该村党支部书记龚林向记者介绍,王锡兵发挥政法职能,带领支部,持续发力,在全村创办了2个法治大院、2个评礼堂、2个法律讲堂、1条法治公路、1个法治学校、1个规范化调解室,成功调解民事纠纷4次,处理各类法律事务10件次。

  已逝村民周亮(化名)的宅基地要复垦,其弟弟周权(化名)以及其养女周芳(化名)的户口都在同一户口簿上。周芳嫁至外村,生育一子,目前已离异。得知复垦的消息,周芳认为自己也应该有一份补偿款。但周权觉得,侄女嫁出去后就少有回来看过养父,周亮直至去世都是他在照顾,连其所住的房屋都是自己所盖,因此拒不同意将补偿款分给侄女。一年多来,两边为此事闹得不可开交。

  王锡兵在走访中得知后,多次组织村民调解委员会将当事人请到调解室,经过摆事实、查依据、讲政策、明法理,分别进行劝解。

  “老周,消消气嘛,小周两岁就生活在你们家,你早把她当成亲侄女看待,加上她现在还带着一个小孩,也不容易……”“小周,你看看,虽然你的户口还在这边,但是你养父一直是你幺爸在照顾,他住的房子也是你幺爸修建的……”就这样,在王锡兵的多番劝解下,双方当事人均表示认同调解协议,由周权适当补偿给周芳,经当事人签字,加盖村调委会公章,分别留存备查。如今,双方当事人和好如初,修复了亲戚关系。

  “要不是王书记,我们那个复垦现在都还没弄好,我们叔侄的关系也还是僵起的,真的很感谢他。”周权逢人就说王锡兵的好。

  良好民风润物无声。王锡兵组织村民代表和党员干部对村规民约进行了全面修改完善,做成界碑,让路人皆知,让村民铭记。每月对环境卫生、遵纪守法、家风良俗、村规民约、文明诚信等及时开展考核评比。自活动开展以来,实现了"无打架斗欧、无违法乱纪、无家风不正、无行为不端、无欺瞒哄骗"的“五无”乱象发生。

  当好脱贫攻坚“战斗员”带领整村脱贫走上致富路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自从来到羊角街道庙岭村,王锡兵就把自己当成村里人,深深地扎根在了这里。

  他住在村、吃在村、行在村,利用两周时间,实地走访全村7个社125户384人次,包括村组党员干部、种养大户、残疾家庭、贫困人口等,对耕地面积、集体资产、畜牲养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旅游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他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6个小时,很快就完成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并在羊角镇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被作为规划范本在全镇推广。

  王锡兵带领村支两委班子与驻村工作队,在全面摸清全村贫困户致贫原因、政策享受、产业扶持、对口帮扶、生活现状等情况的基础上,对50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责任承包,逐户逐人开展对接帮扶,建立每日走访汇报、每周分析调判、每月抽样调查等机制,确保199名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得到彻底解决。

  在贫困户郑世甫家里,王锡兵一呆就是半天,看环境、查收入、清库存、找问题、想方法……驻村1个月,他就工作30天,时刻琢磨着如何带领村民们走上致富路。

  根据村里的实情,王锡兵发现,种红苕能脱贫。于是,他反复给村社干部做工作,给当地村民做宣传,给贫困家庭做动员,通过宣传发动、面对面沟通,共动员全村350余户家庭栽种红苕,种植面积超过2500亩,超出目标任务250%,贫困户家庭种植率达100%,每户种植面积在4亩以上。

  “今年政府好,红苕种子、肥料全部都免费送到家,请书记放心,我们一定会把它们种好的,争取多挣点钱,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这是贫困户王廷清的肺腑之言。

  一身尘土,满是疲惫。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全村50家贫困户199人全部走出困境,实现整村脱贫。

  “扶贫工作,永远在路上。”王锡兵说,脱贫不是目的,致富才是目标。精准扶贫,产业先行。他辗转联系羊角豆干老板谢敬忠与重庆多家知名企业负责人成立庙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肉牛养殖加工产业,村合作联社以土地流转入股固定分红,组织本地村民大面积种植牛草——甜高梁,每亩可产牛草13~18吨,按400元一吨计算,每亩收入在6000元左右。目前,3个农业社种植牛草已超过1500亩,预计种植户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

  羊角街道庙岭村距离武隆城区28公里处,海拔600米至1500米,该地光照时间长、土壤肥沃、温差较大,非常适合果树生长。全村开展“一村一品”,以庙岭为特色的李子、桃子、枣子、梨子、板栗、枇杷等高山水果种植因技术缺乏,一直没能大面积推广。为突破种植瓶颈,他积极协调市农委、科委以及社科院的专家教授专门到村里现场指导,培训栽培技术,传授种植经验,共培育专业水果种植大户3家,产值超过100万元。今年,种桃大户汤家红望着硕果累累的红色脆桃有感而发:“今年多亏了王书记请专家来上门指导,我的桃子终于卖出了好价钱!”

记者 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