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特殊教育学校:让每个孩子都接受优质义务教育

时间: 2020-11-18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564

  忠县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91年秋,现有14个教学班级,278名残疾学生。近年来,该校坚持以提高残疾学生未来生活品质为核心,充分发挥教育为残疾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为特殊家庭幸福生活服务,为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等功能,引领学生积极成长,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送教上门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

  零拒绝,全容纳,让每个孩子都享受义务教育,这是特殊教育的底线。从学校成立之初,老师们就走上了艰难的入学动员之路。每逢节假日,他们分组结队,深入全县所有乡镇,走村入户,寻找孩子,说服家长,开展动员工作。一次不见面,就第二次,第三次……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个适龄听残和智残孩子走进了忠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大门。

  2015年春,该校全面启动送教上门工作,为部分不能到校的重度、极重度智残和脑瘫孩子送教到家。每个月初,老师们带着精心设计的教案来到孩子家里,在床边、小院支起一张小桌,打开电脑,开始上课,并形成“四定五送”的送教工作机制。迄今为止,忠县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送教上门工作已近6年,累计送教对象200余人,总行程近8万公里。全县所有乡镇村社都留下了老师们的足迹。孩子们对送教老师产生了深深的依恋,家长从冷漠拒绝到热切期盼,热情相迎,感动送别。老师们每次行走在田间地头,都会受到周围群众的由衷感慨和点赞。

  让每个孩子有尊严地自信生活

  随着越来越多的重度甚至极重度残疾孩子进入校园,教育难度越来越大。老师们从教孩子学习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开始。饭前洗手,饭后擦嘴,洗脸刷牙,穿衣脱鞋等,手把手地教,反复示范,把每个连贯动作分解、掰细。为了帮助青春期女孩子学会生活自理,班主任和保育员妈妈甚至专门为她们建立生理档案……很多孩子来自偏远乡村,往返路途遥远,长期住校,需要老师们轮流照顾他们洗头、洗澡、洗衣服,因而无法顾及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每天晚上值夜班,不少年轻女老师都要带着自己的小宝宝,带上家人一起到校,老师们还纷纷给孩子们捐赠衣物和生活用品。老师们每年都要走访贫困家庭,给他们送去温暖与关爱,从经济扶助到技术扶助、精神扶助,帮助每个残疾家庭重树信心,走出困境。

  孩子进步成就教师多彩人生

  专业成长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每位教师潜心学习特教理论,虚心学习实践经验,老带新,师传徒,专业带非专业,普教特教相互学习,融会贯通。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得以实践:患自闭症的孩子班级单独建部,分层组织集体教学,开展一人一案教学研究,康教结合尝试推进。老师们还全心投身课程改革,开展生活与职业技能培训,联合爱心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实习,联系当地居委借荒地开展蔬菜种植培训,对学生和陪读家长进行丝网花、串珠、钉子画等手工作品的制作培训。创办美容美发室、缝纫室、烹饪室和面点教学室,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

  近3年来,该校一位教师赛课获部优奖,6名教师获市级一等奖,近百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获国家、市县级奖励,有4名教师成长为市级教学骨干。教师们撰写的教育故事集《特殊的世界》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感动无数。涌现出了重庆市“劳动模范”、感动重庆“十佳教师”提名奖、“重庆好人”获得者,县级“十佳教师”“十佳师德标兵”等一批先进典型,该校教师群体获得重庆市“最可敬可亲教师团队”光荣称号。

  该校先后获市级“平安校园”“重庆五一巾帼标兵岗”、市级“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县级“常规管理示范学校”“留守儿童工作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师德师风先进集体”“特色学校”“绿色校园”等。去年,忠县特殊教育学校被评为首届“重庆市文明校园”,并跻身“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行列。

  未来5年,忠县特殊教育学校将积极开展普特融合,全面提升办学内涵,加快推进特殊教育的现代化、高品质建设进程,实现“康教职”三结合,形成学前康复教育、优质义务教育、高中职业教育等全学段贯通的办学格局,加大开放办学力度,促进忠县特殊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通讯员 邓大琼 记者许天位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忠县特殊教育学校:让每个孩子都接受优质义务教育

  忠县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91年秋,现有14个教学班级,278名残疾学生。近年来,该校坚持以提高残疾学生未来生活品质为核心,充分发挥教育为残疾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为特殊家庭幸福生活服务,为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等功能,引领学生积极成长,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送教上门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

  零拒绝,全容纳,让每个孩子都享受义务教育,这是特殊教育的底线。从学校成立之初,老师们就走上了艰难的入学动员之路。每逢节假日,他们分组结队,深入全县所有乡镇,走村入户,寻找孩子,说服家长,开展动员工作。一次不见面,就第二次,第三次……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个适龄听残和智残孩子走进了忠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大门。

  2015年春,该校全面启动送教上门工作,为部分不能到校的重度、极重度智残和脑瘫孩子送教到家。每个月初,老师们带着精心设计的教案来到孩子家里,在床边、小院支起一张小桌,打开电脑,开始上课,并形成“四定五送”的送教工作机制。迄今为止,忠县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送教上门工作已近6年,累计送教对象200余人,总行程近8万公里。全县所有乡镇村社都留下了老师们的足迹。孩子们对送教老师产生了深深的依恋,家长从冷漠拒绝到热切期盼,热情相迎,感动送别。老师们每次行走在田间地头,都会受到周围群众的由衷感慨和点赞。

  让每个孩子有尊严地自信生活

  随着越来越多的重度甚至极重度残疾孩子进入校园,教育难度越来越大。老师们从教孩子学习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开始。饭前洗手,饭后擦嘴,洗脸刷牙,穿衣脱鞋等,手把手地教,反复示范,把每个连贯动作分解、掰细。为了帮助青春期女孩子学会生活自理,班主任和保育员妈妈甚至专门为她们建立生理档案……很多孩子来自偏远乡村,往返路途遥远,长期住校,需要老师们轮流照顾他们洗头、洗澡、洗衣服,因而无法顾及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每天晚上值夜班,不少年轻女老师都要带着自己的小宝宝,带上家人一起到校,老师们还纷纷给孩子们捐赠衣物和生活用品。老师们每年都要走访贫困家庭,给他们送去温暖与关爱,从经济扶助到技术扶助、精神扶助,帮助每个残疾家庭重树信心,走出困境。

  孩子进步成就教师多彩人生

  专业成长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每位教师潜心学习特教理论,虚心学习实践经验,老带新,师传徒,专业带非专业,普教特教相互学习,融会贯通。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得以实践:患自闭症的孩子班级单独建部,分层组织集体教学,开展一人一案教学研究,康教结合尝试推进。老师们还全心投身课程改革,开展生活与职业技能培训,联合爱心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实习,联系当地居委借荒地开展蔬菜种植培训,对学生和陪读家长进行丝网花、串珠、钉子画等手工作品的制作培训。创办美容美发室、缝纫室、烹饪室和面点教学室,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

  近3年来,该校一位教师赛课获部优奖,6名教师获市级一等奖,近百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获国家、市县级奖励,有4名教师成长为市级教学骨干。教师们撰写的教育故事集《特殊的世界》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感动无数。涌现出了重庆市“劳动模范”、感动重庆“十佳教师”提名奖、“重庆好人”获得者,县级“十佳教师”“十佳师德标兵”等一批先进典型,该校教师群体获得重庆市“最可敬可亲教师团队”光荣称号。

  该校先后获市级“平安校园”“重庆五一巾帼标兵岗”、市级“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县级“常规管理示范学校”“留守儿童工作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师德师风先进集体”“特色学校”“绿色校园”等。去年,忠县特殊教育学校被评为首届“重庆市文明校园”,并跻身“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行列。

  未来5年,忠县特殊教育学校将积极开展普特融合,全面提升办学内涵,加快推进特殊教育的现代化、高品质建设进程,实现“康教职”三结合,形成学前康复教育、优质义务教育、高中职业教育等全学段贯通的办学格局,加大开放办学力度,促进忠县特殊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通讯员 邓大琼 记者许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