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随记

时间: 2021-03-01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037

  ◎冉孟勋

  2020年12月上旬,根据工作安排,我用11天时间走遍了西藏昌都市辖区11个基层检察院。在11个基层院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人和事感动着,我感情的潮水放纵奔流,有一股力量,促使我急切地想把高原检察人的工作现状和动人故事记录下来。

  五双手

  撑起一个基层检察院

  我们行程的第一站是八宿县检察院,到那里必经网红打卡地七十二道拐和怒江桥墩,让人充满期待。经过漫长的盘山公路,我们来到了八宿县检察院,它地处县城中心,庄严的检徽下矗立着一栋现代化办公楼。走进办公楼,却感觉不到人气,心里落差犹然而生,却又充满了好奇。

  在与当地检察人的交流中才了解到,除驻村、休假的干警外,长期在院工作的干警只有5名,虽然案件不多,但“人少,事多”。“事多”是因为既要抓“四大检察”(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十大业务”(普通刑事犯罪检察业务、重大刑事犯罪检察业务、职务犯罪检察业务、经济金融犯罪检察业务、刑事执行和司法人员职务犯罪检察业务、民事检察业务、行政检察业务、公益诉讼检察业务、未成年人检察业务、控告申诉检察业务),又要抓维护稳定工作,同时还要抓驻村工作。在这里,干任何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远远高于内地,所付出的辛劳也是内地无法比拟的。询问嫌疑人需要到270多公里的昌都市看守所,要经过七十二道拐,翻过海拔4658米的业拉山,遇到下雪天,雪铺在厚厚的暗冰上,车轮压上去,车子仿佛在路上跳空中芭蕾。摸排公益诉讼线索,一走就是上百公里,一路伴随飞沙走石是家常便饭。在内地,送达法律文书比较方便,但在这里,邮寄很难送达,有时送达一份法律文书需要乘车上百公里再徒步几公里。

  其实,其他基层检察院都是类似的情况,常年在院干警都是个位数。然而,在他们身上完全看不出丝毫懈怠和退缩,个个脸上都洋溢着精气神,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他们各司其职,又互相帮助;他们默默贡献,又顾全大局,充分运用政治智慧、法律智慧、监督智慧,抓检察工作、谋检察事业,在办案中维护稳定,在办案中促进脱贫攻坚,用双手撑起了公平正义的蓝天,用岁月的足迹诠释着最初的检察誓言。

  一路同行

  一份真情相伴

  12月的昌都市各县早已大雪纷飞,白雪皑皑。这次到11个基层院交流工作,一路同行的有一位藏族同事,大家都叫他金巴师傅,他陪我们用11天走完了11个基层院,行驶了2500多公里的路程。

  一路风雪,道路湿滑,车到山脚后须顺着盘旋而上的道路翻过眼前的一座座大山,金巴师傅一边紧握方向盘,一边讲着卓玛的故事,缓解着我们的紧张。车爬行在崎岖而又陡滑的路上,山上的雪越来越厚,我们都屏住呼吸,只听到马达平稳的机声和车轮碾过积雪的声音。我鼓起勇气向窗外瞟了一眼,感觉车轮像在悬崖边上走钢丝一样,紧张加剧了高原反应,心里翻腾得排江倒海,我的两只手下意识得握紧车把手,手心里浸满了汗水。金巴师傅似乎也察觉到了我们的紧张甚至是害怕,不停地宽慰我们。就在这时,前面一辆越野车挡住我们的路,金巴师傅下车看了看,回头告诉我们:“是雪崩,挡了路。”“不要下车,这里危险,坚持一下!”不一会儿,前面那辆越野车简单清理雪后行驶了过去,我们也跟着开了过去。到达山顶,我吐得稀里哗啦,金巴师傅赶紧递来开水、纸巾和牛肉干,教我怎样克服高原反应。此时,虽然外面天是冷的,但心是暖的。就这样一路颠簸,我们到了另外一个县检察院,金巴师傅帮我们把行李拿到房间后,不管我们怎么叫他出来吃饭,他都不出来。后来我们才知道,在我们翻雪山的时候,他犯了痛风,但他一直强忍着,紧紧地握着方向盘,均匀地踩着油门,确保着我们一路安全。想到一路上他的欢声笑语和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藏族同胞先人后己的深情厚谊。这种情谊是寒冬风雪里的一次并肩战斗的战友之情,是渝藏检察一家亲的友好见证,让人终生难忘。

  坚韧与奉献

  是高原检察人的情怀

  在芒康县到贡觉县的路上,我们休息了一段时间,听同事讲他们的驻村故事。他给我们介绍了他们的驻村点,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看到的是一座座山。他告诉我们,就在山的那一边,在金沙江边,就是村委会办公室,也就是他们的驻村点,他们的驻村工作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驻村工作是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行“全脱产、沉到底”的工作方法,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要逐门逐户走访农牧民朋友,与他们促膝交谈,详细了解最近生产生活情况、存在的困难等。他们还利用自己法律知识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法治宣传、进户走访,化解村民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引导群众通过正当渠道表达诉求。他们还给我们讲述了村里的具体条件,手机信号不是想有就有,生活用水不是想用就有,白天唯一的活动就是在村委会的坝子里打篮球,如果一不小心篮球飞出坝子,就会掉到金沙江里,晚上的黑暗与寂静让人有些恐惧,狼和熊常与他们和谐相处。听着他讲着驻村经历,我体会到了其中的艰难与不易。

  其实,无论是在市里,还是在县里,驻村是他们一项重要工作,每年都要选派干警到偏远乡村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365天,既漫长也短暂,既深刻也平淡。驻村干警没有任何怨言,他们把自己沉下去,带上来了沉甸甸的基层诉愿。他们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树立了检察机关接地气、惠民生的良好形象。他们坚持与农牧民朋友吃在一起、打成一片,在平淡坚守中无怨无悔、乐在其中,让检察人坚韧、乐于奉献的精神在高原的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心中有信念

  无悔脚下的路

  无论走多远,家是我们最大的牵挂,放不下的、忘不了的,永远是家里的父母、小孩。在我走过的11个基层院里,很多检察干警的家都远隔千里之外,父母、小孩常年不在身边,自己只身来到县里工作。他们回一次家,全靠政策规定一年有五六十天的假期。没有真正了解他们的人会认为,好长的假期,但当你亲身接触他们后,会改变你的认识,更会产生一种敬佩之情。且不说他们回家路途遥远和交通不便等问题,很多时候因为工作需要,没有休假的时间和机会。我问过很多家在外地的干警,很多人都有两三年回一次家的经历,都收藏着小孩见到父母时木然不语的锥心之痛。我也认真地问过他们:“你们想家里的父母、小孩吗?为什么留在这里?”他们的答案让我震惊,“谁不想父母、小孩,但是选择了这里,就选择了付出;选择了这里,就选择默默的坚守;选择了这里,就不要后悔。还好现在网络发达,想他们的时候可以视频聊聊天。”

  他们不改初心、不辱使命,舍“小家”顾“大家”,放下扶老顾幼的家庭责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把法治信念和对检察事业的期望,“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决心,“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热忱深深地扎根在雪域高原;他们坚定执着,把目光眺望远方,把信念化作动力,不悔脚下的路!

  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高原检察人的故事告诉我们,既然选择了远方,选择了信念,便无怨无悔。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和正义,就是他们心中的阳光,就是他们不悔的力量。

  真心地希望内地的检察人抽时间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欣赏欣赏高原的蓝天白云,感受感受高原检察人的精神境界!

  (作者系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支援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人民检察院干警)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援藏随记

  ◎冉孟勋

  2020年12月上旬,根据工作安排,我用11天时间走遍了西藏昌都市辖区11个基层检察院。在11个基层院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人和事感动着,我感情的潮水放纵奔流,有一股力量,促使我急切地想把高原检察人的工作现状和动人故事记录下来。

  五双手

  撑起一个基层检察院

  我们行程的第一站是八宿县检察院,到那里必经网红打卡地七十二道拐和怒江桥墩,让人充满期待。经过漫长的盘山公路,我们来到了八宿县检察院,它地处县城中心,庄严的检徽下矗立着一栋现代化办公楼。走进办公楼,却感觉不到人气,心里落差犹然而生,却又充满了好奇。

  在与当地检察人的交流中才了解到,除驻村、休假的干警外,长期在院工作的干警只有5名,虽然案件不多,但“人少,事多”。“事多”是因为既要抓“四大检察”(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十大业务”(普通刑事犯罪检察业务、重大刑事犯罪检察业务、职务犯罪检察业务、经济金融犯罪检察业务、刑事执行和司法人员职务犯罪检察业务、民事检察业务、行政检察业务、公益诉讼检察业务、未成年人检察业务、控告申诉检察业务),又要抓维护稳定工作,同时还要抓驻村工作。在这里,干任何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远远高于内地,所付出的辛劳也是内地无法比拟的。询问嫌疑人需要到270多公里的昌都市看守所,要经过七十二道拐,翻过海拔4658米的业拉山,遇到下雪天,雪铺在厚厚的暗冰上,车轮压上去,车子仿佛在路上跳空中芭蕾。摸排公益诉讼线索,一走就是上百公里,一路伴随飞沙走石是家常便饭。在内地,送达法律文书比较方便,但在这里,邮寄很难送达,有时送达一份法律文书需要乘车上百公里再徒步几公里。

  其实,其他基层检察院都是类似的情况,常年在院干警都是个位数。然而,在他们身上完全看不出丝毫懈怠和退缩,个个脸上都洋溢着精气神,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他们各司其职,又互相帮助;他们默默贡献,又顾全大局,充分运用政治智慧、法律智慧、监督智慧,抓检察工作、谋检察事业,在办案中维护稳定,在办案中促进脱贫攻坚,用双手撑起了公平正义的蓝天,用岁月的足迹诠释着最初的检察誓言。

  一路同行

  一份真情相伴

  12月的昌都市各县早已大雪纷飞,白雪皑皑。这次到11个基层院交流工作,一路同行的有一位藏族同事,大家都叫他金巴师傅,他陪我们用11天走完了11个基层院,行驶了2500多公里的路程。

  一路风雪,道路湿滑,车到山脚后须顺着盘旋而上的道路翻过眼前的一座座大山,金巴师傅一边紧握方向盘,一边讲着卓玛的故事,缓解着我们的紧张。车爬行在崎岖而又陡滑的路上,山上的雪越来越厚,我们都屏住呼吸,只听到马达平稳的机声和车轮碾过积雪的声音。我鼓起勇气向窗外瞟了一眼,感觉车轮像在悬崖边上走钢丝一样,紧张加剧了高原反应,心里翻腾得排江倒海,我的两只手下意识得握紧车把手,手心里浸满了汗水。金巴师傅似乎也察觉到了我们的紧张甚至是害怕,不停地宽慰我们。就在这时,前面一辆越野车挡住我们的路,金巴师傅下车看了看,回头告诉我们:“是雪崩,挡了路。”“不要下车,这里危险,坚持一下!”不一会儿,前面那辆越野车简单清理雪后行驶了过去,我们也跟着开了过去。到达山顶,我吐得稀里哗啦,金巴师傅赶紧递来开水、纸巾和牛肉干,教我怎样克服高原反应。此时,虽然外面天是冷的,但心是暖的。就这样一路颠簸,我们到了另外一个县检察院,金巴师傅帮我们把行李拿到房间后,不管我们怎么叫他出来吃饭,他都不出来。后来我们才知道,在我们翻雪山的时候,他犯了痛风,但他一直强忍着,紧紧地握着方向盘,均匀地踩着油门,确保着我们一路安全。想到一路上他的欢声笑语和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藏族同胞先人后己的深情厚谊。这种情谊是寒冬风雪里的一次并肩战斗的战友之情,是渝藏检察一家亲的友好见证,让人终生难忘。

  坚韧与奉献

  是高原检察人的情怀

  在芒康县到贡觉县的路上,我们休息了一段时间,听同事讲他们的驻村故事。他给我们介绍了他们的驻村点,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看到的是一座座山。他告诉我们,就在山的那一边,在金沙江边,就是村委会办公室,也就是他们的驻村点,他们的驻村工作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驻村工作是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行“全脱产、沉到底”的工作方法,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要逐门逐户走访农牧民朋友,与他们促膝交谈,详细了解最近生产生活情况、存在的困难等。他们还利用自己法律知识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法治宣传、进户走访,化解村民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引导群众通过正当渠道表达诉求。他们还给我们讲述了村里的具体条件,手机信号不是想有就有,生活用水不是想用就有,白天唯一的活动就是在村委会的坝子里打篮球,如果一不小心篮球飞出坝子,就会掉到金沙江里,晚上的黑暗与寂静让人有些恐惧,狼和熊常与他们和谐相处。听着他讲着驻村经历,我体会到了其中的艰难与不易。

  其实,无论是在市里,还是在县里,驻村是他们一项重要工作,每年都要选派干警到偏远乡村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365天,既漫长也短暂,既深刻也平淡。驻村干警没有任何怨言,他们把自己沉下去,带上来了沉甸甸的基层诉愿。他们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树立了检察机关接地气、惠民生的良好形象。他们坚持与农牧民朋友吃在一起、打成一片,在平淡坚守中无怨无悔、乐在其中,让检察人坚韧、乐于奉献的精神在高原的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心中有信念

  无悔脚下的路

  无论走多远,家是我们最大的牵挂,放不下的、忘不了的,永远是家里的父母、小孩。在我走过的11个基层院里,很多检察干警的家都远隔千里之外,父母、小孩常年不在身边,自己只身来到县里工作。他们回一次家,全靠政策规定一年有五六十天的假期。没有真正了解他们的人会认为,好长的假期,但当你亲身接触他们后,会改变你的认识,更会产生一种敬佩之情。且不说他们回家路途遥远和交通不便等问题,很多时候因为工作需要,没有休假的时间和机会。我问过很多家在外地的干警,很多人都有两三年回一次家的经历,都收藏着小孩见到父母时木然不语的锥心之痛。我也认真地问过他们:“你们想家里的父母、小孩吗?为什么留在这里?”他们的答案让我震惊,“谁不想父母、小孩,但是选择了这里,就选择了付出;选择了这里,就选择默默的坚守;选择了这里,就不要后悔。还好现在网络发达,想他们的时候可以视频聊聊天。”

  他们不改初心、不辱使命,舍“小家”顾“大家”,放下扶老顾幼的家庭责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把法治信念和对检察事业的期望,“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决心,“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热忱深深地扎根在雪域高原;他们坚定执着,把目光眺望远方,把信念化作动力,不悔脚下的路!

  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高原检察人的故事告诉我们,既然选择了远方,选择了信念,便无怨无悔。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和正义,就是他们心中的阳光,就是他们不悔的力量。

  真心地希望内地的检察人抽时间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欣赏欣赏高原的蓝天白云,感受感受高原检察人的精神境界!

  (作者系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支援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人民检察院干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