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老算盘

时间: 2020-08-28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159

  在我四川省雷波县农村老家那四壁斑驳的土屋墙上,至今还悬挂着一把老算盘,虽尘埃剥落,但难掩珠润。那一串串黝黑闪亮的算盘珠子,犹如父亲的眼睛,慈祥深邃地盯着我们。

  父亲已经离开我们六年了,他对家庭的责任、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勤勉和对乡邻们的真诚,左邻右舍无不感佩。尤其是他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谨正直的为人处世原则,以及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时常伴随着那算盘声,深情回响在我们脑海。

  父亲出生于1930年,解放后不久,二十岁出头的他就担任了生产队会计,从此与算盘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当时文化水平并不高,但乡亲们觉得他人品好,为人正直,处事公道,在生产队遴选会计时,全体村民总是极力推荐他,只读过小学三年级的父亲,算是“临危受命”了。

  父亲虽文化不高,可悟性极好,珠算水平是相当的“牛”。“牛”到什么程度?当时全乡五十多个生产队,他被公认为是算盘打得最好的。什么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的加减乘除,一盘清、三盘清、九盘清、九归九除等更是操练得滚瓜烂熟。打起算盘来,那算盘珠子简直就在他指尖上跳舞。那把老算盘仿佛就是他的舞台,他像在用一台精致的钢琴,忘情地演奏一曲曲田园牧歌。

  父亲珠算能力强,但也有把账算错的时候。那时我正读小学二年级,父亲和生产队长、记分员一起在我们家堂屋架起火盆,围着一张小四方桌,加班加点搞年终决算,不知什么原因,账目一直对不上,差距就两角四分钱。三个人为此整整计算了一个通宵,此起彼伏的算盘声吵得母亲和我们睡不着觉,母亲不耐烦地说:“为了几角钱几分钱熬更守夜,值得吗?不如自己少要这点钱算了,你们烤火的木炭和点灯的煤油都不止这两角多钱啊!”父亲却理直气壮:“这不是钱的问题!账摆不平,怎么向群众公布?分粮、分物、分钱就无法进行!这可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呢!”

  父亲秉公办事、坚持原则,可谓非常严苛。记得有一次,生产队分洋芋,地点在离村大约两公里的老君洞山上,母亲考虑到我们三姐弟还被锁在家中,想早点分了回来给我们做饭,可父亲坚决不同意,他说谁家没小孩在屋里呀?必须按顺序!母亲气得只好先背着空背篓回家。等父亲分完全队的洋芋,最后一个才分给我们自家,然后打着手电背着部分洋芋回家,已是晚上十一点多钟,我们母子已入了梦乡。后来因为分给我们家的洋芋当晚没有背完,被一场大雨淋了,第二天母亲上山背回来,没放多久就有不少烂了。

  父亲为人忠厚、言语不多,对工作的热爱和对邻里关系的爱护胜过一切,乡亲们请求的事,都是有求必应。一年到头没见过他休息,无论天晴下雨,他一直是个大忙人。只要生产队里和邻里乡亲需要,他就会背着一把算盘,带着个笔记本,在整洁的中山服上衣袋左边口袋里插上两支黑钢笔,或斗笠、或蓑衣、或油布伞,急急忙忙出门了。

  父亲踏实稳重、严谨认真,对各种问题的考虑也很周全,持家更是节俭。他把算盘和账本当成心肝宝贵,即使坏了也舍不得扔掉。算盘轴心断了,他就削竹棍代替。珠子掉了,就去找别人的烂算盘珠子来替换,搞得一副算盘轴心几乎全部换过,珠子也是好几种颜色。一副算盘硬是被他用了三十多年。为防止账本遗失或被老鼠虫子嚼咬,他总是要做一式两份,每年搞完年终决算,就用旧鞋带或麻绳把账本捆起来吊在房梁上。他说:“当会计,就一定要保存好账本,这是历史凭证。一分一厘都要经得起查,一尺一寸都要拿得出依据。”

  上世纪九十年代过后,父亲渐渐衰老,村组干部要求年轻化,父亲也不再担任生产队会计,村里有文化的年轻人也多了,很多人家都有了高中生、大学生,做账计算都用计算器。但六十多岁的父亲仍被乡亲们奉为上宾,哪家的宅基地需要测算,哪家的自留地、山林地和承包地需要置换,还是喜欢请他这个“老算盘”来帮忙,父亲也总是乐此不彼。尽管这时他也可以用计算器,很多人也学会了丈量和计算,但大家仍然相信他,乐意请他这个老会计。而对于父亲,算盘,就像他身上的一个“器官”,早已融入了血脉。

  如今,珠算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上也不再列入教学,珠算的传承愈加地弥足珍贵。父亲虽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留下的算盘却成为我们家的传世之宝,他在三十七年的生产队会计生涯中,用珠算的精准细致,用账目的公正严谨,用苦累的自己和谐邻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姐弟三人。

  陪伴父亲半个多世纪的那把老算盘,始终悬挂在家乡的老屋,也永远悬挂在我们心中!

  (作者:伍安佑 单位:市委政法委)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父亲的老算盘

  在我四川省雷波县农村老家那四壁斑驳的土屋墙上,至今还悬挂着一把老算盘,虽尘埃剥落,但难掩珠润。那一串串黝黑闪亮的算盘珠子,犹如父亲的眼睛,慈祥深邃地盯着我们。

  父亲已经离开我们六年了,他对家庭的责任、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勤勉和对乡邻们的真诚,左邻右舍无不感佩。尤其是他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谨正直的为人处世原则,以及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时常伴随着那算盘声,深情回响在我们脑海。

  父亲出生于1930年,解放后不久,二十岁出头的他就担任了生产队会计,从此与算盘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当时文化水平并不高,但乡亲们觉得他人品好,为人正直,处事公道,在生产队遴选会计时,全体村民总是极力推荐他,只读过小学三年级的父亲,算是“临危受命”了。

  父亲虽文化不高,可悟性极好,珠算水平是相当的“牛”。“牛”到什么程度?当时全乡五十多个生产队,他被公认为是算盘打得最好的。什么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的加减乘除,一盘清、三盘清、九盘清、九归九除等更是操练得滚瓜烂熟。打起算盘来,那算盘珠子简直就在他指尖上跳舞。那把老算盘仿佛就是他的舞台,他像在用一台精致的钢琴,忘情地演奏一曲曲田园牧歌。

  父亲珠算能力强,但也有把账算错的时候。那时我正读小学二年级,父亲和生产队长、记分员一起在我们家堂屋架起火盆,围着一张小四方桌,加班加点搞年终决算,不知什么原因,账目一直对不上,差距就两角四分钱。三个人为此整整计算了一个通宵,此起彼伏的算盘声吵得母亲和我们睡不着觉,母亲不耐烦地说:“为了几角钱几分钱熬更守夜,值得吗?不如自己少要这点钱算了,你们烤火的木炭和点灯的煤油都不止这两角多钱啊!”父亲却理直气壮:“这不是钱的问题!账摆不平,怎么向群众公布?分粮、分物、分钱就无法进行!这可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呢!”

  父亲秉公办事、坚持原则,可谓非常严苛。记得有一次,生产队分洋芋,地点在离村大约两公里的老君洞山上,母亲考虑到我们三姐弟还被锁在家中,想早点分了回来给我们做饭,可父亲坚决不同意,他说谁家没小孩在屋里呀?必须按顺序!母亲气得只好先背着空背篓回家。等父亲分完全队的洋芋,最后一个才分给我们自家,然后打着手电背着部分洋芋回家,已是晚上十一点多钟,我们母子已入了梦乡。后来因为分给我们家的洋芋当晚没有背完,被一场大雨淋了,第二天母亲上山背回来,没放多久就有不少烂了。

  父亲为人忠厚、言语不多,对工作的热爱和对邻里关系的爱护胜过一切,乡亲们请求的事,都是有求必应。一年到头没见过他休息,无论天晴下雨,他一直是个大忙人。只要生产队里和邻里乡亲需要,他就会背着一把算盘,带着个笔记本,在整洁的中山服上衣袋左边口袋里插上两支黑钢笔,或斗笠、或蓑衣、或油布伞,急急忙忙出门了。

  父亲踏实稳重、严谨认真,对各种问题的考虑也很周全,持家更是节俭。他把算盘和账本当成心肝宝贵,即使坏了也舍不得扔掉。算盘轴心断了,他就削竹棍代替。珠子掉了,就去找别人的烂算盘珠子来替换,搞得一副算盘轴心几乎全部换过,珠子也是好几种颜色。一副算盘硬是被他用了三十多年。为防止账本遗失或被老鼠虫子嚼咬,他总是要做一式两份,每年搞完年终决算,就用旧鞋带或麻绳把账本捆起来吊在房梁上。他说:“当会计,就一定要保存好账本,这是历史凭证。一分一厘都要经得起查,一尺一寸都要拿得出依据。”

  上世纪九十年代过后,父亲渐渐衰老,村组干部要求年轻化,父亲也不再担任生产队会计,村里有文化的年轻人也多了,很多人家都有了高中生、大学生,做账计算都用计算器。但六十多岁的父亲仍被乡亲们奉为上宾,哪家的宅基地需要测算,哪家的自留地、山林地和承包地需要置换,还是喜欢请他这个“老算盘”来帮忙,父亲也总是乐此不彼。尽管这时他也可以用计算器,很多人也学会了丈量和计算,但大家仍然相信他,乐意请他这个老会计。而对于父亲,算盘,就像他身上的一个“器官”,早已融入了血脉。

  如今,珠算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上也不再列入教学,珠算的传承愈加地弥足珍贵。父亲虽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留下的算盘却成为我们家的传世之宝,他在三十七年的生产队会计生涯中,用珠算的精准细致,用账目的公正严谨,用苦累的自己和谐邻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姐弟三人。

  陪伴父亲半个多世纪的那把老算盘,始终悬挂在家乡的老屋,也永远悬挂在我们心中!

  (作者:伍安佑 单位:市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