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重庆代表团举行第二场专题“云”记者会 代表委员支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时间: 2021-03-08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192

  本网讯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凸显了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今年,我国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

  重庆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月7日,全国两会重庆代表团举行第二场两会“云”记者会,邀请李春奎、刘家奇、吴彦㛃这三位全国人大代表,以及余国东、张洪这两位全国政协委员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李春奎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

  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振兴

  实现四个“华丽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认为,2020年7月,巫山县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全县120个贫困村、2.46万户8.9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的解决。脱贫攻坚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巫山脱贫攻坚实现重视程度、投入强度、农村变化等“三个前所未有”。同时,近年来,巫山县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扶贫,形成了高效组织体系,打下了坚实物质基础,培育了宝贵精神财富。

  未来,巫山县将因地制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做好8个重点工作:粮食稳村;产业兴村;生态美村;建设强村;改革活村;文明润村;创新治村;以城带村。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巫山县将探索乡村振兴的巫山特色,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实现四个“华丽转变”:乡村面貌之变、治理主体之变、发展动能之变、农业地位之变。

  刘家奇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奇:

  推进“农旅”融合发展

  有效缓解“三农”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奇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中,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基础,治理有效是保障,生活富裕是根本。应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举措,走“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旅结合”的创新发展之路,能缓解“三农”问题,促进土地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推进新时期“农旅”融合发展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是关系到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实践。“农旅”融合发展,能有效盘活农村集体闲置的荒山荒坡、堰塘水域、湖泊、森林、历史文物、古院古宅、古树名木等资产资源,吸引大量的城市资本下乡投资兴业,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通过“农旅”融合发展,还能吸引更多的在外务工经商的人员返乡创业,有效拓宽回乡创业的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创业的压力,真正实现足不出村、足不出社、就地挣钱的美好愿望;还能有效缓解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精神病人、重大疾病患者等弱势群体的关爱和监护的家庭压力和社会矛盾压力,促进社会的安稳和谐。

  吴彦㛃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彦㛃:

  构建农产品品牌体系

  实现更高水平农业现代化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彦㛃认为,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农业现代化,更加契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走品牌化农业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

  今年两会,吴彦㛃提出关于构建农产品品牌体系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建立智慧农业大数据系统,充分运用5G网络、物联网技术建设农业大数据系统,让农业生产用地、品种种植分布、生长、产量预估等情况及时数据化,为政府发展规划、农产品安全、农产品供销、企业投资兴业等提供有效支持;完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打造高质量高价值的农业品牌,要不断完善从选种、育苗、标准化建园、种植管护、采摘、加工生产、产品分级分类到包装运输等方面的标准制定,根据不同国家要求梳理出口和内销的标准,使标准化贯穿产供销的全过程;持续重点推介各行业国家级龙头企业和发展潜力大的代表企业、农产品;建立政府赋能农业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

  余国东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余国东:

  聚焦农业面源污染

  逐步实行清单化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余国东说,我市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20年实现农村千人聚居点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农村污水治理“五位一体”长效运营体系基本建立。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行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管理交易制度,全市累计建成乡镇废弃农膜回收网点1130个、村级回收网点1096个、农膜分拣贮运中心35个,实现全市涉农乡镇(街道)全覆盖。

  “农业面源污染逐渐成为当前水污染防治的主要矛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将成为未来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方向。”余国东说,化肥过量使用,最终都会渗透到地底下,污染水资源。

  余国东建议,应按照“源头减量、过程管控、就近纳管、集中达标、分散利用、运行长效”的原则,通过摸清环境底数、科学编制规划、统筹设施建设、强化技术支持、严格监督管理、抓好示范引领、完善长效机制等措施,逐步构建区县主责、部门主管、乡镇主事、村社主体、村民主角的“五级责任“机制和以第三方平台运营为主导、乡镇直接管理为补充的运管模式。

  他认为,要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监督指导。按照“理清底数、明确影响、重点监测、分区评估”的总体思路,系统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全市现代农业园区、种植大户、蔬菜基地农业面源数据库,摸清底数,启动环境质量监测,逐步实行清单化管理。结合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成果,探索建立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模型,开展污染风险评估。

  张洪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重庆市委副主委张洪:

  充分发挥绿色产业

  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重庆市委副主委张洪说,“十四五”期间,全市林业部门将做好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惠民、能力提升“四篇文章”,推进“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重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十大工程,努力实现从绿化到彩化美化再到美丽的渐进式提升、从资源到资产再到资本的常态化实现。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7%,森林蓄积量达到2.8亿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林业全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5%左右,为全市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夯实农村生态本底。我市将适时开展国家公园建设试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探索执法力量下沉,赋权有条件的乡镇以林业执法,加大防火、防虫、防侵占力度,打击各类涉林违法行为。同时,我市将强化绿化彩化美化,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强化绿色产业发展,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强化生态惠民为民,助推农民增收致富。

记者 唐孝忠 实习生 袁婧涵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全国两会重庆代表团举行第二场专题“云”记者会 代表委员支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本网讯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凸显了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今年,我国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

  重庆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月7日,全国两会重庆代表团举行第二场两会“云”记者会,邀请李春奎、刘家奇、吴彦㛃这三位全国人大代表,以及余国东、张洪这两位全国政协委员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李春奎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

  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振兴

  实现四个“华丽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认为,2020年7月,巫山县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全县120个贫困村、2.46万户8.9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的解决。脱贫攻坚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巫山脱贫攻坚实现重视程度、投入强度、农村变化等“三个前所未有”。同时,近年来,巫山县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扶贫,形成了高效组织体系,打下了坚实物质基础,培育了宝贵精神财富。

  未来,巫山县将因地制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做好8个重点工作:粮食稳村;产业兴村;生态美村;建设强村;改革活村;文明润村;创新治村;以城带村。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巫山县将探索乡村振兴的巫山特色,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实现四个“华丽转变”:乡村面貌之变、治理主体之变、发展动能之变、农业地位之变。

  刘家奇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奇:

  推进“农旅”融合发展

  有效缓解“三农”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奇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中,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基础,治理有效是保障,生活富裕是根本。应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举措,走“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旅结合”的创新发展之路,能缓解“三农”问题,促进土地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推进新时期“农旅”融合发展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是关系到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实践。“农旅”融合发展,能有效盘活农村集体闲置的荒山荒坡、堰塘水域、湖泊、森林、历史文物、古院古宅、古树名木等资产资源,吸引大量的城市资本下乡投资兴业,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通过“农旅”融合发展,还能吸引更多的在外务工经商的人员返乡创业,有效拓宽回乡创业的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创业的压力,真正实现足不出村、足不出社、就地挣钱的美好愿望;还能有效缓解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精神病人、重大疾病患者等弱势群体的关爱和监护的家庭压力和社会矛盾压力,促进社会的安稳和谐。

  吴彦㛃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彦㛃:

  构建农产品品牌体系

  实现更高水平农业现代化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彦㛃认为,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农业现代化,更加契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走品牌化农业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

  今年两会,吴彦㛃提出关于构建农产品品牌体系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建立智慧农业大数据系统,充分运用5G网络、物联网技术建设农业大数据系统,让农业生产用地、品种种植分布、生长、产量预估等情况及时数据化,为政府发展规划、农产品安全、农产品供销、企业投资兴业等提供有效支持;完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打造高质量高价值的农业品牌,要不断完善从选种、育苗、标准化建园、种植管护、采摘、加工生产、产品分级分类到包装运输等方面的标准制定,根据不同国家要求梳理出口和内销的标准,使标准化贯穿产供销的全过程;持续重点推介各行业国家级龙头企业和发展潜力大的代表企业、农产品;建立政府赋能农业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

  余国东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余国东:

  聚焦农业面源污染

  逐步实行清单化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余国东说,我市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20年实现农村千人聚居点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农村污水治理“五位一体”长效运营体系基本建立。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行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管理交易制度,全市累计建成乡镇废弃农膜回收网点1130个、村级回收网点1096个、农膜分拣贮运中心35个,实现全市涉农乡镇(街道)全覆盖。

  “农业面源污染逐渐成为当前水污染防治的主要矛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将成为未来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方向。”余国东说,化肥过量使用,最终都会渗透到地底下,污染水资源。

  余国东建议,应按照“源头减量、过程管控、就近纳管、集中达标、分散利用、运行长效”的原则,通过摸清环境底数、科学编制规划、统筹设施建设、强化技术支持、严格监督管理、抓好示范引领、完善长效机制等措施,逐步构建区县主责、部门主管、乡镇主事、村社主体、村民主角的“五级责任“机制和以第三方平台运营为主导、乡镇直接管理为补充的运管模式。

  他认为,要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监督指导。按照“理清底数、明确影响、重点监测、分区评估”的总体思路,系统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全市现代农业园区、种植大户、蔬菜基地农业面源数据库,摸清底数,启动环境质量监测,逐步实行清单化管理。结合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成果,探索建立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模型,开展污染风险评估。

  张洪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重庆市委副主委张洪:

  充分发挥绿色产业

  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重庆市委副主委张洪说,“十四五”期间,全市林业部门将做好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惠民、能力提升“四篇文章”,推进“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重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十大工程,努力实现从绿化到彩化美化再到美丽的渐进式提升、从资源到资产再到资本的常态化实现。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7%,森林蓄积量达到2.8亿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林业全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5%左右,为全市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夯实农村生态本底。我市将适时开展国家公园建设试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探索执法力量下沉,赋权有条件的乡镇以林业执法,加大防火、防虫、防侵占力度,打击各类涉林违法行为。同时,我市将强化绿化彩化美化,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强化绿色产业发展,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强化生态惠民为民,助推农民增收致富。

记者 唐孝忠 实习生 袁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