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善祥(中)开展调解工作(资料图) 【人物简介】 马善祥,男,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老马工作室”负责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从事人民调解工作30余年,走遍当地大街小巷,记下160余本共520多万字工作笔记,为群众解决2000多件矛盾纠纷,立下“起立迎接,请坐倒水,倾听记录,交流引导,解决问题,出门相送”的24字规矩,总结出帮助群众的“四个主动”,即面对来街道办事的人主动问一句、主动写一段、主动扶一把、主动送一程。他坚持“公平公正、依法调解,有情有义、通顺思想”工作方法,总结形成“老马工作法”,出版了《老马工作法》《老马笔记》《老马故事汇》。组建“老马工作室”优秀团队,推广群众工作经验。 2015年退休后,马善祥仍坚守在调解工作一线,带领更多的“小马”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利益,为构筑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出突出贡献。2014年11月,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2016年7月,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8年12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优秀事迹 】 “我最怕自己感觉变迟钝 ” 马善祥17岁当知青,21岁穿上军装,1988年转业到重庆市江北区。随着城镇发展,观音桥街道从乡村变成了城乡接合部,又从城乡接合部变成了繁华的商圈,群众工作也随着城市繁华面临新的挑战。 据退休职工张富新回忆,1996年前后,辖区街道有些人喜欢去药店买一种叫“舒乐安定”的药。一打听,原来这种药吃了会使人昏昏欲睡,还会产生幻觉。马善祥无意中听到这件“新奇事”,便立即着手对“舒乐安定”的销售情况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后马上向市长公开电话和当地媒体进行反映,最终,“舒乐安定”的销售渠道很快被控制住了。“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称赞,马善祥的举动挽救了很多孩子和家庭。”张富新说。 多年过去了,马善祥从“小马”变成了“老马”,但他对自己身份和职责的“敏感”却一点也没有改变。“每次听到群众说我们的党委政府好,我都非常高兴,”马善祥说,“我最怕自己感觉变迟钝、应对变缓慢,那样就会失去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的机会和能力。” “群众感情是第一位的 ” 对待来访的群众,马善祥始终坚持“先解决第一需求”。“对于一些‘无理取闹’者,也要看到他们过激言行背后的合理诉求。”马善祥表示,做群众工作,群众感情是第一位的,能力、水平、方法都建立在深厚的群众感情基础上。 75岁的龙正华老人,退休前在单位工作时腰部受伤,这些年一直靠1000多元的养老金生活。最近几年,龙正华病痛缠身,日子过得越来越拮据,先后多次上访。2013年5月,龙正华得知自己的上访材料转到了马善祥这里,便气呼呼地找上门说:“你们这些人把我当皮球一样踢来踢去。今天你要不给一个满意的说法,我就上你们家吃饭去。”马善祥说:“老哥啊,当年你因工受伤,我们怎么可能让你吃不上饭、看不起病呢?”经过多次沟通和多部门协调,在新的帮扶政策实施前,马善祥为龙正华申请到了观音桥街道设立的“稻草援助基金”。 “成为一个群众需要的人 ” 做群众工作,马善祥有自己的“规矩”:起立迎接、请坐倒水、倾听记录、交流引导、解决问题、出门相送。这24个字,他一直坚持到现在。在做群众工作过程中,马善祥自己总结了60多种具体工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老马工作法”,并在全区推广,使江北区实现了在第一时间、用最小成本疏导群众、化解矛盾的目标,成为现代化社会治理的新能量。现在,“老马工作法”已成为全国调解员学习范本,他总结出的60多种群众工作方法,更成为许多地方党政干部的学习教材。 2012年初,56岁的马善祥不再担任街道领导职务,他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请组织上不要让我离开群众工作、思想工作这个老本行”。观音桥街道以他为核心组建了“老马工作室”,专门从事群众矛盾纠纷调解工作。4年时间里,“老马工作室”共接访2100余人次,办理信访问题600余件,成功调解472件;办理上级交办信访件58件,回复率100%。 2015年马善祥退休后,江北区按照“1+N”的模式,围绕“老马工作室”,打造多个“小马工作室”调解服务点。马善祥坚持“退休不离调解工作”,先后接待群众1200多次,主持调解案件200余件次,化解多起群众纠纷、家庭矛盾;赴重庆各区县和外地宣讲100余场,写下篇幅千字左右文章100余篇,用实际行动激励和感召更多“小马”,扎根服务在“调解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第一线。 “群众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一个群众需要的人。群众高兴、满意,就是我的人生价值所在。”马善祥多次这样说。 记者 舒楚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