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伟业的宏大序幕

时间: 2021-05-14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645

  ◎许大立

  春日和煦,登高望远,品茗会友,不亦乐乎。一日回家稍晚,顺手打开电视机,屏幕里跳出一堆熟悉的人来。原来是电视剧《觉醒年代》正在热播,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辜鸿铭、赵世炎、陈延年等等中国近代史上一大帮声名显赫人士尽数登场,演绎100年前那个改变历史的悲怆激昂的新文化运动的前因后果,展现中华民国初叶北洋军阀统治下的种种陋象和人民的觉醒。立马回放,不由被剧情吸引。一边击节感慨不可名状,一边随手记下心得体会,不妨抄录几段,与诸君共飨。

  1 南陈北李,引领新文化运动之旗帜

  正被《觉醒年代》剧情紧拽着不能自拔,忽有友人来电询问观感。赞美之言冲口而出:这片子拍得太美。流畅,新颖,无邪,热烈……精致,精彩,一帮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跃然于屏幕之上,迥然不同于以往的批判与认知,甚至改变了我对那个时代的固有看法。此乃近年反映近代历史的好剧,客观,公平,细腻,信息量大,实事求是,镜头唯美,编导用心用情,年代感深沉,好看,耐看,我正紧追不舍。友人用意明显:你可即兴写一评论。我当即答复,不可不可,只看了一半,结局未知,岂敢胡言乱语?

  说句心里话,这评论真的不好写。争议人物太多,盖棺论定的人也多。时代太复杂,人物太多样,众生的命运太蹉跎。百年之后来说新文化说“五四”,有后见之愚之惭。

  其实这部剧一开场就让我心旌摇曳难以平息。一群中国留日学生在早稻田大学聚会,为国家之命运慷慨激昂众说纷纭,披头散发状如乞丐的陈独秀不为所动,一旁坐着狼吞虎咽,一句“这样的国,无药可救”引发众怒,挨打唾骂难以招架落荒而逃。彼时只有李大钊知其内心所秉,那就是要寻一剂药方,拯救军阀混战下的苦难同胞,将中国引上新拓之路。陈李惺惺相惜,不久先后回国。1915年秋,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因与他人杂志重名遂改为《新青年》,打响了新文化运动的第一炮,声名大噪。再受蔡元培之邀任北大文科学长,月薪300大洋。说来也巧,后来章士钊向蔡元培力荐李大钊担任北大图书馆馆长,月薪120大洋。于是南陈北李会师北大,珠联璧合,与渴望改变中国革新文化的京畿众多大学师生一起,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创造历史的新文化运动。

  2 蔡元培,将北大变成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

  看《觉醒年代》绕不开蔡元培。他曾在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任上悻悻然下台出国研学,后被北洋政府开明派、外交委员会委员长汪大燮等请回来做了北京大学校长。此人学富五车,中西兼容,思想开明,于是招徕一大帮新文化领军人物,意图改变北大,进而改变中国。

  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在北大期间,他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然而在北大,蔡校长很难,他费心费力搜罗来的一批专才,个个是学界精英著名学者,却各有秉性新旧杂陈主义自重。要调和他们真不容易,蔡元培虽然思想新锐却也得八面玲珑圆滑折衷。最难对付的是北洋政府背后的军阀和一帮前清遗老遗少,他们食古不化冥顽不开,视新文化为仇雠。蔡元培在如此混沌险恶的境遇中把北大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他全力支持陈李胡的新文化运动,支持《新青年》编辑部驻足北大,同时也不反对辜鸿明、刘师培、黄侃一帮旧文化代表人物各抒己见,甚至出钱让他们也办起了好些宣传国学古风的刊物。

  这就是他的治校治学之道。百年之后看蔡公,的确宽宏包容,具非常人之勇气与胸怀。诸如,为让胡适尽早入职北大,他甚至为已完成博士论文但尚未拿到博士头衔的胡适“伪造”学历;冒得罪军阀段祺瑞之风险,亲自去警察局签字担保释放被捕的学生;还以北大校长身份走上街头,支持学生上演活报剧宣传新文化;最后为了北大不被取缔只身出走,留下一张字条贴于公告栏,留下了永世难解的谜……

  3 新星闪耀,混沌时代的一股清流

  此剧有几位耳熟能详的青年革命者反复出现,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邓中夏等等。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他性格冲,戏份多,为此剧增色不少。延年和乔年都是陈独秀元配高晓岚所生,尤其延年,秉承了老子的脾性,独立自主,懒得求人,自信且清高,坚信人生之路自己去走,拒绝父亲的一切资助,即便去码头做苦工也不拖累家庭,更不说寄人篱下。

  颠沛流离中,陈延年投靠到克鲁泡特金的信徒吴稚辉门下,以为无政府主义可以救中国,和其父陈独秀的思想完全不对路,于是两爷子见面就争拗不休。陈延年在他和伙伴们的“互助论”试验失败,尤其接触了更多先进人物新潮思想之后,终于对父亲有了更深刻的认知,父子俩的关系也有了很大的缓和。后来,他也成为中共早期党员之一,1927年4·12事变之后,不幸被捕,居然死在当年“恩师”吴稚辉的指认之下。这是后话。

  陈独秀对陈延年的所为不以为然,常常严辞苛责,延年自然也是毫不客气回怼。父子之间全无尊讳。编导在刻意描写父子间代沟的同时,也有许多暖心的细节设计。比如:家里几乎揭不开锅了,陈独秀还把《新青年》杂志付的稿费、编辑费共120块银元,悉数交给延年,作为他们留法的费用,可陈延年不领情不接受。陈独秀二任夫人高君曼给孩子炒花生时,陈独秀特意加了些瓜子,因为乔年喜花生,延年喜瓜子……高君曼说瓜子花生混炒,瓜子会糊的……陈独秀说延年自小就喜吃糊了的瓜子。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陈延年心底顿起波澜。

  陈延年在社会实践中逐渐意识到父亲寻找真理之路的苦心与不易,自己所崇尚的无政府主义《互助论》解决不了中国面对的问题,终于可以坐下来和父亲推心置腹坦率交心了。很快,他和父亲站到一起。就在北洋军阀对青年学生发起疯狂抓捕的那个五月的晚上,他和父亲彻夜长谈,他们是有着伟大理想的同志。由对立到理解,再到一个战壕的战友,他们整整走过了20年!

  尤其值得一提的,在这部历史剧里,你不仅看到那个时代的腐朽落后愚昧,你更能看见一代人的豪迈勇气和牺牲精神,你看见许多身着学生服的青年在为国家民众的未来挺身而出,那真是混沌时代的一股清流,一种希望!让我感动的是,我曾无意中打开手机弹幕,发现看这剧的有很多青年人,留言也是五花八门:“这剧太好看了,太有历史感了!”“国之栋梁,致敬前辈!”最有意思的是,一帮年轻人在弹幕上自报家门:“我是八零后,我来了。”“我是九零后……”“我是零零后,向先辈们致敬,感谢你们给我们创造了美好生活……”

  其时我眼眶湿润,感动至深。常听人说年轻人如果认可了一件事,那么这事也就成了大半。世界和未来都是年轻人的。100年前的北大学生全都走入了历史,可是他们的精神正在当下延续,不仅仅是屏幕上。

  4 那个时代,新文化运动先驱的妻子们

  有意思的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这三位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居然都在封建礼教的社会环境中,娶了不识字的大女人。陈独秀的元配夫人高晓岚比他大两岁。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比他大五岁。陈独秀后来挣脱了,和夫人高晓岚的同父异母妹妹高君曼自由恋爱结婚。胡适一直厮守着发妻,和长他一岁的小脚女人江冬秀终老。李大钊1927年被军阀张作霖杀害,为理想献身,他的夫人被赶回原籍,艰难度日,抚养李葆华等几个孩子成人,也成了国家优秀人才。

  剧中高君曼的戏很多,温良贤淑,体贴入微,对延年乔年视同己出,比他们的父亲还关心这两个孩子。胡适的夫人江冬秀很少亮相,但也是小家碧玉,温柔体贴,给人很好的印象,一生顺顺当当,也没受多少苦。唯有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在丈夫牺牲后,被军阀赶回老家河北省乐亭县,带着几个孩子艰难度日,所幸后来他们得到党组织的帮助走上革命道路。

  4月23日,在北平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李大钊出殡成了声势浩大的政治示威。送葬队伍最前面是用白纸黑字写的一副巨大挽联,上联是“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恨”,下联是“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堪”,横批是“李大钊先烈精神不死”!

  读者诸君注意,这是1933年的北平。其时蒋介石已经定都南京,东北已被日本侵占,陈独秀尚在国民党狱中煎熬,毛泽东早已率秋收起义部队去井冈山进行武装斗争,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等等志士也已壮烈牺牲……足见中国共产党在北平已经有很大的影响与号召力。烈士安息,国人欣慰。

  5 三人行,道不同不相为谋

  迄今为止最打动我的一场戏,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三人在学校办公室外走廊里演绎的——

  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欲将山东青岛交予日本管辖,北洋政府与西方强权勾结出卖国家利益,遂引发学潮和全国抗议。北洋军阀段祺瑞指令总统徐世昌出兵镇压学生运动,3000学子被抓捕关押……

  陈独秀在家里写了一夜文章,早上闻讯此事,拒绝了李大钊和学生们的阻拦,独自走上大街。目睹兵荒马乱下生灵涂炭,亲见学生们被关在教室里孤立无援,他极度颓丧迷茫,躲在办公楼走廊之一角冥思苦想神情哀伤。此刻寻觅半日不见其踪的李大钊和胡适在他办公室门口争论起来。一个主张走苏俄十月革命之路,一个坚持循步西方共和改良。关于斗争方式,关于斗争理念,关于丧权辱国的21条……陈独秀在走廊一角静听他们唇枪舌剑你来我往。

  三人一台戏,思想大交锋,精彩就在一瞬间。“共和死了,我不会死。”他终于想明白了!和此剧开篇日本早稻田大学他之出场,异曲同工。

  其时精神和体力都疲惫不堪的陈独秀终于站起来,脸上有了决断和自信,他坚定地向李胡二人走去。我明白,陈独秀已经有了主张,在中国大地上,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就要发生。

  三人行,终有落幕之时。李大钊激情奔放,笃信共产主义理想,他在长辛店开始了最早的工人阶级斗争实践,最后为“彻底的革命”英勇献身,“九死而不悔”;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吹鼓手,却坚持反对暴力革命,始终笃信美国的民主制度;陈独秀是伟大的思想者,他一直在苦苦求索,找寻一条解救中国走出苦难走向幸福的光明之路。胡适只是同路人,陈李才是志同道合的亲密同志。

  6 并不多余的话

  我特别看好这部连续剧编导对历史人物的把控。比如辜鸿铭这个前清学究,满腹经纶,学贯中西,能说十几门外语,却穿马褂留长辫持烟枪,整天两跟班随侍左右,拿腔拿调看着发笑。可就是这个反新文化的“鼻祖”,在关键时刻却站在真理和正义一边,崇洋媚外的事情,反国家反民族的事情他绝对不做。他支持蔡元培除名只拿钱不上课的洋教授,和列强驻京使节对簿公堂;北洋政府教育部某司长请他吃饭,要他站在当局一边谴责学生问罪蔡元培,他完全不领情,拂袖而去……丢下一句话:宵小之徒,其心可诛。何等振聋发聩!他有中国文人的风骨。

  还有一个细节。陈独秀专门对儿子们谈到,新文化运动不是否定旧文化的一切,而是要用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位新文化的战将,从一开始就把握住了政策底线。时至今日,我们仍在利用着挖掘着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世世代代受用不尽。

  这部戏演到第33集,明白人已经看到结局。失联了整整一天的陈独秀回家了,高君曼和孩子们欣喜若狂,他却一脸冷峻,把全家人召集到一起,说了一些他们听不懂的话。他说:“我要对你们说一声对不起……我曾是一个年轻的革命者,但不是一个好的老师……我要和学生一起战斗……今后的日子会很艰难,我决心置之死地而后生。我要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你们会因为我而受罪……所以我要向你们赔罪……”陈独秀知道,今后的路很难,所有人都可能遭遇不测,告诫大家要做好思想准备,迎接未知的生活与斗争……

  很清楚,一场改天换地的大戏即将上演。陈独秀决心已定,他将是这幕大戏的总导演。他准备拼死一搏,与志同道合者一起创建中国共产党了。历史的节点,就在不久的将来,1921年7月上海,时代潮流奔涌而至!

  (注:《觉醒年代》是央视综合频道新近推出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展播剧目。)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本报文化顾问)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百年伟业的宏大序幕

  ◎许大立

  春日和煦,登高望远,品茗会友,不亦乐乎。一日回家稍晚,顺手打开电视机,屏幕里跳出一堆熟悉的人来。原来是电视剧《觉醒年代》正在热播,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辜鸿铭、赵世炎、陈延年等等中国近代史上一大帮声名显赫人士尽数登场,演绎100年前那个改变历史的悲怆激昂的新文化运动的前因后果,展现中华民国初叶北洋军阀统治下的种种陋象和人民的觉醒。立马回放,不由被剧情吸引。一边击节感慨不可名状,一边随手记下心得体会,不妨抄录几段,与诸君共飨。

  1 南陈北李,引领新文化运动之旗帜

  正被《觉醒年代》剧情紧拽着不能自拔,忽有友人来电询问观感。赞美之言冲口而出:这片子拍得太美。流畅,新颖,无邪,热烈……精致,精彩,一帮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跃然于屏幕之上,迥然不同于以往的批判与认知,甚至改变了我对那个时代的固有看法。此乃近年反映近代历史的好剧,客观,公平,细腻,信息量大,实事求是,镜头唯美,编导用心用情,年代感深沉,好看,耐看,我正紧追不舍。友人用意明显:你可即兴写一评论。我当即答复,不可不可,只看了一半,结局未知,岂敢胡言乱语?

  说句心里话,这评论真的不好写。争议人物太多,盖棺论定的人也多。时代太复杂,人物太多样,众生的命运太蹉跎。百年之后来说新文化说“五四”,有后见之愚之惭。

  其实这部剧一开场就让我心旌摇曳难以平息。一群中国留日学生在早稻田大学聚会,为国家之命运慷慨激昂众说纷纭,披头散发状如乞丐的陈独秀不为所动,一旁坐着狼吞虎咽,一句“这样的国,无药可救”引发众怒,挨打唾骂难以招架落荒而逃。彼时只有李大钊知其内心所秉,那就是要寻一剂药方,拯救军阀混战下的苦难同胞,将中国引上新拓之路。陈李惺惺相惜,不久先后回国。1915年秋,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因与他人杂志重名遂改为《新青年》,打响了新文化运动的第一炮,声名大噪。再受蔡元培之邀任北大文科学长,月薪300大洋。说来也巧,后来章士钊向蔡元培力荐李大钊担任北大图书馆馆长,月薪120大洋。于是南陈北李会师北大,珠联璧合,与渴望改变中国革新文化的京畿众多大学师生一起,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创造历史的新文化运动。

  2 蔡元培,将北大变成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

  看《觉醒年代》绕不开蔡元培。他曾在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任上悻悻然下台出国研学,后被北洋政府开明派、外交委员会委员长汪大燮等请回来做了北京大学校长。此人学富五车,中西兼容,思想开明,于是招徕一大帮新文化领军人物,意图改变北大,进而改变中国。

  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在北大期间,他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然而在北大,蔡校长很难,他费心费力搜罗来的一批专才,个个是学界精英著名学者,却各有秉性新旧杂陈主义自重。要调和他们真不容易,蔡元培虽然思想新锐却也得八面玲珑圆滑折衷。最难对付的是北洋政府背后的军阀和一帮前清遗老遗少,他们食古不化冥顽不开,视新文化为仇雠。蔡元培在如此混沌险恶的境遇中把北大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他全力支持陈李胡的新文化运动,支持《新青年》编辑部驻足北大,同时也不反对辜鸿明、刘师培、黄侃一帮旧文化代表人物各抒己见,甚至出钱让他们也办起了好些宣传国学古风的刊物。

  这就是他的治校治学之道。百年之后看蔡公,的确宽宏包容,具非常人之勇气与胸怀。诸如,为让胡适尽早入职北大,他甚至为已完成博士论文但尚未拿到博士头衔的胡适“伪造”学历;冒得罪军阀段祺瑞之风险,亲自去警察局签字担保释放被捕的学生;还以北大校长身份走上街头,支持学生上演活报剧宣传新文化;最后为了北大不被取缔只身出走,留下一张字条贴于公告栏,留下了永世难解的谜……

  3 新星闪耀,混沌时代的一股清流

  此剧有几位耳熟能详的青年革命者反复出现,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邓中夏等等。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他性格冲,戏份多,为此剧增色不少。延年和乔年都是陈独秀元配高晓岚所生,尤其延年,秉承了老子的脾性,独立自主,懒得求人,自信且清高,坚信人生之路自己去走,拒绝父亲的一切资助,即便去码头做苦工也不拖累家庭,更不说寄人篱下。

  颠沛流离中,陈延年投靠到克鲁泡特金的信徒吴稚辉门下,以为无政府主义可以救中国,和其父陈独秀的思想完全不对路,于是两爷子见面就争拗不休。陈延年在他和伙伴们的“互助论”试验失败,尤其接触了更多先进人物新潮思想之后,终于对父亲有了更深刻的认知,父子俩的关系也有了很大的缓和。后来,他也成为中共早期党员之一,1927年4·12事变之后,不幸被捕,居然死在当年“恩师”吴稚辉的指认之下。这是后话。

  陈独秀对陈延年的所为不以为然,常常严辞苛责,延年自然也是毫不客气回怼。父子之间全无尊讳。编导在刻意描写父子间代沟的同时,也有许多暖心的细节设计。比如:家里几乎揭不开锅了,陈独秀还把《新青年》杂志付的稿费、编辑费共120块银元,悉数交给延年,作为他们留法的费用,可陈延年不领情不接受。陈独秀二任夫人高君曼给孩子炒花生时,陈独秀特意加了些瓜子,因为乔年喜花生,延年喜瓜子……高君曼说瓜子花生混炒,瓜子会糊的……陈独秀说延年自小就喜吃糊了的瓜子。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陈延年心底顿起波澜。

  陈延年在社会实践中逐渐意识到父亲寻找真理之路的苦心与不易,自己所崇尚的无政府主义《互助论》解决不了中国面对的问题,终于可以坐下来和父亲推心置腹坦率交心了。很快,他和父亲站到一起。就在北洋军阀对青年学生发起疯狂抓捕的那个五月的晚上,他和父亲彻夜长谈,他们是有着伟大理想的同志。由对立到理解,再到一个战壕的战友,他们整整走过了20年!

  尤其值得一提的,在这部历史剧里,你不仅看到那个时代的腐朽落后愚昧,你更能看见一代人的豪迈勇气和牺牲精神,你看见许多身着学生服的青年在为国家民众的未来挺身而出,那真是混沌时代的一股清流,一种希望!让我感动的是,我曾无意中打开手机弹幕,发现看这剧的有很多青年人,留言也是五花八门:“这剧太好看了,太有历史感了!”“国之栋梁,致敬前辈!”最有意思的是,一帮年轻人在弹幕上自报家门:“我是八零后,我来了。”“我是九零后……”“我是零零后,向先辈们致敬,感谢你们给我们创造了美好生活……”

  其时我眼眶湿润,感动至深。常听人说年轻人如果认可了一件事,那么这事也就成了大半。世界和未来都是年轻人的。100年前的北大学生全都走入了历史,可是他们的精神正在当下延续,不仅仅是屏幕上。

  4 那个时代,新文化运动先驱的妻子们

  有意思的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这三位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居然都在封建礼教的社会环境中,娶了不识字的大女人。陈独秀的元配夫人高晓岚比他大两岁。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比他大五岁。陈独秀后来挣脱了,和夫人高晓岚的同父异母妹妹高君曼自由恋爱结婚。胡适一直厮守着发妻,和长他一岁的小脚女人江冬秀终老。李大钊1927年被军阀张作霖杀害,为理想献身,他的夫人被赶回原籍,艰难度日,抚养李葆华等几个孩子成人,也成了国家优秀人才。

  剧中高君曼的戏很多,温良贤淑,体贴入微,对延年乔年视同己出,比他们的父亲还关心这两个孩子。胡适的夫人江冬秀很少亮相,但也是小家碧玉,温柔体贴,给人很好的印象,一生顺顺当当,也没受多少苦。唯有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在丈夫牺牲后,被军阀赶回老家河北省乐亭县,带着几个孩子艰难度日,所幸后来他们得到党组织的帮助走上革命道路。

  4月23日,在北平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李大钊出殡成了声势浩大的政治示威。送葬队伍最前面是用白纸黑字写的一副巨大挽联,上联是“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恨”,下联是“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堪”,横批是“李大钊先烈精神不死”!

  读者诸君注意,这是1933年的北平。其时蒋介石已经定都南京,东北已被日本侵占,陈独秀尚在国民党狱中煎熬,毛泽东早已率秋收起义部队去井冈山进行武装斗争,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等等志士也已壮烈牺牲……足见中国共产党在北平已经有很大的影响与号召力。烈士安息,国人欣慰。

  5 三人行,道不同不相为谋

  迄今为止最打动我的一场戏,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三人在学校办公室外走廊里演绎的——

  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欲将山东青岛交予日本管辖,北洋政府与西方强权勾结出卖国家利益,遂引发学潮和全国抗议。北洋军阀段祺瑞指令总统徐世昌出兵镇压学生运动,3000学子被抓捕关押……

  陈独秀在家里写了一夜文章,早上闻讯此事,拒绝了李大钊和学生们的阻拦,独自走上大街。目睹兵荒马乱下生灵涂炭,亲见学生们被关在教室里孤立无援,他极度颓丧迷茫,躲在办公楼走廊之一角冥思苦想神情哀伤。此刻寻觅半日不见其踪的李大钊和胡适在他办公室门口争论起来。一个主张走苏俄十月革命之路,一个坚持循步西方共和改良。关于斗争方式,关于斗争理念,关于丧权辱国的21条……陈独秀在走廊一角静听他们唇枪舌剑你来我往。

  三人一台戏,思想大交锋,精彩就在一瞬间。“共和死了,我不会死。”他终于想明白了!和此剧开篇日本早稻田大学他之出场,异曲同工。

  其时精神和体力都疲惫不堪的陈独秀终于站起来,脸上有了决断和自信,他坚定地向李胡二人走去。我明白,陈独秀已经有了主张,在中国大地上,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就要发生。

  三人行,终有落幕之时。李大钊激情奔放,笃信共产主义理想,他在长辛店开始了最早的工人阶级斗争实践,最后为“彻底的革命”英勇献身,“九死而不悔”;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吹鼓手,却坚持反对暴力革命,始终笃信美国的民主制度;陈独秀是伟大的思想者,他一直在苦苦求索,找寻一条解救中国走出苦难走向幸福的光明之路。胡适只是同路人,陈李才是志同道合的亲密同志。

  6 并不多余的话

  我特别看好这部连续剧编导对历史人物的把控。比如辜鸿铭这个前清学究,满腹经纶,学贯中西,能说十几门外语,却穿马褂留长辫持烟枪,整天两跟班随侍左右,拿腔拿调看着发笑。可就是这个反新文化的“鼻祖”,在关键时刻却站在真理和正义一边,崇洋媚外的事情,反国家反民族的事情他绝对不做。他支持蔡元培除名只拿钱不上课的洋教授,和列强驻京使节对簿公堂;北洋政府教育部某司长请他吃饭,要他站在当局一边谴责学生问罪蔡元培,他完全不领情,拂袖而去……丢下一句话:宵小之徒,其心可诛。何等振聋发聩!他有中国文人的风骨。

  还有一个细节。陈独秀专门对儿子们谈到,新文化运动不是否定旧文化的一切,而是要用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位新文化的战将,从一开始就把握住了政策底线。时至今日,我们仍在利用着挖掘着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世世代代受用不尽。

  这部戏演到第33集,明白人已经看到结局。失联了整整一天的陈独秀回家了,高君曼和孩子们欣喜若狂,他却一脸冷峻,把全家人召集到一起,说了一些他们听不懂的话。他说:“我要对你们说一声对不起……我曾是一个年轻的革命者,但不是一个好的老师……我要和学生一起战斗……今后的日子会很艰难,我决心置之死地而后生。我要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你们会因为我而受罪……所以我要向你们赔罪……”陈独秀知道,今后的路很难,所有人都可能遭遇不测,告诫大家要做好思想准备,迎接未知的生活与斗争……

  很清楚,一场改天换地的大戏即将上演。陈独秀决心已定,他将是这幕大戏的总导演。他准备拼死一搏,与志同道合者一起创建中国共产党了。历史的节点,就在不久的将来,1921年7月上海,时代潮流奔涌而至!

  (注:《觉醒年代》是央视综合频道新近推出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展播剧目。)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本报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