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糍粑到月饼

时间: 2021-09-17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024

  盛夏已退,秋凉如水。秋风起,桂花香,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转眼间, 大街小巷、店铺商场里,随处可见花团锦簇、琳琅满目的月饼。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又是一年中秋佳节到。

  民以食为天,节日中除了活动,更凸显的是吃。中秋的传统美食很多,比如糍粑、桂花糕、石榴、田螺、桂花酒、月饼等等。但最重要最传统的中秋美食还是糍粑和月饼。

  小时候嘴馋,除了盼过年,就是盼中秋。中秋来了,有糍粑和月饼吃。

  道中秋、说糍粑,脑海里浮现一个场景。酷暑过后,秋风徐来,天蓝得似乎能滴下水来,乡村美得像童话一样。秋日的炊烟袅绕在天空,散发着人间烟火与闲淡自然。郁郁葱葱的竹林,环绕着一个大大的四合院。院坝中间,一个圆柱的石头粑窝,两根粗壮的粑槌,两个壮实的男人,双手各握一根粑槌,你提上我槌下,你槌下,我提上。他们使出浑身的劲儿,嘿-哈-嘿-哈,一上一下,极富韵律。外面围着一群人,男女老少,要么痴痴地望着粑窝,要么随意说笑,要么跟着吆喝,嘿-哈-嘿-哈,很有画面感。

  稍后,两个大男人把两根粑槌呈45度斜角交叉,围着粑窝转几圈,分散的糍粑又成一团滚圆的,翻个面,然后又继续嘿-哈-嘿-哈,不一会儿,那些糯米饭就乖乖地融为一体,紧紧地粘在槌棒的底端。

  女主人来到院坝,系着围腰,满脸笑容,大声地问道:“好了没有?”男人看看石窝里的糍粑,回道:“要不得,还等哈。”然后继续使劲槌,等糯米被捣得表面连成白花花一片,直到整个糍粑里面没有米粒,融合成一块糯米泥,糍粑差不多就好了。

  男人仔细瞧瞧粑窝,脸上一笑,大声吆喝要得了,满头大汗的脸上挂满了自豪感。女主人从屋里端出一个大大的搪瓷盆子,放在石窝旁,脸上笑成一朵花。两个男人手握棒槌,围着粑窝转几圈,然后使劲一锹,一大团糍粑附在粑槌底部。女主人用双手熟练地一抹,糍粑滚到了搪瓷盆里,白白润润,粘稠适度,香气四溢,“哇”人群里一阵欢呼。

  这方唱罢, 那方登场。四合院里,十几户人家,家家户户都在这粑窝里打糍粑,一家接一家。一样的热闹,一样的开心,一样的吆喝,一样的韵律,一样的白白润润,一样的香气四溢,把一个中秋节渲染得淋漓至尽。离开四合院,我就再也没感受到那种热烈的气氛,那么浓烈的中秋味儿。

  糍粑打好以后,母亲便会揪上几碗,每人一碗。那糍粑,圆圆的、润润的,带着一丝丝温热,再撒上白糖、黄豆面和花生面。香气扑鼻,塞进嘴里,吧唧吧唧,味蕾瞬间被糯糯的糍粑萌化,我们连呼好吃。盼望了整整一年,那怎能不期待呢,看着我们的猴急样,慈爱的外婆总是在旁边提醒,慢慢吃,慢慢吃,少吃点,吃多了不消化哈。那到是,糍粑不容易消化,我们似乎都感受过那种不消化的滋味,但又总是抵不住美食的诱惑。

  剩下的糍粑,母亲就压成几个大大的饼,圆溜溜的。下次吃糍粑,要么放在锅里烤热,要么就放在水里煮热,但总觉得没有刚打出来的糍粑好吃,没有那么温润,顺口,香甜。

  为什么中秋要吃糍粑?小时候老爱问这个问题。外婆答不上,母亲也答不上,只说是祖祖辈辈传下来了。其实换种说法,这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吧,糍粑的粘结成团,喻示着和睦团结幸福,吉祥如意。

  曾经,糍粑是乡村的大众食品,家家户户都可有,还管够。月饼是乡村的稀罕物,小时候从没吃够。

  那时的月饼,品种极其简单,印象最深的是芝麻饼,焦黄的饼面,白白的芝麻,点缀在薄薄的饼上,闻起来香喷喷的。轻轻地咬开,里面还有一层冰糖馅儿,甜腻适度。偶尔有蛋黄馅儿,红糖馅儿,也有说不出名豆沙之类的馅儿。

  到了晚上,母亲便在院子里摆上月饼,那月饼是父亲从单位上带回的,父亲没舍得吃一个。皎洁的月光之下,母亲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我们早已迫不及待。母亲把月饼平均地分给我们,多的时候一个,少的时候半个,虽然很少,能吃到月饼,已令我很满足。我们小心翼翼吃着,碎末也舍不得落在地上,用另一只手接着。先吃外皮的油酥,一层一层地,品砸着滋味儿,再小口吃馅儿的甜香。最后,舔舔手指上的碎屑,意犹未尽。我们一边吃月饼,一边听外婆讲故事,一大家人其乐融融。

  从早上一口糍粑,到晚上一口月饼,用外婆的话来说,从早到晚都要圆圆满满,也寓意着人生,从开始到结束,都要圆圆满满。其实世上哪里那么多圆圆满满,但人的愿望,人的期待,一定是希望圆圆满满。有所期待,那就是一种幸福!

  正如所期待那样!日子慢慢过好,生活有了甜蜜,也有了香味儿。如今,每到中秋,商场里的月饼应有尽有,品种繁多。盒装的、袋装的、散装的;红的、黄的、绿的、紫的,富丽堂皇,登高雅之堂。月饼里的馅儿,更是丰盛,那些豆沙、枣泥、凤梨、蛋黄、黑芝麻、葡萄干、哈密瓜,还有板栗和莲蓉。各种格式的月饼,一个一个排队牵手,连接了过去和现在,连接了爱和富足,把岁月画成了圆。

  又见明月,又到中秋。如今,月饼成了中秋节的大众食品,家家户户都能吃,还管够。大街小巷,每天都有糍粑叫卖声,可不知怎么的,那种从机器里绞出的糍粑,我就是不爱吃。每到中秋,就特别怀念那种从石头粑窝里出来的糍粑,因为它清香、纯正,饱含真情。

  明月当空,皎洁月光。每逢佳节倍思亲,与其说是怀念家乡的糍粑,还不如说是怀念那份无忧无虑的快乐与期待,以及那份浓浓的亲情。

  ◎ 宋六梅(作者单位:万盛经开区文化旅游局)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从糍粑到月饼

  盛夏已退,秋凉如水。秋风起,桂花香,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转眼间, 大街小巷、店铺商场里,随处可见花团锦簇、琳琅满目的月饼。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又是一年中秋佳节到。

  民以食为天,节日中除了活动,更凸显的是吃。中秋的传统美食很多,比如糍粑、桂花糕、石榴、田螺、桂花酒、月饼等等。但最重要最传统的中秋美食还是糍粑和月饼。

  小时候嘴馋,除了盼过年,就是盼中秋。中秋来了,有糍粑和月饼吃。

  道中秋、说糍粑,脑海里浮现一个场景。酷暑过后,秋风徐来,天蓝得似乎能滴下水来,乡村美得像童话一样。秋日的炊烟袅绕在天空,散发着人间烟火与闲淡自然。郁郁葱葱的竹林,环绕着一个大大的四合院。院坝中间,一个圆柱的石头粑窝,两根粗壮的粑槌,两个壮实的男人,双手各握一根粑槌,你提上我槌下,你槌下,我提上。他们使出浑身的劲儿,嘿-哈-嘿-哈,一上一下,极富韵律。外面围着一群人,男女老少,要么痴痴地望着粑窝,要么随意说笑,要么跟着吆喝,嘿-哈-嘿-哈,很有画面感。

  稍后,两个大男人把两根粑槌呈45度斜角交叉,围着粑窝转几圈,分散的糍粑又成一团滚圆的,翻个面,然后又继续嘿-哈-嘿-哈,不一会儿,那些糯米饭就乖乖地融为一体,紧紧地粘在槌棒的底端。

  女主人来到院坝,系着围腰,满脸笑容,大声地问道:“好了没有?”男人看看石窝里的糍粑,回道:“要不得,还等哈。”然后继续使劲槌,等糯米被捣得表面连成白花花一片,直到整个糍粑里面没有米粒,融合成一块糯米泥,糍粑差不多就好了。

  男人仔细瞧瞧粑窝,脸上一笑,大声吆喝要得了,满头大汗的脸上挂满了自豪感。女主人从屋里端出一个大大的搪瓷盆子,放在石窝旁,脸上笑成一朵花。两个男人手握棒槌,围着粑窝转几圈,然后使劲一锹,一大团糍粑附在粑槌底部。女主人用双手熟练地一抹,糍粑滚到了搪瓷盆里,白白润润,粘稠适度,香气四溢,“哇”人群里一阵欢呼。

  这方唱罢, 那方登场。四合院里,十几户人家,家家户户都在这粑窝里打糍粑,一家接一家。一样的热闹,一样的开心,一样的吆喝,一样的韵律,一样的白白润润,一样的香气四溢,把一个中秋节渲染得淋漓至尽。离开四合院,我就再也没感受到那种热烈的气氛,那么浓烈的中秋味儿。

  糍粑打好以后,母亲便会揪上几碗,每人一碗。那糍粑,圆圆的、润润的,带着一丝丝温热,再撒上白糖、黄豆面和花生面。香气扑鼻,塞进嘴里,吧唧吧唧,味蕾瞬间被糯糯的糍粑萌化,我们连呼好吃。盼望了整整一年,那怎能不期待呢,看着我们的猴急样,慈爱的外婆总是在旁边提醒,慢慢吃,慢慢吃,少吃点,吃多了不消化哈。那到是,糍粑不容易消化,我们似乎都感受过那种不消化的滋味,但又总是抵不住美食的诱惑。

  剩下的糍粑,母亲就压成几个大大的饼,圆溜溜的。下次吃糍粑,要么放在锅里烤热,要么就放在水里煮热,但总觉得没有刚打出来的糍粑好吃,没有那么温润,顺口,香甜。

  为什么中秋要吃糍粑?小时候老爱问这个问题。外婆答不上,母亲也答不上,只说是祖祖辈辈传下来了。其实换种说法,这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吧,糍粑的粘结成团,喻示着和睦团结幸福,吉祥如意。

  曾经,糍粑是乡村的大众食品,家家户户都可有,还管够。月饼是乡村的稀罕物,小时候从没吃够。

  那时的月饼,品种极其简单,印象最深的是芝麻饼,焦黄的饼面,白白的芝麻,点缀在薄薄的饼上,闻起来香喷喷的。轻轻地咬开,里面还有一层冰糖馅儿,甜腻适度。偶尔有蛋黄馅儿,红糖馅儿,也有说不出名豆沙之类的馅儿。

  到了晚上,母亲便在院子里摆上月饼,那月饼是父亲从单位上带回的,父亲没舍得吃一个。皎洁的月光之下,母亲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我们早已迫不及待。母亲把月饼平均地分给我们,多的时候一个,少的时候半个,虽然很少,能吃到月饼,已令我很满足。我们小心翼翼吃着,碎末也舍不得落在地上,用另一只手接着。先吃外皮的油酥,一层一层地,品砸着滋味儿,再小口吃馅儿的甜香。最后,舔舔手指上的碎屑,意犹未尽。我们一边吃月饼,一边听外婆讲故事,一大家人其乐融融。

  从早上一口糍粑,到晚上一口月饼,用外婆的话来说,从早到晚都要圆圆满满,也寓意着人生,从开始到结束,都要圆圆满满。其实世上哪里那么多圆圆满满,但人的愿望,人的期待,一定是希望圆圆满满。有所期待,那就是一种幸福!

  正如所期待那样!日子慢慢过好,生活有了甜蜜,也有了香味儿。如今,每到中秋,商场里的月饼应有尽有,品种繁多。盒装的、袋装的、散装的;红的、黄的、绿的、紫的,富丽堂皇,登高雅之堂。月饼里的馅儿,更是丰盛,那些豆沙、枣泥、凤梨、蛋黄、黑芝麻、葡萄干、哈密瓜,还有板栗和莲蓉。各种格式的月饼,一个一个排队牵手,连接了过去和现在,连接了爱和富足,把岁月画成了圆。

  又见明月,又到中秋。如今,月饼成了中秋节的大众食品,家家户户都能吃,还管够。大街小巷,每天都有糍粑叫卖声,可不知怎么的,那种从机器里绞出的糍粑,我就是不爱吃。每到中秋,就特别怀念那种从石头粑窝里出来的糍粑,因为它清香、纯正,饱含真情。

  明月当空,皎洁月光。每逢佳节倍思亲,与其说是怀念家乡的糍粑,还不如说是怀念那份无忧无虑的快乐与期待,以及那份浓浓的亲情。

  ◎ 宋六梅(作者单位:万盛经开区文化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