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我文字里的奶奶

时间: 2021-10-15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077

  从小到大,口中或者笔下,无数次重复过祖祖辈辈这词。惭愧的是,他们于我太抽象了,抽象到拼不出一幅画像。

  缩减到祖辈吧,外公外婆遥远而模糊,爷爷是屋旁树下长满青草的小土堆,唯有奶奶,留给我三十几年的柴米油盐记忆,不招即来,挥之不去。

  “自打十四岁进张家门……”几十年如一日的开场白,几十年如一日铁拐杖杵地的咚咚声,小院的传统保留节目不定期上演,奶奶痛陈家史,鸡毛蒜皮铺天盖地。所有的观众——其实长期就我们一家五口,那是大气都不敢乱出的。父亲告诫过,奶奶说什么都不许犟嘴,为此很长时间里我不解多于不满。最严重一次,和父亲赌气说了一句很刺心的话:这个家哪里还有民主?都是你把你妈惯坏的!父亲深深看我一眼,默然。

  记事起,我家就很热闹。来来往往,进进出出,认识的不认识的,大多是来看望奶奶的。奶奶有六个孩子,但一直和我们一家住在一起。除小姑妈远在新疆外,四个开枝散叶的家庭隔三岔五就会有成员来串门,汇报各家近况。必须来,特别是老太太八十岁以后。否则小脚奶奶一个不高兴,拄着铁拐杖,颤巍巍去到哪一家,一顿数落,末了挨了训斥的哪怕半夜三更还得小心翼翼护送奶奶回我家——不喜欢留宿在外,说是不习惯。

  一百多号人的大家庭,奶奶是把“百姓爱幺儿”贯彻到底了的——父亲一做家务,母亲就会被念叨,这导致很长一段时间我家气氛有些怪异。我是个敏感的小孩,还喜欢安静,除了每天放学回家必须去跟奶奶说一声:奶奶,我回来了。一有风吹草动我就把自己安置到书里。记得一次奶奶和母亲起了争执,母亲肯定憋屈,还得忍着。我掐着时间跟奶奶说了那句:明天要上学,我要写作业。很管用,反正奶奶气也出了,台阶也有了。对读书,奶奶是真重视,父亲和小姑妈都是念书让奶奶引以为傲的。

  我的出生,奶奶一开始表现得并不热烈,现在想来其实不难理解——那么多的孙子孙女,早就冲淡了添个小人儿的喜悦。我的表哥表姐和我的母亲年龄一般大,我还没出生我的侄儿侄女已经满地跑了!倒是随着我念书的乖巧,奶奶对我另眼相看,学校的精神奖励在奶奶那儿就可以换成物质,好吃好喝。小姑妈一家在新疆建设兵团,时不时有信来——信封上是奶奶的名字,还是小资本家的孙小姐。每每念完信,我就会问奶奶,怎么不是张氏啊?缠了脚嫁到夫家不是要改姓吗?奶奶总会塞给我一些糖果糕点,说一句:鬼女子,话多,好好读书!我嘻嘻一笑,不了了之。

  奶奶每天都会出门,去街上转转,吃点喜欢的小吃。回家一样到点吃饭。长期执行少吃多餐,九十几岁了神清气爽,心里明镜似的。这个其实不是重点,最让我费解的是奶奶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父亲幼时的启蒙读本《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大字不识一个的奶奶可以信手拈来,用得恰到好处。买东西算账,卖家一报秤斤,奶奶立刻算出来该给多少钱,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奶奶走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想,若是生在现在,奶奶肯定是念书的好苗子。

  逢年过节才回去的我少不得被奶奶念叨念叨,笑着听:三四岁的儿子特别讨喜,院门吱嘎一声响,一看是老奶奶回了,马上跑去扶着,送到房间椅子上坐下……如果不是父亲突然病倒,如果不是我把儿子接回身边,奶奶的天伦之乐也不会戛然而止吧。

  九十七岁的奶奶让我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死别。都说奶奶是高寿,走得不遗憾,我却忍不住落泪——奶奶大年初十走的,问了母亲几次我和儿子春节怎么没回去。摸着奶奶干枯没有温度的手,我虔诚恭送。

  想起奶奶陪我三天参加中考,想起奶奶坐立难安等我的高考,想起奶奶遗憾我的远嫁……想起奶奶被粗心的骑自行车人撞倒后,肇事者诚惶诚恐,奶奶却不让别人负责,选择回家静养……这个世界上唯一乐颠颠叫我孙女的人,再也不会对我说:孙女,你回来啦。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五世同堂,送了奶奶去火化,烟火俗事,祥云缭绕。生养奶奶一生的川西平原,难得有个坡让我站得高一点。我觉得奶奶在云端,我想近一点告诉奶奶,我爱的人都住在我的文字里,不会寂寞。

  ◎ 张凤鸣(作者系铜梁区作协副主席)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住在我文字里的奶奶

  从小到大,口中或者笔下,无数次重复过祖祖辈辈这词。惭愧的是,他们于我太抽象了,抽象到拼不出一幅画像。

  缩减到祖辈吧,外公外婆遥远而模糊,爷爷是屋旁树下长满青草的小土堆,唯有奶奶,留给我三十几年的柴米油盐记忆,不招即来,挥之不去。

  “自打十四岁进张家门……”几十年如一日的开场白,几十年如一日铁拐杖杵地的咚咚声,小院的传统保留节目不定期上演,奶奶痛陈家史,鸡毛蒜皮铺天盖地。所有的观众——其实长期就我们一家五口,那是大气都不敢乱出的。父亲告诫过,奶奶说什么都不许犟嘴,为此很长时间里我不解多于不满。最严重一次,和父亲赌气说了一句很刺心的话:这个家哪里还有民主?都是你把你妈惯坏的!父亲深深看我一眼,默然。

  记事起,我家就很热闹。来来往往,进进出出,认识的不认识的,大多是来看望奶奶的。奶奶有六个孩子,但一直和我们一家住在一起。除小姑妈远在新疆外,四个开枝散叶的家庭隔三岔五就会有成员来串门,汇报各家近况。必须来,特别是老太太八十岁以后。否则小脚奶奶一个不高兴,拄着铁拐杖,颤巍巍去到哪一家,一顿数落,末了挨了训斥的哪怕半夜三更还得小心翼翼护送奶奶回我家——不喜欢留宿在外,说是不习惯。

  一百多号人的大家庭,奶奶是把“百姓爱幺儿”贯彻到底了的——父亲一做家务,母亲就会被念叨,这导致很长一段时间我家气氛有些怪异。我是个敏感的小孩,还喜欢安静,除了每天放学回家必须去跟奶奶说一声:奶奶,我回来了。一有风吹草动我就把自己安置到书里。记得一次奶奶和母亲起了争执,母亲肯定憋屈,还得忍着。我掐着时间跟奶奶说了那句:明天要上学,我要写作业。很管用,反正奶奶气也出了,台阶也有了。对读书,奶奶是真重视,父亲和小姑妈都是念书让奶奶引以为傲的。

  我的出生,奶奶一开始表现得并不热烈,现在想来其实不难理解——那么多的孙子孙女,早就冲淡了添个小人儿的喜悦。我的表哥表姐和我的母亲年龄一般大,我还没出生我的侄儿侄女已经满地跑了!倒是随着我念书的乖巧,奶奶对我另眼相看,学校的精神奖励在奶奶那儿就可以换成物质,好吃好喝。小姑妈一家在新疆建设兵团,时不时有信来——信封上是奶奶的名字,还是小资本家的孙小姐。每每念完信,我就会问奶奶,怎么不是张氏啊?缠了脚嫁到夫家不是要改姓吗?奶奶总会塞给我一些糖果糕点,说一句:鬼女子,话多,好好读书!我嘻嘻一笑,不了了之。

  奶奶每天都会出门,去街上转转,吃点喜欢的小吃。回家一样到点吃饭。长期执行少吃多餐,九十几岁了神清气爽,心里明镜似的。这个其实不是重点,最让我费解的是奶奶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父亲幼时的启蒙读本《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大字不识一个的奶奶可以信手拈来,用得恰到好处。买东西算账,卖家一报秤斤,奶奶立刻算出来该给多少钱,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奶奶走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想,若是生在现在,奶奶肯定是念书的好苗子。

  逢年过节才回去的我少不得被奶奶念叨念叨,笑着听:三四岁的儿子特别讨喜,院门吱嘎一声响,一看是老奶奶回了,马上跑去扶着,送到房间椅子上坐下……如果不是父亲突然病倒,如果不是我把儿子接回身边,奶奶的天伦之乐也不会戛然而止吧。

  九十七岁的奶奶让我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死别。都说奶奶是高寿,走得不遗憾,我却忍不住落泪——奶奶大年初十走的,问了母亲几次我和儿子春节怎么没回去。摸着奶奶干枯没有温度的手,我虔诚恭送。

  想起奶奶陪我三天参加中考,想起奶奶坐立难安等我的高考,想起奶奶遗憾我的远嫁……想起奶奶被粗心的骑自行车人撞倒后,肇事者诚惶诚恐,奶奶却不让别人负责,选择回家静养……这个世界上唯一乐颠颠叫我孙女的人,再也不会对我说:孙女,你回来啦。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五世同堂,送了奶奶去火化,烟火俗事,祥云缭绕。生养奶奶一生的川西平原,难得有个坡让我站得高一点。我觉得奶奶在云端,我想近一点告诉奶奶,我爱的人都住在我的文字里,不会寂寞。

  ◎ 张凤鸣(作者系铜梁区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