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重庆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时间: 2021-11-05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4995

重庆公证处主动走进服务行业的企业,提供法律服务(资料图)

  引育涉外主体,搭建涉外平台,优化涉外服务方式,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级;聚焦科技创新战略,强化我市知识产权领域行政司法保护;服务营商环境,打造综合监管部门协同体系……

  11月4日,记者从重庆市司法局了解到,今年4月我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部署,成立由市司法局为组长,市高法院、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为组员的法治保障工作组,小组各成员单位以坚持加快开放法律服务业、平等保护知识产权、优化市场监管体系为重点,主动适应全球产业链重塑和国际经贸规则重构新趋势,切实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级

  据了解,为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力,市司法局联合市商务委等9个部门制定出台《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行动方案》,细化八个方面举措,提升重庆涉外法律服务能级,打造内陆开放法律服务高地。

  同时,市司法局加大涉外法律服务政策支持,制定《支持促进涉外法律服务发展的若干措施》,设立每年最高100万元涉外法律服务发展基金,培育、引进涉外律师人才和国际一流法律服务机构,引导推动全市有条件的律师事务所“走出去”进行发展布局;建立健全国际化的涉外法律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律师事务所聘请外籍律师担任外国法律顾问试点,快捷对接国际法律服务体系,加快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力,中豪律师事务所等聘请德国、新加坡等6个国家律师担任外国法律顾问。

  此外,市司法局设立重庆两江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探索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新路径,与重庆有关法院建立诉调对接、多元解纷合作机制,联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举办“陆海新通道国际商事争议解决论坛”,共商共建国际海商海事争议解决一站式服务体系;积极加强涉外法律服务队伍建设,与市商务委员会联合评定21家重庆涉外法律服务示范机构,与重庆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建立涉外法律服务培训研讨交流合作机制,持续推进涉外律师人才专项培养,全市现有涉外律师人才300余人、律师事务所30余家,其中入选司法部千名涉外律师人才库17人,入选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涉外律师领军人才库23人。

  年均办理涉外公证5万件

  日前,重庆某医药代理公司向重庆市公证处求助,称在国内采购了一批防疫物资,计划出口至黎巴嫩。由于防疫物资的出口标准国家有明确规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黎巴嫩海关要求提供医疗器械许可证等证明文件及相应的公证文书。

  重庆市公证处了解情况后,立即开通“绿色通道”,承办公证员快速通知公司工作人员将所需提供的公证申请资料以电子件形式提交,并通过多渠道核实所证明文件真实性,依法受理了该公证申请。随后,承办公证员根据公司工作人员提供的黎巴嫩海关联系方式,主动与黎巴嫩海关电话沟通公司该批防疫物资出口需办理的具体公证事项,经过反复协商,公证员提出通过办理译本与原文相符公证帮助企业纾困。当晚,承办公证员与翻译中心加急处理多份翻译件,第二天及时出具公证书,并根据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惠企暖企的相关规定,为抗疫企业减免了公证费和翻译费。

  据了解,近年来市司法局采取政策扶持、教育培训、业务交流等措施,管培结合,涉外公证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目前涉外公证员180名,全市具有涉外办证资质的公证机构达41个,涉外公证服务覆盖率100%。同时,围绕提升涉外公证办证质量,市司法局积极畅通与市外事办的信息反馈渠道,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对我市涉外公证文书认证中、使用中存在问题进行反馈;围绕当下涉外公证法律服务需求,市司法局与市外事办构建“涉外公证与领事认证”一站式服务机制,切实减轻当事人负担,让群众少跑路。

  此外,我市公证机构与外派劳务公司、出国留学中介公司、高校等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不断优化、固化便民举措,为外派劳务人员、出国留学人员等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延伸服务,建全了便民服务长效机制。近年来,我市年均办理涉外公证近5万件,发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

  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合力

  今年7月底,英国驻华大使馆知识产权专员穆康等一行到重庆知识产权法庭参观访问。双方就技术类知识产权保护、多元化解纠纷机制、智慧法院建设、恶意注册商标行为规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重庆知识产权法庭自2021年6月16日正式挂牌成立后,制定出台《重庆知识产权法庭机构设置及职能分工方案》《重庆知产法庭案件分类及分案规则》《重庆知识产权法庭未来三年工作规划》等文件,明确法庭未来的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并与重庆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初步搭建诉调对接平台,持续完善细化平台的程序与功能,积极推动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联络会商、信息资源共享、案件移送、办案协作机制,推动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合力。仅两个月,重庆知识产权法庭共受理知识产权纠纷一、二审案件3325件。

  同时,市公安局以“昆仑2021”专项行动为牵引,严打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与市检察院、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等单位共同签订《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协议》,对联络会商、信息共享、案件移送、办案协作、联合培训和共享资源、对外宣传和组织保障等六个方面提出29点意见,形成了知识产权保护合力。同时,市公安局与市市场监管局在原《关于建立一体化协作机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的意见》的基础上,共同建立市场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一体化协作机制,并出台《建立一体化协作机制强化市场监管打击侵权伪劣违法犯罪的意见》。上半年,全市公安机关侦破侵犯知识产权案件43件,移送起诉犯罪嫌疑人146人。

  此外,市知识产权局全面强化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启动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和“商标恶意注册”专项整治行动,对国家知识产权局转办的两批5565件非正常专利申请线索进行核查处理,共核查专利申请人981个、专利代理机构240家,撤回非正常专利申请4734件。

  据悉,2021年上半年市知识产权局共办理专利侵权裁决案件6件;查办商标案件314件,涉案金额172.2万元,罚没金额188.2万元;查办假冒专利案件36件,涉案金额31.2万元,罚没金额32.6万元。

  首创“山城有信”企业信用码

  据了解,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着力打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专门组建事中事后监管专项工作小组,打通准入、生产、流通、消费等监管环节,逐步构建“1234”监管架构(设立一个监管部门,建立两级执法队伍,组建市、区县、乡镇三级监管机构,明确市县乡村四级监管责任),加快形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综合监管体系。

  同时,市市场监管局发布《2021年度重庆市市本级市场主体监管计划》,明确全市41个部门、136项专项监管计划任务,出台《关于印发重庆市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实施方案的通知》,建立“双告知、双跟踪、双反馈”许可办理机制和“双随机、双评估、双公示”监管协同机制;首创“山城有信”企业信用码,实现基于“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转换为“二维码”,面向经营户、消费者、管理方、监管员使用移动互联终端“一键扫码、一码明信、一体监管”功能。目前,已覆盖1.38万户市场主体,消费者扫码4.11万次。

记者 朱颂扬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为重庆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重庆公证处主动走进服务行业的企业,提供法律服务(资料图)

  引育涉外主体,搭建涉外平台,优化涉外服务方式,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级;聚焦科技创新战略,强化我市知识产权领域行政司法保护;服务营商环境,打造综合监管部门协同体系……

  11月4日,记者从重庆市司法局了解到,今年4月我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部署,成立由市司法局为组长,市高法院、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为组员的法治保障工作组,小组各成员单位以坚持加快开放法律服务业、平等保护知识产权、优化市场监管体系为重点,主动适应全球产业链重塑和国际经贸规则重构新趋势,切实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级

  据了解,为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力,市司法局联合市商务委等9个部门制定出台《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行动方案》,细化八个方面举措,提升重庆涉外法律服务能级,打造内陆开放法律服务高地。

  同时,市司法局加大涉外法律服务政策支持,制定《支持促进涉外法律服务发展的若干措施》,设立每年最高100万元涉外法律服务发展基金,培育、引进涉外律师人才和国际一流法律服务机构,引导推动全市有条件的律师事务所“走出去”进行发展布局;建立健全国际化的涉外法律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律师事务所聘请外籍律师担任外国法律顾问试点,快捷对接国际法律服务体系,加快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力,中豪律师事务所等聘请德国、新加坡等6个国家律师担任外国法律顾问。

  此外,市司法局设立重庆两江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探索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新路径,与重庆有关法院建立诉调对接、多元解纷合作机制,联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举办“陆海新通道国际商事争议解决论坛”,共商共建国际海商海事争议解决一站式服务体系;积极加强涉外法律服务队伍建设,与市商务委员会联合评定21家重庆涉外法律服务示范机构,与重庆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建立涉外法律服务培训研讨交流合作机制,持续推进涉外律师人才专项培养,全市现有涉外律师人才300余人、律师事务所30余家,其中入选司法部千名涉外律师人才库17人,入选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涉外律师领军人才库23人。

  年均办理涉外公证5万件

  日前,重庆某医药代理公司向重庆市公证处求助,称在国内采购了一批防疫物资,计划出口至黎巴嫩。由于防疫物资的出口标准国家有明确规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黎巴嫩海关要求提供医疗器械许可证等证明文件及相应的公证文书。

  重庆市公证处了解情况后,立即开通“绿色通道”,承办公证员快速通知公司工作人员将所需提供的公证申请资料以电子件形式提交,并通过多渠道核实所证明文件真实性,依法受理了该公证申请。随后,承办公证员根据公司工作人员提供的黎巴嫩海关联系方式,主动与黎巴嫩海关电话沟通公司该批防疫物资出口需办理的具体公证事项,经过反复协商,公证员提出通过办理译本与原文相符公证帮助企业纾困。当晚,承办公证员与翻译中心加急处理多份翻译件,第二天及时出具公证书,并根据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惠企暖企的相关规定,为抗疫企业减免了公证费和翻译费。

  据了解,近年来市司法局采取政策扶持、教育培训、业务交流等措施,管培结合,涉外公证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目前涉外公证员180名,全市具有涉外办证资质的公证机构达41个,涉外公证服务覆盖率100%。同时,围绕提升涉外公证办证质量,市司法局积极畅通与市外事办的信息反馈渠道,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对我市涉外公证文书认证中、使用中存在问题进行反馈;围绕当下涉外公证法律服务需求,市司法局与市外事办构建“涉外公证与领事认证”一站式服务机制,切实减轻当事人负担,让群众少跑路。

  此外,我市公证机构与外派劳务公司、出国留学中介公司、高校等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不断优化、固化便民举措,为外派劳务人员、出国留学人员等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延伸服务,建全了便民服务长效机制。近年来,我市年均办理涉外公证近5万件,发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

  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合力

  今年7月底,英国驻华大使馆知识产权专员穆康等一行到重庆知识产权法庭参观访问。双方就技术类知识产权保护、多元化解纠纷机制、智慧法院建设、恶意注册商标行为规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重庆知识产权法庭自2021年6月16日正式挂牌成立后,制定出台《重庆知识产权法庭机构设置及职能分工方案》《重庆知产法庭案件分类及分案规则》《重庆知识产权法庭未来三年工作规划》等文件,明确法庭未来的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并与重庆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初步搭建诉调对接平台,持续完善细化平台的程序与功能,积极推动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联络会商、信息资源共享、案件移送、办案协作机制,推动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合力。仅两个月,重庆知识产权法庭共受理知识产权纠纷一、二审案件3325件。

  同时,市公安局以“昆仑2021”专项行动为牵引,严打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与市检察院、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等单位共同签订《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协议》,对联络会商、信息共享、案件移送、办案协作、联合培训和共享资源、对外宣传和组织保障等六个方面提出29点意见,形成了知识产权保护合力。同时,市公安局与市市场监管局在原《关于建立一体化协作机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的意见》的基础上,共同建立市场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一体化协作机制,并出台《建立一体化协作机制强化市场监管打击侵权伪劣违法犯罪的意见》。上半年,全市公安机关侦破侵犯知识产权案件43件,移送起诉犯罪嫌疑人146人。

  此外,市知识产权局全面强化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启动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和“商标恶意注册”专项整治行动,对国家知识产权局转办的两批5565件非正常专利申请线索进行核查处理,共核查专利申请人981个、专利代理机构240家,撤回非正常专利申请4734件。

  据悉,2021年上半年市知识产权局共办理专利侵权裁决案件6件;查办商标案件314件,涉案金额172.2万元,罚没金额188.2万元;查办假冒专利案件36件,涉案金额31.2万元,罚没金额32.6万元。

  首创“山城有信”企业信用码

  据了解,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着力打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专门组建事中事后监管专项工作小组,打通准入、生产、流通、消费等监管环节,逐步构建“1234”监管架构(设立一个监管部门,建立两级执法队伍,组建市、区县、乡镇三级监管机构,明确市县乡村四级监管责任),加快形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综合监管体系。

  同时,市市场监管局发布《2021年度重庆市市本级市场主体监管计划》,明确全市41个部门、136项专项监管计划任务,出台《关于印发重庆市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实施方案的通知》,建立“双告知、双跟踪、双反馈”许可办理机制和“双随机、双评估、双公示”监管协同机制;首创“山城有信”企业信用码,实现基于“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转换为“二维码”,面向经营户、消费者、管理方、监管员使用移动互联终端“一键扫码、一码明信、一体监管”功能。目前,已覆盖1.38万户市场主体,消费者扫码4.11万次。

记者 朱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