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山采秋茶

时间: 2021-11-05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237

  过了月儿弯弯就是茶园了。车子越往上开,白象山就像一位藏在深闺的美少女,在一袭袅袅的白纱巾里若隐若现。难怪,茶山在诗人笔下总是云雾飘渺瑶台仙境一般。

  家乡皖西南是不摘秋茶的。春天,阳光明媚,惠风和畅,百鸟和鸣,那才是采茶的日子。山城今年秋天遥遥无期,过了白露,白天艳阳高照,晚来夜雨潇潇。这样的天气,最适合茶叶生长。纤细的芽尖儿就像一群急不可耐的芭蕾舞演员,恨不能早一点登上舞台,一展自己的飒爽英姿。

  “采秋茶去!”一帮朋友撺掇我。于是,我们便有了浮生半日,钻进这片云遮雾障的阆苑仙葩。这是一个高海拔山地,空气清新,沁人心脾,茶山里的茶,绿波逐浪,浩浩汤汤,无涯无际。置身碧波荡漾的绿海,身心就有了那种濯洗过的酣畅淋漓。一垄一垄浓绿的茶,依山就势,次第延伸,把一面面山坡勾勒成一个个横平竖直的生态园。茶树上,那些身材颀长,吮露吸雾的小精灵,穿着或嫩绿或鹅黄的裙裾,眨巴眨巴着眼睛看着我,露出浅浅俏皮的笑。像是在招呼我,“来呀,快来摘我呀!”是啊,茶是用来摘的。采摘,不是生命的扼杀,而是生命的升华。采者为茶,不采者为叶。是茶山上此起彼落的山歌飘荡,才有了茶的生命涅槃,才有了茶的壶中岁月,杯里乾坤。茶,只有经过巧手采摘,经过烟与火的洗礼,才能与琴棋书画一起,浅吟低唱,轻歌曼舞,香远溢清。

  我是第一次走进茶园。采茶于我,有点笨拙,有点手忙脚乱。好在与我隔垄的罗姐是采茶高手,她一边采摘,一边示范。那翘着的兰花指仿佛是茶树上一对蝴蝶在翩然翻飞。当年,罗姐就下放在茶山。采茶时节,每天天不亮就得上山,她说:“身上背的可不是这样的小背篓哦,而是大得可以背娃的那种。一个早晨下来,差不多要摘下一大背篓茶,我们那时采摘秋茶,天气还热着呢,茶棵里蚊虫毛毛虫又多,每天都被叮咬得奇痒难忍。时不时的还有一条竹叶青吐着蛇信子悠哉游哉地漫游过来,吓得人心惊胆战。”我问,为什么要采摘秋茶呢,养到明年开春不是更好吗?罗姐说,在巴渝大地,茶分三季,春茶,夏茶,秋茶。秋茶经过春天雨水的滋润,夏天阳光的炙烤,滋味更绵柔,香气更浓烈。罗姐的话没有错,我后来在网上搜索,当地民谚也说:“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

  想来巴蜀大地自古就有采摘秋茶的习俗。远的不说,宋代诗人陆游初到荣州,就爱上了那里的秋茶:“地炉堆兽炽石炭,瓦鼎号蚓煎秋茶”。在《秋兴》与其它诗行里,秋茶也一次次粉墨登场。譬如:“邻父筑场收早稼,溪姑负笼卖秋茶”“园丁种冬菜,邻女卖秋茶”。诗人笔下秋茶诗往往着一“卖”字,足见“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卖”,隐藏着山野农人无尽的心酸。

  那天采到后来,天空飘起了毛毛细雨,茶姐茶妹的小背篓和我们一样,显得有点囊中羞涩。可到了下午,我们还是喝到了自己亲手采摘的秋茶。那是用白象山秋天里的山泉泡出来的,是秋水烹秋茶。

  在那个品茗轩的午后,握着手里的一盏香茗,我忽然就想起了一生嗜茶的父亲。父亲烹茶颇讲究,他喝过池水、井水、河水、江水、泉水、雨水冲泡的茶,也喝过雪水茶。家乡的冬天总要降几场大雪,他就备只釉瓮,收藏后园里的雪,封口盖紧,置于阴凉处,留着煮茶。那年我首次去重庆,问他可想带点什么,他摇头,问我可过三峡?我说,过。他眼睛一亮,说,那就取回一点三峡水煎茶。返程时,我真的备了三只大号矿泉水瓶,准备在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各取一瓶。可船过瞿塘,我还在睡梦里。到了巫峡,一船人急着去小三峡,我面对滔滔激流和陡峭狰狞的江岸,一筹莫展。西陵江面浩渺,游轮根本就没停靠,我只好空手而归。父亲对茶也情有独钟,家乡有六安瓜片,有天柱剑毫,有岳西翠兰,有桐城小花,可他偏偏喜欢上江南一种产自霄坑的地方茶,不太出名,但味浓,劲大,耐泡,滋味绵甘。每年,二姐与小妹都要为他备一些送来,那多半是春茶。父亲喝过秋茶没有,我不得而知。手里的这杯白象山秋茶,温润甘美,鲜醇爽口,我真想让他品品这秋茶的味道,可是,老人早已驾鹤西归。父亲走了,一句话却留了下来:“人生就是一杯茶,有苦涩才有馨香,有沉浮才有淡定!”父亲一生坎坷曲折,那句话,是对自己说的,也是对我们后辈说的。

  ◎ 史良高(作者作品散见《重庆日报》等报刊)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白象山采秋茶

  过了月儿弯弯就是茶园了。车子越往上开,白象山就像一位藏在深闺的美少女,在一袭袅袅的白纱巾里若隐若现。难怪,茶山在诗人笔下总是云雾飘渺瑶台仙境一般。

  家乡皖西南是不摘秋茶的。春天,阳光明媚,惠风和畅,百鸟和鸣,那才是采茶的日子。山城今年秋天遥遥无期,过了白露,白天艳阳高照,晚来夜雨潇潇。这样的天气,最适合茶叶生长。纤细的芽尖儿就像一群急不可耐的芭蕾舞演员,恨不能早一点登上舞台,一展自己的飒爽英姿。

  “采秋茶去!”一帮朋友撺掇我。于是,我们便有了浮生半日,钻进这片云遮雾障的阆苑仙葩。这是一个高海拔山地,空气清新,沁人心脾,茶山里的茶,绿波逐浪,浩浩汤汤,无涯无际。置身碧波荡漾的绿海,身心就有了那种濯洗过的酣畅淋漓。一垄一垄浓绿的茶,依山就势,次第延伸,把一面面山坡勾勒成一个个横平竖直的生态园。茶树上,那些身材颀长,吮露吸雾的小精灵,穿着或嫩绿或鹅黄的裙裾,眨巴眨巴着眼睛看着我,露出浅浅俏皮的笑。像是在招呼我,“来呀,快来摘我呀!”是啊,茶是用来摘的。采摘,不是生命的扼杀,而是生命的升华。采者为茶,不采者为叶。是茶山上此起彼落的山歌飘荡,才有了茶的生命涅槃,才有了茶的壶中岁月,杯里乾坤。茶,只有经过巧手采摘,经过烟与火的洗礼,才能与琴棋书画一起,浅吟低唱,轻歌曼舞,香远溢清。

  我是第一次走进茶园。采茶于我,有点笨拙,有点手忙脚乱。好在与我隔垄的罗姐是采茶高手,她一边采摘,一边示范。那翘着的兰花指仿佛是茶树上一对蝴蝶在翩然翻飞。当年,罗姐就下放在茶山。采茶时节,每天天不亮就得上山,她说:“身上背的可不是这样的小背篓哦,而是大得可以背娃的那种。一个早晨下来,差不多要摘下一大背篓茶,我们那时采摘秋茶,天气还热着呢,茶棵里蚊虫毛毛虫又多,每天都被叮咬得奇痒难忍。时不时的还有一条竹叶青吐着蛇信子悠哉游哉地漫游过来,吓得人心惊胆战。”我问,为什么要采摘秋茶呢,养到明年开春不是更好吗?罗姐说,在巴渝大地,茶分三季,春茶,夏茶,秋茶。秋茶经过春天雨水的滋润,夏天阳光的炙烤,滋味更绵柔,香气更浓烈。罗姐的话没有错,我后来在网上搜索,当地民谚也说:“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

  想来巴蜀大地自古就有采摘秋茶的习俗。远的不说,宋代诗人陆游初到荣州,就爱上了那里的秋茶:“地炉堆兽炽石炭,瓦鼎号蚓煎秋茶”。在《秋兴》与其它诗行里,秋茶也一次次粉墨登场。譬如:“邻父筑场收早稼,溪姑负笼卖秋茶”“园丁种冬菜,邻女卖秋茶”。诗人笔下秋茶诗往往着一“卖”字,足见“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卖”,隐藏着山野农人无尽的心酸。

  那天采到后来,天空飘起了毛毛细雨,茶姐茶妹的小背篓和我们一样,显得有点囊中羞涩。可到了下午,我们还是喝到了自己亲手采摘的秋茶。那是用白象山秋天里的山泉泡出来的,是秋水烹秋茶。

  在那个品茗轩的午后,握着手里的一盏香茗,我忽然就想起了一生嗜茶的父亲。父亲烹茶颇讲究,他喝过池水、井水、河水、江水、泉水、雨水冲泡的茶,也喝过雪水茶。家乡的冬天总要降几场大雪,他就备只釉瓮,收藏后园里的雪,封口盖紧,置于阴凉处,留着煮茶。那年我首次去重庆,问他可想带点什么,他摇头,问我可过三峡?我说,过。他眼睛一亮,说,那就取回一点三峡水煎茶。返程时,我真的备了三只大号矿泉水瓶,准备在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各取一瓶。可船过瞿塘,我还在睡梦里。到了巫峡,一船人急着去小三峡,我面对滔滔激流和陡峭狰狞的江岸,一筹莫展。西陵江面浩渺,游轮根本就没停靠,我只好空手而归。父亲对茶也情有独钟,家乡有六安瓜片,有天柱剑毫,有岳西翠兰,有桐城小花,可他偏偏喜欢上江南一种产自霄坑的地方茶,不太出名,但味浓,劲大,耐泡,滋味绵甘。每年,二姐与小妹都要为他备一些送来,那多半是春茶。父亲喝过秋茶没有,我不得而知。手里的这杯白象山秋茶,温润甘美,鲜醇爽口,我真想让他品品这秋茶的味道,可是,老人早已驾鹤西归。父亲走了,一句话却留了下来:“人生就是一杯茶,有苦涩才有馨香,有沉浮才有淡定!”父亲一生坎坷曲折,那句话,是对自己说的,也是对我们后辈说的。

  ◎ 史良高(作者作品散见《重庆日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