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灶房腊肉香

时间: 2021-12-17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009

  大雪过,冬至到,又到了腌制熏烤腊肉香肠的最佳时节,大妈大爷们又开始奔波于各个农贸市场,寻找肉好价廉的店,腌腊肉,灌香肠。政府定点的各个熏烤点也开张营业,背街小巷,腊味飘香。

  目睹大爷大妈忙碌的场景,闻着从熏烤点飘来的股股肉香,油然勾起我对故乡老屋老灶房的怀念。

  坐落在渝东北明月山脚下的程家晓塆是生养我的故乡。初冬时节,我带着对故乡老屋的怀念,回到阔别多年的百年古宅大院,令人失望的是,记忆中的院落已经被拆得七零八落,一幅破败萧条景象!

  值得庆幸的是,儿时居住过的那间老屋和老灶房,虽已破败不堪,却未倒塌,那造型别致的柴煤两用连体老灶还横卧于老灶房中间位置,当年煮用过的两口铁锅还安放在那狐形灶台上;当年用于烧水熬汤的鼎罐还挂在柴灶门上方;当年母亲用于烟熏腊肉香肠的几根绳索和铁钩还悬挂于屋梁下。这些锈迹斑斑的老物件,默默地向我诉说着陈年旧事,令我触景生情!

  这座连体灶是上世纪70年代,父亲专门邀请远近有名的泥瓦匠打造的,柴灶由灶堂、灶门组成。煤炭灶由灶堂、灶门、灶沟、烟道、烟囱等组成,结构较复杂,打造有难度,其灶堂和烟道的大小深浅,烟囱伸出房顶外的高低都有讲究,事关火力大小。由于是请有名工匠打造的,所以此灶不仅造型独特,而且好烧耐用,尤其煤炭灶排烟畅,火力旺,煮饭炒菜特吹锅,我们兄弟姐妹5人都是吃它煮炒的饭菜长大的。

  记得那些年每到冬至前后,父亲上街割几块肉回来,母亲就分别腌腊肉,灌香肠,然后将腊肉香肠悬挂于柴灶门前的上方,让烧水煮饭炒菜飘出的柴火烟熏烤,天天烟熏火燎,十天半月后,腊肉香肠的水气干了,颜色由酱红变成酱黄,再由酱黄变成酱黑,香味扑鼻,等到过年时,熏炕出的腊肉香肠香味更浓,满屋飘香。

  当然,节俭的母亲一般不会轻易让我们品尝的,只有等到年三十吃团年饭、节后家里来了客人,她才会取下一块腊肉,剪两节香肠煮熟后,将香肠切成薄片整齐地摆放在白净的小碟里,用豌豆尖拌炒一盘腊肉,端上桌让大家品尝。那薄薄的腊肉片,晶莹透明,与青绿脆嫩的宛豆尖搭配,真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那薄薄的腊香肠片,形如玛瑙切片,让你嘴馋流口水,又不忍心吃掉它。

  在煤气、天然气还没有普及的那个年代,柴煤两用连体灶是城乡居民家庭必备的厨具,家家用它煮饭炒菜,用它炖肉熬汤,人称“灶神爷”。民间传说,腊月二十三是灶神爷上天拜见玉皇大帝的日子,人们得点香烧纸,跪拜祈求它老人家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几句好话,祈求来年好运,幸福安康。可以想见,早年间柴煤两用老灶在每个家庭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天然气、煤气和电力的快速开发和普及应用,天然气管道、煤气管道进入城市居民家庭,随之而来的是现代化厨房替代老灶房,燃气灶取代柴煤灶。人们用清洁方便的燃气灶炒菜,用电饭煲煮饭,柴煤连体老灶结束了历史赋予的使命,悄然退出城市家庭厨房。如今在城市很难见到柴煤两用连体灶的身影了,在偏僻山区或远离城市的农村,仍有柴煤连体灶的用武之地,依然是农家必备的灶具。

  近年来,城市居民腌灌腊肉香肠悄然成风。有的城镇居民为了找回当年的味道,自腌自灌腊肉香肠,用花生壳、锯木面、橙子皮等原材料在自家悄悄熏烤,一不小心就引发火灾。与其被动防堵,不如因势利导,于是各地政府在城区空闲地带或偏僻的背街小巷设置多个熏烤点,让居民就近集中熏烤腊肉香肠,既解了居民燃眉之急,又避免引发火灾,官民皆大欢喜。

  不管是在家自腌自熏,还是拿到熏烤点熏烤,因熏烤时间太短,都不如当年用老柴灶烟熏火燎出的腊肉香肠,成色好看,味道正宗。因此,在现代化厨房普及城市家庭,各种炊具不断更新的当下,我仍然怀念故乡老灶房和那柴煤两用连体老灶,常常回想起儿时在老屋烧柴灶熏炕腊肉香肠的情景,尤其是当年母亲炒的宛豆尖腊肉和那切得薄薄的腊香肠片,至今还让我垂涎欲滴,回味无穷!

  ◎ 程世平(作者系市作协会员)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老灶房腊肉香

  大雪过,冬至到,又到了腌制熏烤腊肉香肠的最佳时节,大妈大爷们又开始奔波于各个农贸市场,寻找肉好价廉的店,腌腊肉,灌香肠。政府定点的各个熏烤点也开张营业,背街小巷,腊味飘香。

  目睹大爷大妈忙碌的场景,闻着从熏烤点飘来的股股肉香,油然勾起我对故乡老屋老灶房的怀念。

  坐落在渝东北明月山脚下的程家晓塆是生养我的故乡。初冬时节,我带着对故乡老屋的怀念,回到阔别多年的百年古宅大院,令人失望的是,记忆中的院落已经被拆得七零八落,一幅破败萧条景象!

  值得庆幸的是,儿时居住过的那间老屋和老灶房,虽已破败不堪,却未倒塌,那造型别致的柴煤两用连体老灶还横卧于老灶房中间位置,当年煮用过的两口铁锅还安放在那狐形灶台上;当年用于烧水熬汤的鼎罐还挂在柴灶门上方;当年母亲用于烟熏腊肉香肠的几根绳索和铁钩还悬挂于屋梁下。这些锈迹斑斑的老物件,默默地向我诉说着陈年旧事,令我触景生情!

  这座连体灶是上世纪70年代,父亲专门邀请远近有名的泥瓦匠打造的,柴灶由灶堂、灶门组成。煤炭灶由灶堂、灶门、灶沟、烟道、烟囱等组成,结构较复杂,打造有难度,其灶堂和烟道的大小深浅,烟囱伸出房顶外的高低都有讲究,事关火力大小。由于是请有名工匠打造的,所以此灶不仅造型独特,而且好烧耐用,尤其煤炭灶排烟畅,火力旺,煮饭炒菜特吹锅,我们兄弟姐妹5人都是吃它煮炒的饭菜长大的。

  记得那些年每到冬至前后,父亲上街割几块肉回来,母亲就分别腌腊肉,灌香肠,然后将腊肉香肠悬挂于柴灶门前的上方,让烧水煮饭炒菜飘出的柴火烟熏烤,天天烟熏火燎,十天半月后,腊肉香肠的水气干了,颜色由酱红变成酱黄,再由酱黄变成酱黑,香味扑鼻,等到过年时,熏炕出的腊肉香肠香味更浓,满屋飘香。

  当然,节俭的母亲一般不会轻易让我们品尝的,只有等到年三十吃团年饭、节后家里来了客人,她才会取下一块腊肉,剪两节香肠煮熟后,将香肠切成薄片整齐地摆放在白净的小碟里,用豌豆尖拌炒一盘腊肉,端上桌让大家品尝。那薄薄的腊肉片,晶莹透明,与青绿脆嫩的宛豆尖搭配,真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那薄薄的腊香肠片,形如玛瑙切片,让你嘴馋流口水,又不忍心吃掉它。

  在煤气、天然气还没有普及的那个年代,柴煤两用连体灶是城乡居民家庭必备的厨具,家家用它煮饭炒菜,用它炖肉熬汤,人称“灶神爷”。民间传说,腊月二十三是灶神爷上天拜见玉皇大帝的日子,人们得点香烧纸,跪拜祈求它老人家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几句好话,祈求来年好运,幸福安康。可以想见,早年间柴煤两用老灶在每个家庭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天然气、煤气和电力的快速开发和普及应用,天然气管道、煤气管道进入城市居民家庭,随之而来的是现代化厨房替代老灶房,燃气灶取代柴煤灶。人们用清洁方便的燃气灶炒菜,用电饭煲煮饭,柴煤连体老灶结束了历史赋予的使命,悄然退出城市家庭厨房。如今在城市很难见到柴煤两用连体灶的身影了,在偏僻山区或远离城市的农村,仍有柴煤连体灶的用武之地,依然是农家必备的灶具。

  近年来,城市居民腌灌腊肉香肠悄然成风。有的城镇居民为了找回当年的味道,自腌自灌腊肉香肠,用花生壳、锯木面、橙子皮等原材料在自家悄悄熏烤,一不小心就引发火灾。与其被动防堵,不如因势利导,于是各地政府在城区空闲地带或偏僻的背街小巷设置多个熏烤点,让居民就近集中熏烤腊肉香肠,既解了居民燃眉之急,又避免引发火灾,官民皆大欢喜。

  不管是在家自腌自熏,还是拿到熏烤点熏烤,因熏烤时间太短,都不如当年用老柴灶烟熏火燎出的腊肉香肠,成色好看,味道正宗。因此,在现代化厨房普及城市家庭,各种炊具不断更新的当下,我仍然怀念故乡老灶房和那柴煤两用连体老灶,常常回想起儿时在老屋烧柴灶熏炕腊肉香肠的情景,尤其是当年母亲炒的宛豆尖腊肉和那切得薄薄的腊香肠片,至今还让我垂涎欲滴,回味无穷!

  ◎ 程世平(作者系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