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边界”促进“大平安”,这里从“三不管”变身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样板

时间: 2021-12-27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331

  在重庆市武隆区东北部——桐梓镇、接龙乡、土地乡等地区,这个曾经称之为“三不管”区域,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落后,群众法制意识淡薄,基层村民自治参与程度低,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盗抢骗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年均矛盾纠纷事件发生达1000余起,刑事和治安发案量居高不下,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极为低下。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公安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如何在这个区域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成为了重庆市武隆区公安局桐梓派出所面临的难题。桐梓派出所,距离县城84公里,其辖区东临彭水县,北接丰都县,作为武隆最偏远的一个农村派出所,一直担负着桐梓镇、土地乡、接龙乡“两乡一镇”的社会治安管理任务,管辖面积达240平方公里,居民2.7万人。

  派出所作为公安机关的最前沿机构,肩负着辖区的治安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桐梓派出所按照区公安局党委提出的“维稳是公安第一要务”,采取“三用”工作法创新辖区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以辖区的“小边界”促进边界的“大平安”,辖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逐年稳步上升。

  用好 “矛盾化解机制”,筑牢社会风险防范

  布建多层级矛盾纠纷信息收集机制。针对辖区面积大,辐射范围广,管辖交织叠加,各种矛盾纠纷较为突出的实际情况,桐梓派出所细化三个乡镇为区域,以村委会为片区,以村民小组为点,实行“一村一辅警”制度。积极组建社情民意收集网络,明晰信息组织架构,明确人员安排,建立集司法、党政为一体的信息交流互通机制和“逢十研判机制”,定期会同乡镇平安建设、应急管理、司法、国土等部门,对容易引发“民转刑”的土地、婚姻、财产等类矛盾纠纷高发6个区域开展重点排查。近年来,累计排查各类隐性矛盾纠纷2000余起,主动提前介入、及时化解,化解率达95%,有效防止了重大刑事治安问题;建立“多位一体”矛盾调解机制。在广大农村区域,实行民警驻村制度,积极组建“村支两委会成员、本村德高望重的新乡贤、第一扶贫书记、政府驻村工作人员、退休老干部”等成员为村(居)一级调解委员会,负责该村的矛盾纠纷调解。镇政府成立以政府为主导、司法所、派出所、和各个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二级重大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负责本镇上重大矛盾纠纷统一协调调处,自调解委会成立以来,年均化解重大矛盾纠纷30余起,无一起矛盾纠纷上交到区委区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近年来,辖区矛盾纠纷逐年呈下降趋势,年矛盾纠纷发生不超过300起,矛盾下降率达80%;完善帮助基层组织治理机制。派出所结合镇政府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充分参与并在桐梓镇檬子树组率先建立法治大院,自发调动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推广“大事”政府快办、“小事”村上协商共办、“私事”群众自办的工作格局,稳步推进群众说事,干部问事、集中议事、合理办事、民主评事的“五事工作法”建设,实行试点以来,受到该组居民普遍欢迎,群众参与度达100%。

  用好“全民普法机制”,提升群众法治素质

  多年来,该辖区由于经济落后,群众主要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在家人员主要以三留人员(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为主,群众法律意识普遍淡薄。当地群众经常因缺乏法律常识而做出一些无意识违法行为,通常采取违法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尤其是矛盾双方发生纠纷时,民众更倾向于非法律方式解决问题,而忽略法律程序存在。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桐梓派出所强化普法宣传力度。派出所整合多方力量,成立普法宣传工作小组,在辖区内,派出所针对矛盾纠纷多发地区强化普法力度,增加普法内容。在进行农村户籍业务、电信诈骗防范、扫黑除恶、民转刑典型案例进行宣讲的同时,也增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的宣讲力度,极大提高了群众对12348普法网关注率和民生警务关注度。积极利用院坝会、群众工作座谈会等方式率先对桐梓镇6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30余个乡镇企业进行“全覆盖”,累计现身普法5000余次,参与群众达10000余人。针对辖区贫困户家庭实际情况,鼓励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向上,主动创收,帮助制定脱贫致富措施330余条,扶贫效果成果明显。针对农村道路交通实际情况,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农村“残疾人”用车、老年人电动用车问题开展专项行动4次,累计下发交通宣传资料2000余份,近两年来,辖区交通事故率下降至30%。

  同时,畅通警民链接渠道。大力教育引导群众熟知政府职能、派出所职能、司法职能,主动告知相关部门信息联系方式30余个。建立镇政府、司法所、派出所、驻地法庭构等相关单位责任分工协作机制,实行民情分流,对涉及派出所的刑事治安案件,由派出所负责办理,民事纠纷和法律服务由司法所和派出法庭办理,民生方面及其他方面由政府解决,多部门通力协作,联合处置,群众法治意识普遍得到提升。此外,加大违法犯罪打击。以往农村地区经常出现盗抢骗等违法行为,部分区域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加之广大农村地区几乎为监控盲区,仅仅靠传统摸排手段解决不了现实需要。派出所立足职能,坚持以打促防、打防并举,积极运用“雪亮”工程,策动党委政府在辖区主干道、重点部位、重要居民区、重要道路交通路口等增设部分镜头,并接入派出所开展视频巡查,积极发挥农村治保会等力量加强巡逻力度,严厉打击出现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扩大违法犯罪线索收集来源,挤压违法犯罪空间,对辖区的治安乱点和多发部位,实行挂牌整治,近来来,辖区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下降率分别达60%。一方面,加强对群众自发聚集活动的安全管控,滚动排查隐患,及时整改,筑牢安全防范。另一方面,积极营造依法有序的市场环境。对欺行霸市、暴力垄断,侵害辖区民营企业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始终保持“零容忍”打击力度,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确保企业放心生产经营,构建平安辖区,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

  用好“放管服机制”,提升群众满意度

  以往辖区最偏远的居民来到派出所领取自己的身份证和户籍证明往返需要一天的时间,办理户籍业务更是困难。针对这一情况,派出所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服务渠道,主动搜集辖区无户口人员,对出行不便的老人群体、残疾智障人员、留守妇女儿童、困难家庭人员以及需要帮扶帮教的特殊群体,主动上门办理户籍手续和送证到家,为学生办理身份证开设绿色服务通道,针对以往对辖区外出务工人员办证难的问题,派出所进一步简化手续,通过“互联网+”的形式为在外务工人员快捷办理各种证件、证明,年均办理达200余件,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转变重点人员管控措施,改变传统刚性管控模式,对摸排出来各类重点人员,详细标注家庭住址、人口组成、收入来源、身体健康以及相关情况,派出所会同村干部、政府工作人员定期下村进行走访慰问200余次、交心谈心300余次,针对生活特别困难的,积极争取低保等帮助4户10余人,对转化效果好的10名重点人员帮助解决工作问题,近两年来,辖区多次上访的重点人员得到有效稳控,辖区信访案件发生零发生。助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社区志愿者、企业志愿者,群众自愿者,把服务扩展到户到企,帮助解决社会、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对参与乡村振兴的各个企业,主动为其配置企业法律服务专员10余人,提前就工程实施中涉及群众、政府的水土电汽等资源问题进行合理规划,提供优质法律服务。派出所鼓励企业投资生产,提供就业岗位,帮助贫困群众进行技术支持和指导,增加群众经济收入,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程。

  通讯员 皮志强 唐春红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以“小边界”促进“大平安”,这里从“三不管”变身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样板

  在重庆市武隆区东北部——桐梓镇、接龙乡、土地乡等地区,这个曾经称之为“三不管”区域,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落后,群众法制意识淡薄,基层村民自治参与程度低,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盗抢骗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年均矛盾纠纷事件发生达1000余起,刑事和治安发案量居高不下,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极为低下。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公安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如何在这个区域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成为了重庆市武隆区公安局桐梓派出所面临的难题。桐梓派出所,距离县城84公里,其辖区东临彭水县,北接丰都县,作为武隆最偏远的一个农村派出所,一直担负着桐梓镇、土地乡、接龙乡“两乡一镇”的社会治安管理任务,管辖面积达240平方公里,居民2.7万人。

  派出所作为公安机关的最前沿机构,肩负着辖区的治安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桐梓派出所按照区公安局党委提出的“维稳是公安第一要务”,采取“三用”工作法创新辖区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以辖区的“小边界”促进边界的“大平安”,辖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逐年稳步上升。

  用好 “矛盾化解机制”,筑牢社会风险防范

  布建多层级矛盾纠纷信息收集机制。针对辖区面积大,辐射范围广,管辖交织叠加,各种矛盾纠纷较为突出的实际情况,桐梓派出所细化三个乡镇为区域,以村委会为片区,以村民小组为点,实行“一村一辅警”制度。积极组建社情民意收集网络,明晰信息组织架构,明确人员安排,建立集司法、党政为一体的信息交流互通机制和“逢十研判机制”,定期会同乡镇平安建设、应急管理、司法、国土等部门,对容易引发“民转刑”的土地、婚姻、财产等类矛盾纠纷高发6个区域开展重点排查。近年来,累计排查各类隐性矛盾纠纷2000余起,主动提前介入、及时化解,化解率达95%,有效防止了重大刑事治安问题;建立“多位一体”矛盾调解机制。在广大农村区域,实行民警驻村制度,积极组建“村支两委会成员、本村德高望重的新乡贤、第一扶贫书记、政府驻村工作人员、退休老干部”等成员为村(居)一级调解委员会,负责该村的矛盾纠纷调解。镇政府成立以政府为主导、司法所、派出所、和各个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二级重大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负责本镇上重大矛盾纠纷统一协调调处,自调解委会成立以来,年均化解重大矛盾纠纷30余起,无一起矛盾纠纷上交到区委区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近年来,辖区矛盾纠纷逐年呈下降趋势,年矛盾纠纷发生不超过300起,矛盾下降率达80%;完善帮助基层组织治理机制。派出所结合镇政府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充分参与并在桐梓镇檬子树组率先建立法治大院,自发调动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推广“大事”政府快办、“小事”村上协商共办、“私事”群众自办的工作格局,稳步推进群众说事,干部问事、集中议事、合理办事、民主评事的“五事工作法”建设,实行试点以来,受到该组居民普遍欢迎,群众参与度达100%。

  用好“全民普法机制”,提升群众法治素质

  多年来,该辖区由于经济落后,群众主要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在家人员主要以三留人员(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为主,群众法律意识普遍淡薄。当地群众经常因缺乏法律常识而做出一些无意识违法行为,通常采取违法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尤其是矛盾双方发生纠纷时,民众更倾向于非法律方式解决问题,而忽略法律程序存在。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桐梓派出所强化普法宣传力度。派出所整合多方力量,成立普法宣传工作小组,在辖区内,派出所针对矛盾纠纷多发地区强化普法力度,增加普法内容。在进行农村户籍业务、电信诈骗防范、扫黑除恶、民转刑典型案例进行宣讲的同时,也增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的宣讲力度,极大提高了群众对12348普法网关注率和民生警务关注度。积极利用院坝会、群众工作座谈会等方式率先对桐梓镇6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30余个乡镇企业进行“全覆盖”,累计现身普法5000余次,参与群众达10000余人。针对辖区贫困户家庭实际情况,鼓励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向上,主动创收,帮助制定脱贫致富措施330余条,扶贫效果成果明显。针对农村道路交通实际情况,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农村“残疾人”用车、老年人电动用车问题开展专项行动4次,累计下发交通宣传资料2000余份,近两年来,辖区交通事故率下降至30%。

  同时,畅通警民链接渠道。大力教育引导群众熟知政府职能、派出所职能、司法职能,主动告知相关部门信息联系方式30余个。建立镇政府、司法所、派出所、驻地法庭构等相关单位责任分工协作机制,实行民情分流,对涉及派出所的刑事治安案件,由派出所负责办理,民事纠纷和法律服务由司法所和派出法庭办理,民生方面及其他方面由政府解决,多部门通力协作,联合处置,群众法治意识普遍得到提升。此外,加大违法犯罪打击。以往农村地区经常出现盗抢骗等违法行为,部分区域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加之广大农村地区几乎为监控盲区,仅仅靠传统摸排手段解决不了现实需要。派出所立足职能,坚持以打促防、打防并举,积极运用“雪亮”工程,策动党委政府在辖区主干道、重点部位、重要居民区、重要道路交通路口等增设部分镜头,并接入派出所开展视频巡查,积极发挥农村治保会等力量加强巡逻力度,严厉打击出现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扩大违法犯罪线索收集来源,挤压违法犯罪空间,对辖区的治安乱点和多发部位,实行挂牌整治,近来来,辖区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下降率分别达60%。一方面,加强对群众自发聚集活动的安全管控,滚动排查隐患,及时整改,筑牢安全防范。另一方面,积极营造依法有序的市场环境。对欺行霸市、暴力垄断,侵害辖区民营企业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始终保持“零容忍”打击力度,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确保企业放心生产经营,构建平安辖区,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

  用好“放管服机制”,提升群众满意度

  以往辖区最偏远的居民来到派出所领取自己的身份证和户籍证明往返需要一天的时间,办理户籍业务更是困难。针对这一情况,派出所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服务渠道,主动搜集辖区无户口人员,对出行不便的老人群体、残疾智障人员、留守妇女儿童、困难家庭人员以及需要帮扶帮教的特殊群体,主动上门办理户籍手续和送证到家,为学生办理身份证开设绿色服务通道,针对以往对辖区外出务工人员办证难的问题,派出所进一步简化手续,通过“互联网+”的形式为在外务工人员快捷办理各种证件、证明,年均办理达200余件,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转变重点人员管控措施,改变传统刚性管控模式,对摸排出来各类重点人员,详细标注家庭住址、人口组成、收入来源、身体健康以及相关情况,派出所会同村干部、政府工作人员定期下村进行走访慰问200余次、交心谈心300余次,针对生活特别困难的,积极争取低保等帮助4户10余人,对转化效果好的10名重点人员帮助解决工作问题,近两年来,辖区多次上访的重点人员得到有效稳控,辖区信访案件发生零发生。助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社区志愿者、企业志愿者,群众自愿者,把服务扩展到户到企,帮助解决社会、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对参与乡村振兴的各个企业,主动为其配置企业法律服务专员10余人,提前就工程实施中涉及群众、政府的水土电汽等资源问题进行合理规划,提供优质法律服务。派出所鼓励企业投资生产,提供就业岗位,帮助贫困群众进行技术支持和指导,增加群众经济收入,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程。

  通讯员 皮志强 唐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