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窗的快乐

时间: 2022-02-25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043

  ◎ 史良高

  窗,不用说,是用来采光通风透气的。《说文》解释说:“在墙曰牖,在屋曰窗”,可见窗与牖不尽相同。不同在哪,在位置。秦以前,窗多半是开在屋顶的,开在墙上的称“牖”。我自然也想开扇天窗,仰卧床榻以观日月星辰,可我怕楼上的邻居不乐意。

  常识告诉我,一间房开一扇窗。

  可我仔细反复数过,我蛰居的这套房不多不少,刚好一扇。窗在哪,卧室。当然还有一个逼仄的小厅,一方可容身洗衣机的阳台。阳台紧临邻家墙壁,且有浓荫覆盖。阳光灿烂的日子,厅里伸手可见五指,倘淫雨霏霏或薄暮冥冥,想要看清五指,就非得假以灯光。厨房难道就没有置窗?有,只不过一方孔洞而已。我将其称之“牖”。我不知道古时候的牖面积几何,我猜想,应该与我厨房的牖差不多。《论语·雍也》有这样一则故事:“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伯牛住的肯定不是楼上,不然孔圣人怎么和他“执手”?那么,牖也肯定不大,不然弟子见到老师亲自来探视,岂不要施礼作揖?只能伸出一只手,足见其小。

  钱钟书先生说:“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我喜欢透过这个天的进出口观天望地,与外界沟通。我家的一扇窗,虽不大,可那是飘窗。窗外有一片小树林,林中自然没有家乡下江的垂柳,没有桑树梓树,没有泡桐苦楝,有的,多是苍天古朴须髯飘飘的黄桷树,一柱擎天的椰子树,有美丽的针葵,还有三五株玉树临风的黄葛兰。树林有曲径通幽,一丛一丛的凤尾竹延围墙伸去,很远很远。

  我经常坐在飘窗发呆,或是从窗口寻寻觅觅。窗外没有车水马龙,没有西岭积雪,没有翔集鸥鹭,当然更不会面朝大海。但有竹影婆娑,绿波摇曳,有清风明月,四季轮回。早间,有晨练老者的曼舞;傍晚,有散学稚童的轻歌;夜幕降临,悠扬绵邈的广场舞曲会准时飘然而至。一扇窗,自然不能“倚南窗以寄傲”,但无丝竹之乱,案牍之劳,也算是清恬安逸。虽不能“清风北窗下”,可总比茅屋秋风惬意得多。目光再往稍远一点的地方望去,便是李商隐曾经夜宿过的巴山。尽管巴山的酒馆茶肆、驿站卒铺,早就被林立的高楼、热热闹闹的公交站牌和一枚枚容光焕发的商标替代,可每每想起诗人当年困囿巴蜀,在层层叠叠的大山里企盼西窗剪烛,共话夜雨秋池,那种柔软的乡愁就一缕一缕地噬啮得我痛彻心扉。

  一位诗人朋友,想来看我书房,我付之一笑:我的书房静静地锁在几千里之外的滨江古城!那是一个宽敞明亮的所在。一扇大窗,蓝的天,白的云,尽收眼底。窗台上,摆满盆花异草。每临夏日,防护网上爬满了藤藤蔓蔓的绿,垂吊的丝瓜好大好甜。我把那莹莹的绿摄入镜头,煮进文字,收获了不少惬意与惊喜。没有书房的我,如今闲来也会读书,读的是电子书。我常常抱膝独坐飘窗,了无尘念,一边享受窗外树的絮语,鸟的和鸣,花的芬芳,一边缓缓轻刷平板。

  电子书,是我的又一扇窗。一扇纵览古今,醉心于远方的心窗。

  驻足窗前,我常常想起家父生前说过的一句话:屋宽不如心宽。莫非,老人家是刘伯温转世,掐好了我的前世今生?

  夜阑人静,我便落座于客厅一隅的餐桌,打开电脑,搜搜新闻网页,咀嚼心仪的文字。兴之所至,偶尔也码字几行。那字,多多少少都带点辛酸麻辣的味道。

  这是一座多雨的山城,常常夜间雷雨交集,白天阳光灿烂。雨后的空气异常清新,窗外风景旖旎,一片新绿。我喜欢在雨后的清晨,握一盏茶,守一扇窗,一边耽溺在袅袅古筝的云水禅心里,一边梳理流逝的时光,和那些留在时光里的记忆。我把我的蜗居定名“一窗斋”。一扇窗有何不好?只要心怀清雅,超以象外,一扇窗同样可以伴万家灯火,守一帘清风;一扇窗同样可以留住满天朝霞,一窗诗意。从一扇窗看出去,大千世界一样的色彩斑斓,一样的绚丽多姿。我想告诉张爱玲,从我这扇窗看月亮,比哪扇窗都要皎洁一些。

  (作者作品散见《重庆日报》等报刊)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一扇窗的快乐

  ◎ 史良高

  窗,不用说,是用来采光通风透气的。《说文》解释说:“在墙曰牖,在屋曰窗”,可见窗与牖不尽相同。不同在哪,在位置。秦以前,窗多半是开在屋顶的,开在墙上的称“牖”。我自然也想开扇天窗,仰卧床榻以观日月星辰,可我怕楼上的邻居不乐意。

  常识告诉我,一间房开一扇窗。

  可我仔细反复数过,我蛰居的这套房不多不少,刚好一扇。窗在哪,卧室。当然还有一个逼仄的小厅,一方可容身洗衣机的阳台。阳台紧临邻家墙壁,且有浓荫覆盖。阳光灿烂的日子,厅里伸手可见五指,倘淫雨霏霏或薄暮冥冥,想要看清五指,就非得假以灯光。厨房难道就没有置窗?有,只不过一方孔洞而已。我将其称之“牖”。我不知道古时候的牖面积几何,我猜想,应该与我厨房的牖差不多。《论语·雍也》有这样一则故事:“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伯牛住的肯定不是楼上,不然孔圣人怎么和他“执手”?那么,牖也肯定不大,不然弟子见到老师亲自来探视,岂不要施礼作揖?只能伸出一只手,足见其小。

  钱钟书先生说:“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我喜欢透过这个天的进出口观天望地,与外界沟通。我家的一扇窗,虽不大,可那是飘窗。窗外有一片小树林,林中自然没有家乡下江的垂柳,没有桑树梓树,没有泡桐苦楝,有的,多是苍天古朴须髯飘飘的黄桷树,一柱擎天的椰子树,有美丽的针葵,还有三五株玉树临风的黄葛兰。树林有曲径通幽,一丛一丛的凤尾竹延围墙伸去,很远很远。

  我经常坐在飘窗发呆,或是从窗口寻寻觅觅。窗外没有车水马龙,没有西岭积雪,没有翔集鸥鹭,当然更不会面朝大海。但有竹影婆娑,绿波摇曳,有清风明月,四季轮回。早间,有晨练老者的曼舞;傍晚,有散学稚童的轻歌;夜幕降临,悠扬绵邈的广场舞曲会准时飘然而至。一扇窗,自然不能“倚南窗以寄傲”,但无丝竹之乱,案牍之劳,也算是清恬安逸。虽不能“清风北窗下”,可总比茅屋秋风惬意得多。目光再往稍远一点的地方望去,便是李商隐曾经夜宿过的巴山。尽管巴山的酒馆茶肆、驿站卒铺,早就被林立的高楼、热热闹闹的公交站牌和一枚枚容光焕发的商标替代,可每每想起诗人当年困囿巴蜀,在层层叠叠的大山里企盼西窗剪烛,共话夜雨秋池,那种柔软的乡愁就一缕一缕地噬啮得我痛彻心扉。

  一位诗人朋友,想来看我书房,我付之一笑:我的书房静静地锁在几千里之外的滨江古城!那是一个宽敞明亮的所在。一扇大窗,蓝的天,白的云,尽收眼底。窗台上,摆满盆花异草。每临夏日,防护网上爬满了藤藤蔓蔓的绿,垂吊的丝瓜好大好甜。我把那莹莹的绿摄入镜头,煮进文字,收获了不少惬意与惊喜。没有书房的我,如今闲来也会读书,读的是电子书。我常常抱膝独坐飘窗,了无尘念,一边享受窗外树的絮语,鸟的和鸣,花的芬芳,一边缓缓轻刷平板。

  电子书,是我的又一扇窗。一扇纵览古今,醉心于远方的心窗。

  驻足窗前,我常常想起家父生前说过的一句话:屋宽不如心宽。莫非,老人家是刘伯温转世,掐好了我的前世今生?

  夜阑人静,我便落座于客厅一隅的餐桌,打开电脑,搜搜新闻网页,咀嚼心仪的文字。兴之所至,偶尔也码字几行。那字,多多少少都带点辛酸麻辣的味道。

  这是一座多雨的山城,常常夜间雷雨交集,白天阳光灿烂。雨后的空气异常清新,窗外风景旖旎,一片新绿。我喜欢在雨后的清晨,握一盏茶,守一扇窗,一边耽溺在袅袅古筝的云水禅心里,一边梳理流逝的时光,和那些留在时光里的记忆。我把我的蜗居定名“一窗斋”。一扇窗有何不好?只要心怀清雅,超以象外,一扇窗同样可以伴万家灯火,守一帘清风;一扇窗同样可以留住满天朝霞,一窗诗意。从一扇窗看出去,大千世界一样的色彩斑斓,一样的绚丽多姿。我想告诉张爱玲,从我这扇窗看月亮,比哪扇窗都要皎洁一些。

  (作者作品散见《重庆日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