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三中法院环资庭法官助理王悦倩:传承好家风履职为民尽责任

时间: 2022-07-01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4956

王悦倩(左)

  “《长江保护法》去年3月开始施行,处在长江边上的我们,要主动参加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日前,一堂名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党课在涪陵区荔枝希望小学开讲,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环资庭的法官助理王悦倩就是这堂课的授课人。

  “将环保理念与自己经历的人、事、物结合起来和同学们分享,是我工作中践行党员初心的一种方式。”王悦倩第一次站在三尺讲台上,对她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讲完后她收获了许多意外之喜,不少同学都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庄严承诺。

  2022年是王悦倩入党的第11个年头。王悦倩对党的认识,最早来自外公生前对她潜移默化的影响。“外公常常对我说,立志要早,只要坚定信念、不懈奋斗,脚踏实地做好每件看似平凡的事,每个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王悦倩的外公是一名老党员,在部队入党,脱下军装后又在工人岗位上干了大半辈子,连续多年被单位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外公的一言一行,让我从小就在心里埋下入党的种子,要想让这颗种子健康发芽成长,行动就是最好的养料。”2011年6月,王悦倩被党组织吸收,成为一名预备党员。之后,王悦倩报考了法律硕士研究生并被顺利录取。每取得一点成绩,王悦倩都会习惯性地给外公报喜,外公在肯定她的成绩后总会说,共产党员要志存高远,但要谦虚谨慎,切忌骄傲自满。

  2020年,王悦倩成为市三中法院环资庭的一名法官助理。报到的第一天,王悦倩牢记外公教导,将践行为民、爱民、护民的精神作为自己入职的座右铭。

  作为环资庭的一名法官助理,两年来王悦倩通过巡回审理和普法宣传相结合的方式,把“庭审”搬到田间地头、开在农村乡镇,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在家门口学习到有用的环保知识。

  “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做好每件看似平凡的事……外公虽已过世,但他的这些谆谆教导还时常在我耳边回荡。”王悦倩说:“作为一名法院人,不论在何种岗位,都要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永葆政治本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外公经常教导我的,也是作为一名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记者 朱颂扬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市三中法院环资庭法官助理王悦倩:传承好家风履职为民尽责任

王悦倩(左)

  “《长江保护法》去年3月开始施行,处在长江边上的我们,要主动参加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日前,一堂名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党课在涪陵区荔枝希望小学开讲,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环资庭的法官助理王悦倩就是这堂课的授课人。

  “将环保理念与自己经历的人、事、物结合起来和同学们分享,是我工作中践行党员初心的一种方式。”王悦倩第一次站在三尺讲台上,对她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讲完后她收获了许多意外之喜,不少同学都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庄严承诺。

  2022年是王悦倩入党的第11个年头。王悦倩对党的认识,最早来自外公生前对她潜移默化的影响。“外公常常对我说,立志要早,只要坚定信念、不懈奋斗,脚踏实地做好每件看似平凡的事,每个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王悦倩的外公是一名老党员,在部队入党,脱下军装后又在工人岗位上干了大半辈子,连续多年被单位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外公的一言一行,让我从小就在心里埋下入党的种子,要想让这颗种子健康发芽成长,行动就是最好的养料。”2011年6月,王悦倩被党组织吸收,成为一名预备党员。之后,王悦倩报考了法律硕士研究生并被顺利录取。每取得一点成绩,王悦倩都会习惯性地给外公报喜,外公在肯定她的成绩后总会说,共产党员要志存高远,但要谦虚谨慎,切忌骄傲自满。

  2020年,王悦倩成为市三中法院环资庭的一名法官助理。报到的第一天,王悦倩牢记外公教导,将践行为民、爱民、护民的精神作为自己入职的座右铭。

  作为环资庭的一名法官助理,两年来王悦倩通过巡回审理和普法宣传相结合的方式,把“庭审”搬到田间地头、开在农村乡镇,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在家门口学习到有用的环保知识。

  “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做好每件看似平凡的事……外公虽已过世,但他的这些谆谆教导还时常在我耳边回荡。”王悦倩说:“作为一名法院人,不论在何种岗位,都要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永葆政治本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外公经常教导我的,也是作为一名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记者 朱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