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排旱情、建立台账、寻找水源、铺设管道……驻村干部送“甘露”到村民家

时间: 2022-08-19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028

  “送水车来了,大家快过来取水!”“要得,齐书记,我们家人少,我少取点水,谁家人多就多取一点!”8月18日上午,似火骄阳炙烤着大地,一辆运水车停靠在武隆区沧沟乡大田村村民王道斌的家门前,驻村第一书记齐建华站在送水车旁,朝着周围吼了一嗓子,早已等待着的村民们拎着桶笑呵呵地围过来,大家排队取水,还相互帮忙送水,村里热闹起来。

  这车水是从新的水源地运来的,足可保障一段时间的村民生活用水。前天下午,齐建华和驻村队员顶着烈日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这处水源地。

武隆区沧沟乡大水村驻村工作队为村民送水

  驻村干部为村民送上“及时水”,这在武隆区并不是沧沟乡大田村独有。连日来,市委政法委帮扶集团选派在武隆区的驻乡驻村干部团结一心,除了带领各乡镇村两委广大党员干部协调区级部门抽调应急供水保障车,为缺水群众送水入池、送水到户外,还每天带着村民寻找可用新水源,保障3000多户农户生活饮水。

  市委政法委帮扶集团驻乡工作队队长杨成告诉记者,脱贫攻坚期间,武隆区在每个乡镇都设置了相应的蓄水池,保证每家每户的生活、农业用水。今年入夏以来,武隆区已经历两轮高温天气,期间降水稀少,大部分乡镇出现伏旱,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生活用水困难。

  为了摸清楚村民受灾缺水的具体情况,从而针对性地实施救灾措施,市委政法委帮扶集团驻乡工作队要求沧沟乡各村组织成立5个工作组29个小分队进村入户开展旱情摸排,实现全乡摸底全覆盖,累计检查饮用水池100余口,入户摸排3200户7250人,并分类别建立“缺水、告急、不缺”等户(院)台账,确保旱情底数清、情况明。

  “沧沟乡每个村的村情不一,我们各村第一书记在建立旱情台账后,积极带头找水源、建临时水源、铺设输水管道等,确保将‘甘露’送到村民家中。”杨成说道。

  经过前期摸排分类,在相对缺水的沧沟乡关庙村启动了应急预案,驻村第一书记陈文波及村两委迅速协调送水车,每日为饮水困难的村民输送直饮水,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目前已为3个村民小组,61户180余人,送去34吨直饮水。

  “对出现人饮水困难但附近有可用水的,我们就提供水管接水入户;对附近无可用水的,我们想办法先从有水的邻居家调水;周围都无可用水的,我们就采取送水上门,并上报到镇上协调。”火炉镇云峰村第一书记姜伟这样说。

  而在沧沟乡大水村,驻乡干部们积极发动村民寻找可用水源,并成功新建临时水源1个,新设置管网2公里。“村民们开展互助,有水的输送给无水的,附近都无水源的村民,我们村两委积极协调乡党委政府送水,目前已经送水30立方左右。”大水村第一书记田强介绍道。

为大田村村民安装水管

  “不仅要让村民喝上水,还要喝上放心水。”火炉镇鲁家岩村第一书记余继军说,为全力解决水源、水质、管护等三大难题,该村前后组织村民220余人,铺设主饮水管道10000余米,签订协议251户,可以覆盖和惠及农户近700户1500余人。余继军还组织村委会干部每天轮班看护和管理水源、水管、水池,确保安全。

  沧沟乡沧沟村则成立了以村党总支书记赵廷奎和驻村第一书记陈明辉为双组长的抗旱防疫领导小组,并协调政府投入资金购买抽水机、水管等设备,解决1370余人饮水问题。

  在沧沟乡青杠村,率先实行了由“庭院长、路长、池长”组成的“三长制”,在驻村第一书记向明号召下,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三长”组建抗旱小分队,引导其他村民积极开展抗旱自救。“我家的水泵先给大家用。”土印子农业社“池长”冉义国、党员汪兴胜自告奋勇,将自家的水泵拿出来用于附近居民分级抽水,水泵“嗡嗡”转动,随着汩汩清水流淌,温暖的邻里情也涌向村民心间。

  芙蓉街道堰塘村在街道统一部署下,驻村工作队和街道干部、村两委一道积极开展防汛抗旱工作。重庆建工集团派驻堰塘村的第一书记邓春霞带队逐社检查水源和水井储备情况,确保用水安全。

  村民喝上了水,解决了眼前问题,这还不够。为了保证大家不浪费水,沧沟乡大田村出台用水管理制度,每户用水过表,超出基础用水量实行收费,所收水费用于管网的维修及更换,还设立专门的用水管理专员,确保现有水源合理利用。

  “目前,我们每天都在为村民运送水,同时也在寻找新的水源,商讨下一步抗旱方案,绝不会让村民生活受影响。”杨成说道。

  记者 杨雪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摸排旱情、建立台账、寻找水源、铺设管道……驻村干部送“甘露”到村民家

  “送水车来了,大家快过来取水!”“要得,齐书记,我们家人少,我少取点水,谁家人多就多取一点!”8月18日上午,似火骄阳炙烤着大地,一辆运水车停靠在武隆区沧沟乡大田村村民王道斌的家门前,驻村第一书记齐建华站在送水车旁,朝着周围吼了一嗓子,早已等待着的村民们拎着桶笑呵呵地围过来,大家排队取水,还相互帮忙送水,村里热闹起来。

  这车水是从新的水源地运来的,足可保障一段时间的村民生活用水。前天下午,齐建华和驻村队员顶着烈日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这处水源地。

武隆区沧沟乡大水村驻村工作队为村民送水

  驻村干部为村民送上“及时水”,这在武隆区并不是沧沟乡大田村独有。连日来,市委政法委帮扶集团选派在武隆区的驻乡驻村干部团结一心,除了带领各乡镇村两委广大党员干部协调区级部门抽调应急供水保障车,为缺水群众送水入池、送水到户外,还每天带着村民寻找可用新水源,保障3000多户农户生活饮水。

  市委政法委帮扶集团驻乡工作队队长杨成告诉记者,脱贫攻坚期间,武隆区在每个乡镇都设置了相应的蓄水池,保证每家每户的生活、农业用水。今年入夏以来,武隆区已经历两轮高温天气,期间降水稀少,大部分乡镇出现伏旱,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生活用水困难。

  为了摸清楚村民受灾缺水的具体情况,从而针对性地实施救灾措施,市委政法委帮扶集团驻乡工作队要求沧沟乡各村组织成立5个工作组29个小分队进村入户开展旱情摸排,实现全乡摸底全覆盖,累计检查饮用水池100余口,入户摸排3200户7250人,并分类别建立“缺水、告急、不缺”等户(院)台账,确保旱情底数清、情况明。

  “沧沟乡每个村的村情不一,我们各村第一书记在建立旱情台账后,积极带头找水源、建临时水源、铺设输水管道等,确保将‘甘露’送到村民家中。”杨成说道。

  经过前期摸排分类,在相对缺水的沧沟乡关庙村启动了应急预案,驻村第一书记陈文波及村两委迅速协调送水车,每日为饮水困难的村民输送直饮水,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目前已为3个村民小组,61户180余人,送去34吨直饮水。

  “对出现人饮水困难但附近有可用水的,我们就提供水管接水入户;对附近无可用水的,我们想办法先从有水的邻居家调水;周围都无可用水的,我们就采取送水上门,并上报到镇上协调。”火炉镇云峰村第一书记姜伟这样说。

  而在沧沟乡大水村,驻乡干部们积极发动村民寻找可用水源,并成功新建临时水源1个,新设置管网2公里。“村民们开展互助,有水的输送给无水的,附近都无水源的村民,我们村两委积极协调乡党委政府送水,目前已经送水30立方左右。”大水村第一书记田强介绍道。

为大田村村民安装水管

  “不仅要让村民喝上水,还要喝上放心水。”火炉镇鲁家岩村第一书记余继军说,为全力解决水源、水质、管护等三大难题,该村前后组织村民220余人,铺设主饮水管道10000余米,签订协议251户,可以覆盖和惠及农户近700户1500余人。余继军还组织村委会干部每天轮班看护和管理水源、水管、水池,确保安全。

  沧沟乡沧沟村则成立了以村党总支书记赵廷奎和驻村第一书记陈明辉为双组长的抗旱防疫领导小组,并协调政府投入资金购买抽水机、水管等设备,解决1370余人饮水问题。

  在沧沟乡青杠村,率先实行了由“庭院长、路长、池长”组成的“三长制”,在驻村第一书记向明号召下,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三长”组建抗旱小分队,引导其他村民积极开展抗旱自救。“我家的水泵先给大家用。”土印子农业社“池长”冉义国、党员汪兴胜自告奋勇,将自家的水泵拿出来用于附近居民分级抽水,水泵“嗡嗡”转动,随着汩汩清水流淌,温暖的邻里情也涌向村民心间。

  芙蓉街道堰塘村在街道统一部署下,驻村工作队和街道干部、村两委一道积极开展防汛抗旱工作。重庆建工集团派驻堰塘村的第一书记邓春霞带队逐社检查水源和水井储备情况,确保用水安全。

  村民喝上了水,解决了眼前问题,这还不够。为了保证大家不浪费水,沧沟乡大田村出台用水管理制度,每户用水过表,超出基础用水量实行收费,所收水费用于管网的维修及更换,还设立专门的用水管理专员,确保现有水源合理利用。

  “目前,我们每天都在为村民运送水,同时也在寻找新的水源,商讨下一步抗旱方案,绝不会让村民生活受影响。”杨成说道。

  记者 杨雪